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导致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已经逼近或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此同时,智慧城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从概念走向具现,赋予城市运行监控、城市精细化治理、城市发展模拟分析等多方面能力,成为解决大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越来越多问题,生态环境、地震泥石流、流感疾病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于这些突发问题进行预警、检测以及为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的发展提出措施和指明方向。科学技术及其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征,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实践探索。智慧城市提出全新的更加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生存方式,提高信息化程度,依靠科技手段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增加城市服务体系的冗余性和连续性,实现城市的智慧和谐发展。
1.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内涵
城市化和信息化为城市生活带来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更理性的工作方式,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这种便捷智慧程度越高,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后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也极大的改观城市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智慧城市是基于大数据平台、云数据、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集成的新一代技术革命,为城市规划建设、数据采集整理及智能化管理提供新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结合,体现城市走信息化、全球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本质需求。2008年11月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认为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可感应、可度量的信息源无处不在,互联网的平台让这一切互联互通,让一切变得更加智能。随后根据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方案而提出智慧城市这一崭新概念,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
2.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难点
纵观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架构,能够对于城市详细规划提出具体量化或原则性要求的主要为全面感知层和基础设施层。因此,将信息基础设施含义扩展,形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兼顾感知层和基础设施层两部分的建设要求,并将其纳入城市详细规划体系,以此为智慧城市发展建设做伏笔。要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布设,需要建设末端安装空间、管道、机房以及数据中心等领域的相关设施。末端安装空间:智慧化集成预留,即智慧灯杆等各类市政设施的智慧化集成所需资源预留;基站点位预留,即考虑高于20米的建筑都进行基站安装平台的预留;室内以及地下空间资源预留,需考虑分布式系统的安装空间及配套资源预留,根据场景需要考虑选择适合的定位技术构建室内定位能力。管道:根据通信用光纤网络、信息化专网等需求,预留信息化管道资源,并与城市详细规划其他专业管道相结合,可采用管廊、管沟、预埋管道等多种方式实现。机房以及数据中心:根据城市大小以及功能布局情况,构建起数据中心、汇聚机房、接入机房、末端机房等多层次架构的机房资源布局。此外,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还需要体现共建共享、前瞻性两个原则。
对于基础设施层级,在规划建设时须贯彻共建共享原则,以提升资源利用率,避免建设浪费。在当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广电网络等多家运营商齐头并进的格局下,国家已通过组建中国铁塔的方式推行移动通信基站的共建共享,而在管道资源、机房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大多为地方政府通过专业公司推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大多需要进行预留预埋,而信息技术具有快速发展迭代的特性。因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建设规模预估时需要具备一定前瞻性,设定一定的冗余系数,预留充足的资源以备未来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然而,完全按照建设内容和原则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非易事。首先是共建共享的模式,即多家运营商竞争格局下,如何尽量实现共建共享,以最大化利用城市空间。目前移动通信2G、3G、4G乃至5G等多种制式共存,在同一站址很难实现三家运营商多种制式移动通信基站的共建。
3.规划工作建议
针对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未来可采用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智慧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与内容,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落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集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智慧城市强调共建共享原则是为了实现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但一味追求共建共享也会丧失网络建设的灵活性。因此,在规划工作中,应当把握好集约化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如在移动通信基站共建共享方面强调共建,即应避免同一站址只建设一家运营商单一制式的移动通信基站;尽量共址,即同一站址如果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下,应尽量建设多家运营商多种制式的移动通信基站。以此为原则,在移动通信宏基站站址规划时,首先按照边缘速率、人口密度、用地功能布局等因素建立业务模型,再通过在业务模型中考虑适当的共建共享的同址率,最终确定规划区域内宏基站数量的合理区间。最大化保障信息基础资源预留。对于前瞻建设量的把握,要求规划设计单位多接触前沿信息技术,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对于各类资源需求变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将城市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相结合。定标准与导则。对于智慧城市兼容多样性技术,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共同推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建设,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与导则。一方面,对于智慧城市技术选型有一定约束性,从而走出有自身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进行规定,推动数据、能力平台与智慧应用的开放共享。
加速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空间、能源供给、预留预埋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早期就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资源进行考虑。因此,应加快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融合,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各专项规划、地块出让导则、公共设施各专项设计及建筑设计时,都应强制性增加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兼容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总结: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将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密切结合,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出现一批智慧城市建设国际标杆性案例,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兰文.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与挑战[J].数字通信世界,2018(09):163+158.
[2]阙瑜.基于现代测绘的智慧城市建设[J].西部皮革,2018,40(16):104.
[3]程小琴.基于通信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08):155-156+158.
[4]罗维.智慧城市-本地化O2O生活圈探讨[J].电信技术,2018(08):98-99.
[5]段志强,沈凤娇,黄冠宇,闵梦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8,16(08):24-27+7.
[6]岳宇君,仲云云.日韩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8(04):130-137.
论文作者:马春明,刘玮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城市论文; 智慧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资源论文; 基站论文; 信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