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东方政策”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东方论文,俄罗斯论文,政策论文,简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俄罗斯一直是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重要国家。1993年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是俄调整外交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俄实行全方位新外交的指针,是俄摆脱依赖、追随西方,开展全方位外交的集中表现。俄罗斯制定和实施“新东方政策”是有着其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的,而尽快成为“世界主角”则是新外交的战略目标。
原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一直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国家之一。俄罗斯独立之初,执行的是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路线。它追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把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作为摆脱困境、推进改革的依靠。实践结果,俄罗斯并未成为西方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也没有取得“通向世界经济之门的钥匙”。相反,俄罗斯经济滑坡,政局不稳,在国际社会中已沦为“三流大国”。对此,俄罗斯的不满日趋强烈,并由此派生出深刻的反思。
1993年5月, 叶利钦总统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以下简称《基本原则》),这是俄罗斯调整和确定对外政策原则的纲领性文件,它是俄罗斯对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的反思结果,《基本原则》是俄罗斯实行全方位新外交的指针,它的宗旨是:①突出俄“外交政策中的经济方面的重点”,即把维护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作为外交的基础;②强调俄对外政策的独立性,要把俄罗斯纳入国际社会的“强国地位”;③实行全方位外交,“平衡”东西方关系,体现俄罗斯的“欧亚地位”。
本文着重探讨俄罗斯为平衡与西方关系而如何加强与东方国家的关系及其动因。
“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
俄罗斯外交思想的变化始于1992年。当年7月18日, 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对远东地区进行视察,首次公开阐明俄外交政策的转变。他指出:“俄罗斯外交不奉行某种单独的‘东方政策’和某种单独的‘西方政策’。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它同时注视着东方与西方。因此,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平等的,均衡的,而不是亲西方或亲东方的政策”。〔1 〕10月,科济列夫在《莫斯科新闻》上撰文,指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浪漫时期已过去”。10月27日,叶利钦总统在外交部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俄罗斯外交政策应该是多方位的,在同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同时,也要致力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1992年11月中旬至1993年1月,叶利钦总统连续对韩国、 中国和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国际舆论指出:俄罗斯拉开了“新东方政策”的帷幕。
1992年12月19日,叶利钦访华期间,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想与欧洲与亚洲建立平衡关系,……。我们既不想打什么中国牌,也不想打什么美国牌。”即将离开中国在北京机场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人们总是指责我们太美国化,太亲西方。……最近我在访韩后对中国的这次访问证明了相反的情况”。
人们把俄罗斯外交政策最重要的转变概括为“新东方政策”。从俄罗斯领导人的许多讲话和外交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新政策鲜明的特点:全方位性、主动性、平衡性。因此,不能把“新东方政策”仅仅理解为是对韩政策、对华政策,或者是对特定少数几个国家的政策问题。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到俄罗斯外交的方方面面,因而一定要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笔者认为“新东方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是:努力确立在独联体内和中亚各国的主宰地位;重点发展同中国、韩国、日本国的关系;恢复和保持同昔日苏联的盟国印度、越南等国关系;扭转在中东地区的被动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活动。其基本意图是:稳定周边关系,重点拓展亚太外交,主动地开展全方位外交攻势,改变追随西方的形象,扩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早日把俄罗斯建成横跨欧亚两洲的世界大国。为此,俄罗斯在近二、三年中,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攻势。
第一,努力确保在独联体的主宰地位与密切与中亚各国关系。
