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_赵小红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_赵小红

赵小红

数学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经过手脑协作、观察、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1 重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在数学课程中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整理和复习”时,可以从调查开始。“我们班有男生多少?女生多少人?”这一点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最熟悉、最容易回答的生活实际,男生24 人,女生16人。接着提出问题:“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全班多少?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等等。把这些问题和生活情景前后连贯,就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的确确就存在于生活中。

2 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桌面上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分类。当学生将长方体分为一类,其它物体分为一类时,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时学生似乎有所感悟,棱、顶点等概念。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动脑想一想,自己便获得了有关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对长方体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比一比,不但自己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的操作能力,动脑的思维能力。

3 注重手脑协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更能学的好。”这已是被公认的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学中的外化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从学生成长过程中分析,过程比结论更可贵,新体验比到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如:用手指一指角的顶点、边;找一找身边的角;动手做一个角;用纸折一个角;用直尺画一个角;用火柴棒拼图案,并数一数有几个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放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劲头来了,课堂上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4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化技能的训练,因外化技能需要观察。观察不是简单的看一看,要注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分清主次,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能力。人们的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思考是观察的升华。观察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语言描述。观察不但建立在知觉和感觉的基础上,还需要语言、思维等活动的参与,它是一个感知、感觉、语言思维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演练过程。只有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反复观察,以唤起联想,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实现这一智力演练过程。从我的亲身体会来看应遵守这样的模式,即激思引探———观察———操作———思考———再观察———抽象概括———归纳———迁移———类推,概称“九步观察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观察的目的,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共同属性,达到教学的目标。

5 重视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边的特点看,也可以从角的特点看,还可以从这类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来看。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的内容。

6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数学的基本原则,“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充分利用实例,针对学生看的见、用的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具有较强思考性的练习,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当学生搞清楚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用铁皮做一个箱子,需要几子张铁皮?”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理解了数学,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__数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索性、情趣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调收整理信息,辅之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推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锻炼,得到了体验,增强了应用意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城关镇回民小学

论文作者:赵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论文_赵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