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美术作品用缤纷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表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初中教育 美术 情感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艺术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们认识艺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美术学习的感染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毫无灵魂的临摹等行为,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发现美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同时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象,也肩负着对学生的模范作用。因此,情感教学首先需要老师提升自身素养,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感化学生,以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热烈饱满的生活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这一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老师进行长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提升。老师要以亲和的形象感化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度教导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切勿因为自身课程需要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以无形的情感为动力促进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情感认知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怎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美好的生活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引发情感的共鸣,通过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掘课程深度,推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美术教学需要情感教学的渗透,同时美术教学内容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资源。比如我们在进行以节日为主题的手工课堂时,不仅需要以节日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创造,更需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悟不同节日的不同内容。以春节年画为例,我们在带领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年画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品味过年的气息,吸收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树立起敬老爱老、和谐和睦、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深度,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节日中把握住情感基调,发掘、体会节日所带来的美学感受。
四、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感情
很多学生曾经向我反映过,严肃的课堂教学使自己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想象进行创作。而且课堂内容毕竟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无法帮助学生积累新的素材。因此,我想到了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式来解开学生想象力受到的束缚,给学生更大、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丰富他们的思想感情。例如:我经常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写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在大自然中能够细心地观看真实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动作细节,这样以后学生在进行创作时脑子里的感情就会随着画笔展现到纸上,从而画出传神的作品。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如去医院看望病人、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等,让学生理解各种思想感情,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
五、健全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往的初中美术课的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书画作品与实际物体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学生的成绩,并以此来估计教师的教学成果。其实这是一个教育误区,教师没有认识到美术这门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的意义和价值。在对初中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将初中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融入进去,健全评价体系,对初中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他们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应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情感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伟利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02)。
[2]汤映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速读旬刊,2017,(01)。
[3]李翠翠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培养[J].新课程,2018,(01)。
论文作者:张寿礼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美术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论文; 过程中论文; 启发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