《基本原则》认为:无论是俄罗斯的国内改革,还是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都将取决于俄罗斯与独联体内各国的关系,搞好与独联体及中亚五国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活动的第一环。它们是俄罗斯的“近邻”,也是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后院”。俄罗斯对独联体各国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①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进行协商、对话、谈判,签订了各种条约、协定;②1994年7月,独联体12国国防部长举行联席会议, 通过了《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的构想》,形成集体安全体系,而俄罗斯依仗着强大的军事优势,并在独联体多国驻有10多万军队(其中7 国将保卫边界任务委托给俄罗斯)。迫使各国不得越出“几个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是俄罗斯利益的范围”;③俄罗斯凭借经济实力,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和“合作”形式,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各国的经济活动,独联体各国在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中亚五国人口5000万,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大国,它又是独联体成员国。它和俄罗斯有数千公里边界线,但它却是借助俄罗斯军事力量保卫自己国家的。中亚其它各国基本上也都由俄军守卫。目前五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依附型的关系。这是俄罗斯向南亚及亚太地区发展的前哨地区,因而也是俄罗斯有着“特殊利益”需要保护的地区。
第二,重点发展同日本国、韩国、中国的关系。
三国皆属东北亚范围,又是最有活力、富有实力和影响的国家,自然成为俄罗斯东方政策的核心和重点。
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经济力量最强的国家,俄罗斯是有求于它的。而北方四岛问题始终是日俄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对此,俄罗斯提出了政经分离、搁置领土争议,发展经济优先的对日关系原则。鉴於日本方面的强硬立场及俄国内的分歧,四岛问题终未达成一致协议。但俄罗斯从未放弃对日的积极外交活动,1993年初,叶利钦实现访日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叶利钦把打开东方外交关系的第一站放在韩国,叶利钦称:“这是正确的一步”,因为韩国“是一个典范,特别是改革的典范”。俄韩不存在领土等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况且两国贸易额不断上升,在经济、科技、军事上进行了多项合作,两国政府要人频频互访。俄罗斯企图从韩国得到从日本很难得到的开发资金。而韩国也有自己的盘算:一方面,它要以韩美关系为基础,韩日关系为支柱,但这仅仅是韩国外交的一半;另一半是韩国要加强与俄罗斯及中国的关系,目的是取得外交的总体平衡,取得更大的外交回旋余地和主动权。叶利钦访韩是完全符合双方的利益和愿望的,因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叶利钦在92年底访韩时曾提出三点建议:①立即开始建立整个亚太地区的多边谈判机制;②建立地区冲突局势调解中心;③建立地区战略研究中心。这是俄罗斯对东方外交的重要表态,表达了俄罗斯将主动地、高姿态地、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决心和立场。93年,韩国总统金泳三访问俄罗斯,双方确认“伙伴关系”已经建立。
92年12月,叶利钦在访韩后,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同时签订了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24项合作协议。叶利钦发表谈话强调:“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在亚洲的主要伙伴之一,也是它在世界上的主要伙伴之一,”称“俄中关系已进入一个新纪元”。1993年中,俄有30多个高级代表团访华,1994年,俄国家杜马代表团、总理、外长、总参谋长等先后访华,俄中在边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谈判和合作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94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把中俄关系推进到构筑21世纪蓝图,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俄罗斯称1993年为“亚洲年”,1994年为“中国年”。三年来,中俄关系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中俄贸易已达100亿美元,中国成为居德国之后的, 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俄有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已实施了14年的“中国的模式是很重要的”,加上历史的等因素,叶利钦指出:“俄罗斯所有政治力量都认为必须同中国合作”,“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并且认为“双边合作有巨大的潜力”。借助中国,使俄罗斯能顺利打入亚太经合组织,全力参与亚太事务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目的。
第三,认真改善同印度等国的关系。
印度、越南等国,过去较长时期内是前苏联的盟国,随着苏联的剧变和解体,这种同盟关系逐渐冷淡了。当俄罗斯睁开了望着东方的一只眼时,并没有忽视旧有的盟国。叶利钦强调:“俄印中三国相互信任,睦邻友好是亚洲得以稳定因素”。1993年1月,叶利钦访问印度, 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印俄友好合作条约》。1994年,印度总理拉奥应邀访俄,双方签署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俄印合作宣言》。停顿数年的俄印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俄同意帮助印度发展电站,帮助改造前苏联援建的企业,提供有关火箭发动机技术,保持对印度的武器供应,并帮助改造原有的武器(印度武器80%由前苏联提供),妥善解决了印度拖欠的债务问题。在克什米尔问题及扩大联合国安理会成员问题上,俄表明了对印度立场的支持。同时,俄罗斯也保持了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和武器市场,双方在利益的轴心上加快了合作的进程。
