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
◎张 颖 王海燕
〔内容提要〕 鼓励残疾人就业是帮助残疾人脱贫,促进社会平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本文提出就业帮扶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残疾人就业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 残疾人 辽宁省
一、辽宁省残疾人就业帮扶的不足
(一)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数量、质量仍普遍偏低
残疾人平均接受的教育文化水平要明显滞后正常社会水平,与市场上对招聘者的文化和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辽宁省与全国残疾人教育学校的建设数量相比较少,学校投入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残疾人上学问题还需要解决,把学上好的问题更需要做好。
(二)残疾人帮扶就业面较窄
居家和社区就业对于残疾人来说有着独特的环境和地理优势,但在实际实行中其作用还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辽宁省开展了就业、创业培训班,但是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参与人员数量低,在培训上主要以足疗、插花、按摩、推拿等技能为主,涉及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处于起步状态,总体培训处于对传统就业技能的培训,导致残疾人就业面狭窄,从事就业种类较少,职业技能低且单一。
(三)残疾人帮扶就业服务体系缺乏系统性
针对残疾人的统计数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统计数据库,只是在就业促进日进行调查统计,信息不够完善,没有搭建一个便捷的就业信息平台,能让残疾人及时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残疾人普遍教育程度较低,没有职业技能提升规划的意识,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残疾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没有针对残疾人个人需求情况提供完善的职业技能提升规划。
第二,二元创新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探索性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初期,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来开拓新市场,追求新的市场机会;而利用性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成熟期,对企业现有技术、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的改良,更加倾向于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的地位维持。
(四)对残疾人就业观念的转变宣传不足
1.社会层面。长期以来,社会对残疾人存在固有的偏见,将残疾人排斥在正常的社会范围之内,忽视残疾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企业单位出于工作效率、用工安全等因素考虑,不愿聘用残疾人,选择缴纳残保金。为了降低成本,有的企业单位选择假用残疾人,如“吃空饷”“假用工”等。企业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标准雇佣残疾人,为其缴纳五险一金,雇佣总费用要低于缴纳残保金的费用,因此一些企业选择雇佣残疾人,却不提供实际工作。
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immune-mediated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IM-DILI)是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本文报告我院1例经临床生化检查、肝穿刺活检和随访后诊断的IM-DILI,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帮助临床对IM-DILI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长期激素治疗。
二、针对辽宁省残疾人就业帮扶不足提出措施建议
(一)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
2.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技能提升和就业安置。完善残疾人就业能力评估体系,针对残疾人不同残疾状况、等级,各自的性格特征、特长,从生理和心理上对残疾人进行专业的就业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对残疾人再次进行就业能力评估,对评估结果赋予法律效力,残疾人可凭评估结果到企业就业。对已就业残疾人根据自身情况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残疾人自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做好准备。
1.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就业、创业途径。互联网职位需求量较大,就业门槛不高,可以弥补残疾人肢体、视力或听力等方面残疾的缺陷。鼓励残疾人网络创业,在不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空间下,可以让残疾人更积极的展现自己的能力。鼓励扶持残疾人创业,宣传残疾人成功创业榜样,形成创业示范和创业带动,一人创业带动多个残疾人创业、就业。依据残疾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方式。
(二)创新残疾人就业、创业方式
2.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发展校企联合建校,政府对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残疾人学费给予补助,特殊贫困家庭给予减免,减轻残疾人负担,使有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的企业可以定向培养残疾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2.鼓励创业人士建立残疾人就业岗位。残疾人虽然拥有了职业技能,但是大多数老板还是不愿聘用,担心影响工作效率以及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问题。因此,可以鼓励创业人士专门建立以残疾人为员工的特殊店面,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如无声cake的创办为聋哑人提供就业岗位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三)建立系统、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科河699产量最高,平均产量16 650 kg/hm2,比对照增产18.6%,大民3307平均产量14 703 kg/hm2,比对照增产4.7%。
1.依法建立数据库、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政府鼓励建立残疾人就业、失业统计数据库,将残疾者信息数据与招聘企业信息数据进行统计,搭建就业者和企业之间的网络交流服务平台,使就业者和招聘信息及时对接,政府或残联组织进行监管,保障招聘双方的合法权益。
1.提升残疾人的教育水平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各种类型残疾人学校的支持力度,增加残疾人教育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提高残疾人受教育阶段的教育普及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学校和残疾人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可以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创新激励方式,鼓励残疾人进入高等层次学习。
2.残疾人自身层面。残疾人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残疾人对就业期望值较高,而实际工作时由于身体因素付出辛苦较多,获得的劳动报酬又比非残疾人低,导致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由于残疾人自身身体功能的缺陷,使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偏低,常常把自己与社会相隔离,加之社会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过度保护等传统观念,使一些有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条件的残疾人就业积极性不高,宁愿选择等待投靠政府的帮助,也不去自谋出路。
(四)提倡正确的残疾人就业价值观
1.社会层面。对符合法律规定需要聘用残疾人的企业,做好对企业用人情况的审核,政府加大聘用残疾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做好国家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就业工作,形成带头示范作用。呼吁企业设置残疾人就业岗位,对表现好的企业进行宣传和荣誉表彰,将安置残疾人情况纳入到企业评比的指标当中。利用残保金或福利彩票基金等资金为企业聘用残疾人士和设置无障碍设施进行补贴,减轻企业压力。政府或残联组织要深入企业了解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安置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困难的难题,积极推动企业主动吸纳残疾人。
2.残疾人自身层面。除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培训技能外,更要注重加强残疾人的心理咨询辅导,定期或不定期的为残疾人提供面对面、网上咨询等形式的免费心理辅导服务,让残疾人敢于突破自己的内心,勇于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环境
1.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就业的引导工作,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规定,保障残疾人就业有据可依,同时为残疾人普及残疾人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积极给予残疾人法律上的帮助,除利用网络、广播等媒介外,充分利用社区优势进行政策普及和法律援助,保障残疾人的自我权益。涉及残疾人就业的各部门相互联系,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扶持的政策。
2.加强社会对残疾人的正能量关爱。提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便利条件,在社会公共场所建立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普及辅助残疾人搭乘的公共交通工具。积极开展助残自愿服务,倡导社会组织力量参与进来,助残的关键是让残疾人重拾自信,找到自身价值。鼓励残疾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使残疾人得到自尊和社交需求的满足。
“爱之光”的光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束:自己、他人、社会。自己,学会设计晚年;他人,学会关爱老人;社会,学会尊老敬老。这些要求,为创造大家的风景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通过探索,我们出现了传递爱心接力棒的示范单位;为长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慈善机构;让家庭医生既要“签”更要“约”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践证明:来自自己、他人、社会三处源头释放出的爱意,经过交汇能够发出华彩之光,为老干部工作成为风景铺上温暖色彩!
注:本文系“新时代农村深度贫困地区的减贫问题研究”(课题编号:L18BSH001)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王海燕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宋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