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_科学论文

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_科学论文

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9753(2001)03-0001-07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我国将启动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十五”计划。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保障”。在我国的“十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创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主题,体制改革的主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题。我国只有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才能通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力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

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我认为,搞清这个问题,对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完成科教兴国大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及其对观念变革的重大影响

(一)人类正在经历全球性科学技术革命

回顾20世纪,最为壮观的历史现象莫过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在这10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总和。今天,当人类迎来21世纪的时候,基于科学演进、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几次强调的那样:“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

1.创新推进科学和技术不断逼近极限和本原近百年来,科学发展的主流是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和专业领域的不断分化。人类的创新思维将推进科学与技术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上探索最复杂、最基本的命题,愈益贴近认识的极限和本原。诸如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诸如对基本粒子、基因、受控核聚变、微机械、微加工和纳米材料等微观系统的研究,将引发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诸如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发展、脑的活动机理以及人类认知的规律等研究,将揭示生命世界及其运动的深层规律,不断揭开客观世界神秘的面纱。

2.学科间交叉、渗透导致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迅速。近几十年来,人类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总和还要多。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导致了跨学科领域不断萌生,最终形成了许多具有确定概念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新学科、新领域,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分支总数已从20世纪前期的600多门发展到当今的6000多门。21世纪,还将有大量新学科、新领域接踵而至。科学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科学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又一特征。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逐渐形成了一体的、有机的科学技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础科学的作用日益增强,不断为技术进步开辟新的方向,并快速向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们将成为21世纪最耀眼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进步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联系 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在的紧密联系。混沌理论研究表明,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巨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会带来系统状态的巨大偏离。其深刻的启示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因此,加强对社会的必要干预和调控十分重要。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水、能源、粮食等,既是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乎科学技术能力之外。只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纪难题的最佳方案。

(二)原始创新成为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角色。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刺激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并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如对动力的需求导致18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但作为其科学依据的热力学原理直到19世纪中叶方为建立。自20世纪初以来,生产、技术、科学相互作用的机制已出现新的变化趋势。科学理论往往更多地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为技术、生产构筑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量子理论的诞生,开拓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道路;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导致核技术的形成,带动了原子能在军事、动力、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生物大分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分子水平上建立了生物世界多样性和生命物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观,为生物工程奠定了基石。历史经验表明,基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会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崛起和壮大,开辟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如尼龙、电视机、录像机、个人计算机、因特网等。正因为如此,增强科技开发的原创性,创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政策调整的基点。

(三)科技全球化展现全新格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规模扩大和纵深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境地: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科学前沿的一些重大突破也决非一个国家科技力量和资源所能实现。伴随经济全球化大潮,研究开发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当前,由多国政府共同支持的大科学研究计划方兴未艾。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各国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设备、仪器、技术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虚拟实验室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未来世界正逐步变成一个“全球研究村”。

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成为举足轻重的主体。跨国公司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独资或合作的研发机构。这说明跨国公司向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投资正由加工制造业向知识型服务领域延伸。它们力图通过研究开发本地化,直接利用当地宝贵的人才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占据所在国的市场。在这种条件下,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正在形成。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战略作用尤为突出。在技术扩散和人才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取得“双赢”的结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四)科技进步需要革命性的观念变革

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要求我们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对科研、教育、生产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加大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把创新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内容。

从经济发展来讲,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推动作用,真正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科技工作来讲,要充分认识原始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环境;同时,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实现科学、技术、生产、服务的全程链接和紧密结合。

从教育体制来讲,为适应知识爆炸和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转向学习能力教育,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向素质教育转变。

从文化建设来讲,要充分认识创新时代对创新文化需求的迫切性,把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当作重要的指导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文化,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跨越发展等要求,树立新的科技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二、我国建立创新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都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文化是民族的母体,是人类思想的底蕴。要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上的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历史经验表明,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对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世界历史说明: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越容易形成工业化的广阔舞台,成为世界科技经济中心。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是19世纪世界最强的工业国。后来,由于绝大多数科学探索封闭在皇家学会的团体里,造成学术与生产相脱节,英国的科学及工业技术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领先优势。

德国在19世纪工业革命中崛起,应归结为它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室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从这里走出的大批人才成为德国的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使德国钢铁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有机化学和煤化学研究实现技术超越。1875年左右,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1895年前后,德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

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也是通过创新后来居上的。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传统是其文化的积极方向。美国较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较早地将研究开发机构纳入企业的核心部门,较早地把“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的理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制。在美国,大科学和开放式研究机构使科技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风险投资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实施。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包容性反过来成为促进创新的重要条件。“二战”后至今,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当时,我们在算学、天文学、农学、水利工程、造纸、印刷、纺织等轻工业方面有很多令人骄傲的成就,可为什么后来就落伍了呢?有封建体制的束缚,有社会教育的落后,有逻辑推理和实验科学体系薄弱等原因,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就是中庸取向的价值观、厚古薄今、顺天承命的意识对创新思想的摧残,使很多创新的萌芽或者被扼杀,或者被扭曲成病态。

