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

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

徐秀知[1]2004年在《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离子通道是跨膜蛋白质,它能够选择性的介导离子流过脂质双分子层,是生物电活动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离子通道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几个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其次基于最新的KcsA钾离子通道高分辨率的叁维晶体结构,建立了一个叁态跳跃模型来研究KcsA钾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并且首次应用主方程方法描述它的动力学特征,取得了与实验和他人的研究相吻合的结果。在这一模型中,离子通道的选择性过滤器主要处于叁个态,一个叁离子态和两个两离子态,转导过程用这叁个态之间的相互跃迁来描述。由此,在平衡状态下推出了能斯特(Nernst)方程;在稳态条件下,转导电流满足米氏动力学关系(Michaelis-Menten kinetics)。应用纳尔逊(P.H.Nelson)的参数,发现电流电压关系满足欧姆定律,并且合理地得出了浓度与电流的关系。另外,本文首次利用这一叁态跳跃模型讨论了钾离子通道到达稳态的特征时间,说明这一模型的建立对暂态特征也是有效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离子通道通透性的研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离子通道功能与结构关系提供一个可能合理的物理机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搞清膜的物质及其信息输运机制,深入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

张振东[2]2007年在《NaK通道通透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子跨膜输运过程是生物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有组织、有秩序的输运过程,是当前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膜蛋白的结构决定离子输运功能,在输运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开展离子跨膜输运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更为细致的理解物质跨膜输运的生命过程,同时,从这些输运现象中提炼并研究一些新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物理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丰富输运理论。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0775038, 10645006, 10647121)、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060080001)、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C2005000011,C2007000026)和河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2006148)支持下以新型离子通道——NaK通道为研究对象,从NaK通道的叁维精细结构出发,应用量子化学及密度泛函理论,在分子水平上构建了NaK通道与钠、钾、铷离子的相互作用的位能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布朗动力学模型模拟NaK通道对钠离子、钾离子、铷离子的通透过程;对比NaK与KcsA通道结构相互作用势能曲线及其通透性差异,分析结构差异引起的功能变化的本质原因。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NaK通道与钠、钾和铷离子相互作用的位能面都具有非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势场的作用下,一价阳离子可以实现由膜内侧向膜外侧的转运,这说明其对一价阳离子的通透无选择性。(2)位能曲线上的每个极小值点对应于离子的结合位点,钠、钾和铷离子在NaK通道中都具有结合位点,这与实验中测定的结果一致。(3)获得了NaK通道对钠离子、钾离子和铷离子的平均通透速度、平均通透时间和单位时间通透离子个数等动力学量,说明离子通透过程中通道存在最佳的通透“有效半径”。

