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繁重制约,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忽略德育渗透的许多时机,也就是多了一些功利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没有兼顾孩子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48-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际的数学教材的安排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国情、民生。每一处的教学都隐含着丰富的德育情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抓住时机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成学生的个性品质,成为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一个教师只要留心,认真实践,都能从中捕捉到德育教育的最佳契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教育
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献身祖国的建设,增强报国的信念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数学史料、教材中说服力较强的有关数据和经典引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经济建设的巨大进步,综合国力的逐步加强,从面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大提高而努力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一径三”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大约是这个圆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使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光。教材上还有多处提到我国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包括古代趣题、名题,我们都可以借机渗透,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二、体会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教师可以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数字等因素通过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简洁的板书展示数学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漂亮的书写中体会到简洁美,让学生越来越体会到数学知识简明、和谐、整齐、统一的美。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例如,在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后,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提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著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在学完对称旋转后,可以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美,如人体,建筑,漂亮的图案,传统剪纸等,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正因为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几何图形,我们的周围生活也美得丰富多彩。
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辩证因素,教学中可结合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等,启发学生体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生活中。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圆的面积推导时,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可以渗透转化与极限的思想,还有低年级线的认识教学,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数学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涉及到世界各个领域,自然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教材中的数据信息,老师可以为学生挖掘出积极的情感素材,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自然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增强环保意识和爱科学、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五、结合数学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竞争是成功因素中的重中之重。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团队意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归纳。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乐趣,领略合作的力量,提高团队意识。这些也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在信任、期望的情感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感到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德育的渗透,改变了数学的枯燥与乏味,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是数学的丰富与奇妙,数学的灵动与有趣。德育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论文作者:张永杰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材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论文; 角形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