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从重新阅读到重新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12-0001-1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宏伟巨著,但在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至于第2~3卷,经过恩格斯十年的编辑加工,才得以面世。《资本论》第2~3卷的编辑出版,引发了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异同问题的激烈争论,而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关键所在。至于《资本论》第4卷,那是在恩格斯逝世多年后,由K.考茨基编辑出版的。然而,K.考茨基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4 卷,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尤其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指责:“K.考茨基当年发表这部手稿时曾加以伪造,他在许多地方歪曲了马克思手稿的原文,破坏了它的结构。”①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也为了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就要求人们必须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重新阅读和重新诠释《资本论》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阅读《资本论》活动 德国左翼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Die Linke.SDS)倡议,在全德范围内各高校开展阅读《资本论》活动:从2008年10月冬季学期开始,在一年内阅读《资本论》第1卷;如果《资本论》第1卷阅读顺利的话,再推动第2~3 卷的阅读——此乃引人瞩目的“阅读《资本论》”(Kapital-lesen)规划,它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事件。 阅读规划的深层原因或许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使发达工业国家走向了深层的社会分裂,而抵御资本主义危机的能力却不断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Die Linke.SDS想与新生代一起将阅读《资本论》与20世纪60~70年代的传统联系起来,并“希望对组织‘阅读《资本论》活动’做出贡献”②。而直接诱因就是,德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派本来想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历史的立足点,而马堡大学却于2007年取消了最后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席位,并被新自由主义讲师所占据。这样,“当批判的科学家从公共教席中被排挤出来时,(阅读马克思著作的)需求就上升了”③。 阅读规划实施:2007年10月,Die Linke.SDS组织了“重新发现马克思”活动序曲,主办了“马克思导论讨究班”;为实现各个《资本论》阅读小组相互支持、相互联网的构想,创办了“阅读《资本论》网站”(www.kapital-lesen.de),并聘请著名批判理论家对参与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对缺乏相关知识的参与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自2008年10月起,全德高校很快组织了30多个《资本论》阅读小组,并开始实施阅读计划。2009年3月,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各阅读小组分别召开小型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Die Linke.SDS为所有参与者提供周末讨论班。2009年底,所有小组举行大型总结会议,评价阅读《资本论》的经验教训。总结会议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共同回顾《资本论》第1卷,尤其是第6章手稿,即“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在知识重建的基础上澄清其意义,在不同理论传统的论争中给出一个导论;二是主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是使大学生和其他青年参与者走向独立理论研究的第一步,能够为他们的理论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阅读规划的优点、困难:Die Linke.SDS希望借助www.kapital-lesen.de使得该规划拥有以下优点:一是使所有的参与者能够得到阅读小组的帮助,这包括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经验的学员:二是这些阅读小组不仅要彼此学习,而且要一起学习,互通有无:三是获得各阅读小组研究问题的概览,以便做出更加切合实际的组织工作。该规划的目标是开展对过去时代的掘墓斗争。Die Linke.SDS组织了许多《资本论》阅读小组,共同讨论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并为《资本论》的不同阐释和“复数的马克思主义”留有位置。然而,该规划的困难在于,就像Die Linke.SDS承认的那样,他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想成为最后一个阅读马克思的人,因此,他们呼吁,“所有觉得我们的阅读《资本论》规划有益的人,从财政上给予支持”④。 二、马克思—秋季学校 “马克思—秋季学校”(Die Marx-Herbstschule)是“阅读《资本论》活动”的延伸,它由卢森堡基金会、马克思协会、柏林MEGA编辑出版资助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全德范围内研读马克思著作的松散组织;它向所有对马克思感兴趣的人,甚至包括几乎还不了解马克思的人开放,同时各阅读小组也有熟悉甚至精通马克思的人参与。每期不到三天的集中学习中,他们在卢森堡基金会的房间里,分成小组热烈地讨论《资本论》手稿。⑤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一期(2008年10月24~26日)。阅读材料:《资本论》第1卷第6章手稿,即“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讨论主题:“再玩一次,卡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批判’是什么?” M.海因里希、D.贝伦斯等人指出,在福利国家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马克思的描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也赢得了越来越大的现实性。不过,阅读《资本论》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第1卷,而应该尝试在《资本论》第1卷与第2—3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此目的,他们与有经验的读者一起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6章手稿,即“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该章原本是作为《资本论》第1卷的关键章节而写的,但是后来马克思并没有采用。