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心理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每一种科学或学科的发展也是一种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发展变化虽然纷纭,但有其变化的规律性,这就存在着发展趋势问题。为了发展和繁荣心理学事业,把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出现了怎样的主要发展趋势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赵莉如研究员从历史的视角,认为“在解放前这30年来我国现代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倾向,现略举数点:1、要求心理学中国化……。2、注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3、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难于获得科学成果……。 ”①从现实与未来的视角考察,有的认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高新科技化,是认知神经科学时代,有的预言心理学将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英国的保罗·凯林则认为“所有的心理学方法都必须根据人性的标准进行判断”,“心理学将保持一种准科学的形式。”②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纵观世界心理学的现状,曾撰写专文《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③,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我以为不应作出简单的判断,因为考察问题的视角和层面不同,有总体的趋势,有某个方面的趋势等等。如果从基本理论的视角看心理学总体层面的发展趋势,至少可以概括为四点:即心理学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实用化的发展趋势。④
一、心理学的科技化(详称高新科技化)
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即自然科学性质与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二重性。它是研究人的科学,但不只是哲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也是研究自然科学范畴上的人的科学。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整体的人和人性,一方面强调人文的研究,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的研究,这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从当前的主流看,心理学研究却是科技化的发展趋势,或称高新科技化。
心理学的科技化是随着整个科技发展而推进的,高新科技为心理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手段。这已不是一般的实验室研究,已不是一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实验与解释,也不是一般的实验技术手段。它集中地反映在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崛起,西方心理学界认为21世纪是认知神经科学时代。日本提知脑、保脑、创脑。中国的脑科学计划也提到了议事日程,认知心理的脑科学研究,已被列入“97.3”项目的50个课题之一,利用电脑研究脑神经网络已是一个热点和主攻方向。李岚清副总理给江苏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对心理器官的脑揭示得愈深,对心理活动规律也就掌握得愈多,其对社会实践领域的作用也就愈大。
但是心理学的高新科技化,并非完全把心理学当作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研究。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还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内容,这就涉及人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因而与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又是相联系的。
二、心理学的综合化
科学由综合走向分化又上升到一种新的综合,这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心理学作为科学的一门当然也是如此。世界心理学在20世纪初是学派林立相互对立的,三四十年代后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心理学各流派的尖锐对立早已消除,相互吸取、融合发展已占主导地位。所以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今天的心理学家已不再集结于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或机能主义的旗帜之下。就理论、方法和概念来说,已有走向折衷主义的一个较强大的趋势了。”⑤在此情势下,国内外都有学者企望探索一种较统一的大心理观理论⑥,有的认为要建立统一范式与理论的心理学是一种幻想,有的认为在大心理观下就可以统一。尽管这方面发展的前景尚难完全肯定,但它与综合化的趋势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除了学派之间的互相吸收与融合,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出现了“一导多元”的方法学趋势,即在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下,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结合。实验、实证的方法与理论思辩分析的方法都受到广泛的运用与重视,各执一端的取向态度在逐步改转之中。多维度多方法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更能全面揭示心理的实质与规律,已经成为更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共识。应当看到方法上的综合趋势,将是整个心理学综合化趋势的推动力。其次,是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自然现象而且社会现象以至最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置于科学主义的审视下进行研究,依赖实验与数据作出结论。当它被推至极端时,必然陷于不可解脱的困境,于是被逐渐忽视的人文精神又重新为人们所看重,描述与解释的方法又得到肯定与上升。人的心理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独特现象,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各种心理过程,而且要研究整体的人性,这就决定了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必须与人文精神的研究取向相结合。所以,当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长足发展前景很好,学者们还是呼吁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要重视人性的整体研究。再次,为了发展我国的心理学事业,也出现了综合吸取外国心理学的认识与态度。在综合化的趋势下,要综合学生和借鉴各国心理学的优胜之处,而不是偏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外国心理学时,不要左右摇摆,而应立足本国博采众长。面对当前偏重西方心理学的倾向,应当加强苏俄心理学的研究与学习。
心理学的综合化并非统一化或一致化。“吴伟士和舍汉指出,学派虽已解体了,如果问一个心理学,‘你对精神分析有什么意见呢?’或‘你是一个行为主义者吗?’,他的答复表明他对学派不是完全漠不关心的。学派的分歧是依旧存在的。”⑦对于我国心理学来说,心理学的综合化应当包融各种方法取得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而不能局限于以某种某类研究方法为标准。对于存在的分歧意见,应当通过“百家争鸣”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以取得更多的共识。
三、心理学的本土化(或称中国化)
