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乡教育供求结构的演进轨迹与协调协调研究_供给和需求论文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演进轨迹及协调坐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坐标论文,城乡论文,化与论文,城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6)02-0003-07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对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影响路径和效应逐渐清晰,在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过程中,政府不得不考虑以特殊政策规划和制度设计来修正和消化城镇化对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副作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需要研究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两者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规律及协调发展程度,从而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供需不均问题提供决策边界。

      关于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问题,学者们已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献总结表明,研究多集中于教育学领域,内容以城镇化对城乡教育所诱发问题的分析为主,如城镇化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择校热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乡村教育边缘化等问题,而后结合法律、政策提出解决思路。现有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其共同点是注重城镇化到城乡教育供需问题的单向考察,研究视角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细致观察,多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分析范式,这种探讨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供需优化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很有意义,但在思考城镇化与城乡教育问题时,仅仅有微观视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我国现实的城镇化历史发展路径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为基础,把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纳入中国现实的宏观数据语境中,避免研究时就问题谈问题,以期获得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宏观视野和历史视角。

      对于城镇化浪潮中的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来说,厘清两者间实然演进关系,探究其时间序列分布特征与协调发展程度,是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供需的空间布局调整顺应城镇化规律的重要内容。

      二、城镇化、人口要素流动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演进关系

      (一)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存在清晰的演进轨迹

      从时间截面观察,城镇化、城乡教育供需系统都是近代工业化背景下催生的以城乡形态变迁为表征的社会结构系统。基于互动演进思想,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变迁共同的逻辑基础——城乡结构形态变化,决定了这两个独特社会结构系统必然随着彼此的变化呈现相互影响的演进关系,即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存在清晰的演进轨迹。从经验世界看,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系统的进化是在互动交感中进行的,二者系统内部每一层次、系统每一时间空间节点状态都无不受到彼此的影响。

      (二)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的介质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遵循、依赖城乡要素流动规律,并以人口流动为介质。人口流动带来的要素本身功能变化、需求转化及空间位移决定了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系统互动演进的活力程度,并受宏观经济学所阐述的基于逐利性的供求关系规律的支配。城镇化的“推拉”刺激城乡人口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城乡教育供需结构。

      (三)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呈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

      从逻辑起点讲,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系统的互动演进是以城乡差别为先决基础的。城乡系统功能势差驱动城乡格局持续变迁,依据马克思关于城乡差别的经典论述,城乡系统差距须经历差别出现—差别扩大—差别缩小—差别消失的动态变化规律。据此理论,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之间演进的逻辑归宿应是一致的,即城乡差距的消弭,换言之,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呈长期均衡态势,但此长期为不可预期的长期,因为它从根本上受人类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社会化分工进程的制约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到那时城乡的空间界限将模糊化,包括教育在内的城乡经济社会活动也将实现平等融合、协调发展”。

      从短期观察,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走向并不一致,这既是经验世界的观察,亦是理论推演的必然。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应属于非平稳的开放系统,二者变迁不全是各自内部进化的自然结果,而更多的是与外在环境系统互动的结果,二者多数时间都远离紧密平衡的状态,相互之间并非总是呈显著的线性分布关系,彼此间涨落无序。换言之,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呈短期波动关系,且在时空截面上的波动幅度不一。

      三、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逻辑

      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系统作为两个复杂的社会结构系统,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二者互动演进既受来自身系统内部惯性力的驱动,又有来自周遭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但根本上是受作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人这一核心要素的影响。

      基于此构建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模型。如图1,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是二者相互交感而形成的一个循环系统,互动演进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无缝传导,其中,包括两个核心子系统(即城镇化和城乡教育系统)、三个中介环节(即要素流动、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城乡教育供给结构)、两个外部支持系统(公共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它们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两者互动演进的因素总和。

      

      图1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模型

      总而观之,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可分为两大进化路径,即自我演化路径和互动演化路径,自我演化路径表示城镇化或城乡教育供需结构自身在时空截面上连续量的积累引起渐变或突变的演进路径,而互动演化路径则是一方在时空截面上的有序或无序的量变引致对方渐变或突变的路径。