因而,它长期以来作为单独章节而存在。实际上,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结论,同时是向《资本论》第2卷的过渡。这次“活动”主要指向《资本论》第1卷的内容,但阅读者也可借此机会讨论《资本论》第2—3卷。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二期(2009年11月20~22日)。阅读材料:《资本论》第2卷,“资本的循环过程”;讨论主题:结合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阅读马克思,为什么要阅读《资本论》? 该期的核心讨论是《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论证。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Ⅱ/Bd.11—《资本论》第2卷1868~1881年草稿、Bd.13—《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卷,德文版(1885,恩格斯刊印稿)在2008年出版,使得在“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二期可以第一次阅读《资本论》第2卷原始手稿,并赋予《资本论》第2卷的论争以独特的魅力,这主要得益于和柏林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编辑出版资助协会的合作。R.黑克尔介绍了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编辑出版状况,着重介绍了《资本论》第2卷的不同手稿、对它们的加工处理,以及《资本论》第2卷的传播史。关于文本讨论,则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2卷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和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讨论者指出,在“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循环的不同形式,如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这几种不同的形式是放在《资本论》第1卷开始时的讨论中进行比较的。《资本论》第1卷已经明确了货币对商品流通的至关重要性,并且在后来的文本中,马克思又指出生产总是需要货币推动,因而第2卷从货币资本循环开始谈起是合理的。生产资本形式最终产生了作为生产资本形式的批判,即货币资本形式或者其表面的独立性。这表明,生产资本就是G-W-G′关系的直接表达。生产资本作为价值增值过程,长期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表面关系置于首位。最终,商品资本循环处于资本循环形式描述的终点。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马克思指明,W′不是简单地由资本推动的,而是(与先前描述的资本形式不同的)价值增值的结果,但也由此成为资本价值进一步增值的前提条件。商品资本因素必须保障进一步生产的条件,即掌握使得再生产开始成为可能的物质商品和生产资料。可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协调进行,因而这些条件并不是必然给出的。在这里,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必须保障进一步生产的条件。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所有讨论者都认识到,恰恰是原来被认为在《资本论》前3卷中最无聊的《资本论》第2卷,在资本的再生产功能方式方面提供了最重要的见解,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要素。 随后主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可以视为“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二期的延续。例如,在“结合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阅读马克思”讲座(2009年11月24日)中,I.埃尔贝说,自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又重新提到马克思。马克思研究复兴,引发了重新出版马克思读物的热潮。近几年,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出版了一系列新的卷次,以及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引起了公众越来越强烈的关注⑥。在“通过直接的公平交换实现解放梦想:简单再生产批判”报告中,I.埃尔贝指出,不仅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而且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支持的现实劳动时间标志模式⑦也产生出了“没有货币和利息,没有资本和商品交换的”浪漫主义理想;然而,马克思已经知道,简单再生产没有给出无危机经济的社会基础。因为货币、信贷与危机属于商品生产和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主张自由生产者没有货币和利息的经济秩序的乌托邦,应该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错误理解负责。 在“为什么要阅读《资本论》”讲座(2009年11月24日)中,德国学者A.施岱克纳指出,在现实社会主义终结之后,“历史终结论”又甚嚣尘上,马克思理论也沦落为“灰头土脸的”。然而,当代“马克思复兴”也有了植根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读物”(当然也有很少几个特例),后来它们逐渐服务于作为重要理论分支的现实社会批判。不过,通往马克思的道路开始时常常是困难的,因此必须深入到其原始文本之中。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三期(2010年10月29~31日)。阅读材料:《资本论》第3卷;讨论主题:《资本论》第3卷及其现实性;主要讨论内容:“《资本论》第3卷简介”、“马克思‘手稿’在这里中断:关于‘手稿’编辑传播史的几句话”、“金融危机与马克思的信贷理论”、“《资本论》第3卷遗留下的问题”、“蒲鲁东的货币理论与信贷理论:一个批判”、“货币、信贷及其疯狂形态”以及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的现实状况等。 讨论者一致认为,所谓“金融资本主义”(Finanzkapitalismus),它也许包含在资本概念中,即在资本范畴的功能方式与作用方式中,特别是在银行体系、信贷体系、利息、股份资本与虚拟资本中,但它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概言之,如果说《资本论》第1卷阐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范畴;《资本论》第2卷阐释了资本的循环过程;《资本论》第3卷则考察了资本运动的总过程。因而,基于现实的金融危机,《资本论》第3卷关于金融体系、信贷体系、银行体系、利息、股份资本与虚拟资本的论述,对于资本主义危机分析将具有重大价值。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四期(2011年10月28~30日)。