俄罗斯在越南的地位下降了,但还是千方百计地力图挽回一些利益和影响。1994年,俄邀请了越南总理武文杰访问,双方签订了友好条约、开展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蒙古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俄罗斯仍然存在依靠关系。蒙古企业大部分是前苏联援建的;武器清一色是前苏联的;至今蒙古还欠俄100多亿卢布债务。 而蒙古的改革政策也类似俄罗斯。蒙古与俄罗斯依然是较紧密的“伙伴”。
第四,扭转在中东的被动局面。
中东是世界的战略要地,是世界最大油区,这里不但是世界大国在政治上的角逐场所,而且是一个诱人的市场。它每年进口大量的商品,也是世界最大的武器市场。俄罗斯对这一地区是极为关注的。
1992年4月,俄罗斯外长就开始对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 巴林、卡塔尔六国进行了访问,得到了沙特和科威特的优惠贷款。俄则积极向海湾国家出口机械、建材,逐渐打入中东市场,俄罗斯还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把大量先进的、大型的武器出售给海湾国家,俄高级官员打算向中东出售60亿美元以上的武器。 无视美国反对, 向伊朗出售100多架飞机,并和伊朗签订了经济贸易协定。目前, 俄罗斯与中东大部分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
另外,俄罗斯主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积极改善和发展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主动参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社会活动,使其外交开始呈现独立性、主动性、全方位的特点。
“俄罗斯是个大国,它永远都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
俄罗斯外交的新姿态——改变一味“亲西方”政策,实行自主的、全球性的、全方位的大国外交,是有其客观原因和背景的。叶利钦总统於1994年1月11日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俄罗斯是个大国,它永远都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要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2〕如今的现实,为俄罗斯的目标提供了契机。
第一,美俄关系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俄罗斯学者阿历克西·K ·普什科夫曾撰文论述俄美关系。文章题目是:“俄罗斯与美国:蜜月已过”。这个命题确实如实地反映了俄罗斯与美国的外交现状。
俄罗斯独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伸出了“援助”之手:政治上,支持叶利钦政权,帮助他稳住政局,巩固权力,促使俄罗斯在政治制度上全面向西方转变;经济上,美国联合西方大国、给俄罗斯经济援助,并派出专家指导俄罗斯制定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方案,推进俄经济向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军事上,通过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削弱俄核力量、核威胁,同时力图控制俄的核武器扩散;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拉拢俄罗斯把俄罗斯纳入西方外交体系,使其放弃与西方国家对抗,实行完全亲西方的政策。美国、西方、俄罗斯各有所求,各有所得,确实度过了一段不长的蜜月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终于发现“面向西方”的“单头鹰”外交,给俄罗斯带来严重的后果:①美国等西方国家92—93 年许诺给俄罗斯600亿美元援助,实际上兑现不到1/3,况且还有许多苛刻的条件;②按美国旨意,由美国专家参与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并未使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经济滑坡、通货膨胀惊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怨声四起。就工业生产总值来看,以1990年为100, 下一年与前一年相比:1991年为91.7;1992年为82.4;1993年为84.4;1994年为73.6;1994年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90年的46.9%。农业情况也不妙。1992年粮食产量为1.09亿吨;1993年为9900万吨;1994年为8130万吨。③在国际社会中,俄罗斯的外交受制于美国和西方大国,成为依附西方的“三流大国”角色。丧失了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失去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对此,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弗·鲁金曾作过描绘:俄罗斯努力与西方接近,克服与西方对抗。但俄罗斯“没有进行讨价还价和要求对方也作出让步,使仓促地将双方‘融合’到一起”。他指出,那些激进民主意识者坚定地相信并大声地许诺:只要俄罗斯“同旧世界一刀两断”,并“从自己的脚上掸掉共产主义尘埃,充当起美国俯首贴耳的小伙伴,那么品德高尚、宽宏大量的西方国家就会把浪子带进‘文明世界’,至少也会把我们带到理想的福地,而不会让我们掉进深渊。当发现生活中的一切并非如此时,才开始对政策进行修正。”〔3 〕这是尊重事实的俄罗斯人的声音,这是俄罗斯以高昂的代价换来的沉痛的体会和教训:西方决不会将俄罗斯带进“文明世界”。俄罗斯终于认识到了西方国家拉拢俄罗斯是“有着极为自私的打算”的。“屈辱”和“危机”感促使俄罗斯“复兴俄国”信念和力量的急速增强。“修正”外交政策势在必行。
第二,“民主派渐趋衰落;中间派势力开始抬头;反对派力量不断增强”。这是俄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新态势,这也是俄对外政策转变的直接因素。
民主派:主要是“民主俄罗斯运动”,是叶利钦的权力基础,此派在1993年大选中失利,该年12月组成的新议会中,民主派退居为少数派。俄共、农业党等左派加上中派组织议员占据着优势。激进民主派在政府机构中失去了优势。民主派由于政绩不好,渐失民心。另一方面是民主派在组织上的四分五裂。“民主俄罗斯运动”已分裂成“俄罗斯选择运动”、“俄罗斯民主改革运动”、“俄罗斯统一和谐党”三大派。三派之中又观点不一,有的再分裂。有的党派已经对原有外交政策不满,提出“国家强权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派:是指心理、思维、政治观点和行为处于“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力量。其主要力量是“公民联盟”等。近年来,中派首脑人物很活跃,积极进行社会活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并建立“中派联盟”,10月份,“社会民主人民党”、“社会民主中心”、“劳动党”等联合建立“俄罗斯社会民主联盟”。其目标是:以和平方式推翻现政权,使俄罗斯“走第三条道路”。
