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视野下对“两个必然”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科技论文,视野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3-0050-07
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资产阶级 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人们将其称之为“两个必然”理论。然 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而且还在发展,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 义力量的对比中还处于劣势。对此,有的人感到困惑和忧虑,对“两个必然”的论断产 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感到悲观失望。本文拟把这个问题置于新科技革命视 野下作一粗浅的讨论。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两个必然”的要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 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 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1](P32-33)。资本主义和历史上的其他社会 形态一样都不是永恒的,它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 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是长期的、曲折的。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看, 以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一 个不断发展变化、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反复和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在社会发展史上,封 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 也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资产阶级曾遭受过多次的失败,经历了多次的封建主 义复辟。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 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2](P694 )何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一般的社会形态更替和统治阶级更迭,而是要以公 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其艰难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也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3](P383)应 当说,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是从 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指资本主义马上就要 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了“两个必然”的论断,而忽视了同样重要、 不可或缺的另一个著名论断,即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马克思指出:“无 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 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P33)列宁也明确指出,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势不能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 本主义“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 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2](P687)。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资本主义生产力越是发达,社会 主义实现的物质条件就越是成熟,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之时, 就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完全成熟之时,也就是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之日。“两个必然” 与“两个决不会”,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他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但资本主义的灭亡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坚信 “两个必然”时,要牢记“两个决不会”,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要坚信“两个必 然”。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论断作了绝对的理解,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对其生产力的不适应看作是一切时期的不适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然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完全停滞不前,把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 替的历史趋势等同于资本主义不久就会死亡。正是由于认识上的这些片面性,导致实践 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在社会主义革命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而资本主义内部基本矛 盾比较尖锐的时候,往往“胜利冲昏头脑”,以为私有制的丧钟马上就要敲响。而当社 会主义革命或建设事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所缓和,社会生产力发 展较迅速时,又产生悲观情绪,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是错误的,从而对社会主义的前 途丧失信心。对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来理 解,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把握,这是正确理解“两个必然”理论的前提 。
二、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嬗变:“两个必然”面对的当代现实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 学把握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所作的历史的、动态的考察分析。今天,我 们仍然需要遵循这一思想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作出历史的、动态的 考察和分析。而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就不能不谈新科技革命;研究当代资本 主义,就不能离开新科技革命这个大背景。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 具,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 ](P372)。二战之前,世界近代史上发生了两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二战之后发生的以电子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的发 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 社会发展的巨大革命力量。这场新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促使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新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生产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和 社会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生产力要素带来了深刻 变化。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管理。劳动者是诸要素中最活跃、起决 定作用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最显著的变化是,随着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劳 动者脑力化、智能化也相应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呈现出“两升一降 ”的态势,即脑力劳动者比例大大提升,高级科研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大大 提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大大下降。一些发达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白领工人”的数量就 超过了“蓝领工人”。到目前,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比例数下降到工人总数的 20%,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的比例数则由少数上升到工人总数的70%左右。此 外,还出现了高度熟练、掌握高精尖技术的“金领工人”,从事精密仪表与机器的维修 、设计、开发、营销的“灰领工人”,从事女会计、女教师、女医护人员的“粉领工人 ”,等等。劳动力已从原来的体力型转变为“文化型”进而转化为“科技型”,专业技 术人员成为劳动者的主体,经济也成为知识经济。生产力的另一要素是劳动工具。劳动 工具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人的肢体的延伸,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机器人 等智能化、人格化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生产和管理,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发 展为“四机系统”,即在原来的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控制 。这个变化意义重大,因为把“三机系统”比作“骨骼肌肉”,那么计算机控制就是神 经系统。有了它,就等于有了丰富发达的神经系统。并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新 材料、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开发,传统的“三机”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劳动对象来看,资 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摆脱了依靠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为主要对象进入以人工合成材料 和复合材料为主的阶段。大量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出现,不仅使新材料作为一个 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脱颖而出,而且是人类创造劳动对象的标志。管理在现代生产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控制论、系 统工程的发展,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
