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的起因是什么?_波黑论文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的起因是什么?_波黑论文

波黑内战何时了缘由知多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黑论文,内战论文,缘由论文,知多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属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六个联邦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黑山、波黑——之一。在这六大共和国之中,前五个都是以该地区的主体民族命名的,唯独波黑不是这样,其原因是波黑三大民族在人总数中都未过半,穆斯林族占人口的43.7%、塞尔维亚族占31.4%、克罗地亚族占17.3%。波黑的这种民族状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使波黑战乱不已的客观历史基础。

波黑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在欧亚的结合部,资源丰富,历来是周围强国觊觎的对象。奥斯曼帝国曾统治波黑达5个世纪,此后波黑又被奥匈帝国所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点燃于此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地既是德意傀儡政权的属地,又是铁托领导南共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主要据点。

1991年10月15日,波黑宣布独立。1992年3月局势动荡,4月初就演变为内战。虽经多方几年的调停、协商,战事仍未休止,反而愈战愈烈,涉及的范围愈来愈大,成为冷战后世界上最大的热点地区。究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冷战结束,热战升温

在两极格局中,东西方的相互制衡,美苏对各自集团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当时,在两军对峙和意识形态对立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地区问题和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等在总体上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因此,欧洲局势相对稳定。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导致了国际和欧洲力量的严重失衡,在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中,随着两极体系和东西方对抗的结束,地区问题突出,一些国家内部长期受到压抑的诸多矛盾一下子失去了制约。各个民族,各个政治势力和宗教势力都力图利用旧格局瓦解的“浑水”大捞其“鱼”。各种矛盾急剧激化,甚至以武力冲突或战争的形式来达到政治的经济的目的。因此,原先被冷战所“冻结”的一些矛盾和恩怨,一下子在“冰消云散”的气候下冒了出来,造成了局部冲突和新的世界热点。波黑内战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爆发的。它具有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性。

二、兄弟阋墙,恩怨难消

波黑现在的三大民族,在历史上同源南斯拉夫人。公元6世纪时,匈奴人的西进引起欧洲民族的大迁徙,一些斯拉夫人部落南下进入巴尔干半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逐渐地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单独的民族集团。故称南部斯拉夫人。10世纪时,马扎尔人进入现在的匈牙利地区,切断了东西部斯拉夫人与南部斯拉夫人的联系,从此,南斯拉夫人开始独立发展,并经历了几次大的外族侵入,遂形成了约占前南斯拉夫全国人口的82%的6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穆斯林—这样的民族格局。

回顾历史,大约在12世纪末,塞尔维亚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国家,15世纪中叶以后的400年间,塞尔维亚人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878年获得了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在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王国均取得了胜利。这样的历史使得塞尔维亚人成为日后南斯拉夫多民族合体的核心,人数也最多。

与此同时,12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开始从属于匈牙利。16世纪以后,除部分领土被土耳其人占领了100多年外,克罗地亚一直处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双重统治下,直到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塞克两族历经数世纪的交错杂居,促进了两个民族的接近。他们是前南斯拉夫人口最多(塞36%、克20%),居住地域最大的两个民族,是前南东部和西部的代表,他们所使用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是前南的通用语言。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塞尔维亚人在拜占庭的影响下皈依了东正教,使用斯拉夫字母;克罗地区亚人则在西方邻族的影响下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

原先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居民一般信奉天主教或东正教,15世纪下半叶,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入,当地大批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波黑的穆斯林并非通常的伊斯兰教的同义词,而是一个民族集的称谓(全世界把一种宗教的信徒称为民族的只此一例),它的族源与前南其他五个主体民族一样,同属南部斯拉夫人。在奥斯曼帝国500多年的统治下,这些伊斯兰教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斯拉夫穆斯林民族集团。他们虽然接受了伊斯兰的教仪,但依然操塞—克语,在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斯拉夫人的许多习俗,并与基督教教徒通婚。

随着历史的演变,目前波黑境内三大民族集团中70%的人按民族居住,20%的人住在相邻的“边缘区”,还有10%的人是杂居的,目前的冲突恰恰就发生在“边缘区”和首都萨拉热窝这样的民族混居区。需要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些“边缘区”和混居区,二次大战期间演出过一幕幕兄弟阋墙、手足相残、豆萁相煎的悲剧。据统计,二次大战中南斯拉夫有170万人丧生,其中一小半死于德意法西斯的屠刀下,另一大半死于塞克穆三族的相互残杀。