以史为镜,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快有慢,不断出现快和慢的转移?为什么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国家,科技成果累累、科技人才辈出、科技产业腾飞?原因固然多种多样,如体制、机制不同,周边和国内的环境不同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确定无疑的,这就是文化环境是一个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要有成果,出成果要有人才,出人才要有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优秀人才只有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潜能,完成重大成果,开创卓越的事业。

(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完善创新文化环境,提高民族整体的竞争力

新科技革命大潮带来几个重要变化值得注意:其一是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其二是知识更新不断加速;其三是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开放不断扩大。社会问题、全球问题,向传统观念和文化传统提出挑战。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有所更新,有所前进,有所突破,营造知识快速更新和创新人才迅速成长的文化环境。

大家不难注意到,新一代人才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其知识结构要更新几轮。知识的快速更新,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对在小生产条件下形成的权威崇拜趋于弱化。在科学技术领域,对权威的依赖将逐渐让位于对科学真理的尊重。当然,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权威们所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到在未来科学研究和市场竞争中最终获胜的,常常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我们要悉心营造一个鼓励众多的、不知名的小人物成长的文化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难以成批地、大量地涌现有创新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文化环境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有竞争力的成果的温床。在原创性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重要基石。

(三)学科交叉、综合、渗透的大趋势需要开放的、有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

在学科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学科、新领域,往往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是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文化环境,是每个从事科研的人、每个即将步入科学殿堂的人、每个科技管理者深沉思考的问题。过去,众多的研究所、众多的研究室囿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大学及研究所之间、不同的研究室之间缺乏大跨度、多层次的交流,因而不能形成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文化。创新的实践表明,只有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和不同学术思想的科学家之间的思想撞击,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促进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交流、重组和互动,很难在科学技术的整体上赶上发达国家。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呼唤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环境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面向新世纪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大事。我们在未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在迎接科技全球化挑战中,还将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未来的中国特色,不应只是传统文化、地域或民俗所体现的特色,它应包含当代华夏儿女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针,用当代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所做的新贡献。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系统,是在创新理念、管理模式、运作机制、交往方式、评估标准等方面需要重大突破的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化的体系。它客观地需要一个体现现代科技观、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先进意识形态,这就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呼唤着创新文化的先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是多少世纪中国仁人志士的梦想,也是历史赋予包括我们在内的这几代人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都应被看作奇迹。但奇迹不会从天而降,也不能靠别人赐予。像老一代革命家所说的,只能靠自己。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或崛起总是以文化的率先变革作为思想发动的先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曾对欧洲工业化给予了巨大推动;美国革命、改良运动为美国现代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五四运动也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历程中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最需要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在创新中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因而也最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从根本上呼唤着创新文化的先行,呼唤着全民族对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广泛认同和参与。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观念的更新和人才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国创新文化不仅在建设上而且在成果上都将孕育着重大的突破。

三、对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几点思考

这方面的问题,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我在这里结合对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改革开放,把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置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是社会前进、文明发展的大方向。推进改革开放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其前提是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把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作为全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必须基于观念更新和体制改革。它首先需要建立竞争机制、开放机制、激励机制,使得创新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同时,应把创新文化环境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各界都要全面地提倡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方法是探索和创新的结晶;科学态度就包括敢冒风险、容忍失败的取向。在这方面政府不仅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而且更要树新风、立榜样、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做创新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二)创新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科技创新要向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转变

科技资源与创新人才不能实现有效的结合和配置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不上去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什么不能实现有效的结合和配置,这源于过去的那种以计划、项目为中心的科技观和管理观,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就常常容易走进“只见物不见人”的误区。

在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内外无数的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研究集体是一个人才梯队,我们不能苛求这个梯队的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是一定要有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而正是这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研究集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科学技术如此,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如此。美国经济学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胜者全得”的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谁能够在技术上领先一步,即使是一小步,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大部分市场。而尖子人才正是实现技术突破、高效管理、开拓市场的关键。因此,重大科技项目及其产业化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第二,人才难得,要十分珍惜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尖子人才不仅是个人才能和勤奋的产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巨大投入的结果。人才来自教育,人才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巨大的塔基支撑着塔尖,这是普及教育大量投入的结果,因此,对尖子人才要非常珍惜。统计表明,我们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有一位博士;相应每投入3580万元才能出现一位博士。当然这个投入不仅产生了一位博士,还产生了其它受到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才。但是关键是在于国家没有这样大的投入,就不能培养出一位博士。当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其中不乏优秀人才。所以,对人才要格外珍惜。第三,人才问题具有空前的紧迫性。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是,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因此,在人才问题上,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参与国际争夺人才的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成长的环境。这些认识归结到一点,即新时期科技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避免“只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以成才的需要、以创新潜能的发挥为内容,构建人才辈出的文化环境,这将对我国的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科技界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世界观、科技观、价值观

