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S框架下商业存在模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模式论文,商业论文,GA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跨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商业存在模式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它已成为主导的服务贸易方式。《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中显示,WTO估测的全球服务贸易供应模式构成中,以跨境交付模式提供服务占30%,境外消费模式为10%—15%,商业存在模式占50%,自然人流动模式仅为1%—2%。我国也有学者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跨境交付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45%左右,其后是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各占25%左右,而自然人流动仅为1%。从数据上看,我国服务贸易在四种模式中的商业存在模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再加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是根据四种模式作出承诺和开放服务市场的,因此,以商业存在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商业存在相关理论回顾
(一)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动因研究
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动因的研究是在传统跨国公司即制作业跨国公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典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服务业跨国公司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J.J.Boddewyn(1986)认为只要通过简单的条件限制和详细的说明就能够运用传统的所有权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服务业跨国公司,但他们强调,国际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同服务部门必须采取特殊的研究方法。邓宁(1989)指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框架是适用于服务业跨国公司,而薛求知教授在《跨国银行管理》一书对邓宁的内部化优势理论对服务业跨国公司适用性问题提出了质疑。Nohria,Ghoshal(1997)强调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优势来自公司建立的外部联系。Lilach Nachum(2000)研究表明经济地理理论在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经济地理理论和区位优势两个理论的结合形成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特殊的地理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我国学者薛求知、郑琴琴(2002)认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针对当时制造业竞争加剧,成熟阶段的产品的技术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制作业跨国公司扩张的动因,而对于性质较特殊的服务业产品来讲是不适用的。同时,郑琴琴(2004)提出虽然服务业产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由于其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并且服务业跨国公司全球知识信息在各分支机构内部是共享的,只要新开发的新服务产品能够适应其他国市场,全球同步提供该服务产品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最优选择。
此外,很多学者对服务业跨国公司扩张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Chekitan S Dev,M Krishna Erramilli,Sanjeev Agarwal(2002)、Lilach Nachum(2000)等人研究了服务业跨国公司扩张动因。Sharma,Johanson(1987)、Erramilli(1990)等人通过服务企业的实证检验逐步完善服务业跨国公司国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和扩张特征研究
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形式,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日益突显。刘兵权(2006)就从服务业跨国公司对母国经济影响角度出发,探析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对母国投资、就业和出口三个方面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研究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的经济影响。Charles van Marrewijk(1996)与杨明、张诚(2005)均运用一般均衡模型,解释生产者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在模型中两个国家在其他假设条件一致的前提下,一国拥有高效运行的生产者服务业市场,即存在发达的为最终产品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部门,若该国服务业提供的用于制造业中间投入的产品或服务种类增加,将提高最终产品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若该国的制造业加大对服务业所生产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比例,则其全要素生产率将得到提高。生产者服务业通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进一步通过关联效应促进产业集聚。而服务业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张书军(2000)认为知识型服务业国外附属企业在知识密集度和技能密集度上,与其母公司很相似,因此在技术的转让与外溢方面带给我国某些积极的影响。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知识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能对资本的流出入有着不利影响,加重资本项目的负担。
从目前研究看,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影响和作用无论是从投资国或受资国角度出发,还是以具体经济领域出发,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种效应,总的来说,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这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鼓励各国开放其服务市场的基本前提。
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其国际投资和经营中呈现出由追随型转化为主动型、规模扩大化和技术扩散的特征。Contractor,Kundu,Hsu(2003)的三阶段理论认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化扩张分为三阶段,在最初阶段公司业绩是下降的,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逐渐向外扩张,公司绩效与国际化程度从最初的负相关转为正相关,而当服务业跨国公司过分扩张时公司的绩效又开始下降,如此形成了S形曲线效果。郑琴琴(2004)的研究认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扩张时,通常是以全球利润为中心,坚持经管二维协同效应,即以全球利润为本源,借助扩张中服务的经济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来实现企业的全球扩张和发展,并根据这一思路来灵活地进行国际扩张模式选择。郑琴琴博士的研究弥补了对服务业跨国公司整体系统性理论研究的空白,也对商业存在供应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金融服务部门的商业存在形式研究
由于服务业涵盖众多行业,各个行业的服务的质量控制难度不同,消费者要求也不同。同时,各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当地化资源的依赖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服务的服务部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商业存在模式的作用和特点,以金融服务部门为例。
金融业是关系国民生计和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业的开放都持谨慎的态度。GATS的金融服务部门包括两大类服务,所有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和银行及其他的辅助服务。Lilach Nachum(2000)对美国金融和专业服务跨国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由于集聚经济和区位优势共同作用,形成了美国金融和专业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地理区位的选择模式,其中区位优势对于金融和专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在美国的区位选择比集聚经济的影响力更强,具有丰富资源的特定地区的吸引比当地存在集聚经济对于企业更有诱惑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解释FDI分布的区位优势影响力将逐渐减弱,而集聚经济效应则有增强趋势。银行服务贸易主要采用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两种方式,朱爱华(2001)在对国际银行跨境贸易的研究过程中认为影响银行建立商业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国外银行市场的规模问题、资本的成本差异、汇率的影响、双边贸易。
目前发展国家的银行服务贸易开放程度低于发达国家,其中银行跨境贸易的承诺度较低,而且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开放主要是针对商业存在形式的银行服务贸易。对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协议的研究表明,成员方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仅次于旅游部门,但是在商业存在这种金融服务提供方式上,自由竞争的引入并不理想。大多数成员国通过股权限制和许可方面的规定来保护其已有的地位。他们要求外方只能持有少数股,并且许可方面的规定随意性也很大(Ying Qian,2006)。
四、我国商业存在统计问题研究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的数据来源,为我国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提供依据,也是我国学者进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有利工具。现行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国际收支数据制定的《国际收支手册》的第五版(BPM5),我国也按照BPM5的原则和标准,编制国际收支数据,并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但是GATS定义和BPM5定义在判断服务交易者归属国的标准上是不同的,分别是国民原则和国境原则。这种差异导致国际服务贸易范围的界定的不同,导致以商业存在模式提供服务统计方式的不同。
2002年联合国、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颁布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将服务贸易统计的框架扩展了国际收支统计,采用了GATS的国民标准,进一步发展了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即FATS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因此,《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将GATS服务贸易覆盖的范围与BPM5与FATS之和的服务贸易统计相契合,虽然仍有差异但二者的结合为贸易谈判的进行和任何协议的达成以及监控服务业的绩效而言,前进了一大步(王亚菲,2005)。
FATS服务贸易分为内向FATS和外向FATS。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的服务交易称为内向FATS,东道国附属机构在别国的服务交易称为外向FATS,FATS统计包括外国附属机构在东道国的全部服务交易情况,包括与投资母国之间的交易、与东道国居民之间的交易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易,但其核心是非跨境交易,即与东道国居民之间的交易。因此,FATS统计可以提供全部的商业存在和一部分自然人流动的统计数据。在FAT统计方面,我国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外向FATS统计方面,我国学者张英(2001)针对FATS统计的机构设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等问题提出建议,以弥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
五、结论
商业存在被认为是国际服务贸易四种模式中最重要的模式,但由于其涉及领域广,涵盖各个服务部门,因此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较多地是探讨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理论,并且选取不同行业部门进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不足造成研究的难度,因此,尽快完善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尤其是外向FATS的统计是一长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