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会计准则问题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会计准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管理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的转化,这一举措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截止到1999年5月, 财政部已经发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8 个具体会计准则正式文稿。这些会计准则对相关会计业务的处理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标志着中国的会计改革前进了一大步。但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准则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本文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就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
一、主要问题
(一)两大准则体系并存不够协调
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体系是我国40多年来一直采用的会计分类方法,与大多数国家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类的方法基本相同。
在我国,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分类无可指责,尤其将企业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严格划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从会计准则角度看,把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严格割裂开来,各自单独搞出一套“基本会计准则”,不仅未起到预期效果,反而造成会计准则体系的混乱。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究竟是“合二为一”好还是“一分为二”好,很值得研究。
(二)基本会计准则功能不够清晰
人们习惯上把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的第一个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称为企业基本会计准则,把其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称为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相应地,1997年5 月份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就被称为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准则。从实际情况看,在刚刚公布基本会计准则时,人们只是出于了解新会计制度基本特点的需要,才对基本会计准则进行“阅读和浏览”。但究竟在会计实务中如何对具体会计业务进行处理,怎样做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需求等,在会计准则中根本找不到答案。逐渐地,随着行业会计制度的发布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基本会计准则在人们心目中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从而使不少人提出质疑:基本会计准则到底在会计准则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功能?
在理论界,一般认为基本会计准则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概念体系和框架结构,是指导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纲领。但是现在看来,基本会计准则虽然具备了“会计准则纲领”的作用,但其功能远不及西方国家的概念体系和框架结构。
首先,我们的基本会计准则只是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构”,并未对会计制度中应处理的会计问题作出具体解释和说明。
其次,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一种简单归纳,或者说是对行业会计制度的一种浓缩,其理论论述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
再者,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在某些原则和方法上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因而完全可以用一套理论进行说明。但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未将其共同适用的理论概念进行集中说明,从而造成理论规范重复、指导功能模糊。
(三)会计准则结构、内容不够严谨
就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言,除了整体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起理论支撑作用的框架外,在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具体会计准则内容和表述方式不够严谨,从而影响到其可操作性
在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除“引言”、“定义”、“应披露事项”以及“附则”外,其核心部分就是确认和计量问题。但在此问题上,有些规定过于原则,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实施加大了人为调整的空间。
2.具体会计准则的表述方式过于西化
从正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不难发现,有些准则的文字表述带有浓厚的翻译味道,与国人的文字习惯不大协调。有些重要的解释和说明句子过长,人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如果说征求意见稿仅仅是草稿,正式公布前还要进行修改的话,那么正式颁布的会计准则存在类似问题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四)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不够广泛
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和可接受性,而准则的客观性和广泛可接受性的程度又主要决定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广泛代表性。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管吸收了政府官员、高等院校的教师、相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参与,国内外专家也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咨询,但从整体来看,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缺少会计准则的使用者、影响会计准则客观程度和运用效果的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代表参与。导致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发表后,受到多方的批评和指责。
(五)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不配套