徐秀知, 展永, 赵同军[3]2004年在《源自链霉菌的钾离子通道通透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源自链霉菌的钾离子通道(KcsA)的实验结构, 建立了一个叁态跳跃模型研究它在打开状态下的通透性, 并且用主方程描述它的动力学特征. 在这一模型中, 离子通道的选择性过滤器在转导过程中主要处于叁个态: 一个叁离子态和两个两离子态. 由此, 在平衡状态下推出了众所周知的Nernst方 程; 进一步在稳态条件下, 得出了转导电流满足米氏动力学关系(Michaelis-Menten kinetics). 用Nelson提供的参数, 证明了电流-电压关系满足Ohm定律, 并且合理地得出了电流-浓度的关系. 另外, 讨论了钾离子通道达到稳态的特征时间, 说明这一模型的建立对特征时间的研究也是有效的. 为离子通道通透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合理的物理机制, 为进一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孙敬智[4]2009年在《肺泡巨噬细胞钾离子通道在石英致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可导致矽肺。至今矽肺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粉尘诱导的长期持续的肺组织炎症是矽肺的发病基础。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是粉尘进入支气管肺泡后最主要的靶细胞,其与石英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矽肺发病的关键,认为是石英引起肺部炎性反应的早期关键环节之一。然而AM在石英尘作用下的早期应答机制仍不是很清楚。近年一些研究已经确认巨噬细胞钾离子通道(Voltage dependent potassium channel)与脂多糖作用下的细胞活化及随后的功能应答有关。钾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跨膜蛋白,不仅受细胞外刺激信号影响,还可通过膜电位改变传递信号至胞内。AM钾离子通道是否可以作为早期跨膜信号参与粉尘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反应?据此本研究以AM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石英致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一部分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膜片钳研究目的:建立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及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探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并比较这两种记录模式的异同。方法:SPF级SD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法收集肺泡巨噬细胞,铺种在装有载玻片的24孔板内,于5%CO_2、37℃条件下培养2h后,取出玻片置于细胞池中。全细胞膜片钳玻璃微电极用标准硼硅酸玻璃毛细管分两步拉制而成,充灌内液后入水阻抗在4~6MΩ;穿孔膜片钳玻璃微电极用薄壁硼硅酸玻璃毛细管分两步拉制而成,充灌含制霉菌素的内液后入水阻抗在2~4 MΩ。记录模式建立后,在-160~60 mV范围内给予持续时间500 ms、以20 mV去极化跃迁的方波刺激。使用pClamp 9.0软件进行电流信号分析。钾通道激活曲线用Boltzmann方程:G/G_(max)=1/{1+exp[(V_(0.5)-V_m)/k]}进行拟合。结果: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和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均可记录到AM膜上电压依赖性的内向整流钾电流及外向延迟钾电流。最大激活电压下,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到的外向延迟钾电流密度为8.32±4.24 pA/pF,内向整流钾电流密度为-6.77±3.89pA/pF,相应的半数激活电压分别为-28.69±2.65 mV和-90.04±2.15 mV,斜率因子为28.27±1.27与19.57±2.14;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到的AM膜外向钾电流密度为9.42±4.41 pA/pF,内向钾电流密度为-8.49±4.71 pA/pF,同比略大于全细胞记录结果,相应的半数激活电压分别为-15.38±2.30mV和-99.04±2.45mV,斜率因子为15.62±2.89和11.97±2.97,明显不同于全细胞记录模式所得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下膜电流在12min开始有衰减现象,20 min内几乎衰减完全,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下膜电流没有明显衰减现象,最长记录时间可接近40 min。结论:(1)大鼠AM可表达电压依赖性内向整流钾电流和电压依赖性外向延迟钾电流两种。这两种电流的表达在巨噬细胞个体之间不同,综合起来主要有叁种类型:以外向延迟钾电流为主,以内向整流钾电流为主,内向与外向钾电流表达皆明显。(2)两种记录模式均可用于AM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研究,但全细胞膜片钳更适合短时大量的细胞记录,而穿孔膜片钳适合即时观察毒物或药物的作用。(3)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实验参数为:电极选用标准壁厚的电极,入水阻抗控制在4~6 MΩ,刺激电压脉冲在-160~60 mV之间,记录应在破膜后10 min内完成;穿孔膜片钳记录模式实验参数为:电极选用薄壁电极,制霉菌素终浓度400μg/ml,电极入水阻抗控制在2~4 MΩ间,刺激电压脉冲在-160~60 mV之间,记录时间不宜超过40 min。第二部分石英颗粒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的影响目的:研究石英颗粒对大鼠AM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动力学变化,探讨AM钾离子通道在石英颗粒即时处理或长时间(24 h)处理后的应答变化。方法:AM获取与纯化同第一部分,细胞铺种于装有载玻片的24孔板内,浓度为1×105个/ml。向培养孔内加入不同浓度的石英颗粒: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及无定型石英颗粒100μg/ml。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取出进行常规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记录钾电流变化。另取未经任何处理的AM进行穿孔膜片钳实验。穿孔膜片钳建立以后,通过灌流系统使细胞外液以2 ml/min的速度缓慢流过细胞池,用自制注射加样系统在细胞池入口即时注入25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的石英颗粒及100μg/ml的无定型石英颗粒测试液,串联刺激模式记录细胞膜钾通道的变化。不间断记录条件下即时加入石英颗粒,记录受体依赖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电流。细胞分离纯化后铺种在96孔板上,细胞浓度调为5×10~5个/ml,依次加入0μg/ml、25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的标准石英颗粒及100μg/ml无定型石英颗粒,继续培养24h后,取出检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及细胞成活率(MTT法)。结果:(1)100μg/ml石英颗粒24 h处理,可使AM外向延迟钾电流显着增加(P<0.05),但内向整流钾电流变化不明显(P>0.05)。25μg/ml、50μg/ml石英颗粒及100μg/ml的无定型石英颗粒对AM外向与内向钾电流没有显着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除100μg/ml石英组外,各处理组激活曲线均右移,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100μg/ml石英组使激活曲线显着左移(P<0.05);100μg/ml石英组斜率因子明显小于100μg/ml无定型石英组(P<0.05)。(3)即时作用下,随石英颗粒浓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AM外向延迟钾电流与内向整流钾电流均增加,其中50μg/ml、100μg/ml、200μg/ml组增加明显(P<0.05)。100μg/ml的无定型石英即时处理对AM外向与内向钾电流均没有显着影响。(4)即时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石英各处理组外向延迟钾电流激活曲线均左移,半数激活电压和斜率因子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内向整流钾电流激活曲线均右移,半数激活电压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斜率因子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100μg/ml无定型石英颗粒可使外向钾电流斜率因子显着降低(P<0.05),但对内向钾电流激活曲线影响不显着;外向钾电流半数激活电压明显大于相同剂量的石英处理结果(P<0.05),内向钾电流半数激活电压明显小于相同剂量的石英处理结果(P<0.05)。(5)石英颗粒不能诱发细胞膜阳离子或阴离子电流的出现。(6)随石英颗粒浓度增加,LDH漏出率明显增加,存活率显着下降,与对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μg/ml的无定形石英颗粒处理,对AM存活率影响不明显,但LDH漏出率却达到46.0%,与等剂量的石英颗粒处理组相比程度较轻(P<0.05)。结论:石英颗粒对AM外向延迟钾通道有激活作用,使其开放概率增加,速率增加;对AM内向整流钾通道有激活作用,使其开放概率增加,速率增加,但长时间处理激活作用不明显,石英颗粒不能以受体方式影响AM电生理活性。提示AM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可能是石英颗粒诱导细胞活化的早期信号蛋白之一,参与石英诱导的细胞坏死。第叁部分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在石英致肺泡巨噬细胞活化及损伤中的作用目的:应用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和激活剂,研究大鼠AM电压依赖性钾通道活性在石英颗粒诱导的AM活化、损伤和炎性介质分泌等生物效应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肺泡灌洗法获取SD大鼠AM,调整细胞浓度为5×10~5个/ml或1×10~6个/ml(用于TNF-α检测)铺种于96孔板内,每孔200μl。细胞纯化后,将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TEA,终浓度为2.5 mM、5 mM、10 mM、20mM)、4氨基吡啶(4-AP,终浓度0.625 mM、1.25 mM、2.5 mM、5 mM)和激活剂K~+(终浓度15 mM、30 mM、60 mM、120 mM)分别与100μg/ml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正常培养24 h后测定细胞LDH漏出率、细胞存活率(MTT法),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结果:(1)不同剂量的阻断剂TEA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膜LDH漏出率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组的51.6%~69.8%(P<0.01)。阻断剂4-AP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膜LDH漏出率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漏出率的18.1%~39.1%(P<0.01)。激活剂K~+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膜LDH漏出率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漏出率的101.1%~108.3%(P>0.05)。(2)阻断剂TEA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成活率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的152.5%~213.2%(P<0.01)。阻断剂4-AP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只有1.25 mM组细胞成活率高于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组结果,其他剂量组成活率改变不明显。与单独石英颗粒处理比较,激活剂K~+(60 mM和120 mM)的使用可使细胞成活率降低(P<0.05)。(3)阻断剂TEA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TNF-α释放量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的47.6%~79.3%(P<0.01)。阻断剂4-AP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TNF-α释放量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的44.1%~56.9%(P<0.01)。激活剂K~+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AM,细胞TNF-α释放量是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的132.8%~217.2%(P<0.01)。结论:AM钾离子通道与石英颗粒诱导的细胞膜损伤及死亡有关,对石英颗粒诱导的AMTNF-α释放有调节作用,可能是石英颗粒作用下的早期信号蛋白之一。第四部分石英作用下肺泡巨噬细胞钾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的关系目的:应用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和激活剂,研究石英颗粒诱导下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与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探讨粉尘诱导的细胞活化损伤信号机制。方法:S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获取与培养同第一部分。细胞浓度为1×10~5个/ml,均匀铺种在载有玻片的6孔板中,每孔2 ml。细胞纯化后,继续培养2 h,用Fluo-3/AM负载细胞30min后,置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激发波长488 nn,放射波长526 nm,记录细胞荧光变化,扫描频率为0.5 Hz。记录基线平稳后(约100 s),即时加入各处理组(100μg/ml石英颗粒组,100μg/ml无定型石英颗粒组,100μg/ml石英颗粒与20 mM TEA组,100μg/ml石英颗粒与5 mM 4-AP组,100μg/ml石英颗粒与120 mM K~+组),持续扫描记录20 min。分析比较各组荧光强度变化。以未加样时的钙离子荧光强度作为基础值,将加样后的钙离子荧光强度与之做比,得到标化的钙离子信号。结果:在5个处理组中以石英颗粒处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增幅最高,达到2倍以上,且记录时间内信号强度变化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荧光波动范围为2371.98±378.55,明显大于无定型石英颗粒处理组(P<0.05);无定型石英颗粒处理后钙离子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荧光波动范围为447.62±164.36;K~+与石英颗粒共同处理后钙信号增幅小于单独石英颗粒处理结果,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波动范围略大于单独石英颗粒作用,为2455.27±536.39,钙离子荧光强度在150 s~300 s有很明显的波峰出现;钾通道阻断剂4-AP与TEA分别与石英颗粒同时处理巨噬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程度很小,与无定型石英颗粒处理持平,信号波动频繁,但范围明显小于石英颗粒处理结果(P<0.05)。结论:石英颗粒可致AM迅速启动钙信号过程,而无定型石英颗粒没有此作用,提示胞内钙信号是AM炎性应答的重要机制之一。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可明显降低石英颗粒致AM的升钙作用,提示AM细胞钾离子通道参与胞内钙信号的调节。