阅读材料:《资本论》第1~3卷,尤其是“商品的拜物教特征及其秘密”、“交换过程”、“资本的神秘化”、“剩余价值与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中的外化”、“三位一体的公式”;讨论主题:“拜物教”(Fetischismus)(这是贯穿《资本论》所有3卷的主题);主要讨论内容:“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批判’的含义与系统地位”、“《资本论》形成史中的拜物教概念”、“马克思理论语境中的拜物教概念”、“使用价值拜物教问题”、“资本拜物教、科技批判关联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的马克思的‘拜物教章’——辩证法的关键,或黑格尔复归?”等。 为了讨论拜物教问题,讨论者们从《资本论》第1~3卷中选出某些段落进行阅读——这些段落不仅涉及著名的商品拜物教,也涉及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直至作为资本关系最外在的、最拜物教形式的生息资本(G-G′);还进一步涉及关于拜物教与“物化”、“异化”、“翻转”、“对象化”、“神秘化”、“意识形态”、“必要的错误意识”等概念之间差异的澄清。通过这些讨论,深化了对《资本论》,尤其是拜物教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五期(2012年10月26~28日)。阅读材料:《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章;讨论主题:关于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理论;主要议题:在马克思视阈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如何开始的?在原始积累中,发生了什么?在原始积累层面上,马克思已经详细批判了什么?为了最终征服所有社会领域,资本主义总是回到它的原始方法?或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与其社会再生产之间有什么原则差异?而且主要地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来说,这个或那个阐释有哪些政治内涵? 《资本论》最具争议的章节之一就是马克思关于原始积累的描述。诚然,在《资本论》第1卷第7篇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中,马克思谈到了资本的历史开端形式,但是该章中关于资本积累的描述并不少于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描述。在这里,马克思不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视为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认为,尽管这种生产方式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但它能够从自身中产生出来并得以历史地实现。由于这个原因,“所谓原始积累”章总是涉及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及其转型和危机问题,并引发了后人的持续研究。 “马克思—秋季学校”第六期(2013年10月25~27日)⑧。阅读材料:《资本论》第1~3卷关于货币的论述;讨论主题:货币;主要议题:货币支配世界、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人们的日常理解。那么,什么是货币(金钱)?有几个经济学家描述了“国民经济学最后之谜”,马克思声称自己解决了这个谜,即人们用货币反映钱袋中的社会关系。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讨论者认为,在“货币”(Geld)这个简单的概念背后,也许隐藏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以货币为线索,阐发了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价值形式分析出发,他讨论了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或流通手段的功能,以及货币的资本形式(《资本论》第1卷)、经济周期(《资本论》第2卷)、信贷与虚拟资本形式(《资本论》第3卷)。 在这里,他们想讨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货币功能,即货币的资本主义规定性。为此,他们将从《资本论》所有3卷中挑选出某些片段,通过阅读和讨论搞清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货币功能的。当然,最后的(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关于马克思的货币批判的现实性问题。 周末研讨会始于周五晚上的主题讨论会。周六晚上有公开的小组讨论,例如,关于法国马克思主义新趋向、也许是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异文”(Lesart),以及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读物。周日上午闭幕会议上,比较了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资产阶级货币理论。 三、《资本论》:文献学考证 《资本论》第2~3卷: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关系。《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马克思原本想尽快完成《资本论》第2~3卷,但是该愿望并没有实现,只是留下了一大堆手稿。马克思逝世后,从1885~1894年,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原始手稿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2~3卷。最近十多年来,随着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Ⅱ/Bd.11~15⑨的编辑出版,国际马克思学界又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原始手稿的编辑加工,即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是否遵循了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基本思路?或者违背了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原有意图? 有一种很强的“声音”认为,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存在着对马克思手稿的“误读”和“误解”问题。例如,在《〈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出版与传记研究》、《〈资本论〉资料与阐释、手稿传播、回忆》等文本中,德国马克思学家指出,马克思原始手稿的编辑出版,使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进行比较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如此强烈地修正了马克思,以至于人们能够谈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误读”问题。在《MEGA[2]过半:回顾和展望》中,M.诺伊豪斯、G.胡贝曼指出,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相比,确实存在着侧重点的变化。例如,对利润率趋向下降,以及对资本主义长期发展意义的处理上:在马克思原始手稿中,利润率趋向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上升、持平、下降),当时他并没有确定线性下降趋向;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则表明,利润率趋向下降是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趋向,这对马克思主义接受史发生了巨大影响。