我国科技战线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革主观世界,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提倡以下观念:

1.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科学技术事业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今天的科学春天,是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始终如一、执著追求、无私奉献迎来的。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是我国科研活动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在申请较大的科研课题都习惯于名人和大人物挂帅,在一般情况下,重大学术讨论青年的意见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势必制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名人数量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为了科学繁荣和技术进步,我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竞争、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环境。

2.鼓励竞争的价值观 提倡鼓励竞争的价值观,就必须清算传统的中庸价值观。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中庸价值观非常不利于创新。在这种环境下,枪打出头鸟,谁冒尖就把谁打下来,尖子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创新人才难以成就大业;在这种环境下,众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结果平均主义盛行,尖子人才大量流失;在这种环境下,大家习惯于四平八稳,谁也不想冒险,也不愿意承受失败,结果不易看到创新闪光,暮气沉沉。中庸的价值观还养成了随大流的习性,缺乏反潮流、反媚俗的勇气。由于中庸之道盛行,我们在历史上曾吃过大亏。我国清代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实质上就是在提示整个民族要抖掉禁锢人才辈出的中庸之道。封建时期的思想家尚且能够无情鞭挞中庸之积弊,立足创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更应当与陈腐的中庸思想彻底决裂。我们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文化,坚持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我们的科学研究项目几乎无一失败,在成果鉴定中几乎都有“国际先进”、“国内先进”等评价,这不符合科学的规律和创新的规律。我们现有的科技项目评审的某些观念和作法,如“凡遇风险、一票否决”等,其弊端在于,这样虽然减少了选题失败的危险,但容易导致扼杀创新的悲剧,特别是一些小人物的创新。并且容易导致单纯跟踪发展的倾向,只愿做别人做过的事,漠视他人的原始创新。

3.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重提热爱科学的价值观,并不是鼓励人们呆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不问世事,而是希望每一个迈入科学事业殿堂的人,首先要以科技人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不忘对科学的真、善、美的追求。我们要鼓励科技人员有成就感,但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有管理才能的科学家担任领导干部,为国家做出贡献,但要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如果过于追逐名利,特别是对官位的追求超过了对科学的追求,科学在此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封建社会沿袭的官本位思想对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是对科学内在价值和魅力的破坏,而且导致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消极思想,这是我们必须注意改进的。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经验和书本知识的关系 经验很重要,但现在看来,不少人对书本知识重视不够。过去,中国科技事业曾有过相对封闭发展的过程,知识和经验局限于自我积累。现在有了开放的环境,面对国际上已经积累的经验和书本知识,我们要学会高起点的开发和利用,在对现代科学的态度上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的关系

我们不放弃、不非难拿来主义,前提当然要尊重国际惯例。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机制来获得知识和成果。但作为科技政策的基点,更要突出原创性科研活动,强化原始创新。在这方面要强调并突出民族的自信感。我们既反对非理性的民族狂热性,也应摒弃低迷沉沦的民族自卑心理。五四时期的先人们都曾“莫求先声于异邦”,今天的中国人更应有足够的自信心来迎接挑战、把握机会。外国人做过的,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来;外国人没有做过的,我们也应敢试敢闯。我们偶尔看到一些科技人员难以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心,不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喜欢不加分析地跟着外国人的热点跑;人家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超导的约瑟夫森首先在我国实验室做出来,但却被认为实验错了。希望我们会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够更加自信地创新。总之一个国家或科技经济实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探求原始性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国家要在政策上、体制上、奖励导向上、资源配置和管理上向促进原创活动的方向倾斜,并给予大力的支持。

3.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延伸,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谈科技创新时,容易出现重技术轻制度、重专业轻管理的倾向。的确,技术变革往往会引发生产体制、管理体制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随着技术进步自动发生的,它需要从旧的制度中脱胎和蜕变出来。相对于科技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制度变革的变量更多,作用更大,这是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创新。

4.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关系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的充分发挥,也不排斥个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研活动和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个人本位的思想、个人全能的意识是和当代的科技进步不合拍的。当然有全能全才的人固然是好,可即使出现这样的人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也是在社会交往与合作中产生的。所以,发扬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由于受漫长封建制度及其思想的影响,我国小生产观念的残余根深蒂固,至今无时无刻不在阻碍着人们的观念创新。过去的计划体制、封闭环境所造成的研究机构的分散、重复,很容易诱发和滋长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和行会思想,妨碍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革除这些弊端还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团队精神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还要深化改革,进行有利于团队精神发挥的制度创新。时代欢迎创新方面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宽容态度,呼唤带领团队创新成功的帅才,将才和领导人才。

总之,决胜创新时代,中华民族最需要的就是使自身的创新能量得以释放。这是一个提升创新精神的时代,是一个昭示创新人才辈出的时代。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科学技术的泉源是求实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社会必须关注创新这一时代主题,自觉地担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标签:;  ;  ;  ;  ;  ;  ;  ;  ;  ;  ;  

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