沈荣[5]2012年在《钠钾离子通道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联的分子物理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离子通道是一类调控特定离子沿其电化学梯度跨膜传输的膜蛋白。它们响应外界刺激如:膜电位、配体浓度,压力等的改变而开放和关闭(门控),是生理电信号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从1998年获得第一个来自细菌的钾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以来,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钾离子通道晶体结构相继被解析,从而将离子通道的研究带入了结构生物学时代。这使人们得以在原子层次更加深入地研究离子选择性导通,以及通道开闭的机制。然而,由于缺少钾离子通道之外的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现在的理论研究对象还主要是钾离子通道。最近,从蜡状芽孢杆菌中获取了一种可以导通钠和钾两种离子的非选择性四聚体阳离子通道:钠钾(NaK)离子通道。由于选择性过滤器段氨基酸序列的高度相似,NaK通道被认为是环核苷酸门控通道的中心孔道结构域的细菌同源体,而环核苷酸门控(CNG)通道在光感受和嗅觉感受神经元的信号传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分子动力学和统计力学计算,对NaK通道的结构稳定性、非选择性离子导通,门控耦合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如下:(1) NaK通道过滤器及其中离子绑定位点研究:钾通道保守的过滤器氨基酸序列(TVGYG)中的酪氨酸(Y)在NaK通道中被天冬氨酸(D)替代,这个序列变化导致了这两种通道的过滤器结构的显着差异。在NaK通道过滤器中,与钾通道过滤器第一和第二离子位点相应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前庭。通过对NaK通道过滤器中各种可能的离子/水分子构型的计算,我们发现钾离子趋于稳定在由八个氧原子围成的离子位点中间,而钠离子结合在同一个面内的四个氧原子中间,并与上下两个水分子配位。钾离子的稳定构型为[S1, S3],即两个钾离子分别占据在第一和第叁离子位点。钠离子的稳定构型为[S01, S23]。如果这些位置不被相应离子占据,将导致过滤器结构的失稳。钙离子堵塞是CNG通道的一个重要特性,在NaK通道的晶体结构也发现了一个钙离子,它绑定在过滤器的膜外入口处。通过计算发现,钙离子可以稳定过滤器的结构,使得钠、钾离子可以在前庭中的移动而不致过滤器失稳。由于前庭及其中水分子的存在,钠、钾离子在过滤器中能够获得合适的配位状态,这也是NaK通道选择性缺失的一个可能原因。(2) NaK通道非选择性离子导通机制研究:通过对NaK通道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过滤器后部存在四个孔腔,每个孔腔由两个相邻亚基围成。孔腔与过滤器前庭形成一个前庭–孔腔复合体,与中央离子传输孔道垂直。孔腔上方氨基酸残基的偏转使得溶液中的水分子可以进入前庭–孔腔复合体。在静息状态下,前庭的收缩导致复合体中的水分子运动受限,不易在前庭和孔腔间交换。当通道打开,离子受外电场作用向膜外流动时,过滤器前庭膨胀,促使复合体中水分子交换加快。孔腔中的水分子进入前庭后,可以替换形成离子位点的蛋白质羰基氧来配位前庭中离子。当前庭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水分子时,将显着降低离子导通的能垒。(3) NaK通道侧通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与KcsA钾通道类似,我们在NaK通道中同样发现了四个从中央孔腔延伸出的支道,每个支道由一个亚基的内螺旋与相邻亚基的内螺旋及P螺旋形成。另外,我们发现在NaK通道中由于存在四个与膜的内表面平行的横螺旋,在中央孔道周围形成了四个侧孔道,它们与支道相连从而形成了四个侧通道,连接着中央孔腔与细胞质。水分子可以进入并润湿侧通道。在通道闭合的状态下,膜内离子可以通过润湿的侧通道进入中央孔腔。而中央孔道的细胞内入口形成了很高的能垒,阻止离子的导通。通过对氨基酸序列、晶体结构及半胱氨酸化学修饰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央孔道的细胞内入口为离子通道的激活门,在通道闭合时,它能有效地阻止细胞内离子及小分子经细胞内入口进入中央孔腔。而在某些通道中由于侧通道的存在,这些离子或小分子可以经润湿的侧通道进入中央孔腔,但它们的流动仍然需要克服一定的能垒。(4) NaK通道激活与C型失活门控耦合机制研究:离子通道的激活门控与C型失活门控的耦合调控了离子在通道中的流动。激活与通道的内螺旋构型变化相关,而C型失活与过滤器的结构变化有关。大量实验表明,钾通道在受到外在刺激后激活,即内螺旋打开并允许离子流过中央孔道。但打开的内螺旋促使了C型失活的发生,即过滤器段结构失稳,离子流动被阻止。通过对闭式和开式NaK通道的计算研究,我们发现与钾通道相反,开式NaK通道的过滤器段结构更稳定。但同时我们发现,NaK通道过滤器内侧残基Thr63的侧链会发生自发的偏转而堵塞通道,并且过滤器外侧残基Gly67的扰动会显着缩小过滤器孔径,阻碍离子导通。这可能是NaK通道的单通道电流剧烈波动,以及通道打开时间过短的原因。(5) NaK通道变异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通过变异NaK通道过滤器段的残基,人们得到了类似钾通道过滤器的结构,并且过滤器的结构不因钠离子的占据而失稳。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整个模拟过程中钠、钾离子都能稳定地占据在NaK通道变异体的过滤器中。与前面结论相似:钾离子占据在由八个氧原子组成的位点中间,形成[S1, S3]和[S2, S4]构型。而钠离子占据在四个氧原子围成的平面内,形成[S12, S34]构型。过滤器与P螺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维持了过滤器结构的稳定。

