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定是绿色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一定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斧斤以时入山林
环境保护的问题和社会生活当中其他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都应该有公众参与,其必要性无需论证,这是依靠科学和技术发展自己,同时是一个民主国家所必备的。公众参与由中国政府向全社会提出,不是今日始。我们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的资源节约并合理使用问题,从来是鼓励公众参与的。这是中国有特色的民主制度以及我们对民主继续推进的表现方面之一。我认为当前我们更应该多方思考公众如何参与。
由政府向全社会透明地、真实地公布环境的指数、环境的恶化与改善的情况,这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因为公众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让他完全凭着自己的直觉,比如看到天空灰灰的,走在路上嗅到汽车尾气的刺激等,那就晚了。现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已经做了,而且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精确和不断地增加频率。面对所有公众,一个可见的就是每天电视台播放的污染指数,其实远远不止于此。
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公众参与还需要一个平台,还需要一种渠道,还需要一种载体。只有平台、渠道、载体完备了,公众才有参与的场合,表达自己意见的处所、场所,以及公众意见、建议,监督、批评环境状况的资讯才能够传输到各级政府的决策部门。
目前进行环保宣传、调查、呼吁的民间社团已经很多了,但是和13亿人口的国家相比,我们的NGO还太少、太小。因此,概括起来就是要重视公众参与的平台、渠道和载体,其中也包括了对NGO的重视与支持。
环境保护,为什么今天中国如此重视,全世界如此重视?这是因为在人类的文明史当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自人类之成为人之后就开始了。但是当生产方式是采猎(采集与狩猎)阶段的时候,人口少破坏也不严重,大自然的再生能力和修复能力可以超过破坏能力。
进入游牧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大自然的修复能力能平衡。进入农业社会要烧荒、开垦,本来是植被很好的土地要种粮食,大雨一来水土流失就开始了。在石器时代之后进入铜器时代要开矿,要冶炼。进入铁器时代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矿更大规模的冶炼,而且是原始的冶炼。农业社会开始大规模破坏自然,但是它的速度是缓慢的。
进入工业化社会,人类以空前的规模,以空前的速度破坏大自然。当然今天工业发达的国家环境很好,那是因为CO[,2]不停留在它的国土上空,随着地球的自转与风向,飘到了世界各地,因为它的钢铁厂、水泥厂、电解铝厂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环境污染灾难的转移。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这层意思是说,现在人类包括中国人民在内对环境的治理是挽狂澜于既倒,就是大势所趋已经恶化,我们事后能挽救多少就挽救多少。联合国已经做了统计,到2050年的时候全世界人口要达到100亿,大家想一想再增加40亿人的景象。因每人每天通过毛孔和排泄,至少蒸发一公斤,排泄物每天要增加40亿份。即使一棵树不伐,一克污染物不排向水中,一辆汽车不增加,但人本身每天有40亿份的粪便,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对脆弱的环境是破坏。如果再加上信息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加速发展,其形势的严峻可以想见。
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起来的工业生产能力所生产的物质,已经可以满足全世界60亿人的需要,甚至还要有余。埃塞俄比亚之所以饿死人那是因为南北差距的问题、鸿沟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把大量的食品当成垃圾倒掉的同时,埃塞俄比亚的孩子却在嗷嗷待哺。
正是中国政府看清楚人类发展和环境这样一个必然规律和趋势,同时中国要复苏、要复兴、要发展,怎么办?结论是“中国要走自己的路”。集中的体现是中共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形势如此严峻,中国人口如此之多,国土面积如此之大,要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变成每级政府、每个官员、每一个公众共同的意志,还需要时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或者说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旦认准了自己这条路,中国人会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事实上在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级政府投到环境保护的经费就已经达到了5800亿元人民币。
但是只有政府行为,没有公众参与、自觉维护,这边治理,那边又破坏了,就抵消了,所以走中国自己的路,也就包含了鼓励、吸引、帮助公众参与,而中国这样做是有自己文化基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问题,理性地、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不是中国人今天才提出来的。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公元前六世纪,孟夫子孟轲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什么意思?伐木的斧头按季节进到山林里砍木材,山上的林木就永远用不完。按什么季节?春天不能伐,夏季不能伐,秋季不能伐,冬天去伐。因为春天是小的林木在增长,夏天是小树开花、扬粉成长最快的季节,秋季是它结果、繁衍后代的时候,只有冬天了再去伐。数罟就是小眼的鱼网,不进到池塘里去捕鱼,不要赶尽杀绝,不要像有些国家把大鲸鱼、小鲸鱼都捕尽。
这样的记载多得很,外国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查一查英译本、日译本《孟子》,在他的《卷一·梁惠王》上篇。至于荀子、墨子、管子等等贤哲的书里都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有这样的文化积淀,有这样的理念,再加上今天我们执政党的号召,政府的推动,我想环境意识在民众中就可以唤起历史的记忆,再加上今天时代的特色,帮助政府把这项工作大步推向前进。
环境问题在今天的科学技术下,让我们认识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是由中亚地区扬起的沙尘,经过中国的上空,落到了韩国与日本的领土上,其中当然也夹杂着一些蒙古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地区的沙尘。所以环境的问题,通过水,通过大气已经变成全人类所共有了。
因此,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本国公众的参与,也需要参与到国际上去,也希望国际上的朋友参与到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在走向全世界,全世界的友好人士正在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当中,有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有人民迫切希望改善环境的欲望,有政府的积极推动,有广大NGO和社会人士的参与,虽然这个事业很艰难,但是我们一定会一步一步走向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清洁的土地。
李·帕萨儒(Lee Pasarew)美国环保署前高级官员、全球环境与技术基金会高级顾问,在过去15年一直致力于全球环境与技术事务,以前在中东、前苏联以及亚洲一些地区进行了一些工作,而且很多都是与公众参与有关的。
公众参与不会对政府构成任何威胁
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各国都发现,通过公众、商业、工业和学术团体的参与,能够取得有关环境问题的积极支持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可以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人类的活动都有可能破坏环境。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加到可持续发展活动当中去,但是,不幸的是随着经济越来越工业化,它们越来越威胁到环境。我们都知道一些基本的活动,包括农业、建筑业、工业都加剧着对环境的威胁,所以要建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体系,公众参与是建立民众支持和大家一起合作的手段之一。
