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10641
摘要: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古镇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历史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更新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四川黄龙溪古镇为例,从总体规划、地域建筑、地域文化景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把黄龙溪古镇与丽江古镇做对比,最后总结出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历史环境进行保护和更新的方法。
关键词:古镇 旅游开发 历史环境 保护 更新
一、引言
近年来,古镇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古镇独具特色地理环境、地域建筑景观风貌以及地方风俗。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同时要对传统进行现代传承,使古镇与时俱进地发展。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依山傍水。古镇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它是岷江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同时它是茶叶之乡。黄龙溪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丰富,是中国现存不多的临江古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黄龙溪古镇旅游开发中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一)古镇总体规划
黄龙溪古镇总体规划明确了保护规划范围,根据历史建筑保存及分布情况将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不同保护级别的区域有各自的保护更新管理规定。
核心保护区是黄龙溪古镇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建筑风貌较为集中和完整。核心保护区以保护为主要任务。区域内街巷的格局、尺度以及建筑的风貌需严格保持。对区域内的改建和新建建筑按其对整体历史风貌的影响进行整改。对古镇风貌延续较好的进行维护;对古镇风貌维护不利的进行修复;对完全丧失历史风貌的进行拆除。
规划范围的第二个层次是风貌控制区。风貌控制区范围需要确保不对核心保护区产生风貌上的破坏。风貌控制区范围内只允许对现存建筑进行少量的必要维修。新修或改建扩建则必须通过管理机构审批。改建和新建建筑在形态上必须与古镇传统风貌保持一致。
古镇保护规划范围的第三个层次是协调发展区。协调发展区衔接着古镇与周边现代建筑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尺度需与古镇传统建筑尺度协调。环境协调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允许新建基础配套设施,对民居的必要维修和改建扩建给予许可。
(二)地域建筑
黄龙溪古镇中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建筑主要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建筑细部做工精致。主街的地面主要由石板铺成,街道两边是杆栏式的民居。古镇街道两边的建筑一般是底商上住的布置。
黄龙溪古镇在建筑上遵循着既要保护历史环境,又要对民居进行合理利用的原则。古镇的历史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的载体,在保护中不能采取文物式的保护方法。而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体现古镇民居的历史意义,又能实现其现实功能。在传承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探索其适合现代的发展路径。
1.保护和修复
黄龙溪古镇有着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和寺庙,它们是古镇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建筑必须维持其原有的建筑风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缮。在空间尺度上,店铺的开间与进深、建筑层高、屋脊高度都是严格控制的。
2.传承和改造
在古镇的开发中,既要对历史建筑充分保护,又要进行建筑功能的改造。核心保护区出于对历史建筑保护进行了商业业态调整,将不利于建筑保护的餐饮外迁,内部置入传统小商品店等。风貌控制区和协调发展区范围内的居民在规定的尺度和风格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对自由的设计。在保证整个古镇整体风格统一的同时,形成细节丰富的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地域文化景观
黄龙溪古镇依山傍水,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景观设计上秉承整体保护的原则。严禁盲目地开辟山路、破坏树林、建设尺度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河流尽量维持其原有的状态。在文化解读和表达上,深入挖掘黄龙溪“龙”和“溪”的文化。引入一条小溪贯穿于古镇的一条主街上,沿街布置观赏景观和互动场所,增强景区的体验感。
古镇保留原有的赌坊、衙门、寺庙等建筑,还有一些生产工具,如川西平原的灌溉工具——龙骨车。对码头、堤坎、街巷等传统空间按照历史风貌进行维护和修复。
古镇地域文化景观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也包含了地域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古镇内传承了很多民间手工艺,如编织草鞋、草帽、花环。目前镇中有着大量的本地居民,在这里可以看见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打陀螺、打麻将、喝茶、看报。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三、古镇风貌传承评价
黄龙溪古镇在规划上三种层次的分区可以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同时使古镇外围更适应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在古镇中不仅可以看到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建筑形式和景观,也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亲身体验地方历史文化。
与丽江古镇相比,黄龙溪古镇的名气还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在文化特色宣传和打造上还存在不足。丽江始终是扣住当地文化和纳西族文化。在古镇中有民族文字、地方歌曲和地方舞蹈的展示,以及手工艺品的售卖。但古镇中大部分是外来人,几乎看不到当地的纳西族居民的生活场景。相比之下黄龙溪古镇民族特色还不够鲜明,但在建筑风貌保护和生活场景传承上比较完善。
四、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历史环境进行保护和更新的方法
(一)对古镇进行整体规划和风貌控制
针对古镇现存建筑风貌情况,进行保护级别不同的区域划分。在各区域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体制,保护和控制古镇整体风貌。
(二)对现存建筑进行修复或改造
古镇中既存在着历史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又存在近年修建的现代建筑。古建筑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古建筑来说,必须保持其原真性。在修复时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形式,材料和工艺,坚持整旧如旧,切忌整旧如新的修缮观念。
为形成完整的古镇风貌,可以进行古建筑的复建。复建古建筑一般是用现代材料建造传统的形式,可以克服传统木结构在防火防潮上的缺陷。
对于与古镇风格不协调的现代建筑,一般情况下进行拆除。有改造条件的建筑使用传统材料进行装饰,形成与古镇整体风貌一致的形态。例如使用木材或石材重塑建筑的外立面。
(三)保持外观,改善空间尺度和用途
维持古镇中的建筑外观对于保持古镇整体风貌至关重要。在古镇开发中对建筑立面、结构和建筑局部进行保护,维持建筑外观。对建筑细部可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的需求,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布局,赋予建筑新的功能,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四)在建筑中抽象表达传统意象
对传统文化的进行传承不代表着将传统复制。将传统建筑特色和传统文化进行抽象提取,赋予到现代建筑中,可以使现代建筑更具文化内涵。用隐喻的手法引发人们的联想,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五、总结
古镇的历史环境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空间环境,也包括精神上的文化环境。保护古镇的历史环境不应该一成不变,而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地域传统风貌在当代的一种表达,同时需要警觉古镇过度商业化对地域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如何平衡古镇保护与发展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田喜洲.巴渝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探讨[A].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
[2]张介一,饶传坤.论观城镇古风貌的保护与开发[J].浙江建筑.1998
[3]孙大江,刘建,孙大远.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J].四川建筑,2011
论文作者:张喆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古镇论文; 建筑论文; 风貌论文; 传统论文; 历史论文; 地域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