叶治[6]2009年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及活性氧介导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临床上常见的严重颅脑外伤手术、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的病人都具有潜在脑缺血的可能。例如:为便于脑动脉瘤手术实施和减少术中出血,常将脑动脉血管短暂夹闭,然而随着受阻血管血流的恢复,往往会导致局部性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损伤。而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不仅关心术中的神经系统的保护,更关心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探求脑缺血损失的发病机制、减轻脑缺血性损伤、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成为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广大工作者致力的研究目标。与脑缺血预处理相似,吸入麻醉药预处理与缺血损伤之间也有短暂的重要联系,包括两个重要时期:预处理早期阶段,即中断预处理刺激后5 min~2 h出现;第二个保护时期,延迟预处理期,出现在预处理刺激停止后12~24 h,并可持续24至72 h。已有研究证实七氟醚具有早期预处理的脑保护效应,在大鼠海马脑片模型中,反复吸入七氟醚(每天一次持续30 min,连续4天)能够诱导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目前,仍未知单次给予七氟醚是否能够诱导迟发型脑保护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证实,线粒体内膜ATP敏感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K_(ATP)),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脑组织的mitoK_(ATP)通道蛋白浓度是心肌含量的6~7倍。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mitoK_(ATP)通道参与了七氟醚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开放后的mitoK_(ATP)通道如何进一步介导脑保护作用?现在认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能作为一种关键的细胞内信息物质,介导缺血缺氧预处理和mitoK_(ATP)开放剂预处理的心肌及脑保护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脑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前24 h,单次给予60 min七氟醚预处理是否产生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以及mitoK_(ATP)通道及ROS的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观察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及测定脑梗塞容积百分比,并通过HE染色评定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明确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SD大鼠产生迟发型的脑保护作用;其次第二部分通过加入特异性mitoK_(ATP)通道阻断剂及ROS清除剂,观察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及测定脑梗塞容积百分比和缺血侧项叶皮层神经元PKC-ε和-δ两种同功酶的膜转位变化,探讨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mitoK_(ATP)通道和ROS所介导的,且PKCε和δ是否作为mitoK_(ATP)通道的下游靶点参与了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之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也为mitoK_(ATP)通道的下游蛋白信号分子,参与了七氟醚诱导迟发型脑保护中的作用;随后,通过检测缺血后胞浆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释放和Caspase-3活性变化,以及TUNEL染色等证实七氟醚迟发型预处理可以通过mitoK_(ATP)通道及ROS介导,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凋亡,明确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机制;最后通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线粒体通透转运通道(MPTP)开放程度,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证实了激活和开放mitoK_(ATP)通道在七氟醚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果证实:(1)缺血前24h,短暂的予以2.4%及4.0%的七氟醚预处理可增强大鼠耐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产生显着的迟发型脑保护效应,但短时间高浓度(4.0%)吸入七氟醚有引起动脉血pH值及MAP降低的趋势。(2)mitoK_(ATP)通道和活性氧介导七氟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KC-ε转位激活有关,但PKC-ε转位激活仅发生于脑保护的早期相,提示可能有其他的信号通路机制参与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3)七氟醚可以诱导大脑皮层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增加,且p38MAPK可能做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下游通路,参与了七氟醚预处理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4)七氟醚通过抑制缺血后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凋亡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_(ATP))以及活性氧有关。(5)七氟醚预处理能通过激活mitoK_(ATP)通道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总之,脑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并非是单一的病理生理过程,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级联反应。七氟醚的脑保护作用也并非单一作用于上述的某一环节,而是多位点、多途径、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一部分七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前24 h单次予以2.4%或4.0%的七氟醚(sevoflurane,Sevo)60 min是否产生迟发型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七氟醚组(Sevol组),4.0%七氟醚组(Sevo2组)。七氟醚预处理组在制备MCAO模型前24h,吸入浓度为2.4%或4.0%七氟醚+氧气60 min;而S组和IR组在制备MCAO模型前24 h,吸入浓度为100%氧气60 min。24 h后用10%水合氯醛(300~350mg/kg)麻醉大鼠后,分离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和颈总动脉近端,经颈总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栓线,放置到大脑前动脉起始部,阻断大脑中动脉。S组只分离血管,不阻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TTC染色法测大鼠脑梗死容积百分比。额外取12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Sevo1组,Sevo2组。均用4.0%七氟醚(氧流量4.0 L/min)动物麻醉面罩吸入诱导麻醉,2.4%七氟醚(氧流量1.5~2.0 L/min)面罩持续吸入维持麻醉深度。分离、暴露右侧股动脉,动脉置管后缝合局部皮肤。停用七氟醚,待大鼠清醒后,放入七氟醚麻醉预处理箱内,接好持续动脉测压,体温测量装置。Sevo1组,Sevo2组通过麻醉气体挥发罐持续输入含有2.4%或4.0%七氟醚的O_2(4L/min),而IR组持续输入100%的纯氧。叁组大鼠均保留自主呼吸。在七氟醚或氧气预处理前5 min以及结束时抽取动脉血检测动脉血气、血糖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T)等参数。结果IR组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分别为4(2~6),4(3~6)及4(3~6),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22.6±4.0%,33.7±4.3%,31.1±3.4%。与IR组相比,缺血2 h,再灌注6,24,72h后,Sevo1组和Sevo2组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及显着减少脑梗死面积(P<0.05),神经功能缺陷评分Sevo1组分别为2(1~5),3(1~4),3(2~5),Sevo2组分别为2(1~4),3(2~4),3(1~5)。脑梗死容积百分比Sevo1组分别为:14.3±3.5%,23.4±4.7%,25.7±3.0%;Sevo2组分别为:15.6±4.5%,23.8±3.7%,27.1±4.0%。但Sevo1组与Sevo2组之间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脑梗死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相比较,Sevo1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糖(BS)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MAP,HR),体温(T)均无显着差异;但Sevo2组pH值较IR组及Sevo1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前24 h,短暂的七氟醚预处理可增强大鼠耐受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产生显着的迟发型脑保护效应。短时间高浓度吸入七氟醚有引起动脉血pH值及MAP降低的趋势。