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姆嘉滕的“类理性思维”体系及其身体美学
刘 娟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30)
摘 要: “美学之父”鲍姆嘉滕建立的美学学科旨在恢复感性认识在认识阶梯上的合法地位,确立起内在于感性认识内部的理性品格。其美学思想可梳理构想为一整套“类理性思维”体系,在其中鲍姆嘉滕强调了进行审美训练的重要性;鲍氏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中论述了“精神”与“身体”的交互作用,由此可管窥其《美学》著作中未付梓的“实践美学”向度。舒斯特曼意在提升身体的内在感知和意识能力的身体训练,疏离了身体美学的美学本体论意义,偏离了传统理论意义上的美学之“美”。如何弥合精英阶层与普罗大众在美学理论上的鸿沟,使鲍姆嘉滕“完善了的感性认识”切切实实地惠及普罗大众的身体美学实践,是一个值得我们长久思考的美学难题。
关键词: 类理性思维;理论美学;实践美学;审美训练;身体美学
自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以降,感性认识就被拒斥于真实认识的阈限之外,身体更被认为是传统哲学终结后的“剩余物”。鲍姆嘉滕建立的美学学科旨在恢复感性认识在认识阶梯上的合法地位,通过由诗学到美学的类理性建构确立起内在于感性认识内部的理性品格。从哲学著作《形而上学》到诗学著作《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再到奠定其美学地位的美学著作《美学》,鲍姆嘉滕的“类理性思维”体系不但完整涵盖了审美认识、审美鉴赏方法和审美表达,而且在实践美学构想中内蕴着身体美学的维度。
一、鲍姆嘉滕“类理性思维”体系的互文性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美学之父”鲍姆嘉滕(1714-1762)之手。173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并在同年9月出版,在这本书里,鲍姆嘉滕第一次提出了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的思想。鲍姆嘉滕关于美学的专门论著《美学》由于其早逝仅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其美学理论构想原本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理论美学阐述和提供一般的规则,实践美学研究在个别情况下如何运用的问题,但殊为遗憾的是,实践美学由于作者的早逝尚未付梓。我们研究鲍姆嘉滕的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针对的是第一部分“理论美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启迪学”,第二章“方法学”和第三章“语义学”。事实上,鲍姆嘉滕的《美学》仅第一部分的第一章“启迪学”被保存了下来,所以不难揣测作为美学学科奠基人的“美学之父”迄今为止鲜有研究者的原因了。材料的缺乏固然是进行研究的重要羁绊,但是当我们深入到鲍姆嘉滕的两部重要著作《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和《美学》的文本深处,却惊喜地发现两本著作在写作逻辑上的相关性:第一章“启迪学”主要就“审美之真”和“审美的可然性”展开,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从诗学中的“虚构与可信性”找到源头和发展的内在理路;因此,第二章“方法学”可以从诗学中的“主题与秩序”“开门见山(简洁)”“以小见大”“时间和空间”“情感与意象”“描写与完善”等维度予以类推和补充;第三章“语义学”对应诗学中的“语言与修辞”,亦有迹可循。故而,我们对鲍姆嘉滕美学理论体系的把握是建基于其诗学体系之上的。
研究调查了黑瞎子岛地区典型植被群落的土壤养分状况,根据地形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布设49个样点,在每个样点周围进行5次重复采样(0-20 cm),采取4分法混合组成待测土样。土壤待测分析指标共8个,其中pH值用1:2.5土液比水提,酸度计测定;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全N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全P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全K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碱解氮用扩散吸收法;速效P用NaHCO3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中性醋酸钠提取—火焰光度法测定[6]。
(一)诗学之维:诗是感性谈论的完善
鲍姆嘉滕通所创立的美学具有两个层次,或者说具有两重性:感性学和审美学。这两个层次是通过他的两部著作《诗的哲学默想录》和《美学》逐步构建起来的。应该说,前者是鲍姆嘉滕通在感性的王国里探寻“诗性”所在的过程,其中已经初步具备“类理性思维”的雏形;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一整套鉴赏美之为美的普遍规则,即类理性思维。《诗的哲学默想录》是具有审美品格的感性分析,《美学》是建基于感性分析上的抽象的审美理念的概括。