      城镇化自我进化路径有两条,即“城镇化—人口要素流动—城镇化”和“城镇化—公共/社会支持系统—人口要素流动—城镇化”。其中,前者侧重于城镇化自身推拉力刺激城乡人口要素流动活化进而推动城镇化本身,后者主要说明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共支持系统对城镇化的牵动力,包括公共部门关于城镇化的规划制定、政策选择、制度安排、资本运作及社会氛围(文化氛围、社会潮流)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口要素流动驱动城镇化进程。相较于城镇化,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自我进化路径只有一条,即“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人口要素流动—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化既是社会现象存在,又是社会结构状态存在,且更多表现为特殊时代背景下社会现象存在,具有持续稳定性,其自身进化路径受自身惯性力驱动明显,可在不借助辅助支持系统情况下就可完成部分自身进化,因而表现为两条自我进化路径,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更多是社会结构状态存在,这一状态不具有持续稳定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短期内城乡教育供需均衡是暂时的、不均衡是常态的,因而表现为单独的自我进化路径。

      而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互动进化路径较为复杂,简化路径为“城镇化—要素流动或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要素流动—城乡教育供给/需求格局—城乡教育均衡格局—公共/社会支持系统—要素流动—城镇化……”。首先,城镇化通过自身推拉力或自身公共/社会支持系统刺激要素流动泛活化,城乡人口要素流动牵动需求、供给结构变化,进而在需求与供给综合作用下对城乡教育供需均衡格局产生引动效应;反过来,城乡教育供需均衡格局也会通过自身的公共/社会支持系统影响人口要素流动,而对城镇化产生反馈效应。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的循环系统。

      四、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演进轨迹

      (一)指标体系

      经文献检索、专家意见和反复思考,研究拟将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即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一般而言,学界从经费、师资、物资的三个维度来刻画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而本研究基于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中介的假设要件,考虑到经费的体制惯性和物资的固定资产特性,流动性不足,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流动对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影响,因而,拟选取流动性较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经济人自利需求动机的与人相关的指标,即学生、教师在城乡间的规模结构来代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变迁,其中,学生为需求主体,教师为供给主体。此外,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刻画需与就近入学原则相匹配,否则就失去了讨论城与乡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以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0-2009年,原始数据为全国性宏观数据,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二)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演进时间关系谱

      1.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演进应然轨迹

      在时间截面上,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有着清晰的互动演进轨迹,为清晰描绘两者间的时间关系谱,这里利用静态分析法,试图完整展现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在时间序列上应然演进关系。在图2中: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纵轴表示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度,曲线n代表城镇化的时间序列进化轨迹,曲线m表示城乡教育均衡格局的时间序列演进轨迹。虚线i表示城乡教育供需绝对均衡的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亦代表城镇化进化的最高水平,到那时城镇化达到最高水平,城乡界限模糊化,城乡差别消失,城乡教育均衡互动发展。

      

      图2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互动演进应然轨迹

      可见,城镇化轨迹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美国地理学者诺瑟姆用S形来描述这种进化轨迹。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演化轨迹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较强的无序性。直观看,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演化轨迹应围绕均衡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i呈波澜起伏状变化,随着时间推进,振幅会趋于减小并无限接近均衡的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在初期,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处于原始均衡状态,当时城乡间社会分工的落后性形成了城乡教育朴素的无差别统一格局;至城镇化初期,城乡教育原始均衡状态开始被打破,城乡教育开始走向分化;至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强劲的推拉力、城乡教育需求与供给的交织以及公共/社会支持系统的修正,促使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出现持续无序涨落,要么乡村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要么城镇教育处于拥挤状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量的渐变和质的突变的统一。但这种无序变迁是在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的调节能力之内,所以振幅会趋于变小,因此,在城镇化稳定阶段,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趋于稳定,城乡人口要素流动的动态平衡会使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无限接近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

      2.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演进实然轨迹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互动演进呈长期均衡、短期波动关系,二者最终归宿是一致的,即消弭城乡差距,达成城乡一体的状态,这是经验世界的总结,亦是理论逻辑推演的结果。

      为更加形象地描述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实然演进轨迹,这里将我国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实然变迁路径(图3)与图2的应然演进路径作匹配分析。不难看出,1970-2009年间,我国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经历了一个先落后涨的变化过程,大致呈U型变化轨迹。其意涵在于表明,在观察期原点,我国城乡教育均衡格局基本处于原始均衡状态,即城乡教育各自需求规模与供给规模能保持有效匹配,但需说明的是此时均衡为低水平均衡,这与特殊时代背景下低质、低量的资源配置有关;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对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负联动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城乡教育供需失衡状态不断扩大,城镇教育长期处于供给富裕状态,农村教育则处于供给短缺状态。至2000年,城乡教育供需失衡状态达到谷底,之后开始回升,这既与城镇化对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正流联动效应导致城镇教育需求、供给向周边辐射溢出有关,更是宏观调控与资源配置修正的结果,恰与2000年前后我国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到2006年前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状态短暂达成,之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继续加速,城镇教育开始出现需求拥挤与供给短缺状态,这也是当下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城镇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消化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或疲于应付。