与利润率趋向下降相联系,“资本主义体系崩溃思想,也是通过恩格斯的编辑干预被突显出来的”⑩。 不过,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忠实于马克思的原意。例如,在《马克思恩格斯问题:为什么恩格斯编辑出版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伪造?》中,德国马克思学家M.R.克莱特科试图论证,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原意,相反是忠实于马克思原意的。他说,在马克思逝世后50~75年间,同时代批评家都将恩格斯视为理解马克思较好的大师,就足以证明。 那么,就《资本论》第2~3卷而言,恩格斯编辑稿、刊印稿与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在恩格斯看来,《资本论》第2卷“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常常出现整句甚至整页的英文。这是按照作者当时头脑中发挥的思想的原样写下来的。有些部分做了详细的论述,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只是做了一些提示。用作例解的事实材料搜集了,可是几乎没有分类,更谈不上加工整理了。在有些章的结尾,由于急于要转入下一章,往往只写下几个不连贯的句子,表示这里的阐述还不完全。最后,还有大家知道的、连作者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的字体”(11)。因此,对马克思原始手稿进行编辑加工是十分必要的。 1884年6月~1885年2月,恩格斯主要采用第Ⅱ稿、第Ⅷ稿,部分采用第Ⅳ稿、第V稿、Ⅵ稿、第Ⅶ稿,编辑成《资本论》第2卷,并于1885年5月作了序言,出版德文第1版(1885);1893年7月,作了第2版序言,出版德文第2版(1894)。在序言中,恩格斯详细说明了编辑稿与原始手稿之间的关系;对J.K.洛贝尔图斯、鲁·迈尔、阿·瓦格纳进行了批判;讨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政治经济学概论》对马克思的影响。 尽管恩格斯努力“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连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并宣称“我所改写和插入的文句,总共还不到十个印刷页,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动”(12);但是,在编辑过程中不仅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而且会遇到内容上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尽管恩格斯说“完全按照作者的精神”去解决这些困难,但是事实上,在编辑时需要对原文进行大幅度改动,譬如,改变结构、修改和增补某些段落、统一术语等。“他在口授过程中或者在审阅誊清稿的过程中修改马克思的表述,替换或统一术语和概念,并进行翻译。这样的文字改动共有约5000处”。(13) 《资本论》第2卷:形成、流变、传播。在《公共讨论中的“马克思体系”:1883~1895年〈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流变、传播》中,德国马克思学家E.考普夫对《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流变、传播进行了详细考证,并试图论证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逝世后的两年间,恩格斯在马克思原始手稿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在以后几十年的流变、传播过程中,大约有了5000处变化,这对《资本论》第2卷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恩格斯解决了许多内容上的不一致,如同在《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3版中所做的那样。 事实上,早在1883年4月,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A.洛里亚就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与马克思的解决办法不同,《资本论》第2卷走出了科学论证之路。因而,就《资本论》第2卷的直接影响来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德国工人运动,特别是它的宣传鼓动、时事评论、教育训练活动。不过,即使在“危害社会秩序法”状况下,到1886年,《资本论》第2卷还是销售了1300册。自《资本论》第1卷出版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史中的根本知识发生了现实影响,如巴黎公社、德国工人运动统一,以及《反杜林论》出版。 E.考普夫说,1885年7月16日,在苏黎世出版的《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核心组织》周刊“社会政治观察”栏目中,E.伯恩施坦让读者读到的东西是有意义的。他说,《资本论》第2卷现在已经出版,并已经被预订了700册,第3卷不久将要出版。(14)该周刊预告,后面的一期将给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概要,以说明第2卷想要研究的东西。同年8月13日,该周刊发表了《资本论》第2卷中的文章“北德的一般工资与计件工资”,采纳了《资本论》第1卷第19章关于“计件工资”的详细论述。 对“非法状态”下起作用的德国社会主义运动来说,尤其是对其领导力量来说,最有意义的是,K.考茨基在《新时代:精神生活与公共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系列文本。在第一个系列中,K.考茨基给出了马克思早期创作直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第2卷的概览。同年,即1886年,G.阿德勒第一次凭借着《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结论》一文,获得了弗莱堡大学授课资格。1888年,《马克思恩格斯谈话辞典》将恩格斯视为马克思主要著作的编辑出版者。1889年以来,M.施佩尔编辑了“柏林工人图书馆”、“劳动保护法与国际法则”简装小册子12本。1890年起,在耶拿出版的《政治学词语手册》(6卷本,特刊2卷)收录了诸如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术语,并很快被人们所理解。 不过,德国社会民主党埃尔福特会议(1891年10月)、德国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892年3月)、1893年帝国议会选举后,《资本论》第2卷德文第1版走向了终结。1893年7月6日,恩格斯指出了该版最后部分的几个印刷错误;同年7月15日,恩格斯为《资本论》德文第2版撰写了简短序言。 1894~1896年,C.施特格曼、C.胡果编辑的《社会主义手册》(共14册),由J.沙贝利茨在苏黎世出版。其中,在《资本论》第3卷出版之前,《社会主义手册》第3册、第7册分别发表了《资本》、《资本循环过程》等文章。可以说,《社会主义手册》的“第一个贡献是《资本论》第1卷概要;第二个贡献是《资本论》第2卷概要”(15)。事实上,1894年,《布洛克豪斯谈话辞典》就把《资本论》看作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被视为马克思与工人运动的主要著作,并将恩格斯强调为自1883年以来马克思遗稿的编辑人。”