首先公众参与的过程必须是民主化的,同时公众也应该能够有相关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非政府组织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如此,在解决任何环境项目当中都是这样的。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如果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和方法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不同的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方法,有一些可能会有借鉴作用。
举一个简短的例子。在埃及,公众参与之所以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避免一些非常简单,但是却时常发生的错误。埃及试图建立一个天然气管道,通过一个农产区,他们要和欧洲公司进行竞争,找到了最好的建设管道的方法,请了相当多的工程师和专家设计最好的路线,但是却遭到了农民的反对,所以这个项目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农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如果一开始让农民参与规划阶段,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
公众参与要取得成效的话,政府必须相信这对她自己是有利的,而无论南北差距是怎么样的,因为他们要解决相关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公民对此相当不满,要说服你的公民让他们意识到这样是有利的,这样你才可以取得成功。
公众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环保方面。有时需要相关官员列出工作重点,建设道路,清洁街道等等,要意识到和公众合作是有益的。
还有环保信息,比如说公开环境质量等等,同时大家要知道相关法规是什么,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公司也是一样的。这些相关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而且在相关机构中体现出来。
公众有建设性的参与不会对政府构成任何威胁,政府应该聆听公众的意见,我不知道这点会不会最终取得成功,但是我认为这是非常安全的方法。我还有一个想法,在过去是这样,在将来是这样,在中国也可能是这样,就是让公众参与环境评估过程中,其实我们明白有的项目是政府来做,有的是由私有部门来做,但是评估应该有公众参与,他们应该知道评估的内容是什么,同时要提供反馈,怎么样保证评估的设计更好。
中野良子,奥伊斯嘉国际组织总裁。奥伊斯嘉国际组织是促进产业、精神文化的组织,在全世界拥有会员的国际性NGO。奥伊斯嘉为世界数千人提供了培训,培养他们成为自力更生、负有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年轻人。
地球道德
虽然人类道德因各国的气候、风土、文化、宗教有所差异,但是人和人类社会作为主体的道德这一心灵规范的社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这包括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扶弱助贫、诚实节俭等等。但是,事实表明当人类造成世界规模事态时,仅仅依靠过去人们大脑里面的观念已经不足以应付了,所以觉悟到人类道德和地球道德应该是互相重叠和交叉的。我们没有意识到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尚未成熟,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到我们人类应该对自然规律、生命的规律和循环有所认识,因为人类道德和地球道德是互相依存的。
无论是清洁的水源还是地球的大气层等等,这都是我们美丽的自然,只有提高全人类的精神境界,才能让地球道德和人类道德相互融合。如果人们能够关心到环境问题,我们就更有可能欣赏我们可持续的未来。
因为,地球道德和人类道德合二为一,就意味着所有人可以加入到环保和地球保护中,生态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每个人都是这样。同时也需要所有世界公民的积极参与、学界的参与、企业界的参与,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
地球是我们的家,上面有上百万的物种,而人类只是上百万物种之一。因为我们是与这些不同物种共同走向未来,包括人类的未来,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把自己视为一个临时的居民,住在这个称为“地球”的房子里面,我们也应该为其他的居民留下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们生活在宽泛的宇宙中,当我们自己进行生产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对其他物种所有的影响,只有考虑所有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保证我们在这个“家”里面永久住下来。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人类道德也应该和其他的道德紧密联系,道德有至高道德和人类道德之分,它应该尊重所有的生命,我们的生态系统到了现在的状态,我们不能够再坐视不管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人类过于关注自己,人类活动总是对环境有影响,而且对很远很远的未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地球母亲居住的时间里面采取行动,这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
其实这不是一个只限于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在日本很多地区其实也是这样的。其实日本的很多环境问题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环境的影响。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沙化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和蒙古的沙尘暴已经影响到朝鲜和北美。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意味着重新修复被破坏的林地,同时也意味着林地的扩大。根据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策略是要找到合适的领导人并且提高领导力,建立全责的机制,让村民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战。
如果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地方,并且参与到恢复环境的事业当中,我相信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加强自己的环境安全。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会再次重建一个更为美好的生态环境。
温克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主席。
“公众参与的原则就是依靠群众”
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基本举措,也是增进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覆盖城乡环境保护网络最有效的途径,公众参与的原则就是依靠群众的原则,依靠群众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环境意识。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国家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环境,所以保护环境不是少数人也不光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全民族的大事。环境保护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没有公众的自觉行动就不可能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并获得成效。因此只有唤醒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使公众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才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当积极宣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应当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广大公众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归根到底是保护人类自己。