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险专家刘祥云教授说:儿童的饮食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_饮食论文

儿童保险专家刘祥云教授说:儿童的饮食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_饮食论文

儿保专家刘湘云教授谈:儿童的饮食行为事关重要(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三论文,教授论文,饮食论文,儿童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刘教授,在前两期中,您已经谈了0至3个月和3至6个月婴儿的喂养问题,在此,请您系统地谈谈影响0至3岁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

刘湘云教授:影响小孩子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二是心理因素,三是家庭社会因素。

我们先来谈谈生物因素。孩子本身的生理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如神经系统的发育、肌肉的发育等。人的吸吮动作、吞咽动作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吃饭的本领,咀嚼、吞咽固体食物的本领却是要在后天通过逐渐训练、学习才能掌握的。两者所动用的神经、肌肉是不同的。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一两岁了,还只能吃糊状的食物?为什么有的孩子吃东西很慢、很慢,甚至把菜渣渣、饭粒粒都吐出来?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吃肉、不吃菜?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给他锻炼、学习的机会,没有教会孩子怎样咀嚼、怎样吞咽。

记者:那么,家长该怎样教孩子咀嚼,怎样训练孩子吃饭呢?

刘湘云教授:五六个月的孩子该添加辅食了。刚开始时可以是糊状类的,但到了七八个月以后,就要给孩子吃点碎菜、肉糜、烂面条、碎菜小馄饨等。喂孩子吃饭时,一定要让孩子面对着你坐,切不可让孩子背对着你吃饭,并且说:“宝宝,我们来吃饭,你吃一口,我吃一口,你看,我嚼,你也嚼,一、二、三、四……”同时要嚼给孩子看,让孩子像做游戏一样学着你的样子。吃的时候,用小勺给孩子大半口,不要太满了,因为太满了孩子没法嚼。一般来说,每口饭要嚼10至15次。当嚼了10至15次之后,你说:“我们咽下去。”然后,做一个咽下去的动作给孩子看,让孩子也学着咽下去,并且说:“宝宝咽下去。”每次吃饭都要这样做,直至孩子学会并习惯了为止。

这个年龄的孩子,牙齿已出了2至4颗,可以学习怎样嚼,舌头怎样拌来拌去。这些,你都要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听到、看到你是怎样做的,慢慢地他就学会了。

孩子的牙齿萌出后如果不用,不注意咀嚼功能和咬切功能的训练,牙床骨的发育以及面颊的发育,面部肌肉、骨骼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孩子的乳牙一般都很小,如果不注意牙齿的锻炼,到了换牙时,由于牙床骨发育得不好,太小了,恒牙就没地方长,只好里一颗外一颗地挤在一起。恒牙排列不齐,功能就不强,这也就成为很多孩子不爱吃瘦肉,不爱吃粗纤维蔬菜的原因。因此,咀嚼、吞咽功能的训练非常重要。为什么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很少出现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从很小就吃蔬菜,吃比较粗的东西,所以,农村孩子的咀嚼功能大多很好,牙床骨也发育得很好。

记者:影响孩子饮食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刘湘云教授:从6个月以后,一直到3岁,孩子有一个慢慢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既是心理上逐步从自主性向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他自己控制自己,学会与外界协调、增强统合能力的发展过程。父母在安排婴幼儿饮食时,要尽力符合这一过程的心理需要,否则,婴幼儿将会在饮食行为上出现一些障碍。例如:对于某种新食物,开始时他会拒绝,会吐出来,但这并不一定是他不喜欢吃。家长应慢慢引导他接受新食物,而不是强迫他。今天试试,明天换个方法再试试,有几次吃进去了,慢慢就习惯吃这种食物了。

要给婴幼儿自己选择的实践机会。要知道,每个孩子吃的多少并不一样。这种食品他吃多了,其他的食物自然就吃少了,要允许孩子有选择。孩子每顿饭的量也许变化很大,但这顿吃得少,下顿也许会吃许多,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一天吃下来的总量基本上差不多。孩子饥饱的感觉也要经过训练,才能慢慢形成规律。另外,保持孩子吃饭时集中注意力,让他看到食物,当他张口时再喂他,切不可在他一边玩时,硬给他一口一口地喂。这样,他会对食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滋长逆反心理,妈妈强迫他吃的,他偏不吃。

从六七个月开始,要给孩子一点可以自己拿着吃的东西,同时,也应训练他用杯子喝水,用勺子吃饭了。到了1 岁左右就可让他自己拿小勺试着自喂。这时孩子可能会将食物弄得到处都是,但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会剥夺了他训练用杯、用勺、动手能力的机会。因此家长要照顾他,但不要过分干扰他。孩子的眼手协调也有个过程,从拿勺取食物,到吃到嘴里,也有个学习、训练的过程,要给他机会。孩子吃饭时,最好在一个固定的房间、固定的位置,孩子坐的位置要能看到食物,也能拿到食物。孩子自己参与进食,往往会给他带来极大乐趣,逐渐对食物发生好感,对吃饭的兴趣大大增加。让他接触各种不同的食品,学会自己吃,对吃东西有兴趣,就可始终保持旺盛的食欲,将来也不会发生挑食、偏食、拒食等饮食行为问题。

大人都有体会,好心情才能产生好食欲,孩子也一样。孩子吃东西时,家长不能在一旁训斥他,更不能骂他,或强迫他吃,不能说:“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吃。”因为两三岁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让他吃,他越是不吃。这种对立情绪往往影响食欲并引起饮食行为问题。

如果孩子吃得很慢或不愿吃了,家长不妨说:“你吃饱了。咱们擦擦嘴,擦擦手。”并将餐具收拾起来。要让孩子从小形成在一定时间里吃完一顿饭的基本概念和好习惯,不能让他边吃边玩,磨时间。如果这顿他确实没有吃饱,下顿他就可能吃得很香。

记者:怎样避免家庭社会因素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影响?

刘湘云教授:孩子的饮食行为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实施有效而成功的婴幼儿喂养,不在于千方百计地让小儿进食,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和帮助孩子学习吃的技能。无论孩子多么小,他都有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无时无刻不在看、不在听。如果你说不喜欢吃鱼、不喜欢吃肉,孩子也会受你的影响不吃这些东西;如果你嫌弃某种蔬菜,甚至在饭桌上表现出厌恶这种食品,孩子也会仿效你的做法。例如,馄饨、饺子、小包子等等,又有菜,又有粮,又有肉,是一种比较平衡的膳食,也是婴幼儿很喜欢吃的食品。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家长,由于传统习惯,非让孩子吃米饭不可,好像不吃米饭,孩子就会吃不饱似的。因此,他们很少给孩子吃这些带馅食品,不仅造成了营养的缺失,也形成了对这类食品的拒绝心理。

总之,孩子的进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家长的素质、观念、行为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尤其受亲子关系的影响最大。良好和顺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喂养成功的关键,紧张冲突的亲子关系常常是喂养困难的诱因。因此,了解和调整好家庭亲子关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

标签:;  ;  

儿童保险专家刘祥云教授说:儿童的饮食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_饮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