语文课堂中的德语教育论文_孟昭海

语文课堂中的德语教育论文_孟昭海

吉林省白城市白城市开通镇七井子小学(137000)孟昭海

【摘要】 所谓德育,指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无论是在哪一门学科中都占着重要地位。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教育

1 导入新课时,巧妙渗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学《飞向月球》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月球去看一看好吗?“飞向月球”对于学生来说说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设计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课题是导入的必须内容,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讲授一课,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 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笔者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 估量的作用。

3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4 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教材灵活机动地采用教学方法了。如《妈妈的爱》这首儿童诗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前三节分别从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几个生活细节表现了妈妈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的无私的爱;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同时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全诗充满亲情爱意、文质兼美,要引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自主阅读,反复品味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阅读体验。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诗歌:你们的妈妈为你们做过这些事吗?诗写出来后,笔者又随机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既然妈妈这样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爱我们,让我们也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结果,孩子们又写出了《儿子的爱》或《女儿的爱》等诗歌。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论文作者:孟昭海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中的德语教育论文_孟昭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