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时间框架下的现金流量核算及其最新进展_会计论文

三维时间架构中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及其最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架构论文,现金论文,会计论文,时间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各组成部份散见于财务会计和 管理会计中;期初(末)非现金净资产市价同时兼容“历史”和“未来”两类特性,可视为现在维度的现金流量;新制造环境和金融社会使它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现金流动制会计 历史维度 未来维度 现在维度

纵观现行会计体系,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复式记帐方法为主要特征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牢牢地控制着财务会计领域,而重视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则占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为主干的现代管理会计为根据地,步步向财务会计渗透。本文试图在三维时间架构(历史——现在——未来)中描述现金流动制会计的总体框架,并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背景、以高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条件阐述其最新发展,以期为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

及其联结的支点——现金回收率

现金流动制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散见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中,它们是(暂且撇开非盈利组织会计不论):

1.现金流动表会计。即依据有关非流动性帐户和流动性帐户的发生额(流量),将权责发生制会计提供的利润流量信息转换为现金流量信息,编制形成的现金流动表能够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在过去的会计期间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所取得的现金成果的信息。

2.对外通用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受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和管理会计的影响,财务会计也开始提供一些预测性信息。其中最受报表使用者关注的当属预测现金流动表,它提供了关于未来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现金流量影响的预测性信息。1、2属于财务会计范畴。

3.作为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工具的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及最终形成的资本支出预算。以项目为主体,以货币时间价值为基础,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对各投资项目在寿命期内可能形成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进行分析对比,进而对有关方案施以评价并作出决策。已选定方案的集中、概括和系统化、表格化即为资本支出预算。

4.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形成的现金收支预算和预计现金流动表。以企业为主体,揭示其未来年度的现金收入、支出、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形成现金收支预算;而总预算体系的终结部份——预计现金流动表则集中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预期的现金流动的全貌。

5.基于业绩评价的分部(或项目)现金流量报告。由于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现金流量构成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现金流动表构成企业总体业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工具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现金流动中心(主要基于投资中心),按照各自创造的现金流量分析、评价各中心的业绩。3、4、5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上五部份内部中,1、5侧重于反映历史,可称为历史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2、3、4则主要面向未来,不妨名之曰未来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反映历史是为展望未来服务的。我们对历史现金流量进行反映的目的,本应是期待从中发现企业(分部、项目)基于实际现金流量的实际回收期、折现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是否同投资现金流动效益评价中使用的基于未来(或预计)现金流量的相同指标的预计值一致或相近,以便作出再决策(修正原来的期望及时另谋它策)和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评价。然而,遗憾的是,确切的现金流量数据须等到企业(分部、项目)结束之后方可获得,但那时所有信息不幸都已成“昨日黄花”。为发挥历史现金流量数据在事中控制和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必须构筑现金流动制会计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前后贯通的“桥梁”。

先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从编制的对外正式报表“现金流动表”中我们很容易得到“经营活动提供的资金(营运资本)”数据,它构成投资回收额的经营部份;再者,从表中“投资活动用去的现金”类下找到“长期资产的清理收入”项目,它构成投资回收额的非经营部分;为同长期性资产保持对称,如果过去的会计期间内企业流动资产总额减少(该数值同样可在“现金流动表”上找到),亦应将减少额视作回收额的一部份;为使投资回收额的计算不受对应资金筹集方式(负债或产权筹资)的影响,还应将“经营活动提供的现金”类下的“支付的利息”项目数值加回。上述四部分之和构成企业在过去会计年度里“投资回收的现金流量”,将之除以企业的毛投资额(数值上等于企业的毛资产,即期初和期末不扣除折旧的资产总额的平均数),我们得到“现金回收率”(Cash RecoveryRate)的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回收率=投资回收的现金流量/毛投资额

再考察企业的内部收益率。它是公司(分部、项目)在建设和生产经营年限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0时的折现率。如果各年的净现金流量以年金的形式出现,则有(设公司初始投资额为P,年净现金流入量为B,内部收益率为i,企业寿命期为n):

P=B[1-(1+i)[-n]]/I

进行数学转换得:

i/[1-(1+i)[-n]]=B/P (a)

不难发现,B/P就是我们所说的“现金回收率”,用r表示,公式即成为:

i/[1-(1+i)[-n]]=r (b)

以上公式的前提是现金的回收集中于年末进行。如果假定回收均匀地出现于每年始终,则公式变成:

In(1+i)/[1-(1+i)[-n]]=r

(c)

然而这个公式用得不多。因为我们在编制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并进而测算内部收益率的时候,曾假定了现金流量统一集中于年末。为便于同预计数相比较,我们还是选择公式(b)为宜。值得注意的是,公式(b)若假定公司寿命期n无限之长的话,则r恰于i(因为n→∞,(1+i)[n]→0);若r大于15%且公司寿命期长于15年(实际上资本投资决策大多属于此种情形),则r亦是i的绝好近似值。

