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开展海外企业诊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海外论文,经验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海外企业诊断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部分海外企业效益不理想。据初步统计估计,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企业有不同程度的盈利,多数企业惨淡经营,尤其是中小型海外企业困难重重。有的海外企业长期以来主要靠转手国内企业出口的“俏货”,或者持国内进口公司的佣金赚国内企业的钱维持生计。这不但起不到开拓出口贸易市场和承包劳务市场的作用,而且客观上冲击了我国一些传统出口代理商和经销商的渠道。还有的名为海外企业实际上成为国内投资单位和部门的接待站、招待所,正常业务开展不起来,仅靠国内补贴过日子。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境外投资形成的境外国有资产,分布世界各国,远离国境,同时又分属不同的投资单位,国内财政部门、国内资产管理部门和国内主管部门都不可能随时检查督促,又不可能在国外建立统一机构管理这些国内资产。境外投资可能受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有资产受侵害状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经营、生产性企业风险更大。十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我国海外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已经到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时候了。
——关于对海外企业的管理问题。在国内投资单位与海外企业的关系上,存在失控和“遥控”两种现象。失控即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对海外企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海外企业成为“独立王国”,企业活动自然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国内投资单位的意图和总体经营战略,甚至为少数人违法乱纪提供了方便。“遥控”即完全否认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事无巨细,均由国内投资单位决定,其决策往往不适应国外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也容易挫伤海外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海外投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没有一个部门全面和准确地掌握我国在境外究竟有多少投资,主办了多少家企业,以及境外资产、投资收益等基本情况。财政部门几乎未参与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项目资本金来源的审查,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基本绕过了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部分境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往往公私不清、帐务不明,有的未经国内投资单位授权,擅自收购其他企业,私炒股票,从事期货交易或者对外提供担保,致使大量国家外汇资金非正常外流。我国目前多数跨国经营公司总部尚未专设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也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海外子公司、国内代表处、办事处及项目组进行财务审计,往往是等到海外企业经营出现了大的“漏洞”或“事件”以后公司总部才进行帐目清理,结果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事制度僵化。目前海外企业在人事缺席上弊病较多,严重阻碍了海外企业的发展。一些总公司派出的海外子公司的总经理不能胜任工作,业务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至使海外企业长期不能开展业务;一些海外企业总经理缺乏人事权,不能根据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到海外企业工作,有的甚至不能雇用当地人才,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总公司派来的人选,甚至对一些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等,海外企业总经理无权拒绝接受,更无权辞退员工,影响企业工作的效率;部分海外企业职工队伍不能长期稳定,由于种种原因使绝大多数海外企业的中方人员不得不长期两国(地)分居,职工后顾之忧不断,不利于海外企业的发展。此外,在选派海外人员的管理上,存在标准不一、标准不严的问题,有的避开正常审查、考核程序,拉关系、“走后门”出国,严重影响海外企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海外企业的宏观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往往缺乏对已经注册或投产开业的海外企业的管理、指导和协调。例如,海外企业开业后,是不是按照审批的宗旨、方向去经营了?企业人员是否符合一定的条件?海外企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管理部门或者由于体制上的局限无法进行深入地了解,或者由于精力不够没有更多地去考虑。
上述问题在我国分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企业中表现各异,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海外企业的诊断活动,对海外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二、借鉴国外经验,采取科学诊断方法
当代跨国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设置专门的部门,对海外子公司进行深入地调研与诊断,以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各种风险。
美国对海外企业的诊断活动一般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风险管理人员的认真监督和帮助下,由那些称职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安全专家们对有形资产进行检查;风险管理人员协同法律顾问,一同以风险的观点来调查企业和公司的有关合同、租约和保护书等;企业诊断专家配合企业或公司的最高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经济学家、科研人员等,一同来分析企业的潜在风险和将来的赢利能力;企业诊断专家参与制定和评估对企业或公司减少风险和预防损失的计划。
以经营管理领先著称于世的日本更加重视企业的诊断。日本在1948年就建立了中小型企业诊断制度,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一项措施,他们还创建了“企业诊断士”考试制度,通过考试评定“诊断士”资格。进入80年代后,为适应海外企业扩展的需要,日本建立了海外企业巡回指导制度,同时颁布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使得诊断指导更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日本针对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特点,根据诊断目的的不同分为内部诊断、外部诊断、经营基本诊断和部门诊断。内部诊断可在跨国公司内定期进行,但需要公司具有一批达到诊断水平的人才,它一般适用于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外部诊断往往受外聘诊断人员时间安排的限制,不能经常进行,但因诊断比较客观和容易得到公正的诊断结果,而颇受中小企业和公司的欢迎;经营基本诊断是针对企业整体进行的以基本经营方针为主的诊断,一般多用于对上层管理的诊断;部门诊断是以特定的业务部门为对象,进行局部的、专业化较强的诊断。尽管针对不同企业在诊断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但诊断程序一般都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即预备阶段(编制诊断大纲、收集外部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正式诊断(企业概况调查、部门现状调查、分析归纳问题、得出结论、编制改善方案),提出诊断劝告书,对改革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日本跨国公司多采用内部诊断,其原因除了自身素质较好、有能力这样做之外,还有公司经营决策需保密的原因。