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问题与趋势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问题与趋势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11-0089-005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一方向同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与青年教育”等。这些不同的名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研究侧重面上的差异,但实质上研究主题都是一致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蓬勃发展,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从论域、问题与趋向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研究的论域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论域,并且每个论域的研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学者们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将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为狭义的思想文化,一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并一致主张采用批判继承的原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对于所谓资源性意义的具体解释,学界却有所分歧,大致可以归为如下三种。

其一,借鉴或启示说。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或启示意义。一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纳入德育学科的认识,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德育学科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发展成果的理由。有学者认为,传统德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坚持在德育课中揉进传统德育思想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内容的人文性,而且可以发挥我国传统美德中真、善、美的本质属性。[1]二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上,有学者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2]也有学者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四种精神:仁爱、正义、礼乐、诚信。[3]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的讨论已经开始深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学派的某种具体思想的价值评估。如有学者总结了道家伦理智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4]

其二,组成部分说。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儒家的道德教育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育人为其重要特征。二是社会现实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经被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5]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力说。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以其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力就是:以塑造圣贤人格为目标、培养整体观念为内容、以言传身教为原则、以知行合一为方法,这些思想资源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内容整合、原则确立、方法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被明确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分期、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基于“做人、做事”视角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处、交叉点和结合部。基于此,古代典籍中关于“做人、做事”的思想皆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在基础、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的框架内得以阐释。

其二,基于思想教育视角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的思想教育。这一研究视角的讨论以“两条线索,一个中心”为逻辑脉络展开。所谓“两条线索”,是指纵向层面以历史分期为逻辑次序而展开和横向层面的儒、佛、道、法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区分。所谓“一个中心”,即紧扣“教”这一范畴、以思想教化作为古代思想教育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古代思想家关于教化的合理性根基、教化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其三,基于广义德育视角的研究。学者们基于广义德育的内涵,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可以互释的两个范畴。有学者认为,德育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史。因此,古代德育思想被诠释为宇宙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含纳其中)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三大部分。其中,道德观教育是核心内容。同时,教育又被进一步细分为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个方面。基于上述两个角度,在史论结合的方法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皆得以展现,儒、释、道、墨、法等在内的各大学术流派的德育思想皆得以阐发。

其四,基于传统德教视角的研究。学者们力图通过挖掘中国传统德教思想中的有益资源,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一是传统德教方法的宏观阐释;二是对董仲舒、陈献章等典型人物的德教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对先秦儒家的乐教理论及其所展现的教化艺术化特点等传统德教思想的某个片断的解析;四是对儒家教化模式的研究。这一研究试图从教化的角度诠释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去解读儒家的教化思想。[6]

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由于学者们基本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支援性资源,因而解释性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趋势。当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7]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个侧面阐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性意义。有学者阐述了儒家仁道价值中蕴含的四种相存并生的价值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积极意义,[8]也有学者阐述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逻辑统一性。[9]三是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传统“大一统”的国家观、“为群乐群”的民本观、“尊崇智慧”的科学观、“自强不息”的劳动观、“人伦和谐”的发展观、“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行己有耻”的法纪观、“生荣死哀”的生活观分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文化渊源。[10]也有学者认为“忠、敬、勤、友、信、良、俭”八种美德是“八荣”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1]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启示。学者们认为,儒学教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其某些教化内容,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学者提出借鉴儒家伦理普及教化经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12]也有学者提出了汉代儒学社会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13]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失衡

在当前的研究中,所谓理论的彻底性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示。①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基本上偏向于宏观性的阐释,着力从儒、释、道三种文化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而研究深度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其一,几乎所有的解读皆是泛泛而论的比附性论证,缺乏对“何以结合”的系统阐述与深入分析;其二,所提炼的思想资源几乎大同小异,缺乏对这些思想资源提炼依据的进一步追溯;其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三种主流形态的结合中开展研究固然可以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但是如何把握这三者的差异及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影响鲜有关注,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解释传统思想资源的流变亦是被忽略的问题。