第二部分PKCε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诱导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及mitoK_(ATP)通道和ROS的影响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和对PKC-ε,δ转位激活的影响以及与mitoK_(ATP)通道和活性氧(ROS)生成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20~300 g,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并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组)、mitoK_(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七氟醚(5-HD+Sevo组)、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2-MPG)+七氟醚(MPG+Sevo组)和单纯5-HD组及MP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阻闭右侧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注6,24和72 h。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吸入100%纯氧60min,24 h后行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缺血2 h,再灌注6,24,和72 h;七氟醚组(Sevo):制备MCAO模型前24 h,吸入浓度为2.4%七氟醚+97.6%氧气60 min;5-HD+Sevo组:七氟醚预处理之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_(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mg/kg,余同七氟醚组;MPG+七氟醚组(MPG+Sevo):七氟醚预处理之前30 min,经尾静脉予以ROS清除剂MPG 20 mg/kg,余同七氟醚组;单纯5-HD组:吸入氧气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_(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 mg/kg,余同I/R组;单纯MPG组(MPG):吸入氧气前30 min,尾静脉给予MPG 20 mg/kg,余同I/R组。缺血2h,再灌注6,24和72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并取脑组织,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再灌注6,24 h后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PKC-ε,δ膜转位水平。结果I/R组相比,七氟醚能明显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面积,而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P<0.05),七氟醚预处理前30 min腹腔内注射mitoK_(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40 mg/kg)或尾静脉给予ROS清除剂2-硫基丙酰氨基乙酸(2-MPG)(20 mg/kg)能拮抗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效应(P<0.05),单独使用5-HD及MPG则无明显影响(P>0.05)。I/R组,MPG+Sevo组,MPG组之间脑梗死容积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I/R组相比,七氟醚显着促进PKC-ε,而非PKC-δ的膜转位激活,且仅发生于再灌注后6 h(P<0.05),七氟醚的此效应同样可以被mitoK_(ATP)通道阻断剂5-羟葵酸盐(5-HD)或ROS清除剂2-MPG所废止。结论mitoK_(ATP)通道和活性氧介导七氟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迟发型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KC-ε转位激活有关。第三部分p38MAPK参与七氟醚预处理迟发型脑保护效应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作用目的研究七氟醚迟发型预处理对大鼠皮层脑组织p38蛋白磷酸化激活的影响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两部分,A)40只SD实验大鼠结束七氟醚预处理前0 h及七氟醚预处理后2 h、6 h、12 h、24 h、3 d,7d通过Western-bolt法检测p-p38MAPK表达情况;B)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缺血再灌注组(I/R)、七氟醚组(Sevo)、5-HD+七氟醚组(5-HD+Sevo)、SB 203580+七氟醚组、单纯SB 203580(SB)和单纯5-HD组(5-HD)。缺血2 h,再灌注24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法检测脑梗死容积百分比以及Western-bolt法检测缺血侧顶叶皮层神经元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的水平。结果A):与对照组(七氟醚预处理前,即0 h)相比较,吸入七氟醚后2 h,p38MAPK磷酸化(p-p38MARK)明显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p-p38MARK表达也逐渐增强,于再灌注后24 h达到高峰,并可至少持续3 d,再灌注7 d后基本回落至初始水平。B)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组能显着改善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和明显减小脑梗死面积,但是七氟醚预处理前使用5-HD及SB203580干预,可以取消七氟醚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而与I/R组相比较,单独使用5-HD及SB203580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七氟醚可以诱导大脑皮层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增加,且p38MAPK可能做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下游通路,参与了七氟醚预处理的迟发型脑保护作用。第四部分七氟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Caspase-3激活以及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方法利用MACO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酶活性测定、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TUNEL法对Caspase-3活性变化和激活、细胞色素c释放以及神经元凋亡进行规律性观察。结果缺血2 h,再灌注6,24,72 h后,假手术组(Sham)胞浆未见明显的细胞色素C释放及活性Caspase-3。与Sham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组(I/R)细胞色素C胞浆释放及活性Caspase-3明显增加。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显着减少细胞色素C的胞浆释放及活性Caspase-3增加。七氟醚预处理前给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_(ATP))抑制剂5-HD以及活性氧(ROS)清除剂2-MPG,可以废除七氟醚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及活性Caspase-3增加的效应(P<0.05),但与I/R组相比较,单纯给与5-HD及2-MPG,对缺血后各时点细胞色素C的胞浆释放无明显影响。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使用TUNEL法检测凋亡神经元显示,与I/R组相比,七氟醚能明显减少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同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_(ATP))抑制剂5-HD以及活性氧(ROS)清除剂2-MPG,可以废除七氟醚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效应。结论七氟醚通过抑制缺血后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的激活以及神经元的凋亡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_(ATP))以及活性氧有关。第五部分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损伤组(I/R组):吸入纯氧60 min,24h后行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4 h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组):缺血前24 h吸入2.4%七氟醚60 min;5-HD+Sevo组:腹腔内注射5-HD 40 mg/kg,30 min后同Sevo组。5-HD组:腹腔内注射5-HD 40 mg/kg,30 min后同I/R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缺血侧皮层神经元线粒体通透转运通道(MPTP)开放程度,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I/R组线粒体(_(max) A_(520)—_(min) A_(520))呈现快速下降,且比假手术组更为显着(P<0.05);与I/R组相比较,七氟醚预处理组(Sevo)能缓解Ca~(2+)诱导的(_(max)A_(520)—_(min)A_(520))的下降(P<0.05);但七氟醚预处理前腹腔内注射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特异性抑制剂5-HD 40mg/kg,可取消七氟醚的此作用,而单独使用5-HD则无影响。同样,与I/R组比较,七氟醚可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5);七氟醚预处理前使用5-HD,可以取消七氟醚增加bcl-2蛋白表达的效应(P<0.05);除假手术组外,各组间Bax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通过激活mitoK_(ATP)通道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PTP开放发挥迟发型脑保护作用