在铁托领导的人民游击队中,有来自各民族人民生死与共、并肩打天下的英勇事迹,正是在铁托为首的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解放了南斯拉夫。解放后,在共同战斗中建立起来的和睦团结的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民族间的历史恩怨在短期内很难消除。一些历史人物在此民族是英雄,在彼民族中则往往成为侵略者。这是在复杂的历史变迁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引导。前南斯拉夫每年发行历史教科书时几乎都伴随有这类问题的公开论战,以至于南共联盟中不得不设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内部协调。1969年克罗地亚“群众运动”中甚至还出现过“克罗地亚有足够的树木来吊死塞尔维尔人”的极端民族主义的口号,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民族恩怨,加上南共联盟在民族政策问题上的两个失误,导致了南联邦的解体和波黑内战的爆发。

三、国体何属,统独相悖

1990年末,波黑举行了二战后首次多党制选举,三个民族政党获胜,实行联合执政,总统阿·伊泽特贝戈维奇为穆斯林族。

1991年10月,波黑共和国塞族议员抵制退席的情况下宣布波黑独立。对此,塞族坚决反对,局势随即日趋紧张。此后,在欧共体的调解下,三方就波黑边界不变,以三个民族实体为基础组成独立国家达成了协议。但在国体问题上各方立场尖锐对立:穆族主张建议统一的国家,克族主张成立联邦制国家,塞族则主张搞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并要求自己有权与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结为联邦。

1992年3月,在塞族的抵制下,波黑举行了全民公决,赞成独立(塞族抵制、穆族本身人数又多)。于是,塞族针锋相对,宣布成立波黑尔族维亚共和国。此后,便爆发了武装冲突,三族间展开了关于“统”与“独”的军事对抗并逐步升级。

3月18日,在欧共体的调解下,波黑三族代表就波黑前途达成原则协议,决定未来波黑由三个不同民族语组成的主权国家。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迫不及待的承认波黑独立,把原来就有不满情绪的塞族逼到了死角,决定脱离波黑而独立。5月22日联合国又接纳波黑为成员国,更给塞族不满的心头火上烧油,致使波黑内战全面展开。

7月4日,波黑克族宣布成立“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翌日,波黑共和国宣布该共和国为非法,但是塞族共和国则表示赞同。这说明,波黑内战中塞克两族都主张波黑建立三个民族国家组成的联邦国家,在实行何种国体问题上两族的主张趋于一致。但是,穆族领导人,现任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仍坚持统一的波黑的原有立场,其原因就在于穆族人口多(占波黑43.7%,而塞克两族分别为31.4%,17.3%,地盘少(占波黑30%不到,而塞族占60%多,克族占10%左右),心理不平衡。

四、领土分争,兵戎相见

波黑内战的症结在于领土分争。

自波黑内战以来至今,先后有4个版图划分方案,但都失败了,近三年来,波黑三族就是为版图的划分打打停停,停停再打。

第一个是1992年3月的“库蒂莱罗方案”。这个方案规定,将波黑按民族分成三大区域,依瑞士模式组成邦联式国家。但是,该方案因穆族领导人、波黑现总统的反对变成一纸空文。随后,西方各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波黑内战由此而拉开帷幕。

第二个是“万斯—欧文计划”。1992年9月在日内瓦成立的由15人组成的国际调解委员会,委员会两主席分别由代表联合国的万斯和代表欧共体的欧文出任。1993年初,由两主席同三方领导人在日内瓦签署了包括宪制、停火和版图划分在内的一揽子和平计划,即万斯—欧文计划。这一计划的版图方案将未来波黑计划分10个省。其中,一、五、九省归穆族,占面积的27%;二、四、六省归塞族,占43%;三、八省归克族,占15%,第十省为穆克共管区,第七省,萨拉热窝市为非军事区,由三方共管。此方案很快得到穆克两族的赞同,而塞族会议两次明确表示拒绝。其理由是:塞族让出领土太多;塞族领土被分割的支离破碎,所辖区域资源贫乏等。