反对派:是指“以社会民主为方针的温和改革派、共产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目前此派有10多个政党,以俄共的力量和影响为最大。在杜马中,反对派占1/3以上。 此派影响和力量在不断扩大,并有联合趋势。俄共明确提出停止“资本主义化”。在俄共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政治决议第7 条内容是:“执行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并加强俄罗斯大国国际威望的独立外交政策,废除有碍俄罗斯利益和尊严的国际条约和协定”。
很清楚,俄罗斯国内政治势力集团,对俄罗斯早期的外交政策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修订要求。爱国、独立、大国地位、摆脱对美国的追随成为主流。正因为如此,叶利钦总统在对美关系中态度也有明鲜的变化。1993年,他公开指责:“美国一方有发号施令的倾向。”“美国似乎想用‘发号施令’来取代对话”。俄罗斯外交新政策完全是国内政治势力外交要求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俄罗斯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首先是“从家里开始”的。
第三,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亚太地区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是全世界最有潜力,发展最好的地区,该地区对俄罗斯的发展,对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关系重大,这是俄罗斯推行新亚太外交的战略考虑。
亚太地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较晚,现今又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际社会一致看好亚太地区。专家们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中,世界将逐渐形成欧洲、美洲、亚洲三大中心区域。三大区域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日趋旗鼓相当。到2010年,东亚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能超过北美、西欧。那时,亚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1.8万亿美元,北美将达11.2万亿美元,西欧将达11.4万亿美元,可见亚太地区是最有吸引力、最有前途的战略区域。
亚太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企盼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规范”地区。亚太地区国家情况复杂,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差别,有不同发展水平差别,存在着种种矛盾关系。然而,各国都把致力于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平等协商已成为共识, 已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准则。况且在亚太地区,美、日、东盟、中国、俄罗斯等势力之间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格局,多方力量相对平衡的多中心格局。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一家说了算的局面。这就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平、竞争、发展已成为亚太地区的主调。在这个多中心的舞台上,俄罗斯是绝不甘心落后于人的,它必须急起直追,挽回对亚太地区投入过迟的损失。
亚太地区丰富的资金,劳力和无比广大的市场以及宝贵的发展经验,是俄罗斯加快发展其亚洲部分(俄三分之二领土在亚洲);尤其是远东部分最便捷的条件和推动力。这是其新东方政策中一个最现实的动机,加快开发亚洲远东部分是“俄罗斯唯一能藉以蓬勃复兴的巨大潜力”。
1994年2月15日, 《真理报》刊文指出:“俄罗斯的发展要适应它在欧亚大陆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亚洲、西方和东方连接起来的世界大国的地位”。这就是俄罗斯实行新外交战略的真正意图和最终目标。
俄罗斯有其特有的民族心理、宗教心理、地域心理,在历史上有过辉煌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因而它决不会甘当“三流大国”和“二等公民”,“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它企望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角”。以发展对亚太关系——发展与东方关系为新起点的举措,正是俄罗斯历史心理反映和再次成为世界大国的追求。
当然,俄罗斯实行新的全方位的外交,并非是要与西方对抗,如果这样认识那是不全面的。发展与亚洲的关系,发展与东方的关系,只是为了更顺应国内政治的需要;为了增加对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便能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使外交具有重大的独立性、民族性,有利俄罗斯的强大和大国地位。简而言之,当今俄罗斯的外交转变核心是:从过去的只注视“西方”的“单头鹰”政策,转变为“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的“双头鹰”政策,要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实施“平衡”,在“平衡”之中升高自己,尽快成为“世界主角”。
注释:
〔1〕《国际观察》1993年第4期第6页。
〔2〕《国际资料信息》1994年第4期第22页
〔3〕《现代国际关系》1993年第11期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