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区也配套了多种智能设备。处于城市建设考虑,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智慧社区的建设势在必行。智慧社区的概念提出与实践已经有一段实践,但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通过智慧社区的理论、实践分析,对未来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 城市建设; 管理; 居民
一、前言
“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它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统筹各类服务资源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努力在广内地区构建涵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领域党建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二、智慧社区概念组成分析
“智慧社区建设,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创新。”一个优质社区要符合五个标准: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以一个到多个集会和社交场所为中心;有集体意识;拥有可以促进社会和人文氛围的硬件环境;能被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珍惜。打造智慧社区,居民可以在指尖上完成几乎所有的社区服务查询、预约等服务。以上海虹口、静安和浦东新区等地的社区治理为例,有的社区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居民扫二维码,投诉立刻有人管;有的社区打造关于停车的APP,居民通过手机实时掌握车辆信息,让城区停车不再难。
社区应该是一个有记忆、有服务、有归属感、有交往、有情怀、有规矩、有温度的人类包容之所。国内一线城市的很多社区建设了睦邻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来当“管家”。部分社区睦邻中心还组建了例如由居民参与的顾问委员会、自治理事会、社区服务推进会等居民议事、民主的自治平台,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性,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智慧社区相关理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现代社会治理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近年来,市、区在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们加强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了以空竹文化为品牌的民俗文化代表,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积累下来的社会发展短板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是地区经济高增长与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居民的低关联,具有典型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特征;二是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地区公共服务提供能力水平之间差距大。广大内陆地区平房区多,流动人口多,地区城市管理、治安管理的难度大,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市政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街面卫生、街道绿化、市容环境美化亮化等方面与高端商务办公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从总体上讲,社会建设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在推动地区发展中更加关注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更加关注街道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转变,积极探索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在解放思想、深入研讨中,形成了共识:即在街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紧紧围绕街道的职能定位,必须立足于广内地区发展的实际来谋划部署、推动落实,这样实践活动才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基于此,需要对街道工作进行了理性思考,街道工委、办事处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城管会提出的“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应该说街道向这个职能定位的转型,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明显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问题和阻力,这些困难和问题,也是制约更好地组织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街道职能属地作用的主要问题。
2015年初,中央、市委相继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此,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努力查找“创先争优”与促进街道工作的结合点,最后把思想统一到“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工委和基层党组织服务地区群众(辖区单位)能力、全面提高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契机”上来认识,在统筹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四项任务的同时,紧紧围绕街道职能定位,抓住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这个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快打造省会城市宜商宜居的生活型街道这一目标。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源于理念创新、思路创新的同时,往往也需要借助手段创新,特别是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提供了技术支持。社会服务管理领域创新更频繁地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来实现。从智慧地球、感知中国到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智慧城市群”的目标,可以说,把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全方位提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新的高度,这也为我们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社会建设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可能。
四、智慧社区未来实践方向
要切实做好六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当前,世界已进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这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推进智慧城市及数创公社建设是便民需要,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举措;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具体工程,对提升城市首位度、转变城市治理方式、打造健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是转型发展的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可以孕育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智慧泉城和数创公社建设。二是要加大信息开放力度,打破“信息孤岛”。要以信息开放为原则,以不开放为特例,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为大数据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4G网络城乡全覆盖和旅游景区、人员密集场所WiFi免费覆盖,消除信号盲点。四是要加强信息产业发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围绕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做大做强全市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产业。五是要处理好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的关系,确保信息绝对安全。六是要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合力推进。要明确建设时间表,细化推进内容,完善运行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推进效果。
五、结语
智慧社区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完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智能、快捷。大数据的建立需要无数个智慧社区共同组成。面对信息孤岛等目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不断优化改进,提高意识,把握时代发展步伐,建设成智慧国家。
参考文献:
[1]丁宝林;刘学聪;;物联网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J];北方经贸;2012年06期
[2]刘成晨;杜永梅;;社区信息化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方式研究综述(2009年—2011年)[J];改革与开放;2012年08期
[3]宋俭;张瑞岚;;城市老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新探索——以武汉市发展社区为例[J];电子政务;2014年01期
[4]费中正;郭林;;线上的关键在线下:社会变迁视野下网络殡葬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5]许艳文;;长沙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长沙花鼓戏现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冉瑜;;我国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12期
论文作者:王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智慧论文; 社区论文; 社会论文; 街道论文; 居民论文; 地区论文; 城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