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从“冷和平”到“热合作”——就中印关系专访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印论文,印度论文,专访论文,和平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希望庆祝中印建交55周年成为中印友好合作的新起点。……我们要确立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原则,坚持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既尊重历史,又照顾现实,找到公平、合理、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请记者先生告诉伟大的印度人民,中印两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朋友。……三千年前,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典籍叫《奥义书》,可能是梵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它演绎了一下: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永远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印度记者问
在中印建交55周年纪念日(4月1日)前夕,《环球》杂志记者拜会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先生。他刚刚结束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访问,脸上似乎还留有南亚灼热阳光的余温。
《环球》杂志:温家宝总理即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具有怎样的意义?
马加力:4月9日~12日,温总理将进行任期内对印度的第一次访问,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印是山水相连的紧密邻邦,中印关系如何不仅关系到两国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南亚地区和整个亚洲的利益,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从我这次访问印度接触到的各界人士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印度方面很看重温总理的此次访问。
我认为,温总理这次访问将成为中印友好合作的新起点。两国政府最高领导的会见和会谈,将涉及经贸问题、边境问题,以及双方感兴趣的国际问题。这些重要的议题无疑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对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双方还将讨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问题,以及建设多极世界的问题。
《环球》杂志:中印关系自1962年那场边境战争后开始变冷,进入90年代逐渐解冻,您怎样看中印关系的转变?两国领导人对改善双边关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马加力:20世纪90年代,是中印关系迅速发展的10年。中印两国领导人都为改善双边关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02年1月,中国总理朱鎔基对印度进行了访问,两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应该说,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在任期内为中印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印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瓦杰帕伊本人有意尝试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境谈判特别代表机制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他希望两国政府通过高层的政治对话,从政治上探讨解决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则和方法。瓦杰帕伊本人对中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有“印度经济改革之父”之称的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也渴望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亲身体会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与中国探讨经济改革的道路和模式,很想从中国的改革成果中取得经验。正因为此,才有近年来两届印度制造产品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环球》杂志:中国的象征是龙,而象是印度的一种神。西方有专家说中国和印度如果结盟,也就是“龙象之盟”,威力无穷,您怎样看?
马加力:“龙象结盟,无敌天下”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辞了。但“龙”“象”联合起来,显然可以显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显示亚洲的力量。中印两国人口有23亿,占世界人口近40%,中印两国的合作非常有意义,至少对于减少人类贫困,改善世界40%以上人口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环球》杂志: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上两个非常大的市场。您怎样看这两大市场的发展?
马加力:中国和印度确实是世界上两个非常大的市场,而且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印度现在已经走上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平台,开始获得加速度,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势头不可小看。
《环球》杂志:20世纪70年代,印度经济曾走在中国前面,有媒体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一半;而到了90年代,中国经济走在了印度前面,印度经济总量成了中国的一半。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马加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GDP要比印度少。但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政策放宽了,吸引外资增加了,中国经济领先于印度。这一点,印度原先不认可,后来却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改革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所以,印度曾一度提出“中国威胁论”。但是,印度对中国的看法也在逐渐转变,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由不认可到认可,从认可到公开表示,要向中国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
《环球》杂志:您怎样看待“印度大放光芒”这一口号?
马加力:从前年到去年,印度曾提出“印度大放光芒”的口号。当时,印度在软件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态势都不错。但印度一些领导人对形势估计得过于乐观。由于没有顾及到社会分配问题,所以,在经济好转的同时,瓦杰帕伊政府却被迫辞职,因为他只顾及了少数人的利益,因此在选举中落败。可以说现任辛格政府基本继承了瓦杰帕伊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印度有望获得比较好的改革开放成果。
《环球》杂志:您怎样看印度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实体的优势?
马加力:首先谈印度吸引外资的优势。印度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有一整套完整的涉及经济的法律,包括法规,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印度的银行贷款管理比我们国家的银行贷款管理要严格,呆帐坏账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呆帐坏账比我们国家要少。银行系统的管理比我们严格。中国的呆帐坏账比例一般在20%~30%,而印度的比例一般在4%~10%。而银行的呆账和坏账,是腐败的一个根源。金融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政治腐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环球》杂志:印度在人才和管理方面有什么优势?
马加力:印度有大量的、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才。到欧美国家接受管理方面学习和培训的不必说,就是在印度本土就有6个比较大的、享有世界声誉的管理学院。其优秀的管理人才能保证印度企业有效地运作,是经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在各国的“硅谷”,印度的软件人才比中国的人才还要多。在美国、新加坡的“硅谷”,在台湾的工业园,打工的印度软件人才很多;印度的软件人才,极具优势,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都希望从印度引进软件开发人才。
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印度人从小就接受英语熏陶,学校一直开设两种以上语言的教学。可以说,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留下了很多负遗产,但在全球化时代,英语应该说是英国殖民者留给印度的一个非常宝贵的遗产。印度人可以同欧美国家的人民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可以及时了解欧美先进的科技资讯。而我们绝大多数大学本科生还不能做到同欧美人自如的沟通。有人说,印度是“世界办公室”,美国人休息了,印度人还在为美国人工作,而其他亚洲国家做不到。正因为语言这个优势,在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印度籍雇员非常多。
印度人很聪明,零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等就是古代印度人提出来的。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一般教孩子们背1~9的平方;而在印度,要求学生背1~22的平方。印度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强,考虑问题严谨。这和他们在开发软件方面速度快有直接关系。
《环球》杂志:印度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对于政治和经济发展建设有哪些影响?
马加力:可以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印度体现得更为充分。印度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得到广泛认可。印度的学术环境宽松,有利于学术研究。大学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工资高,住房有保证。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教育的高投入,使印度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环球》杂志:在军事方面,印度的优势有什么体现?有报道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对此,您怎样看?
马加力:应该说,印度的常规军备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有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比如,它所拥有的战斗机、潜艇、坦克、自行火炮都是比较先进的;而且有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海面舰只;1998年后,又有了核武器,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印度现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它主要从俄罗斯进口武器,如米格飞机;从英国进口“鹞式”飞机;从法国进口“幻影2000”飞机;现在准备从以色列进口空中预警机,并从美国进口F-16战斗机。这些先进的军备武装了印度军队;同时,信息技术也对印度军队建设起到重要的建设作用。
《环球》杂志:印度的地理位置对印度的外交有什么重要影响?
马加力:印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地缘政治上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一些大国竞相对它进行拉拢争夺,使它有比较大的外交空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正因为此,印度一直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早在2002年,我就赞同印度谋求在联合国内起到与其幅员和人口相配的地位,而现在这个观点越来越得到赞同。
《环球》杂志:您怎样评价现代中印关系的发展史?如何展望中印关系前景?
马加力:应该说,印度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4月1日,中印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一度良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周恩来总理和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共同提出,而后推广到世界舞台的。但1959年,印度在中国平定西藏叛乱问题上,包庇达赖流亡政府,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1962年10月,由中印边境冲突引发的边境战争导致两国关系迅速降温。从此,中印之间经历了30年的“冷和平”。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印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第二大国,两国的领土面积也在世界名列前茅。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绝对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瓦杰帕伊2003年访问中国时,有媒体说,那次访问是“龙”和“象”的握手;那么此次温总理访问印度,将是“龙”和“象”的再次握手。愿温总理的访问,使“龙”和“象”走得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