      

      图3 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演进实然轨迹

      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曲线变化的平滑程度看,亦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分。前阶段(2000年前)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曲线虽下降趋势不可逆,但过程曲折波澜,时有短暂回升现象,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强劲推拉力带来的对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负联动效应势力过大、过猛,不可抗拒,因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曲线下降趋势不可逆,而曲折波澜则是由城乡教育自身需求与供给相互交感造成的。后阶段(2000年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曲线呈平滑上升趋势,上升说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教育需求聚集速度超过了供给,或城镇教育需求与供给溢出辐射客观上促进了城乡教育走向均衡,或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农村教育的倾斜化配置有效地增进了城乡教育均衡的实现,而平滑则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资源配置修正可能在此阶段处于主导地位,政府的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政策选择、制度设计和实施策略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它本身具有一致性、持续性,因而其对城乡教育均衡格局的作用效果才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曲线平滑上升是恰是其表征。

      从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匹配程度看,两者基本处于严丝合缝的契合状态。从时间段判断,本研究观察期内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演进轨迹大致处在应然状态的第一个周期,未来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的演进轨迹也大致会遵循理论的涨落规律,而涨落幅度则取决于现实中城镇化进程的强度、自身供需交织作用以及政府削峰填谷的政策效应。

      (三)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演进轨迹与动态关系

      1.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演进轨迹

      从图4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图4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走势图

      第一,在所观察时间截面上,我国城镇化水平呈持续走高态势,且阶段性特征明显。80年代前具备城镇化初期阶段的典型特点,城镇化水平在相当时期内稳定却增速缓慢,究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阻碍了城镇化推拉作用;80年代后城镇化进入明显加速阶段,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春风促进了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现代产业基础得以逐渐建立,城镇化推拉力得到极大释放,从而吸引大量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的规模、功能、结构和空间得到极大优化和拓展。

      第二,在所观察的时间截面上,我国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变迁幅度大,阶段性特征也较为明显。总的来看,城镇教育需求和供给规模扩大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教育逐渐走向边缘化,至90年代中后期,城镇教育的需求、供给规模已然超过乡村教育;与城镇化相似,80年代以前困于计划经济体制对城乡要素流动的严格限制,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较为稳定,变化不大,甚至相较于城镇教育,乡村教育规模还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80年代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变迁迅速,城镇教育的需求规模和供给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2000年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曲线斜率不断升高,表明城镇化进程业已给城镇教育的需求、供给规模扩张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在观察时间截面上,城镇化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有清晰的互动演进轨迹,且供给对需求显示出一定的尾随效应。首先,二者都是从一种原始平稳变化状态变为另一急剧变化状态的动态过程,两者阶段性特征耦合明显;其次,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曲线的走势、褶皱形状、时间节点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需求结构曲线对供给结构曲线基本保持短期滞后的平行关系,表明需求对供给有一定的尾随效应,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对城乡教育需求结构有重要影响,这与供需理论并无相悖之处。

      第四,从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曲线平滑程度观察,城镇化走势呈平滑的一致性走向,而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曲线走势虽大方向一致,但某些时间节点跌宕起伏、曲折蜿蜒,平滑不足,表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不具有持续稳定性,其受城镇化进程和自身供需规律交织影响深远。此外,在观察截面上,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经历了一个“持续恶化—迅速优化—恶化”的过程,2000年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朝优化方向发展的痕迹明显,这与政府“教育均衡战略”的提出不无关系,2006年以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出现历史性翻转,城镇教育供给规模开始滞后于需求规模,标志着城镇教育资源“过剩”的时代结束,而“紧缺”时代来临。

      2.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动态关系

      (1)模型构建

      这里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刻画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间的动态关系,根据研究内容,本研究构造如下VAR(p)模型:

      

      其中,

是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它代表着城镇化和城乡教育(k=3),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本研究以年份为考察对象,因此代表年份数。k×k维矩阵

为待估系数矩阵,

是k维扰动列向量。

      (2)ADF及协整检验

      为剔除随机项干扰和原始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这里对各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NUR、LNNQ、LNNS、LNJNQS为一阶单整时序。因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NUR与LNNQ、LNNS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表明城镇化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格局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经过多次Lag Length Cirteria试验,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3阶,选择VAR(3)建立模型。模型9个AR根的模的倒数均位于单位圆内,表明该模型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构建脉冲响应函数。

      从城镇化对自身及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来看,城镇化对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扰动从初期开始就表现为很高的正向响应,且随着期数的增加这种正向响应愈发趋于稳定,表明城镇化自身的惯性推拉力一直是城镇化自身稳定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对城乡教育需求结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的初期响应不明显,第二期开始表现为微弱的负向响应,这可能与城乡教育需求没有区分刚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有关;城镇化对城乡供给需求格局一个标准差的扰动表现为持续增加的正向效应。