(16) 在这里,“几乎不能对《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进行精确定位”(17),但它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它比9年半以后出版的《资本论》第3卷,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获得了新的推动力,但是1885~1894年间,在书店、图书交易所、杂志的批评性文章中,来自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教会代表的文章至少有180篇,其中35篇涉及《资本论》第2卷。但是E.考普夫认为,在《资本论》第2卷传播接受史上,人们对它所做的批评,总体来说是令人惊奇的。 E.考普夫指出,从本质上说,《资本论》第2卷属于“较高的”经济学,这取决于它比《资本论》第1卷更加远离日常经济问题的观察。不过,今天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没有关于资本循环过程(在个别资本之间交换,由此在再生产与资本补偿之间交换)的清楚洞见,是不可能被理解的。“迄今为止,资本循环过程越是少地被置于这个语境中观察,那就给作者提供了越多的机会,也就是使本质上新的观点发挥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第2卷的新结论与第1卷的结论具有同等地位,如果不是根本超越的话。”(18)换言之,通过第2卷的出版,第1卷的巨大价值更加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当然,《资本论》的这些材料决定,读者自己不进行思考是根本不行的。 由此可见,1883~1895年间,恩格斯对《资本论》第2~3卷的编辑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就像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W.桑巴特在恩格斯悼词中所说“马克思—恩格斯体系”,鉴于恩格斯的巨大参与,这个说法“应该是恰当的”(19)。 四、《资本论》:重新诠释 1.《资本论》第3卷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关系 随着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Ⅱ/Bd.1.1—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1部分)于2006年再版,在“大纲”撰写150周年之际,国际马克思学界又掀起了“大纲”研究热潮。在《马克思内部的独白—150年前马克思撰写“大纲”》一文中,德国学者I.施蒂策勒从不同维度对“大纲”进行了详细考证,尤其是考察了“大纲”与《资本论》第3卷之间的关系。 首先,回顾了“大纲”的写作背景与创作史。1857年,所有发达工业国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市场危机。当时,货币危机几乎同时动摇了伦敦、纽约、汉堡、巴黎的金融市场。同年12月8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正在概括自己的经济学研究,目的是至少给出一个“大纲”。马克思希望随着市场危机到来而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斯也为此感到兴奋,并试图结束自己的军事研究,因为他们相信“革命已经来到了门前”(20)。如果谈论“大纲”的创作史,也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50年代。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在大英博物馆阅读了(对他而言的)资本主义研究的新文献,又重新阅读了流亡法国期间已经读过的文献,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理解,并最终积淀在“大纲”中。自1851年起,为了给《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文章,马克思开始关注欧洲的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殖民政策;恩格斯则主要关注收入来源问题。这个时期,马克思从恩格斯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经济关系的阐释。“正是记者这个工作,不仅促使马克思认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而且促使他对经验现实与理论形式中的概念再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21)就是说,“大纲”应是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不仅对马克思来说,而且对理论史来说都如此。因而,对“大纲”的研究也应该开始于这个反思。 其次,描述了“大纲”的接受史,并区分了不同的阐释版本。I.施蒂策勒认为,对于“大纲”的接受来说,R.罗斯多尔斯基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形成:1857~1858“资本论”的粗略构思》是奠基性的。该书除对马克思著作进行详细注释外,马克思的计划——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对蒲鲁东的批判区分开来——处于核心位置。因为在“大纲”中,马克思主要批判蒲鲁东用来代替货币概念的劳动货币概念。马克思说,“仅仅通过货币改革或货币废除来变革社会”这个观念,不能被理解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必须以货币为前提。所以,如果人们想结束货币的破坏性力量,那就必须确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原因。 在“大纲”的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修正版本。例如,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理解背景面前,意大利共产党正统路线的反对者M.特隆蒂阐发了《资本论》的独特版本,认为它是关于社会关系的动力学阐释。I.施蒂策勒认为,M.特隆蒂抓住了马克思的核心概念并引入到政治中:主体劳动与对象性劳动、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对立,非主体劳动作为资本对立面的劳动,迫使资本一再使新的劳动及其工人阶级,隶属于资本关系和剥削关系。当然,这从来就不是完全成功的:资本并非资本主义动力学的基础,而是劳动驱逐了资本关系。 在流亡法国之前,A.奈格里就揭示了“大纲”与“资本主义铁的规律”的对立。他指出,工资是与资本对立的非独立的可变资本,并且从来不完全隶属于主体,但随着生产越来越广泛的自动化,劳动被大量地社会化。I.施蒂策勒说,该讲座实际上奠定了非物质劳动构想的基础,因为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一般智力”概念。因而可以说,后期A.奈格里的帝国理论或生产方式理论的基石,已经存在于他关于“大纲”的阐释中。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纲”主要是一个自我理解的文本,它从来不是为出版而写的。在1857~1883这26年间,马克思不仅在构思中,而且在自我理解中都改变了某些东西。因而,“所有那些试图在‘大纲’中直接寻找《资本论》钥匙或‘真正的马克思’……的想法都会落空,并且从这个视角出发会失去真正的问题”(22)。 I.施蒂策勒最后肯定了“大纲”的历史地位。他断言,尽管“大纲”有不同阐释版本,但历史地位是确定的:它标志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里程碑,并有助于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当然不能忘记:不仅“大纲”,而且《资本论》第2~3卷,直到马克思逝世都未出版。因而,编辑加工马克思留下的大量材料,“没有几代知识分子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23)。 值得一提的是,I.