生产力三要素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呈现出三个明显 的特点:(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从1913年到1937年的25年间,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生产增长52%;而在战后的1946年到1970年的25年间则增长了4倍,年平均增长 率达到6%,进入90年代仍保持在3%左右。从单个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1951年到1975年 ,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美国为3.2%,英国 为2.6%。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30万亿美元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占了约75%,仅美国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8万亿美元。(2)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两个部门加在一起 只占30%多一点,而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60%。不仅如此,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工业内 部结构来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而传统 工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美国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产 业占1/7以上。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完成了从劳动 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正由传统 的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3)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自1 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大约5-10年就要爆发一 次。二战前,美国平均每个经济发展周期为50个月,战后则延长为75个月以上;而且每 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在延长,危机持续的时间在缩短,二战前平均为20个月,二战 后平均为11个月,所造成的破坏力也大大下降。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出现了 资本社会化、政府职能强化和经济运行有序化、阶级关系缓和化、阶级结构多元化、收 入分配制度社会化的特征,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寿命。
(一)资本社会化。二战以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 发展,要求对其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 律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再适应已 经发展的生产力,“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 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 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5](P751)。所谓“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 社会生产力看待”,即资产阶级不得不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其生产关系向着 社会占有的方向进行有限的渐进式的调整。主要表现在股份制以及股权分散化和国有经 济的发展上。(1)股份制经济在二战前的主要特点是股权控制在少数资本家家族手中。 战后股份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之一,扩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几乎 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在产权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推行了股权社 会化,集团的、社会的、法人的各种资本所有形式有了长足发展,法人持股率逐渐攀升 ,个人持股率普遍下降,个人股东中股权日益分散,一般劳动者拥有股票的人数日益增 多。随着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经理制度应运而生,资本所有权与使用 权发生分离,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控制也就较以前大大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对立。(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纷纷推 行国有经济。各资本主义国家在邮政、电讯、电力、煤炭、铁路、航空等国民经济的命 脉行业基本上实行了国有经济。尽管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一些国家出现私有化浪潮 ,但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基本上仍是国有经济,其比重仍占整个经济的15-20%左右。股份 制及国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从整体上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为资本主义容纳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资本主义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政府职能强化和经济运行有序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完全由市 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操纵,资本主义把市场奉若神明,以为它能把资本主义经济载到 堆满黄金的彼岸。然而,当资本主义由自由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后,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无情地毁灭了这个美妙的幻想。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 求,维系资本增殖和自身统治,资产阶级统治者不得不强化国家职能,用政府这只“看 得见的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这个时候,国家不再只是充当“守夜人 ”的角色,而是成了资本家的总代表,扮演了“总资本家”的角色,运用各种财政、金 融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进行直接干预和普遍调节,用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经济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如美国、英国等通过财政、货 币、税收等经济政策的运用,改变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的均衡 增长和充分就业,保证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德国等通过对市场赖以运行的制度、 规则及相应的机构进行调整,建立和完善防止垄断、促进竞争的制度,同时对少数宏观 变量进行必要的宏观调节,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改变市场分配结果;瑞典等通过 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各国还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国 家消费以及提高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等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进行干预调节,以便使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济运行由无政府无序化向有序化发展,经济周期性波 动减弱减少。
(三)阶级关系缓和化、阶级结构多元化。(1)在阶级关系和劳资关系方面,对抗减少、 对话合作成为主流,劳资关系大有改善。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各国普遍注意改善劳 资关系,推进“劳资合作”,出现了管理民主化的趋势。80年代以来,欧共体各国实行 共同决定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董事会,否则即属违法;德 国企业是监事会领导制,监事会中工人代表约占1/2或1/3。资本家采取各种方式改善劳 资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引入了行为科学,尊重工人的人格尊严,推行合理化建议奖,培 育人与企业共生存的“主人翁意识”。近年,西欧推行了劳资谈判制,并规定了雇员的 “有利原则”,即在劳资合同的基础上签订的其他劳资规定,只能做有利于雇员利益的 变动。在美国,1980年,政府、工会、资方签订了一项“全面谅解”的合作协议,规定 工会参与公司、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吸引工会投 资,鼓励职工投资;鼓励工人提合理化建议,增强职工的主人意识,实行人本管理、民 主管理。(2)在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方面,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 阶层。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技术专家阶层,这个阶层的人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生 产资料和资本,也受雇于人,但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获得了较 高的劳动报酬,成为富翁。再如,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正在形成,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 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 此外,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蓝领工人”减少,“白 领工人”增多,“金领工人”、“灰领工人”、“粉领工人”等知识工人的出现,无产 阶级的生活日趋“中产阶级化”,经济地位有了明显提高。总之,由于阶级关系和阶级 结构的这种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表现为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所缓和。