计算出企业实际的内部收益率i之后,便可将它同预计的内部收益率相比较,进而根据比较结果对既定决策进行修正(再决策)和进行相关人员之业绩评价。以上的分析尽管仍包含了类似公司寿命期这样的预测值,但它仍是脱离现金流量数据而独立存在的。分析者可以随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预测值进行调整。这一点上权责发生制会计恰恰相反,利润流量的计算中管理当局的预测通过折旧同现金流量混为一体。附带指出的是,现金回收率r(=B/P)的倒数P/B恰是我们熟悉的“回收期”概念,它同样亦可同预计的回收期作比较。

诚然,上述分析是基于未来现金流量同于历史现金流量模式的假定而展开的。现实自然不是如此。但如是分析提供的实际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的近似值仍是有意义的。理由如下:(1)井尻雄士教授于70年代末对IBM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尽管这些公司下属的分部或参予的项目逐年间现金回收率波动较大,然而对这些公司整体而言其各年的现金回收率却是相当稳定的;(2)计算现金回收率时分母所包含的内容可尽量剔除非经常性的现金流量,而仅反映经常性的现金流量;(3)尽可能多分析若干期的数值,注重长期趋势而非逐年的波动,某一指定年度的公司盈利能力是无法脱离其他年度而独立得到评价的。总之,“事中控制”所依据的反馈数据只可能近似精确而无法绝对精确。

上述分析对分部或项目亦同样适用。如前所述,分部或项目的现金流量数据逐年间波动幅度较大,造成分析的精确性会差一些。

(二)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的最新发展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伴随着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这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管理也深入到作业水平,形成了以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为中介的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新的管理基础和方法为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现金流动制会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1.众所周知,造成利润流量与经营活动提供的现金流量之间脱节的主要根源在于权责发生制会计所采纳的一系列诸如应计(accrual)、递延(deferral)、分配(allocation)、摊销(amortization)的特殊程序。其中,分配程序主要运用于权责发生制会计颇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本核算。未耗成本作为资产、已耗成本进入费用,为将成本在资产和费用之间、进而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进行分配,权责发生制会计设计出形形色色的分配方法——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法、在产品(半成品)按约当单位分配法、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全额费用化法以及存货发出计价法等等,这些方法因可操纵余地过大而常常受到批评。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挑战。首先,“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产、销各个环节实现“零存货”,这样所有的产品成本均成为期间成本,相应的产品成本计算亦成为一种“非积累性的成本计算(Non-accumulative Costing)”,亦即无须感受期初、期末存货结转的影响。[①]其结果导致用于本期累积的生产成本在本期完工的产成品和期末在产品(半成品)之间分配的“约当单位分配法”、基于人为实物流转假定的各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均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其次,期间费用不再是无需分配的了,它同制造费用一样,都可以按照导致其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Cost Driver),在设置的“成本动因库”(Cost Driver Pool)内,进行局部的、精确的成本追溯(参见图一)。据此,人为规定的制造费用全厂统一单标准分配法、期间费用全额进费用法将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作业成本计算作为一种明细化的非积累性成本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反映,自始至终追踪其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全过程,[②]从而在权责发生制会计框架内开拓出历史维度现金流动制会计的又一片新领域。

图一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追溯

2.“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国际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发展到追求综合程度更高的‘股东投资报酬现值’的最大化。……所谓‘股东投资报酬现值’指标,是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未来的一定期间内归属于股东权益的现金流量,按考虑风险报酬率的‘资本成本’换算为现值计算而得,它是股东价值的具体体现。”[③]将“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上升为企业新经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是未来维度现金流动制会计的新发展。“目标”是个“事前”的概念,它必须贯彻到“事中”乃至“事后”的运作中去。从“事后”的角度看,前述作业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为正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历史现金流量、借此来计量和考评企业新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奠定基础;而从“事中”的角度看,就涉及到如何将企业新经营目标贯彻到日常决策的问题。预测企业决策如何影响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股东)价值的过程称为股东价值分析(Shareholder Value Analysis,SVA)。进行股东价值分析的关键在于未来增量现金流入量的计算。一般而言,未来增量现金流入量的预测可基于销售预测和市场研究进行,而未来增量现金流出量的计算则仍需借助ABC。首先,ABC通过作业将资源耗费同产品和顾客联系起来。鉴于资源耗费构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品和顾客可转化为收入,而收入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增量现金流量。其次,ABC根据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类,这对于增量现金流出量的计算是极其重要的。再者,如前所述,ABC可追溯制造费用至具体的成本目标(产品、顾客等),这是计算增量现金流出量的关键。最后,ABC不仅是描述历史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它同电子计算机、以MRPⅡ为代表的企业制造系统相结合,还构成面向未来的动态成本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数据库为形式,实现一体化的ABC系统通常具备模拟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决策造成的不同作业水平,确定增量作业,进一步同对应的成本动因率的变动部分相乘,即可得不同决策导致的增量成本(现金流出量)。根据未来一定时期(通常为五年)的增量现金流量预测资料,按考虑具体(分部、产品等)风险程度的资本成本进行贴现,贴现值之和即为决策对企业(股东)价值影响的量化值。综上所述,ABC和股东价值分析相辅相成,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企业新经营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大大丰富了未来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的内容。