施蒂策勒还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第3卷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大纲”大致研究了《资本论》第3卷的材料。在这里,马克思突出了货币的必要性及其功能,描述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过渡与作为价值实现过程的劳动过程,确立了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并使作为生产过程和循环过程统一的资本关系再生产成为主题。不过在这里,“马克思既没有阐发抽象劳动这个核心概念,又没有澄清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于哪个范畴的问题。因为在‘大纲’手稿中,马克思不是开始于商品或商品的两种价值形式的分析,而是始于价值和货币”(24)。此外,马克思不仅使用了不同于抽象劳动的语言,即一般劳动,而且从构想上看,也完全不同于1857年所理解的内容。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中,马克思将构成价值的劳动与简单的、单调的、不熟练的劳动视为统一的;到《资本论》第1卷第2版中,马克思彻底突破了政治经济学的“跳跃点”——劳动二重性。这样,就像M.海因里希所理解的那样,抽象劳动就成为一个根本的社会范畴,它不再与具体劳动发生关系,而不过是社会抽象的结果。借此,市场上的各种不同劳动可以等量齐观。尽管如此,对于马克思的进一步研究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无疑是重要的。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1859),以及其他一系列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都可以看作《资本论》的准备稿。 2.《资本论》的方法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 自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论》的方法论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例如,德国学者H.赖希尔特在《资本概念的逻辑结构》中断定,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共同点,就在于《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的结构性要素。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一书中,原苏联学者V.瓦茨尤林则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不一致性。他指出,尽管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思维与现实关系的人,但在《资本论》中存在着何种逻辑?这至今还是一个谜;《资本论》的“逻辑”与形式逻辑之间关系也是不清楚的;而且,何为“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也是令人费解的。因而,V.瓦茨尤林断定,《哲学的贫困》与《资本论》之间的差异,并非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的差异。 2006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被译成德文出版。2007年,I.施蒂策勒撰写了“书评”:提醒人们注意,不仅要弄清《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一书究竟有哪些贡献,还要探讨《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黑格尔逻辑学的统一与边界问题,以及对文本诠释产生的认识成果问题。I.施蒂策勒指出,该书的贡献是注意到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核心差异在于,马克思研究了特殊的历史对象,但V.瓦茨尤林只考虑《资本论》的叙述方法,而没有考虑《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并且只讨论了《资本论》第1卷,完全忽略了《资本论》第2—3卷。因而,尽管《马克思的〈资本论〉的逻辑》一书“提出了一些大胆的命题,但它们既没有对《资本论》的理解,也没有对现存的‘辩证逻辑’构思的澄清做出某些贡献”(25)。 自20世纪70年代起,W.F.豪克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尤其是《资本论》的重新诠释工作。例如,在《〈资本论〉导论讲座》、《马克思主义创新的13个尝试》、《〈资本论〉导论新讲座》等文本中,他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性阐释,并试图解决如何阅读《资本论》的问题。W.F.豪克认为,阅读《资本论》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在马克思那里,有两种言说方式:一是大众化的,即客观的语言;二是学院化的,即认识论语言或形而上学语言。在叙述中,范畴更替提供了把握概念结构的钥匙,理论研究则被诠释为对叙述的追寻;叙述是思想对事物自我运动的复写,理论结构则是对事物自身结构的复写。(26)通过对《资本论》的发生学重构,W.F.豪克得出结论说,《资本论》不能开始于复杂的资本概念,而应该开始于商品;货币是从商品形式及其交换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那么,《资本论》的叙述序列现在应该如何被论证呢?W.F.豪克说,这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但与其他人不同,W.F.豪克强调马克思的“具体关系具体分析”。换言之,在理解叙述序列时,必须注意到马克思有许多理论视角与思想萌芽。 在《〈资本论〉导论新讲座》“书评”中,J.考姆普索浦洛斯说,尽管W.F.豪克的意图是诠释学问题,而非形而上学的原则构想问题,但实际上,“该书不仅提出了有关《资本论》的叙述过程的阐释框架,也体现出W.F.豪克传播批判性思维并转向当今现实分析的意图,因而也是其自身思想的反映”(27)。 3.《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复兴的关系 在《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的?》、《政治经济学创新: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是不可替代的?》等文本中,M.R.克莱特科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经济主义对立起来,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的,并试图阐发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是不可替代的。他指出,今天,批判的经济学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很少人对马克思经济学感兴趣,他们不再把马克思看作D.李嘉图主义者,而是视为哲学家,或许也是社会学家,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批判的经济学家,甚至只把马克思作为“决定论”、“经济主义”和/或“还原论”的象征(28),从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当今政治经济学批判复兴中“不在场”。“不在场”的原因很多,如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很难,而且是未完成的,迄今还要与几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做斗争,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不过,要想完全揭示这些原因是相当困难的。 