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2”历史试卷的特点及对策_高考论文

“3+2”历史试卷的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对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2”高考是在原“三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93年,这种新高考模式主要在“三南”、北京、湖北、贵州六省市试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案适合中学教学现状,符合我国国情,受到了普遍的拥护和欢迎。到94年,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已加入这种模式。国家教委希望这种模式95年能在全国普遍实施。针对这种变革,我们有必要对“3+2”试卷的特点加以研究,以便制订复习对策,使学生尽快适应。

一、“3+2”历史试卷的特点

为了研究“3+2”历史试卷特点,首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93年传统高考与“3+2”高考历史试卷结构及古今中外各部分考查比例(见附表1、2)。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3+2”历史试题的特点归纳为:一个不变,两点相同,三大变化。

[表1]93年新旧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表2]93年新旧高考历史试卷古今中外各部份分值比例之比较

1.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不变

“3+2”高考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转轨。因此,“两个有利”(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又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的命题指导思想长期坚持不变,其中更侧重于高校的选拔。在这一点上,“3+2”试卷更能体现命题的指导思想。

2.两点相同

第一,试卷的题型相同。“3+2”历史试卷沿袭了传统高考试卷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材料解析、问答等五种基本题型。

第二,历史试题各部分考查比例基本相同,以93年传统高考历史试卷为例,中外历史的比分是59:41,“3+2”试卷的中外史比分是89:61。两种试卷的中外史比例基本保持在60:40,中古、中近现、世古、世近、世现各部分考查比例也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比例基本吻合。

3.三大变化

第一,分数变化。“3+2”试卷总分由传统试卷的100分增至150分;单选、多选、填空、材料解析、问答各部分的分数分别由传统试卷的20、20、10、14、36、增至30、30、15、30、45。这里面题量没增加或增加较少而分值大幅度上升的多选题、材料题,应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二,难度降低,题量变大。“3+2”历史试卷的难度为0.6至0.65,与传统高考的难度0.55至0.6相比,难度略有下降,但试卷的题量变大,按小题计算,93年“3+2”试卷共53小题,比传统试卷的44小题多了9小题。题量变大,难度降低,便于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试题;同时,题量变大,又必然使试题的覆盖面拓宽,涉及的知识点增多。这更符合《考试说明》中“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规定,更能增加试卷的区分度。

第三,能力考查要求更高。高考不同于会考,会考是毕业资格考试,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都希望通过高考选拔能力较强的新生,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人。“3+2”高考与传统高考虽然都体现了能力考查的要求,但“3+2”高考较为切近。从“3+2”历史试卷看,能力考查的特点十分明显。题量增大,知识点增多,而要考生在与传统高考相同的120分种内完成试卷,势必对学生的思维敏捷度要求更高;同时,主观性试题涉及思维能力考查的点也比传统试卷多得多,特别是问答题。以93年为例,传统高考除42小题最后一问:“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外,其它各题,课本上基本都有现成答案可寻。而“3+2”试卷的51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威阳之郊,所埋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析顾炎武这一观点”;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道理”;53题“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最重大军事行动,简述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及主要成果;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的作用。”这三题除基本史实部分课本有答案外,其结论都需要考生自己去结合史实,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观点去组织答案,真正体现了会考重思维过程,高考重思维结果。

二、复习对策

1.紧扣“两纲”以本求实,确保客观题不丢分。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区别于水平性会考。也就是说高考依教纲、考纲,考教材及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于复习来说,要提倡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个“纲”就是指《考试说明》,“本”则是指教材。虽然《考试说明》上说:“不应当拘泥于某一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如果不以教材为本,教师和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复习也就成为无本之术,无源之水。只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相关学科的联系,提供一些与教材密切相结合的新材料、新问题,以便使学生对教学大纲的不同表述尽快适应。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培养或体现学科能力的基础。因此,基础知识始终是高考历史试卷的重要考查内容。历史试卷中的双基分占试卷的50%,而史料、问答题中的能力考查也是以基础知识为基点的。“3+2”试卷难度也降低,题量变大,覆盖面变宽,涉及知识点增多,这就势必增加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试卷的分数发生了变化。客观题中单选题题量增加10小题,分值增加10分,多选和填空题量未增加(填空还减少了)而分值却分别增加了10分、5分。单选、填空较简单,丢分可惜,多选题每小题3分,失分失不起。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目标要高,但起点一定要低,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客观题75分不丢分。这是高考得高分的基础。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主张改变传统的由“点”到“线”的教学模式,变为由“线”到“点”,以本求实,即首先讲清教材的线索和章节结构,使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然后再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讲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透,使学生全面掌握史实、插图、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稳扎稳打。对于记忆来说,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记忆法。如果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再以重复记忆为基础,辅这以其它记忆方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提高考试总分。

如前所述,“3+2”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注重能力考查,特别是史料题、问答题,对能力考查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切实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在高考中得高分的关键。

关于学生学科能力,《考试说明》已把它规定为10项。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四大类。第一类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即能力要求1)。第二类是基本理论(即能力要求2)。这两类能力是基础。第三类是思维能力(即能力要求3-9)。这类是在一、二类基础上提高。第四类是文字表达能力(即能力要求10)。这类能力是关键,因为能力再高,文字表达不出来,等于枉然。

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必须改变陈腐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在强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去分析教材,广泛联系,以此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训练,重点加强史料题、问答题的训练。可以用专题的形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案表述能力。

3.强化训练,重在评讲,降低学生高考答题的失误率。

在复习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注意精选试题,强化训练,因为,第一,训练可以推动学生复习,保持记忆,加深理解;第二,可以训练学生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敏捷度,提高做题速度,适应高考竞争,强化训练与复习同步进行,层层深入,在按课本章节复习的同时应以单元过关为主,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某一单元的掌握程度;同时辅以综合过关训练,将已复习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性的综合和总结,增加学生重复记忆的次数,增强记忆效果。在章节复习过后,应以综合归类专题训练为主,以便打乱课本结构,改变复习方法,增加学生复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还要进行题型专题训练,针对“3+2”试卷各题分值的变化,重点训练多项、材料、问答等易丢分的题型,培养学生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临近高考之时,教师应广泛收集信息,仔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贴近教材,编出信息试卷,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及时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又为学生适应高考埋下伏笔。

我们在强化训练时,切不可单纯将答案交给学生了事,而应把重点放在评讲上。一方面讲答题方法,培养学生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提高做题速度;另一方面讲清学生掌握知识中的几个死角,即“讲清学生似是而非的“非”,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讲清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讲清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然”,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历史复习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3+2”试卷,紧扣两纲,以本求实,以本求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答题技巧。

三、应注意的误区

1.在复习中,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世界史占分较少,特别是世界古代史,老师不讲,学生不学,造成了复习中的死角。因此,在教学上,要改变轻视世界史的态度,切实加强世界史,特别是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以免在这方面造成缺口,拉开差距。

2.在培养能力方面,不要总是在“高、精、类、新”上打转转,要注意双基教学。因为难度过大,不仅不能培养能力,反而使学生钻进死胡同,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强化训练方面,不要搞题海战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因为题海战,不仅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复习的作用,反而占去学生过多时间,使学生疲于做题产生厌倦情绪。

标签:;  ;  ;  

“3x2”历史试卷的特点及对策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