李卉[7]2008年在《用叁个氨基酸的感应器探测mSlo1孔道和β2亚基的相互作用位点》文中指出钙和电压激活的大电导钾离子通道(Maxik通道,又名BK通道)广泛地存在于可兴奋细胞,特别是神经系统中,具有调节胞内钙浓度和膜电位等重要生理功能。目前,人们对电压依赖的钾离子通道(Kv通道)的研究已较为深刻。BK通道与Kv通道在结构和功能上既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如它们都能结合β辅助亚基,并通过其N端的疏水氨基酸引起N型失活。然而,BK通道的胞内阻断剂(如TEA、QX-314等)却不能像Kv通道那样减慢失活过程。因此,BK通道的α亚基在失活过程中如何与其β亚基的N端相互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位点怎样,这些问题自被提出后至今仍未解决。我们将hβ2 N端的前叁个氨基酸FIW突变为FWI,发现hβ2的突变体hβ2-FWI对α亚基的失活没有影响,但使其的失活恢复时间曲线从单指数转变为双指数特征。利用hβ2-FWI的这一特性,我们将α亚基形成孔道的S6区的疏水性氨基酸依次突变为不太疏水的丙氨酸。S6的突变体与FWI共表达来检测失活过程中hβ2亚基与α亚基孔道的相互作用位点。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S6突变中,mSlo1-I323A与hβ2-FWI共表达,它们的失活恢复双指数成分中的慢相得到最大地消减,即能最好拟合成单指数恢复曲线,说明I323是在失活过程中与β2亚基相互作用的主要位点。另外,M314A和V319A的快相变得异常地快,说明这两点也在失活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FWI的线性结构关系,我们推测如下的相互作用关系:I323-I,V319-W,M314-F;I323起着主导性的作用。(2)虽然V319A对QX-314的敏感性强于其他位点,但QX-314在孔道内并没有特异性的结合位点。我们提出了一个非竞争模型。I323是孔道内的最后一个氨基酸,既β2 N端失活域的作用位置是在孔道口,而QX-314的作用位置位于孔道内,因此QX-314不会影响β2引起的失活过程,这就解释了胞内阻断剂为什么不减慢BK通道的失活。这为进一步了解BK通道的结构和门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支持。(3)I323A不管是单通道还是宏观电流都有外向整流现象,而野生型的mSlo1没有;I323A的单通道出现非常像噪声的电流,就像dSlo1A的单通道电流一样。这说明了Ile-323还调节BK通道的门控。在dSlo1A上与之对应的氨基酸是Thr-337。Ile是疏水氨基酸,而Ala和Thr都是亲水氨基酸。我们把野生型mSlo1的Ile-323突变为Thr,发现I323T导致与dSlo相似的噪声单通道电流。这个机制可能帮助我们了解dSlo1A单通道的行为。(4)计算机模拟mSlo1孔道与β2 N端相互作用的结构,得到了部分可供参考的两蛋白分子共价键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节。