马克思认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中,有一些人接近了对“商品的正确分析”,另外一些人在“货币的正确分析”中迈出了几步,但很多人作为D.李嘉图主义者,尚未解决D.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只是重复叙述而已。在M.R.克莱特科看来,尽管马克思试图提出其他人不能提出的科学问题,但他不仅想成为更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而且想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时代经济学的特殊思维方式。因而,马克思将自己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并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他的”经济学的最重要问题。然而,这是马克思的自我误解。事实上,有几个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达到并超过了马克思,率先理解了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价值、价格、货币、商品、纯粹资本主义与商业资本主义、基础地租,以及关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通等。因而从今天的视角看,“马克思似乎并没有给出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迄今最为复杂的、内在的又天真的反资本主义”(29)。 可以看出,马克思并不满意于前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广泛的经济学批判——既能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总体批判,又能够对当代经济生活进行科学阐释。其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总体批判可以归结为,现代经济学独特逻辑批判、资本主义独特发展过程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内在限制批判。这三者的中介是“经济拜物教”(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konomischer Fetischismus)批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K.柯尔施是第一个试图建立上述三个批判之间联系的人,他清楚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不过,M.R.克莱特科认为,尽管K.柯尔施的意图是正确的,但他关于“马克思的批判为什么、在何处超越了传统经济学框架,而达到了理论和历史的系统综合”的论证是有缺陷的。 于是,M.R.克莱特科从四个维度——(非政治的)经济学危机与批判、马克思对“错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类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尚未解决的问题——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强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意义,认为它唯一实现了对经济主义的批判。事实上,在资产阶级时代政治上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即经济学)中,主流思想霸权的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因而今天,“人们仍然需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因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兴”(30)。 综上所述,德国学界进行的“阅读《资本论》”活动,以及作为这一活动延伸的“马克思—秋季学校”,不仅扩大了《资本论》在青年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中的影响,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论》的理解。德国学者结合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阅读,讨论了《资本论》第1~3卷的有关内容,并在对《资本论》进行文献学考证和重新诠释过程中,深化了对许多问题的研究。《资本论》的重新阅读到重新诠释,既是“重新塑造马克思”的基本前提,又是“重新塑造马克思”的重要内容,它引导着人们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二版说明”。 ②Vgl.Win Windisch,"Marx an Uni-Die Linke.SDS will Bundesweit Das Kapital-lesen," 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 75,September 2008,S.183. ③Vgl.Win Windisch,"Marx an Uni-Die Linke.SDS will Bundesweit Das Kapital lesen," 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 75,September 2008,S.183. ④Ingo Stüi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13. ⑤http://www.das-kapital-lesen.de/. ⑥2009年11月27—29日,在柏林召开了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人都是著名马克思学家。例如,Rolf Hecker/Mich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l K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tke/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7bb1b43a896fbdd5e1a4ed9.jpg)
Melis/Carl-Erich Vollgraf/Mich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l Heinrich/Martin Hundt/Dieter Wolf/etc。 ⑦Vgl.Dem Wert auf der Spur:Von der Un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glichkeit,den Wert zu messen,ohne sich einen abzubrechen.Eine Kritik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0e14c24b548965295e358d1.jpg)
und ihrer Kritiker.in:http://www.das-kapital-lesen.de/. ⑧http://marxherbstschule.net/10/. ⑨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8d072f6fcedf20348c9b2306.jpg)