在我国,财务规定和会计准则都是会计规范的构成内容,而且人们已经习惯依据财务规定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依据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会计报表。在当前会计规范与财务规范并存的情况下,两者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地方。比如递延资产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递延资产一般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企业财务制度及税法中则规定,开办费按照不短于5年的期限摊销。仅两字之差, 其处理结果会截然不同。预算会计体系中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另外,有些具体会计准则显得过于超前,目前尚没有与之配套的规定支持。期货、债务重整、非货币性交易等虽然在经济生活中已有发生,但有关的规定并不完善,会计准则规定的某些方法在实务中尚找不到相应的制度支持,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六)具体会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
从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看,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体系结构上还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
1.会计准则项目涵盖不全
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和农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等角度看,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覆盖面还是比较窄的,同众多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业务相比,仍有不少空白点,如合伙企业会计准则、农业企业会计准则缺位等。
2.准则内容前后有矛盾
具体会计准则的起草工作采用了分工负责的办法,尽管单项具体会计准则在结构上比较完整,内容和方法的阐述也比较全面,但由于准则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统一指挥,从而造成某些内容的说明前后矛盾,降低了会计准则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3.有些内容前后重复
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些内容难免出现前后重复的现象,就连FAS和LAS也有类似的问题。但不必要的重复会使本应关系紧密的会计准则体系显得过于松散和累赘。在已经发布的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多达近10个准则在定义部分都以相同的内容对公允价值进行了解释,这种重复确无必要。
4.有些内容前后解释不对称
会计准则讲的是公平、客观,这是会计准则的灵魂。然而在我们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却多处出现同类事项在不同准则以及不同会计主体间规范的不统一、不对称的缺陷,从而导致会计准则客观性受到指责。如,同样是捐赠事项,对外捐赠以营业外支出记录,接受捐赠以资本公积记录,对此,实务界反映强烈。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拟从以下6 个方面作些分析。
(一)指导方针不够全面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定时间要求过急
虽然不能以时间长短作为衡量会计准则质量高低的标准,但时间越是仓促,会计准则的质量就越难以保证,导致出台的会计准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2.参考依据偏离国情
尽管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但作者认为,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美国味”有余,“中国味”不够。实际上,有些国家的经济情况与我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充分借鉴和吸收他们的会计准则,也许更能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
3.对制度和准则并存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在我国,如果现在就采用准则规范会计行为,这对广大财会人员来说确实很难适应。因为与制度比较,具体会计准则虽然可以指导会计实务,但存在着规范内容不完整、缺乏科目应用等缺点,执行起来不如制度得心应手。由于会计制度规范形式的这种巨大“引力”,从而使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大大降低了准则的实际效用。
(二)制定者素质相对不足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热情,堪称国内一流。尽管如此,从总体分析,作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素质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接受批评意见不够等,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准则产生问题的土壤。
(三)理论指导乏力
会计准则能否做到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指导功能发挥得如何。在我国,如果说基本会计准则对具体会计准则能起指导作用的话,也只能说它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但由于缺乏背景分析、概念结构形成过程的说明、概念内容的深入具体分析、概念结构的未来展望以及相关内容,这种既不像理论框架那样可以起指导作用,又不像具体会计准则那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性质十分模糊的所谓“准则”,其所起作用就十分有限了。
(四)配套法规有待完善
在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及有关的会计制度中,对有关金融体制的要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和分配体制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已有涉及,但遗憾的是,相应的配套法规还很不完善,有的尚未出台,有的虽有规定但尚需进一步修改。这种状况就造成了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支持,运作起来异常费力。
(五)反馈信息通道不够顺畅
多达十余次征求意见的举动未能产生明显效果,意见提供者们对其意见处理的结果心中无数。另一方面,在征求意见的方式上缺乏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就使双方增加了理解上的偏差,削弱了吸收意见的力度。
(六)行政干预过多
中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的,在制定的过程中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也是必然的。问题是会计准则所反映的利益涉及到与企业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的矛盾性经常存在,如果协调不当,损伤了哪一方的利益都会对整体利益带来损伤。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不论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属于何种单位,会计准则的客观、公正、中立、利益平衡等要求必须充分体现,否则就会造成会计准则的公共认可性以及有效性受到影响。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管也充分考虑了这一情况,但作者感到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透明度还需加强,许多观点需要向全面性和中立性方面倾斜。
三、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作者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近期任务应放在以下5 个方面:(一)尽快完善法规体系;(二)抓紧制定会计准则理论结构;(三)尽快实现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轨;(四)尽快修订待出台的会计准则,并适时增加新的准则,必要时可考虑成立紧急会计问题研究会;(五)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的资源优势,继续深化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作者相信,在未来10余年内,中国的会计准则内容将更加全面,程序将更加科学,成效也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