从政府来说,保护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断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公众养成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好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要制定和实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措施,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程度,政务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信息公开不仅对污染者产生巨大警示和约束作用,而且也会让社会公众知道污染源在哪里,污染是怎么产生的,哪里做得不对,如何治理和保护。公众就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并自觉形成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从而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法律保障和力度。近年来虽然在《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各项法律当中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都做了一些规定,但是为了确实保障公众能够有效行使其环境权还必须完善公众应用环境权的有关法律规定,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公众可实施的环境权,还有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对环境权益损失的群体要依法补偿,对涉及公众参与的立法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
第四,各级政府要真正建立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切实重视来自公众的声音,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要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断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第五,要充分发挥环保社团和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这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组织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这些组织在环境保护宣传,开展舆论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动员公众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已经成为环保战线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发挥好环保社团和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对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益,是政府、环保机构不可替代的。总之,公众参与是落实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点,是各届政府的重要职责。
胡鞍钢,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崛起一定是绿色的崛起
我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就是这个主标题:“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改革”。也就是说我们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国,如果要建设“绿色中国”的话,我们需要绿色发展,我们需要绿色改革。
事实上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越拉越大,我们以历史上人口最多(就是最大规模),人们经济社会活动规模最大,但是以历史上最空前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来承载,这就引起这对矛盾,即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矛盾迅速拉大,就是所谓的生态赤字。
我们需要讨论哪些问题,特别是在“十五”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始之时,到底我们在过去五年,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执行得如何,我们今天来做一个事后评价,我称之为“第三方”学者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模式,到底是黑色发展模式还是绿色发展模式,如果是黑色发展模式我们就需要从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进而建立“绿色中国”。
这里我给出根据十五计划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乡建成区绿色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特别是这个目标,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我们对此做一个所谓的事后评估,或者叫做目标一致性评估。作为第三方评估我们来看一看,首先我们看出了能源增长率,就是能源生产及其消费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因而出现了一个逆转,就是单位GDP能耗有所上升。我们看到从2000年全国总能耗是13亿吨标准煤,但是到2004年我们提高到19.7亿吨标准煤,从GDP的角度GDP肯定是做大了,但是从污染的角度,从能耗的角度显然是我们称之为增长模式的逆转。
很显然,中国的崛起不是不要崛起,而是需要讨论你是黑色崛起还是绿色崛起,如果你是黑色崛起对人类就是灾难,如果你是绿色崛起对人类就是福音,因此我们今天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需求,乃是世界60多亿人民的需求。
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在过去取得巨大经济发展的成功背后,我们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所谓资源的成本、环境的成本、生态的成本。我们根据BP的数据来计算一下,在1994年到2004年十年间,我们假定以全球各类资源消耗为百分之百的话,我们比较世界大国的数据,这里包括正在崛起的中国、印度和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以及现在的俄罗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不仅消耗量大,我们把它称之为边际消耗量非常大,在过去全球新增量中,中国能源消耗占全球新增量的30%,占全球煤炭新增消耗量59%,占全球石油新增量的28%,最重要的是钢的消耗,占全球新增消耗量将近一半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如果中国不转变增长方式,不仅中国资源环境承受不了,全世界也无法承受一个黑色崛起的中国。这个数据表明我们必须要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从黑色模式转变为绿色模式。
从排放污染的数据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中国二氧化碳占世界总排放量12%,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美国是从30%多现在逐渐下降,我们是从原来的6%~7%逐渐或者说迅速上升。再看有机废水,我们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现在我们排放的有机废水已经达到了世界总量的28.6%,大大高于美国、印度等国家。大家知道有机废水排放的最大受害人群是中国13亿人口,尽管它有外部性,可以通过海洋、河道使周边国家受害,但是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如何从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对中国具有紧迫性,因为从80年代末期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消费国,到90年代末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除了发电量、汽车等少数产品之外,我们基本上在主要的7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居世界首位,所以我们现在不是不需要发展工业,而是需要发展哪一种工业,很显然这需要从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从黑色农业产业向绿色农业产业转型,为此我们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我们所说的环境友好型产业。