我国和世界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由于人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的二重性,决定了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人文科学性质的二重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全世界完全按一种范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心理学,而产生了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的问题。东西方及各国心理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世界性、国际化的问题,异的方面就是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在当前,西方心理学占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势下,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原则适合于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就以西方心理学本身而论,当德国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经过铁钦纳的完善传播到美国以后,虽然促进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但最终还是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取胜了,这不也是一种广义的本土化吗?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中国化。潘菽教授早在1939年就发表了《学术中国化问题刍议》,当然这也是包括心理学中国化在内的。80年代初他又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问题,认为这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就是要抵制全盘西化(当然过去也有全盘苏化的教训),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将心理学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之上,我国心理学事业就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化,要求我们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要求我们进行中国人的心理实验研究,要求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量表和研究方法,要求继承和发扬祖国心理学的优秀遗产,也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欧美苏俄等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使心理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心理学不中国化就不可能满足社会对心理学的切实需要。佛教从印度传入,不是通过中国本土化的禅宗才真正在中国生根发展吗?意大利的利玛窦在中国明代传教时著有《西国记法》,这是一本介绍西方记忆心理学问题的书,不也是专列“立象篇”来论述中国文字的“六书”用形象帮助记忆吗?我们必须把握心理学本土化这个趋势,建立好中国的本土心理学,也就是要建立好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与心理学的世界性、国际化并不是互相对立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密切结合的。我们既重视社会文化取向的本土化,也承认进化遗传取向的世界性、普遍性;既探求本国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又探求人类共同的心理规律。所以在认识和把握心理学本土化或中国化发展趋势时,不是与心理学的世界性割裂开来,而只是要突现出来。正如我在1992年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提出搞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研究,不仅不排斥,而且完全应当吸取外国心理学界一切先进的东西。要广泛地学习,博采众长,有鉴别地吸收,但不是照搬,更不是全盘西化。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凡是照搬的东西,不适应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没有发展的生命力。我们要建立本土化之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科学,以至要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的这种本土化,是植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土壤上,并与心理科学的世界性相辩证统一的本土化。”⑧
四、心理学的实用化
中外心理学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心理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基础研究的成果要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去,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强调实用的机能主义战胜了主张纯科学的构造主义,昭示了心理学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才能有新的发展。从现实看,世界各国尤其是心理学发达的西方国家,心理学应用分支研究及其机构都占主要地位,心理学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50年前指出的:“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来,理论都是以应用为基础,理论是由应用发展而来(因为应用上有许多问题要更进一层的解决)。故研究理论科学者把这根植在应用上……在中国研究心理学的人尤应注意理论和应用携手……我们应该用心理学的研究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所研究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上去,一方面帮助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帮助自己科学的发展。”⑨
要搞好心理学的应用就必须发展心理技术学。心理技术学的名称出现于20世纪初,建立该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闵斯特伯格1914年出版的《心理技术学原理》。一个世纪以来,心理技术学的逐步发展推动了心理学更广泛的应用,但是离社会的需要仍然显得不足。所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去世前仍在有关文章中呼吁要形成强有力的心理技术学。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各个实际领域与工作部门都有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展有关的心理学应用工作,大学里攻读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在各种专业中也是名列很前的。近几年来,俄罗斯在高度重视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的同时,要求心理学工作者“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的呼声越来越高。本人在80年代也早提出重建心理技术学新体系的构想,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心理学应用的广泛而迫切的需要。它由四个主要方面建构成一个整体,即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和经济心理技术。⑩前两年,国家教育部在心理学专业调整中,已将应用心理学列为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我们必须正视和把握心理学发展的这个方面的趋势,加大心理学应用的力度,使其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心理学的实用化并非心理学的理论不重要了,因为应用呼唤理论,理论要植根于应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决不能忽视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因为“没有事实基础的理论是沙堆上的建筑物,而没有理论的事实则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资料,不能用于建设井然有序的科学大夏。因此当代心理学和当代一般科学都是一种事实与理论的混合物。”(11)应用是生命力,理论是指南针,两者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我们强调实用化是因为理论最终还是为了应用。让我们广大心理学工作者都有这种共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