(三)现在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的构建及其最新发展

权责发生制会计拥有三个时间维度:不仅能描述现在[提供未收回的投资(资产)和未偿付的筹资(负债)信息],还能反映历史(提供历史期间利润流量信息),更能预测未来(编制权责发生制的预测财务报表和进行财务效益评价)。相形之下,现金流动制会计缺少一个从历史维度向未来维度过渡的必经环节——现在维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先考察权责发生制会计。权责发生制下存量和流量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从最简单的复式簿记试算平衡原理:帐户的发生额=帐户的期末余额-帐户的期初余额,到利润流量的资产负债观计算公式:利润流量=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均无不体现出这一点。因此,要研究流量,应首先考察存量。企业在会计期期初和期末均拥有许多非现金的存量资产,对这些资产可依据多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其中很重要的两个计量属性是:现行市价(脱手价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在市价健全和有效的条件下,两者应是一致的,即任何一项资产的现行市价应等于其资本化价值。对此,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AAA,FASC)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市场价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即如果能确切知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分布,那么市场将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价。但由于现实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可能确切地知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分布,只能凭估计。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基本上等于其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值。”[④]以下的论述将以此为前提展开。依此,期初(末)非现金资产按现行市价计量的含义即为:该项(或整体)资产在未来期间内潜在的(可实现而未实现的)可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入量。它描述的是该项(或整体)资产在“现在”时点上具备的在未来为企业赚取现金流入量的潜能。由于负债大多为契约所限制,其可能导致的企业未来现金流出量通常都可准确地估计到。因此,从期初(末)非现金资产的现行市价中剔除负债将导致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贴现值(即负债的市价),我们得到期初(末)非现金净资产的市价,这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现在维度的现金流量。为什么呢?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现在”,它必须同时兼备“历史”的延伸和“未来”的前奏两项职能。一个新开办企业的期初非现金净资产市价源于对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预测,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之后,包括在期初非现金净资产市价中的部分潜在现金流量在本期成为现实而进入历史维度的“现金流动表”。期末非现金净资产市价则可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结转下来的期初非现金净资产的剩余潜在现金流量(贴现值),它仍是来自对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预测;另一部分则源于本期内已进入历史维度“现金流动表”的现金流量,例如利用期初现金购置的资产,一方面它已作为现金流出量进入历史维度的“现金流动表”,另一方面,形成的资产又因其将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入量而以贴现值形式包容于期末非现金净资产市价之中。可见,期初(末)非现金净资产市价兼容了“历史”和“未来”两类属性。对此以下设例说明:

设某企业1995年12月31日拥有1000元的现金和一项市价为512元的资产。该项资产预计可使用两年,预期将在第一、二年末分别为企业带来200元和400元的现金流入量。设折现率为10%,则该项资产市价的构成如下:

市价(1995年12月31日的现值)

$200×0.909=181.8

400×0.826=330.4

另设1996年12月31日该项资产确实为企业制造了200元的现金流入量,同时企业又购买了一项使用期为3年,市价为963的资产,其市价的构成如下:

市价(1996年12月31日的现值)

$200×0.909=181.8

400×0.826=330.4

600×0.715=450.6

根据上述资料,我们可以计算本期的净现金流量和期末非现金净资产的市价。进一步地,将期末非现金净资产市价减去期初非现金净资产市价,可提供有关企业创造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能力是加强抑或削弱的信息。计算如下:

本期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200-$963

=-$763

期末非现金净资产的市价=$400×0.909+$963

=1327

企业创造未来净现金流量潜能增加额

=1327-512

上例中,尽管本期现金净流出了763元,但企业创造未来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却增加了815元。后者对于前者的历史现金流量信息是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它将在业绩评价等领域发挥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充实了现金流动制会计的评价经管责任职能。

事实上,现在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在现行财务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上已有所应用。如有价证券在市价低于成本时按市场价格计量、长期应收应付款项和应付债券按契约约定的未来净现金流入(出)量的贴现值计量等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化,金融工具(包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总资产和总负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鉴于金融工具的风险性、可流通性和持产增值性,其计量不同于其他资产负债项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4年1月发布了第48号征求意见稿(ED48)《金融工具》,主张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Fair-Value)作为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根据IASC的定义,公允价值的主要确定基础即为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从而,金融工具的潜在(可实现而未实现的)增值便可运用“期末市场价值(格)-期初市场价值(格)”的所谓“盘存法”确定。可见,权责发生制会计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领域已表现出向现在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的趋同,可视为现在维度的现金流动制会计的最新发展。当然,由于市场(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待进一步完善,市价基础尚无法适用于全部的非现金资产负债项目,现在维度相比于现金流动制会计的其他两个维度还显得薄弱。

注释:

①②余绪缨:《论当代管理会计面临着新的重大突破》,《对外经贸财会》1995年第8~10期。

③余绪缨:《以ABM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当代财经》1994年第4期。

④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s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Response to the FASB Discussion Memorandum‘Present

Value-Based Measurements in Accounting’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三维时间框架下的现金流量核算及其最新进展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