(四)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化。科技革命给当代资本主义提供的巨大生产力,为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国民收入、调整分配关系创造了条件。二战前,收入分配完全是资本家的事, 国家没有实质性的干预,工人处于绝对贫困的状态。二战后,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这两个环节全面介入个人收入分配。在企业层面的初次分配上,国家积极调和资 方和工方的矛盾;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上,国家借助于立法和行政手段,通过税收、社 会保险、社会补贴、社会救助及建立福利国家等方式加大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调节力 度。日本各大公司基本上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和实际上的终身雇佣制,多数职工比较富 裕;美国从70年代就设了“安全网”,为失业者提供生活保障;瑞典更是形成了“从摇 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还多,福利支出占 政府总支出的50%以上。从总体上看,目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 收入在1/3以上,欧盟国家接近1/2。其中约有60%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 、养老金发放、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工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费用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 的比重愈来愈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贫困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穷人的贫困 已由原来的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这种状况表明,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 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日益雄厚,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对于劳动者不再像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那样可怕,统治者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为了使其统治更加稳定持久,在不断进 行社会改良,改善劳资关系,调整分配关系。这就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以 及社会其他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
综上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些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 系以及全部社会关系方面的调节能力还是较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 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还需要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与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渐趋成熟
首先,新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但没有消除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法则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发生的,是新质的产生和部分质变,而不是资本主义本性的改变。在资本主 义制度框架下,无论怎样变化,也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相反,这一矛盾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社会生 产力加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 ,微观下看似缓和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宏观上看来更加尖锐了。并且,随着新科技 革命浪潮和经济化全球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矛盾趋向国际化,资本主义强国及其跨国 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优势对落后国家、地区的掠夺成级数增长,他们一分钟榨取的财富 甚至超过上个世纪的总和,人与人、国与国以及地区之间贫富更加悬殊,少数资本主义 富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矛盾加深。下面的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据联合国开发计 划署199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了全球86%的商品和劳务,而全 球20%的最穷的人,却只有1.3%的消费份额,几乎只有30年前的2.3%的一半。全球最有 钱的3个富豪,拥有的财富超过最穷的48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世界人口中,20% 的最富有者与20%的最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30∶1扩大到了1997年的74∶1 。从资本扩张的角度分析,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的无限性,如果说单个的资本主义 国家可以通过对外扩张来摆脱危机、缓和矛盾,那么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可供向外扩张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随着全球生 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资本扩张空间极限的临近,资本主义将一步步走向衰退、灭亡。
其次,新科技革命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催生、孕育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 主义因素,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正在推进中。按照唯物史观分析社会 形态的更替可知,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要经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种社会形态 的初期阶段都带有前一种社会形态的旧的痕迹,每种社会形态的晚期阶段又必然产生后 一社会形态的萌芽。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股份制的发展,政府对经 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和调节,企业管理民主化的出现,收入分配社会化等等,无不说明社 会主义因素正在资本主义内部积累、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资本主义本性的改变 ,而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影响力的反映。二战后资本主义之 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是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国家存在 产生的压力是重要因素。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不断发展,不仅为社会 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社会主义应该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物质财富 极大丰富的社会;而且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迫使资产 阶级不得不沿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不自觉地在培育和积累着作为资 本主义对立物的社会主义的因素。此外,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历 史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示的蓬勃生机,使得 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看到了另一种价值选择和新的希望,对资本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资本主义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不能得逞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不得 不借鉴社会主义国家某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不管资产阶级是多么地不愿意,社会 主义因素正在资本主义内部不断增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 积累、增长,实际上正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一种体现。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接近了它的生命极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的物质条件越来越成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 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实现创造着社会物质条件。正如 列宁指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6](P266)因此,“两个必然”已由理论形态变为现实进程,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史中得到印证。
收稿日期:2001-12-28WWXXCK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