当今国际市场风云多变,实行内部诊断可防止经营策略和金融、物资、市场、技术情报的泄漏,这对海外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围绕风险管理与防范,国外在企业诊断中常使用一种流程图,如生产流程图、供给流程图、流通流程图等。风险管理专家采用流程图分析法来预先发现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如分析“危险”潜藏在哪里,将会暴露在何处,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适当合理的管理对策,把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企业风险诊断侧重于潜藏危险因素的分析。由于潜藏危险风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需要有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企业诊断专家,通过实地诊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风险管理监督和风险承受部门必须有效分离,而企业诊断与咨询机构则是海外企业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安排上的一种必要的保障形式。
三、我国开展海外企业诊断的建议
(一)以风险监督审计为企业诊断的中心环节
当前海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及时有效地防范贷款增量的风险,积极抓好存量风险转化。企业诊断必须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认真开展风险监督审计,促进高风险向低风险转化,不断提高海外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开展风险监督审计,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参与对贷款企业的资信评估,监督决策程序正常进行。通过对企业活动的诊断,分析确定不同贷款企业按照契约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以便确定相应的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确保贷款资产的安全回收;还要参与决策前评估报告的审查,按照贷款风险管理办法,根据每笔贷款的期限、对象、形式等来预测这项贷款的风险系数;通过对贷款风险的审计分析,根据海外企业的不同类别,提出贷与不贷的意见。
2.对高风险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督促其整改。当前部分海外企业中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现实的高风险资产,应尽快压缩非正常贷款占用,盘活资金存量。通过实地企业诊断,调查分析逾期、呆帐贷款成因所在,对症下药,为压缩非正常占用贷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3.加强对境外投资活动和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以维护境外国有资产的权益。目前国内投资单位选派到国外企业的财会人员,尤其是有经验的财会主管严重不足,使一些境外企业中方财权旁落;有的境外企业内部帐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多本帐”问题严重,有些海外分支机构为节省开支,会计出纳一人兼;夫妻同驻海外机构,一人负责业务,一人负责财务;有些领导签字的白条也成为会计凭证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举。这其中固然有许多是企业财务管理上的通病,但在海外企业中则更为突出、严重。这种不规范的财务制度往往成为贪污、舞弊者可资利用的漏洞,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此,通过企业诊断活动,将有助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境外管理和监督体系。
(二)科学评估和海外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诊断不仅仅是面对“问题”企业,它对经营良好的企业也应发挥激励作用。由于海外经营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较大,为其经营活动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尤为重要。在对企业评估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追求盈利目标与总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一般而言,最大限度地追求盈利是海外公司的目标,但更要考虑与总公司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包括:寻求新的原材料来源,开发新的市场,回避关税壁垒,满足政府的规定,分散业务风险,在更多的经营单位之间分摊间接费用等等。这些目标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的战略性质。它相对于盈利目标而言,往往不易用数量表示。这就要求在企业诊断和评价海外经营业绩时,应充分考虑到短期收益与战略目标的关系。
2.合理区分经理与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责任。海外经营状况可能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海外公司经理本人的因素,总部经理人员的因素,东道国政府的因素,母公司所在国政府的因素等。海外子公司经理的经营决策对海外企业经营状况具有明显的直接的影响,但总部有关部门的决策和干预也是影响海外经营状况的重要方面。为了恰当地评价海外经理的工作业绩,把经理的经营业绩(或责任)与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责任)加以区分是很重要的。具体来说,可以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上的项目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两部分来分别衡量。例如子公司根据总部的指令,代总部向海外经营机构借得外汇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子公司不应该承担;子公司经理对于此类非自身业务范围内的汇兑损益可以不负责任。换言之,对当地经理的工作业绩主要应由那些“可以控制的项目”为基础来进行评价。
3.综合考虑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在评价海外企业经营状况时采用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等财务状况分析法是可靠的,并且也是比较客观的。它根据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表和财产目录等状况,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分布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从财务的角度发现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财务损失状况。财务状况分析法的资料一般来说不难找到,并且这些资料中的文字表述清晰、简明扼要。但是,在评价海外企业经营状况时,仅仅考虑财务因素是不够的,而应结合其他非财务因素综合评估。例如,合同额、销售额在市场总量上所占的份额,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状况及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等。非财务标准对海外企业持续经营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企业进行诊断和评估中应充分考虑。
(三)提高企业诊断机构和诊断人员的素质
我国有条件的跨国公司应建立自己的内部诊断机构,聘请内外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海外经营者为其诊断人员,有计划地为其海外分支机构进行诊断活动。至于为中小型海外企业服务的诊断机构,可在行业协会范围内成立,以减少机构重叠。这一机构应属于接受委托从事海外诊断服务、仅收取服务费的非盈利机构。基于我国目前企业诊断人才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的技术经济专家巡回指导或参加海外企业的诊断活动;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应适当充实相关专业的内容,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这部分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可先参与或从事国内企业的诊断服务,待经验丰富后再担任海外企业的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