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习近平的奋斗轨迹—读《习近平在正定》
文=高中梅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是一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好读本。
书名: 《习近平在正定》
《习近平在正定》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续篇,是一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好读本。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他在正定书写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
这是一部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三年的忠实记录。通过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工作、交往的干部、群众、记者等的口述,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正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的形象,展现了习近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坚定信仰、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还原了习近平在正定三年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这部书,是干部群众了解党的领袖成长奋斗历程的生动读本,是激励新时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活教材。
年仅28岁的习近平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疑问与不屑,比如,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还有人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然而,一切在改变,所谓“政去人声后,百姓闲谈时”,人未离开,好评如潮。透过他朴素的外表,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神韵和教养,由此让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人格魅力确实好,但这不是根本。习近平高就高在他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减少征购,增加收入。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战乱频繁,贫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对朝廷军队发动了猛烈攻击,东汉政权因而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这就是著名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的官吏、地主豪强纷纷组织军队争夺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彼此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兼并,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势力逐步壮大起来。
习近平在工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勤学加实干。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摆着大量书籍、报刊,有马列主义著作,有毛泽东思想著作,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总是堆得满满的。他平日里都是博览群书,一有时间就抽空加紧学习。他也非常善于向老同志学习,取长补短,开阔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他处理工作上的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工作上踏踏实实,也注意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他自己写的书,题目都是他自己出的。无论他到哪一个地方工作,那里的历史、文化、经济,他都了解得非常细致。
习近平“上请”人才,花了大力气。他自己执笔给全国的知名专家写了100多封诚恳的信。“我们地处基层,人才短缺,科技落后,视野狭窄,孤陋寡闻,起步之难您是可以想见的¨¨¨经过慎重考虑,我想求助于您¨¨¨聘请您为我县顾问。”很多专家被习近平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前往正定担任顾问,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这些专家当中,有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教育学家潘承孝、食品专家杜子端等人。习近平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能把这样的大专家请到正定来,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是非常不简单的。
习近平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县里的事,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他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能凑合就凑合。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他常穿的衣服就是绿军装,冬天穿一件军大衣,很简朴。他的办公室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了书的小书架。他下去调研或者开会,经常赶不上机关食堂的饭点。有时候忙起来工作忘记吃饭,等忙完了赶到食堂却没饭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街上没有饭店,他就只能凑合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曾讲过:“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他有一个座右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两句话,就是习近平作风的突出体现。他认为,善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一个地区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而习近平不仅是熟悉和掌握,关键是他“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他在正定先抓农业,农业上去了;抓工业,工业上去了;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管党建和干部,干部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他勇于担当,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也是他做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座椅处振动的均方根值较大,使得驾驶室的驾乘舒适性较差.将此测点处降噪后的信号进行频响分析,找出该处的振动特性.通过将其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后,得出座椅处的频响特性,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得座椅处在4种不同车速下,其主要振动频段在0~10 Hz的范围内,刚好与人体敏感频段重叠.故该类矿用自卸车在任何速度下的驾乘舒适性均不太理想,且车速为30 km/h时的舒适性最差.因此,后续需要对车辆的簧载悬架系统、驾驶室悬置系统和座椅减振系统进行优化,以降低振动幅度提升驾乘舒适性.
习近平刚到正定时,由他来主抓改造“连茅圈”,就是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习近平并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他说:“那种‘运动式’的弄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不会满意的。咱们国家在这方面吃的亏还少吗?”正定后来就是按照他主张的这种方式,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后来县里各村“连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习近平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群众着想,解决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
我扫了一眼皮特和他的死党。德鲁比皮特和莫莉都矮,但他结实粗壮,体型比较圆,背老是驼着,一头橙红色的头发,就像老了的胡萝卜那种颜色。
该系统的工作过程是:拉曼放大器的剩余泵浦光经过由两个波分复用耦合器构成的桥式结构进入掺铒光纤的光学谐振腔,泵浦掺铒光纤。由光纤环形镜和光纤光栅构成的掺铒光纤激光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光波在谐振腔内往返一周所获得的增益等于腔内的总损耗时,激光器就达到了阈值。设谐振腔镜的反射率分别为R1和R2,掺铒光纤长度为L,则阈值条件为:
习近平在正定的时候,是班子最顺当的时期,也是全县干部心气儿最高的时候,大家一心一意干工作、搞建设,没有半点儿歪门邪道,都是一呼百应,没有一个搞派系的,没有一个背后嘀嘀咕咕的—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习近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正定的发展上,一身正气,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和他一起做事的人,自然也就受他的影响,不想也不敢搞什么旁门左道的事。
习近平把正定称为“第二故乡”。其间,他广交朋友,与很多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开正定以后,他依然念念不忘曾经一起工作、战斗过的同事和战友,先后6次返回正定,看望故交和乡亲。他与吕玉兰、贾大山的友谊传为美谈。他始终关怀和支持正定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被正定干部群众称为“正定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也是值得我们一生永远爱戴、学无止境的好书记。
1985年5月,习近平调离正定。从这里出发,他一路走来,无论是从政还是为人,都始终怀着一颗宝贵的赤子之心。他对正定的热爱,对他过去上山下乡插队的梁家河的热爱,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热爱的一个反映。他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出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习近平在正定》文风质朴,内容详实,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采访实录告诉我们,习近平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当年在梁家河与正定为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史、党史、新中国史中去思考,就是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读《习近平在正定》,就是要学习习近平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义无反顾走进基层,身体力行投身实践;学习他实事求是、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身临一线倾听民声,关注民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他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的雄才胆略,以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学习他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人格操守,严格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
(作者为独立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