杨玲琴, 刘敬, 李魏, 戴良英[8]2019年在《植物钾离子通道AKT1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钾(K)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在调节酶活性、膜电位、细胞内稳态和确保蛋白质稳定合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主要通过钾离子通道及转运蛋白介导钾离子的吸收与转运。近年来,已经分离出不同类型的钾离子通道,其中最早被发现并深入研究的钾离子通道是Shaker钾离子通道。综述了植物钾离子通道以及其分类、Shaker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特征、AKT1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AKT1在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和钾离子通道AKT1其中的两种调控机制,通过CBL/CIPK的磷酸化和异源聚合进行内部调控,并展望了钾离子通道AKT1后续有待研究的问题。

张晶钰[9]2007年在《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对MCF-7和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活性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多肽,有关活性肽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活性肽抗菌抗病毒的研究,抗菌活性肽作用机理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膜片钳技术自发明以来演化出适合不同研究需要的多种测量模式,并成为现代膜生物学和电生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该技术可测量局部膜片跨膜电流,从而反映细胞膜离子通道启闭情况。本实验以5v直流电刺激东北林蛙背部皮肤收集皮肤分泌物,经葡聚糖凝胶层析(Sephadex G)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获得11个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dybowskiiⅠ~ⅩⅠ,富集峰面积值大的组分dybowskiiⅠ~Ⅳ,制备dybowskiiⅠ~Ⅳ冻干粉,分别用电极外液配制成浓度为20ug/ml、100ug/ml、500ug/ml的活性肽dybowskiiⅠ~Ⅳ溶液。吸附穿孔模式的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在20ug/ml至500ug/ml的范围内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膜有损伤作用,活性肽可使封接电阻的降低,推测可能形成在细胞物理理孔洞,该损伤作用依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以同样条件和方法并未检测到500ug/ml活性肽造成小鼠小肠平滑肌细胞膜的物理孔洞。传统式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500ug/ml活性肽对MCF-7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具有抑制作用,使其电流密度从29.65±4.26pA/pF下降至23.15±3.25pA/pF(n=5,P<0.05);峰值电流密度下降幅度为21.93%。而对小鼠小肠平滑肌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却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电流密度下降幅度为0.03%(n=5,P>0.05)。浓度为500ug/ml活性肽对MCF-7细胞的瞬时内向Na离子通道具有抑制作用,使其电流密度从110±1.26pA/pF下降至80.15±9.65pA/pF(n=4,P<0.05);峰值电流密度下降幅度为27.26%。单一组分dybowskiiⅠ;dybowskiiⅡ;dybowstdiⅢ;dyhowskiiⅣ对MCF-7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比较加入活性肽前后MCF-7细胞的电压门控性Na~+,K~+电流的改变为定量地描述细胞损伤程度提供了电生理学指标,综上结果表明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可能具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