中国正经历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我们现在需要从黑色城市到绿色城市的发展这样的转型,这是因为从2000年算起到今年年底中国城市新增人口将近1亿,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我们不是不需要发展城市,而是需要发展成哪一种城市,我们把它界定为发展成为绿色城市。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改革,绿色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激励过高消耗,过度消费,过高排放的制度安排和改革这种黑色改革,转向到激励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投资生态,建设生态,这需要利用市场机制提出综合的环境与经济的政策,包括前面所谈到的资源价格,我们相对世界来看还是低价,如何使用价格机制发挥它的作用。
中国还需要从黑色税收转向绿色税收,我们现在的税收量达到2~3万亿人民币,这是很可观的数字,这是我们调整整个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杠杆,如何进一步通过税收杠杆刺激绿色产业的发展,建立节地、节水、节材、节约能源、节约运输力的产业,在产品的层次刺激绿色产品的发展,我们把它概括为四个友好:“顾客友好型产品”、“资源节约友好型产品”,“环境保护友好型产品”和“健康友好型产品”。
同时要鼓励公平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合理的消费,这就包括倡导绿色食品、药品、家电、家居、汽车、建筑和社区,这样要提供大量的信息来识别它,所以绿色标志是重要的标志。对绿色生产和消费实行减免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活,绿色生产,环保产业要实行减免税。绿色消费商品实行减免税,引入零增值税政策来鼓励可再生清洁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等等,这叫“胡萝卜政策”,我们还需要“大棒政策”,就是对黑色污染生产增收燃油税、燃煤电厂的污染排放税,煤炭消费污染排放税,以及进一步提高对三费排污费的征收水平。这是从税收的角度。
从财政的角度就更为重要了。因为我们今年的财政收入可以超过3万亿,我们的财政支出大大超过3万亿,如何使用好这部分公共财政?我们需要从黑色财政向绿色财政转型,这样就需要解决所谓公共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问题到位,用公共财政购买,我们称之为全国性生态公共产品,我们把它称之为“几大”:大江、大河、大湖、大海进行环保治理,这是全国公共性产品,需要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来买单。
我们现在最稀缺的资本是生态资本,因此我们需要用公共财政购买生态资本进行生态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林、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等等治理,这就需要我们用钱购买我们的生态资产。这些生态资产还应当包括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区,划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海岸生态区,保护生态多样性。
最后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就是从“黑色贸易”转向“绿色贸易”从国内角度看,这些年我们持续百分之十几的社会商品零售额高增长,从国际的角度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今年贸易总量将突破1.4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的总贸易量保守的估计可以在2.5万亿美元,有可能会达到2.8万亿美元。这些都表明,我们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地利用国外需求,使得我们发展成一个最大的绿色贸易主体。这要求我们的能源价格尽快向国际市场价格趋同,按照国际市场价格的交易,这也会提高我们的能源效率,支持国内企业绿色产品研发,积极推行符合国际标准绿色产品的认证,大力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对进口绿色产品、能源、环保、节能设备实行零关税制度。2006年年底中国的WTO过渡期将结束,我们还要进一步降低关税。有利于绿色贸易的产品和服务还将降低关税,包括将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国内外开放我们的环保市场,积极吸引跨国公司进入能源环保产业,充分利用国外成熟技术,同时我们也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结盟。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大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将开展单边、多边、环保节能多方面的合作。
我们知道中国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中国的失败也是世界的失败,绿色发展是中国必选之路,中国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如何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呢?就是要建设绿色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的成功就是要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黑色改革向绿色改革转变,中国的绿色发展的成功是世界的福音,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提供参考价值,所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我们希望中国的崛起是自主发展的崛起。我们主要是通过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包括环保问题。中国的崛起必须是自我约束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一定是绿色的崛起。
赵沁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
当今环境问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已将环境保护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我国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多年的改革,在教育宗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从2000年9月开始,在全国90%区县推广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中,将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重要培养目标纳入教学课程内容,同时教育部还与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共同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截至2004年各级绿色学校达到了17万所。
在开展环境保护高等教育上,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为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教育部加强了环境保护领域人才培养的力度,并从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更加适应新世纪环境保护人才的要求。目前全国高校中设立环境类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了436所,开设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12个。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环境类专门人才。
同时,在现有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环境保护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环境保护高等教育的水平,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开发、开放有利于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课程资源,建立环境保护教育实践基地,帮助高等院校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共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环境类专业技术人才。
