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_蚯蚓论文

蚯蚓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_蚯蚓论文

蚯蚓养殖需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蚯蚓论文,需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蚯蚓品种多,用途各不同。

作中药材 适宜的蚯蚓品种主要是参环毛蚓,又名广地龙。该品种个体较大,长120~400毫米,直径6~12毫米,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喜南方气侯,食肥沃土壤。

产粪、肥农田 这种用途的蚯蚓品种主要有白颈环毛蚓,体长80~150毫米,直径2.5~5毫米,背部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腹面无刚毛,喜南方气候和在肥沃的菜地、红薯田中生活,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

作水产饵料 代表品种有湖北环毛蚓等。该品种长70~220毫米,直径3~6毫米,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常有宝蓝色荧光。环带三节,乳黄或棕黄色,喜潮湿环境,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时间长,不污染水质。

林业用蚯蚓 该类 蚯蚓主要有威廉环毛蚓,长90~250毫米,直径5~10毫米,背面青灰、灰绿或灰黄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

生产蚯蚓肉、蚯蚓粪这种蚯蚓为爱胜属类,较常见的是赤子爱胜蚓,全身80~110个环节,环带位于第25~33节。自4~5节开始,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节间沟无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愈老愈深,体扁而尾略成钩状,适宜我国多数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

二、场地选择及饲料制备 蚯蚓性喜阴湿安静。养殖场应选择在背阴、潮湿和安静的地方。要求饲养场所便于防暑、保温、排水良好、通风、避光、无敌害。也可利用旧木箱、瓦盆、花钵等在室内喂养。牛、猪、马、鸡的粪便和垃圾、果皮、树叶等都可养蚯蚓,但必须先经发酵腐熟,使之分解,达到无酸、无臭、无不良气味。

饲料可用牛粪(或猪粪)70%、渣肥(或青草)20%、鸡粪10%,混合堆积发酵10天,翻拌一次,再经一周,待饲料变成黑褐色,质地松散,不粘滞,无恶臭就可使用了。也可全部用猪粪或牛粪单独堆积发酵。

初次饲养时,先在饲养容器内放上10~30厘米厚的基料(即发酵腐熟的蚯蚓饲料),然后在饲养容器的一边,自上而下挖去宽3~6厘米的基料,在此处加入取自地下33厘米以下的泥土。只要把蚯蚓放在泥带上,洒些水,蚯蚓就会很快钻入泥土中。如果基料不适合蚯蚓的要求,它就在泥带中生存,只在觅食时才把头伸进基料。若是基料适合蚯蚓要求,蚯蚓就会很快钻入基料中。基料消耗以后,需要喂饲料,一般采用块状料投喂法。加料时,先把饲料面上的陈旧料连同蚯蚓向饲养面的一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发酵好的饲料。经过1~2天,陈旧料堆内蚯蚓纷纷进入新鲜饲料堆中,再移去上面的旧饲料(蚯蚓粪),蚯蚓和卵就这样分开了,陈旧料中有大量卵泡,收集后另行孵化。

三、常见病害防治

蚯蚓全部或局部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色体液,成堆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中含有毒素或毒气。应迅速减薄料床,排除有毒饲料,钩松料床,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到底层休整,以期慢慢适应。

蚯蚓体出现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亡,未死的蚯蚓拒食,有悚悚战栗的惧怕之感,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方法不当而形成的蛋白质中毒症。发现问题后,要清理不适合的饲料,加喷清水,疏松料床以期解毒。

饲料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或含盐分过高,经细菌作用容易引起酸化,引起蚯蚓胃酸过多症,使全身出现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液增多,在养殖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而死亡,有的病蚓死前还出现体节断裂现象。防治办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气,喷洒苏打水、石膏粉进行中和。

蚓床湿度太大,饲料pH值过高,则会使蚯蚓体水肿膨大、发呆、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下的蚓茧两头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碰到这种情况可采取开沟沥水方法,将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饲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过一段时间再用。

四、环境控制

在蚯蚓的生活环境中,必须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如在室内养殖应常开门窗,要求饲料通气性良好,以保证蚯蚓新陈代谢旺盛。

一般说来、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10℃以下活动迟钝,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0℃以下会冻死。因此,冬季应注意升温、保温。室内养蚯蚓,冬季要堵严门窗,防止漏气散温。还可采用火炉、火墙、暖气等升温措施。露天养蚯蚓,冬季可采用移入地窖、加厚养殖层、利用发酵物生热等措施来解决升温、保温问题。将蚯蚓移入地窖养殖,温度可保持在10℃以上。将养殖层加厚到40~50厘米,饲料上面覆盖杂草,上面再盖塑料薄膜,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增温措施。利用发酵物生热的做法,是在养殖床底铺一层20厘米厚的新鲜马粪,也可以掺部分新鲜鸡粪,粪的含量在50%左右,踏实后上面铺一层塑料膜,塑料膜上面放蚯蚓和饵料。

五、如何让蚯蚓高产

分期饲养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 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六、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2.5公斤或每平方米1~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七、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方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联系电话:0311-5815436

标签:;  ;  ;  ;  ;  ;  

蚯蚓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_蚯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