赵文龙, 隋森芳[10]2004年在《膜蛋白研究的里程碑——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生物学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院的Peter Agre和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Roderick Mackinnon,以表彰他们“在膜通道研究领域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Agre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细胞膜上水通道的存在;而Mackinnon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解析钾离子通道的叁维空间结构阐明了该离子通道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D]. 徐秀知. 河北工业大学. 2004

[2]. NaK通道通透特性的研究[D]. 张振东.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3]. 源自链霉菌的钾离子通道通透性的研究[J]. 徐秀知, 展永, 赵同军. 科学通报. 2004

[4]. 肺泡巨噬细胞钾离子通道在石英致细胞炎性反应中的作用[D]. 孙敬智.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5]. 钠钾离子通道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联的分子物理力学研究[D]. 沈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6].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及活性氧介导七氟醚迟发型脑保护作用机制探讨[D]. 叶治. 中南大学. 2009

[7]. 用叁个氨基酸的感应器探测mSlo1孔道和β2亚基的相互作用位点[D]. 李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 植物钾离子通道AKT1的研究进展[J]. 杨玲琴, 刘敬, 李魏, 戴良英.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9]. 东北林蛙皮肤活性肽对MCF-7和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D]. 张晶钰.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10]. 膜蛋白研究的里程碑——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J]. 赵文龙, 隋森芳. 科学通报. 2004

标签:;  ;  ;  ;  

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