第三个是“欧文—斯托尔滕贝格计划”。1993年中,由国际调停人欧文和斯托尔滕贝格召集波黑交战三方以及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领导人开会。克塞两国总统提出了按民族传统居住划分,再组成松散的邦联方案。在此建议的基础上,欧—斯于8月20日交给三方一项折衷性计划,即欧—斯计划。该计划波黑领土的52%给塞族,31%给穆族,17%给克族。对这一方案塞族全盘接受,克族有条件接受,穆族则要求更多的领土和出海口。11月22日,塞克两方就向穆方出让领土问题达成协议,使穆族的领土达到33.3%。但由于穆族要价太高,遂使欧—斯计划流产。

第四个是“五国方案”。1994年3月,由于美国的撮合,促成了波黑穆克两族建立了联邦,穆克联邦的建立使波黑冲突由“三国鼎立”变成了两军对垒;力量对比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有关大国也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7月5日,美、俄、英、法、德五国外长批准了国际联络小组按照51:49的领土划分比例拟定了第四个版图划分方案,即五国方案。对这项被称为“和平最后通谍”的方案。穆克一方宣布“无条件接受”,波黑塞族经过三次会议辩论和一次全民公决,还是坚持原来的强硬立场,再次明确地回答“不”!

由于塞族的强硬立场和军事上的一再胜利,迫使美国改变了对波黑的政策,由过去的“以炸迫和”到现在的“以谈促和”。12月18日—21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对波黑交战各方进行了穿梭调解,取得了积极成果:交战各方达成8点协议,其中包括从12月23日开始实行为期4个月的停火和就达成全面和平协议进行谈判,卡特的斡旋多少带有美国政府的意图,是克林顿外交艺术的体现。然而,美国的这一举动虽然为波黑危机的解决提供了楔机,但是另一方面又为波黑危机的加深奠定了基础。

五、大国插手,危机愈深

自波黑内战爆发以来,西方大国频频插手,而且带有很强的倾向。鞭笞塞族,偏袒穆族,使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愈来愈复杂了。

1994年2月5日,波黑萨拉热窝市露天市场发生大爆炸,北约以此为由向波黑塞族发出了“最后的通谍”,警告塞族如不撤出萨市周围的重武器,将对其进行空袭。由于俄罗斯出乎意料的外交活动,最终避免了北约的军事卷入。空袭危机过后,各大国出自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一反常态,积极插手干预波黑事务,争夺波黑问题的主导权。俄美两国表现的尤为突出。两国在波黑的暗中较劲使西方舆论界似乎看见了冷战的影子。

俄罗斯之所以在波黑事务上如此积极,一方面固然出自于与塞族在种族、宗教、文化和历史上的传统关系,更重要的是出于本身的利益。叶利钦政府希望通过在波黑外交上的成功一石三鸟:一可平息国内反对派对其以往外交的攻击,二可以加强俄在巴尔干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向西方显示自己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三可回敬北约一再演奏的“东进序曲”,给西方一点颜色看看。

美国在此以前一直采取“旁观者”的姿态,在历次波黑和谈中,西方一直是以欧洲联盟为主要调停人,在此危机以后,特别是俄罗斯外交攻势频频得手的情况下,美国径直走向前台,撇开西欧诸国,提出了“联邦+邦联”方案。说服穆克两族组成一个联邦国家然后再同克罗地亚共和国组成邦联。克林顿声称这个联邦协议是“波黑走向和平的第一步”。然而多数舆论认为这是加深波黑内战的第一步。果不出所料,就在达成联邦协议十天之后,穆族就迫不及待地从波黑东部、北部对塞族发动了强大攻势。塞族很快就顶住了穆族的进攻,并围困穆斯林飞地戈拉日代市达数周之久。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得一改初衷,以新的眼光看待波黑事件。美国之所以积极插手波黑事务,一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和其他大国在巴尔干地区扩大势力,二是为了显示自己主导世界事务的地位和对西方世界的领导作用。

除了美俄以外,英法两国也加强了其在波黑的外交活动。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先后去波黑巡视了本国驻波黑的维和部队,并增派了新的军队,以显示两国在波黑的存在。

各大国在波黑事务上的插足及其在幕后对波黑各方施加的影响,使得波黑局势更加复杂化了,更加国际化了。

标签:;  ;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的起因是什么?_波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