在加强环境保护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方面,以加强联合、突出重点、力求创新、坚持转换、提高水平为原则,通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霍英东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的高层次人才,有效促进环境保护科研队伍的建设。
与此同时,在逐步完善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上,我们经过多年努力,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门类日趋齐全,形成了覆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森林保护、生态学等既有交叉又有综合的领域,逐步建立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教育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已经列入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高等院校中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共有19所,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
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全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方面,教育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环境保护教育的资源和高等学校在科研力量、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好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保护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为提升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教育是实现环境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引导人们新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达到人们自觉自愿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张为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的经济增长牺牲了环境
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应该说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看以下几组有关数据:
我们的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前三个季度增长速度达到了9.4%,这样的增长速度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1%,大家也都知道9.4%的速度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高的速度。
从粮食生产情况来看,下年比上年增产了102亿斤,增长了5.1%,晚稻和玉米等秋收作物播种面积再增加,综合考虑,预计全年的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从工业生产来看,前三个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6.3%。
我们再看一下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6.1%。从去年以来,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比较高,今年前三个季度增加了26.1%,增幅比上半年加快了0.7%,尽管26.1%的速度比上年同期是下降的,但是和上半年相比速度还是在加快。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如果我们剔除价格的因素,实际增长12.1%。
我们再看一下进出口,前三个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32.7%,其中出口31.3%,进口增长16%。
价格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价格虽然还在继续上涨,但是这个价格表现出的是温和的上涨态势,居民消费同比上涨2%,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5%,2%的速度应该说和去年同期的涨幅相比回落了2.1%,去年这个时候大概在4%的水平上。
我们再看一下居民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这些数字比较枯燥,从上面八个方面的数字我们可以感觉到当前国民经济确实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种数据表明我们的经济运行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这些数据还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经济当中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
第二,固定资产规模依然偏大,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从进出口情况看,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第四,部分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幅度回落较大,去年我们的工业企业效益增幅非常高,虽然今年效益还在增加,但是增幅回落比较大。
我们国家近几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可喜,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却是以大量拼资源、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
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们的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大概是1/5,人均矿产资源大概只有1/2。
在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却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我们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占世界总量的4.1%,或者说4%左右。但能源和资源的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原油消费占了世界总量的7.4%,原煤占了31%,铁矿石占了30%,钢材占了27%,氧化铝占到了25%,水泥占到了40%,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全球大概30%甚至以上的煤、钢材和水泥,但是我们却产出了世界经济总量的4%,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必然破坏生态平衡,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为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永远也无法偿还的债。
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成就确实值得我们自豪,但是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珍·古道尔(Dr.Jane Goodall)是国际知名的动物行为学家。是国际动物保护界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也是20世纪的一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带着儿时的梦想,她于1960年前往非洲的坦桑尼亚研究黑猩猩,发现黑猩猩有许多和人类相似的行为,其中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日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2年,联合国任命珍·古道尔博士为联合国和平信使。
责任编辑注:文章在转载时有删节。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公众参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破坏论文; 地球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绿色世界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