      

      

      图5 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合成图

      从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对自身、城镇化及城乡教育供给结构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来看,首先,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对城镇化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响应,且呈正负响应交替现象,第二期至第六期为负向响应,第六期之后随着期数的增加正向响应又小幅提升趋势。这不难理解,在城镇化初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要素流动率还较低,乡村教育刚性需求的增长幅度(教育适龄人口)远大于城镇教育刚性需求的增长幅度,以致于抵消了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的向城镇转移的改善性教育需求对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影响。其次,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一开始表现出明显较高的正向响应,但随着期数增加,正向响应程度逐渐减弱,至第六期转为负向响应,而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对城乡教育供给结构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在一至三期表现出明显的递增正向响应,第三期之后,这种正向响应开始稳定下来。这表明城乡教育需求结构变迁主要受自城镇化以及城乡教育供给结构的牵动,而自身惯性推力有限。

      从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对自身、城镇化及城乡教育需求结构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来看,与城乡教育需求结构类似,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对城镇化一个标准差的扰动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响应,且呈正负响应交替现象,第二期至第七期为负向响应,第七期之后随着期数的增加正向响应又小幅提升趋势,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对城乡教育需求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一开始表现出明显较高的正向响应,但随着期数增加,正向响应程度逐渐减弱,至第八期转为负向响应,而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的扰动在一直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正向响应。

      (4)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城镇化与城乡教育需求、供给格局变迁之间互为Granger原因,即城镇化能促进城乡教育需求、供给格局的变化,同城乡教育需求、供给格局的变迁也能促进城镇化进程,它们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联系。而城乡教育需求结构与城乡教育供给结构之间呈单向因果关系,供给格局能有效影响需求格局,需求格局则对供给格局影响不显著,这与前文需求对供给的“尾随效应”判断是相一致的。

      

      五、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协调坐标评价

      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轨迹最合理状态是两者变迁水平和速度相当,两者相差距离在合理范围也是一种协调状态。据此,为了评价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协调度,这里引入相对离差互动发展水平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D为协调发展水平,C为协调度,T为反映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α、β为待定权数,由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和城镇化同等重要,因此,α=β=1/2。x为描述城镇化特征的指标,f(x)为城镇化发展水平函数,y为描述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指标,g(y)为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函数,k为调节系数,k大于等于2,

分别为城镇化和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各指标权重。为消除量纲、数量级不同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保证信息更具有可靠性。

      

      图6 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协调度趋势图

      从图6不难看出,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一开始就与城镇化进程保持良好协调关系,其中,城乡教育需求结构与城镇化间的互动演进先后经历了“中度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三个阶段,城乡教育供给结构则经历了“良好协调—优质协调”两个阶段,表明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给、需求结构始终处于相对协调的进化状态。而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协调进化水平起伏不定,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长期与城镇化处于失调、中度失调或严重失调的状态,这是城镇化的强劲推拉力带来的正熵流联动效应对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造成的无序变迁的结果,2000年后失调状态得到一定改善,这与政府有意识向农村教育“倾斜化配置资源”改善了城乡教育供需失衡状态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系统论述了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互动演进逻辑关系,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刻画了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演化轨迹及协调坐标。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均衡结构互动演化实然轨迹与应然轨迹处于契合状态;城镇化与城乡供给、需求结构阶段性特征明显,二者呈互为因果关系;城乡教育需求、供给结构和城镇化保持协调关系,而供需均衡结构与城镇化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

      综上讨论,研究认为,要实现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协调,必须坚持目标协调原则。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之间的协调共生,依赖于科学统一的前瞻规划,统一的战略愿景,政府必须以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为原则,对不同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变革时机、策略选择和力度把握有一个前瞻性把握,以使城镇化与城乡教育供需结构达到严丝合缝的契合状态。现阶段,随着城镇化继续加速,城镇义务教育开始出现需求拥挤和供给短缺的现象,城镇教育供给规模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规模的消化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或疲于应付。因此,未来应对新一轮城镇化高潮对城乡教育供需结构的冲击,在继续坚持对农村教育的质量调整战略的同时,城镇教育也必须启动相应量化调整战略,即加大对城镇教育的经费、师资和办学条件的投入以应付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加的城镇教育需求,从而强化城镇教育的容纳能力和调节能力。

标签:;  ;  ;  ;  ;  ;  

城市化与城乡教育供求结构的演进轨迹与协调协调研究_供给和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