2.学科立场的辨识度不足

在研究中,所谓“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概念,如何界定其内涵与特质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辨识度。在当前的研究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教育可以表达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因为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与“政治”并论,也不是说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处于等同或平等的地位,只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言。而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教育,其主流并非政治教育,而是道德教育。[14](P330)这种分析固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古代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何以“不占主导”这两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并未看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以往诸多关于古代德育思想的著作中,对“德育”的理解基本是从其狭义内涵(道德教育)而言。而所谓“德育”应当是从广义内涵而言的,这个概念与“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释性,因而这一概念能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问题是,广义“德育”何以能够解释古代德育思想?所谓德育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是现代教育学的论断。②然而,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解释何以能够套用到古代德育思想中,学者们并没有做任何的说明。

在当前的研究中,如果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思考或者避开这个问题匆忙地直奔主题,那么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可能会存在生搬硬套与牵强附会的问题,因此,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将难以区分与教育史、思想史等学科的边界。

3.研究方法中的两大误区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中,一种方法误区是,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碎片式地肢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思想的本来面目无法真实地呈现,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亦缺乏自足性。虽然,以新的学科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可以望文生义、随意发挥,而是应该以尊重古人思想的真实含义作为创新的前提。另一个方法误区是,以逻辑推衍取代实证研究。当前的研究大多是逻辑推衍式的,即基于中央文件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解释性资源进行研究,或者是从纯粹的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不同的社会人群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有何差异等问题为许多学者所忽略。如果缺乏这样的问题意识,那么我们的研究只能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而不能真正地服务于实践的需要。

三、发展的趋向

设想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一方面必须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回应,另一方面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1.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思考学科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无疑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要恰当地把握这一契机,在研究中必须注意两个方向性问题。其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法论前提,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方克立认为,儒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者之间是支援意识与主导意识的关系。[15]我们应该以这一观点作为研究的前提,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支援性资源,而不能在本末倒置中趋向文化保守主义的论调。其二,基于现代转化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评估。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存在可以直接古为今用或者可以为未来所用的资源,还存在需要经过现代转化才可以发挥作用的资源,也存在完全不适应时代需要的糟粕性内容。因此,应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理性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在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立场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在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视野中进行的。而只有在研究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立场,才能使这一研究方向不至于被淹没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适度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我们在研究中必然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如关于古代教化史、古代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等。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中国哲学关于古代经典的解释方法等,避免望文生义、曲解原典之误。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是从方法论与研究内容上提供借鉴,而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思考。因此,所谓的借鉴是适度的、有条件的,决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照搬过来,或者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拼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二,在“道德—政治”教化范式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的要务是,在适度借鉴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开新”,即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研究视角。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古代思想教育或德育的特质还没有进一步挖掘,而这项工作正是“开新”的必要前提。从总体上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尤其是作为主体的儒家思想)与德教传统是紧密相关的,其特质是: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一种“道德—政治”教化范式。立足于这一新的角度,在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中把握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运行模式,似乎更能说明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3.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开拓学术研究的视野

引入问题意识、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趋向。笔者以为,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其一,从传统价值体系运行模式中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非仅仅局限于其内容的解释性或启示性意义,其运行模式亦有相当的借鉴价值。而这是当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亦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系统挖掘的思想资源。其二,从实证调查中寻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切入点。社会现实问题是确定理论研究切入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阐释不应当仅仅陶醉于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体系的呈现,更为重要是,应该能够对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因此,从实证调查入手,在寻找问题、引入问题中确定研究的切入点,是我们应该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

注释:

①黄钊指出,一个学科只有在理论上走向成熟,才能在社会实践中显示自己的优势,才能稳健地在学科群中站立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在理论的彻底方面下工夫。(参见黄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应在深化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3期)

②教育学辞典对广义德育的解释是:“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它指的是道德教育。”(参见张念宏:《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页)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围、问题与趋势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