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条件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价值论论文,新发展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162(2001)15-0006-02
一、新技术革命与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不同的一个新情况。新技术革命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更大推动作用的过程。新技术革命的后果主要是对人的大脑的解放。例如,电子计算机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的快速发展,都是人的智力的扩大和延伸,知识化或智能化在新技术革命中居于核心地位。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理,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随着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什么社会物质财富和价值财富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却有极大地增多?除了工人的活劳动之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是否也成为价值的来源?
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以上问题。
(一)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新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它的运用无论造成劳动生产率多么大程度的提高,但它终究仍是生产资料。它与当年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驶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19页)物化的知识凝结有价值,但它本身不是价值。即使是自动化程度再高的机器设备也还需要人操纵才能正常运转,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否则,再灵巧的设备也会发生故障并造成严重的损失。生产自动化的特点只在于需要较少的活劳动去操作,而不能完全代替或取消活劳动。它和别的生产工具的差别仅在于操作人员的数量不同,就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它对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增加使用价值,而不直接加进价值,不是价值的创造者。
(二)新技术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上看,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科技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形态。新技术的运用与科技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首先,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除了使生产资料的效率和效能得到提高以外,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教育和再培训的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更熟练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更为复杂的劳动,他们的复杂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次,为了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经过不断教育和再培训的工人将会日益成为掌握更多知识技能和更能熟练操作的“知识工人”,他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后,由于新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又会不断形成由高技术科技人员、高水平管理人员和高技能操作人员有机组合而成的集合劳动者,这种同新技术要求相适应的集合劳动者会产生一种“集合力”,所提供的劳动是多倍的更高级的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外延上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体劳动在价值的创造上将成为主要形式。在新技术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方式中,劳动过程简单化了,劳动表现为不再象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甚至处于工厂之外。所有这些,正象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工人的总体劳动的概念将随着新技术的广泛采用而不断壮大,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新技术的应用能够造就更为复杂的劳动者,创造更大的价值量。
二、第三产业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不同的又一个新情况。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美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7%、22.9%和75.4%;全世界服务贸易额为10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怎样看待第三产业的劳动,它是否创造价值?这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并引起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应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关于第三产业的内涵,不同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如运输业,日本列入第三产业,美国则列入第二产业。按照我国国家统计局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规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该方案还将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邮电通讯业列入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中的货物运输列入物质生产部门,旅客运输列入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其他所有领域,均被列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对繁多复杂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农业、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公认的。商品运输、分类、包装、保管等劳动,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的劳动创造价值,这也是没有争议的。纯粹商业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按照《资本论》中的分析,是只实现价值而不创造价值。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实际上很难把纯粹商业劳动与商业运输、分类、包装、保管等商业劳动截然分开。拿商店营业员来说,他把商品从仓库里搬到货架上,再从货架上交给顾客,其中既有商品的运输,又有商品的包装和保管,这些劳动难道说就只是纯粹商业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从生产者手里转移到消费者手里所必须付出的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吗?
教师的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有人认为,教育部门不属于物质生产部门,教师的劳动不创造价值。我们认为,教师的劳动实际上也是科学劳动的一部分,通过教师的劳动,使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并通过培养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即人才,得以保存。教师的劳动凝结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劳动能力,成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劳动作为科学劳动,应看作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不同的是,有的价值凝结在物质产品中,有的价值凝结在劳动者身体当中。
企业管理劳动也属于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国家公务员、军人、警察等国家管理人员的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我们认为,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劳动,但是劳动的重要程度如何与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虽然他们有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但他们的劳动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生产精神产品,只能说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没有必要硬说他们的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三、私营企业主经营管理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私营企业,社会主义社会中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这是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不同的再一个新情况。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中,就必然涉及到对私营企业主管理劳动的评价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私营企业,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私营企业主正常的经营管理属于高级复杂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他们同时从事科技工作,兼有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双重职能,就是倍加的生产劳动。当然,不可否认,私营企业主尤其是大中型私营企业家的收入,除了相当于高级工薪收入部分外,还会有更多的利润。这种利润也会包含对他人剩余劳动的占有,包含着剥削。但是,我们承认其中包含着剥削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否定它、消灭它。即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马克思也曾指出,它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来说,“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5-926页)更何况,他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因此,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私营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性质等加以更深入的研究。
标签:劳动价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