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与实施——以Go for it!七年级(下)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为例论文,纲要论文,七年级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想本学期的教学收获“立”,则需在学期开始前做到“预”。撰写教学进度表则是“预”的普遍形式之一,这是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然而,纵观各校多数教师现有的教学进度表,都是“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工作安排,并非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方案。而《学期课程纲要》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回答了一门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方案。它能弥补教学进度表的不足,有效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提高其课程实施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以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为例,与大家分享英语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与实施情况,以求抛砖引玉。 一、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必要性 计划往往夭折于没有高瞻远瞩、片面思考以及应付了事。现有的教学进度表因此而流于形式。将教学进度表与课程纲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其问题所在。 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其问题之一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制定进度表时只关注自己的“每一节课”,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意识”,没有仔细研读过课程标准,没有对本学期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问题之二在于“只见进度,不见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教师在设计时没有整体地思考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需要用什么知识或活动作为载体?”“我怎样带学生去?”“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了?”等问题。问题之三在于“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教师设计时只考虑到了该做的工作,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所需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设计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都未考虑在内。 《学期课程纲要》是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方案,它以提纲的形式回答了一门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一般而言,《学期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一般项目,包括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是课程元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三是所需条件,即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崔允漷,2009:89)。 一份设计优良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因而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保证课程质量的措施。实践与理论都表明,《学期课程纲要》于教师、于学生都有多重意义。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证据 学科课程纲要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课程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与现场资源进行的,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开展的学科规划。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当然重要,但一个学期的课上得好不好更重要,而一个学期的课上得好的前提是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做好整体的规划,这就是课程纲要。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体现 《学期课程纲要》是“完整的专业的活动方案”,它从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进行规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此,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提升专业素养。 (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计划 教师精心设计、师生共同认可的《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时间进度等开展教学活动,安排课外作业,组织测试,并且严格按照纲要约定的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学期课程纲要》也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 二、《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与实施过程 《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具有一定的要求,关键在于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为了使大家更好、更细致地理解《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方式,我们以Go for it!七年级(下)为例进行阐述。 (一)一员一份,研讨编制 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专业性强,需要学科教师合作完成。因此,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预先让组内各成员自编一份,然后组内集体研讨各成员版本,取其精华,最终确定本学期共用的一份课程纲要。在确定最终版本时,我们集中关注以下几点: 1.如何确定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说是“课程纲要”中的纲要,它贯穿于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是课程的灵魂。 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对学生的研究以及对教材和其他现场资源的分析。于是,按以下顺序,我们确定了目标。 第一步:研读课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级目标要求七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本的简单书面材料。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能根据提示简要描述一件事情,参与简单的角色表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教育部,2012:12)。 第二步:分析教材。我们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Go for it!教材,对七年级(下)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右上表所示。 第三步:分析学情。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掌握了一般现在时,积累了有关自我介绍、爱好、出生日期、购物等九个熟悉话题的词汇与句型表达。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还有少数后进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没有掌握单词记忆法,听力练习时间太少,以致看不懂、听不懂、学不懂。因此,在本学期,教师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提升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二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迅速掌握各项英语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其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步:目标生成。依据对课程标准的分解以及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和其他现场资源的分析等,生成目标五条,涉及三个维度,描述全面、适当、清晰。 2.如何处理教材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根据Go for it!七年级(下)教材知识系统本身的联系和衔接关系要求,我们将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设计如下: 本学期实际授课18周,每周4课时,共72课时。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分享《学期课程纲要》。本册教材共12单元,每单元5个课时,共60课时,需15周,期中抽测复习一周,期末考试复习两周。 3.如何基于目标设计实施过程 课程实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班级规模、人数和开课形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活动的方式,课时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另外也有必要说明课程顺利实施所需的时间、空间和设备、物质条件等(索桂芳,201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部,2012)。教师应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建议,结合目标与学情,我们将利用“任务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 4.如何基于目标设计评价方式 如何判断“教”得适切,“学”得有效?课程评价的存在,就摒弃了过去仅仅基于经验或教材来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行为,而是通过设定科学的评价方案或跟踪监测手段,紧密联系学习目标,确定上述的目标是否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评价的建议有: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教育部,2012)。 为此,在目标、学情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 (二)开学一课,分享纲要 开学第一次课上,教师不上教材内容,而是与学生分享本学期英语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课程计划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期课程纲要》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许多学生每周都会把《学期课程纲要》拿出来看一下,因为《学期课程纲要》能够帮助他们明白成功完成课程学习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他们记笔记的有效性,降低他们考试焦虑,提高考试技巧,帮助他们熟悉课程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提供他们不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Diamond,1998)。 (三)教学过程,落实纲要 《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纲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师生应在良好的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纲要上课,又要不拘泥于课程纲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时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三、反思:《学期课程纲要》的问题与改进 《学期课程纲要》的撰写是笔者所在学校的第一次尝试,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便是《学期课程纲要》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一些思考。 (一)编制时在评价方面把握不准 在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时,教师在评价方式上关注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比例分配为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成绩的40%,终结性评价占60%。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过程性评价比较模糊,操作和检测都比较困难。因此,我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格,来充实已有的评价内容。相应的过程性评价表如下: (二)实施时分享课效果不佳 教师本打算在开学第一课给学生一份“惊喜”,共同分享《学期课程纲要》,结果却碰了个“钉子”,坐了回“冷板凳”。细究之下,分享课效果不佳的原因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学期课程纲要》分享课中呈现的“惊喜点”太多,课程目标、内容中的专业术语过多,使学生很难快速理解,甚至不想理解。其次,教师没有扮演好“导游”的角色,照本宣科,没有为七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制这份“惊喜”,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学术化的《学期课程纲要》。再者,学生无经验,一时难以接受这份“惊喜”。基本上是教师规定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参与度不高,无充分互动。 如何上好《学期课程纲要》分享课?经过组里老师深入研讨,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对分享课设计进行了修改: (1)减少“惊喜点”,降低难度。教师使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将《学期课程纲要》中难懂的术语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降低难度,让学生乐意接受这份“惊喜”。如利用图示法展示《学期课程纲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当好“导游”,将纲要口语化。面对学生说“学生语”,将学术化的描写用语以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量身而说,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这份“惊喜”。 (3)精细各环节,增加实效性。要想分享课做到实效,一要增强趣味性,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教学环节设计、教具使用等都需考虑为课堂增添趣味服务;二要抓牢“分享”一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讨论《学期课程纲要》,进行互动,真正接受这份“惊喜”。 《学期课程纲要》是帮助教师从整体的课程要素角度思考课程的重要脚手架,帮助教师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思考,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它是日常教学的标杆,是学期教学的精髓。通过编制和实践《学期课程纲要》,也使学生得到规范的指导,从而全面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学期课程纲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运用都会产生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因此,每个学期结束时,我们都要修订《学期课程纲要》,使之不断完善。《学期课程纲要》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本文提及的编制与实施只是初尝滋味,我们会抱着积极的态度,努力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英语专业“学期课程大纲”的编制与实施--“迎头赶上”!以七年级(下)为例_课程评价论文
英语专业“学期课程大纲”的编制与实施--“迎头赶上”!以七年级(下)为例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