Ⅱ/Bd.11(200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868~1881,马克思手稿);Bd.12(2005)—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卷(1884/1885,恩格斯编辑稿);Bd.13(2008)—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2卷,德文版(1885,恩格斯刊印稿);Bd.14(200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1871~1895,马克思手稿与恩格斯编辑稿);Bd.15(2004)—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卷,德文版(1894,恩格斯刊印稿)。 ⑩Vgl.Halbzeit der,MEGA:Blanz und Perspektive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85,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11,S.9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3-4页。 (13)R.黑克尔:《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情况》,沈红文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1期。 (14)Vgl.Eike Kopf,"Das System Marx" in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ffentlichen Diskussio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7,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9,S.105. (15)Eike Kopf,"Das System Marx" in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ffentlichen Diskussio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7,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9,S.121. (16)Eike Kopf,"Das System Marx" in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ffentlichen Diskussio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7,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9,S.121. (17)Eike Kopf,"Das System Marx" in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ffentlichen Diskussio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7,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9,S.125. (18)Eike Kopf,"Das System Marx" in de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7fe2902f58b8282eda53bd7.jpg)
ffentlichen Diskussio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7,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9,S.109. (19)Werner Sombart,Friedrich Engels(1820~1895),Berlin 1895,S.20. (20)Ingo Stü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13. (21)Ingo Stü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14. (22)Ingo Stü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20. (23)Ingo Stü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20. (24)Ingo Stützle,Marx'innerer Monolog,vor 150 Jahren schrieb Karl Marx die "Grundriss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3,M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rz 2008,S.115. (25)Ingo Stützle,Logik mit mittelgrossen Loechern,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2,Dezember 2007,S.218. (26)Vgl.Wolfgang Fritz Haug,Neue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s "Kapital",Berlin 2006,S.41. (27)Jannis Kompsopoulos,Kapital-Lektüre,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2,Dezember 2007,S.212. (28)Micha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l K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tke,Erneuerung der Politischen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968d0926769174a0edf1442.jpg)
-Wo Marx unersetzlich bleibt,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0,Juni 2007,S.124. (29)Micha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l K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tke,Erneuerung der Politischen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968d0926769174a0edf1442.jpg)
-Wo Marx unersetzlich bleibt,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0,Juni 2007,S.128. (30)Micha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l Kr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007b76fc5f567639f76fd17.jpg)
tke,Erneuerung der Politischen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968d0926769174a0edf1442.jpg)
-Wo Marx unersetzlich bleibt,in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70,Juni 2007,S.131.
标签:资本论论文; 恩格斯论文; 商品拜物教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读书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