感性表象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具有清晰表象越多的诗越有利于感性表象的传达,因此也就愈加完善。由于诗的表象有清晰和模糊两种样态,故而诗的表象是混乱的表象。诗的混乱的表象呈现的东西越多,在广延上就愈加清晰,就更具有诗意;呈现的确定的事物越多,就越具有诗意——这种“确定的事物”就是个别或者特殊的表象。“个别或者特殊的表象”具有的诗意程度首先在种和类的区分上体现出来。种和类的表象所呈现出来的诗意程度与他们所处的层次成反比。比如在贺拉斯的《颂歌》中,以“曾祖”代替祖先,以“奥林匹克的尘埃”代替竞技的灰尘,以“棕榈叶”代替荣誉,以“利比亚的打谷场”代替国家,以“密尔托翁海”代替险恶的海洋——这些作为“代替者”而出现的类的表象处于比被替代者低一级的位置,但表达效果更具有诗意。鲍姆嘉滕对低一层级的种和类的选择与“象征”十分相仿:简练、形象、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具体到“如何使诗更具有诗意”这个核心问题,鲍姆嘉滕分别从主题的统一、秩序的前后相继、内容的简洁、题材选取上的小中见大、时间与空间的重叠、语言与修辞、意象与情感、惊奇的制造、虚构界线的界定、描写的清晰与生动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诗歌的腹地进行探索,不仅为《美学》的问世奠定了诗学的基础,也为我们构想鲍姆嘉滕未竟的美学体系提供了前提。
(二)审美之维:审美之真与审美可然性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视域,一种新文化的智识工具,不但勾连起了传统的分析哲学与结构主义,智性地窥透了二者隐秘的内在互文性关系,并且开辟出了一条立足于主体反思与身体实践的身体美学学科。舒斯特曼通过对福柯、梅洛-庞蒂、西蒙娜·波伏娃、维特根斯坦以及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等哲学家的理论分析,寻找身体主体与自我关怀和心灵哲学的关系,探索身体美学对艺术与政治学的阐释与改进向度,是继鲍姆嘉滕通之后给予感性学在哲学层面以后现代合法地位的重要美学家。舒斯特曼不但赋予身体美学以实用主义层面的理论意义,同时关注其身体实践层面的心灵反思功用和社会指导效力,感官在锐化和智化的过程中具有了普遍性和反思性,具有了深度和自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自身肉体的科学认识。舒斯特曼的美学思想与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它使理论走下了形而上的神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切切实实的形而下“器”之效用。
审美之真分为两类:其一,美的思维的对象所包含的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分为感官可以判定的绝对的可能性和审美对象假设的可能性,后者包括自然的可能性和道德的可能性。广义的道德的可能性指的是在审美上符合普世的价值标准,比如人物的年龄、身份必须与其行为相符;狭义的道德的可能性指从感官出发,在类理性思维领域内的审美之真。无论是绝对的可能性还是假设的可能性,均要求审美的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的外在的统一性,比如故事情节的统一属于内在的统一性,关系与情境的统一、地点和时间的统一属于外在的统一性。这种审美统一性便是“美的形式”。其二,美的思维的对象和因与果的联系。这种因果更加具象地体现在文学作品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合理性和可信性,进而使整个故事显得和谐。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无论是休谟、康德,还是席勒,他们所意指的审美趣味都是将平民百姓的普通趣味排除在外的——基本上是在文化上享有特权的社会所分享的趣味。由于大众传媒提供均匀化的食粮去满足一种平均的趣味,故而通常被冠以缺乏创造性和庸俗性的公众指认,于是“通俗艺术”或“大众文化”往往被等同于这种缺乏创造性的平均趣味的艺术形态。一定的社会伦理背景、意识形态或者艺术传统可以形成一个特殊的趣味群体,他们在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由于充分地流行而被延伸到大众传媒覆盖的范围——这就是通俗艺术。 舒斯特曼并不是将大众文化不加区分甄别地整体等同于实用主义艺术,而是将其中具有根本的新异性、反抗性和启示性的文化元素(比如摇滚乐和Rap)归入艺术的行列,将那些被商业广告和现代工业收编和利用的部分排除在外。
审美的可然性在另一个层次上指的是偏离确定的、严格意义上的真实性。比如以下几种情况:与情节的发展无大碍的细节处的谬误、我们的认知不能企及但作者有明确认知的事物、在道德的真的指导下想象人物的性格图像、在感官和理性类似物之前没有漏洞的想象(或在逻辑上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知性和理性不能使其显露的抽象的逻辑的真。还有一种不可相信的真,它的假如果被识破,将会失去思想美的丰满、清晰和尊严,这种真也被允许存留于审美可然性的真实性阈限之内。因此,以上被囊括在真实性阈限内的审美的可然性属于一种不确定的、令人怀疑却值得去相信的真。鲍姆嘉滕为审美的可然性开创了异常广阔的场域,审美的可然性在此处表现为丰富的想象力,它成为包括康德在内的后世美学家无法逾越的一个审美向度。艺术创作需要使想象的部分符合理性和知性的判断,即使是在预言里也要服从经验和事物之间的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既包括伦理道德的合情性,也包括自然规律的合理性。
审美之真包含的可然性越丰富适度、清楚明白,审美逻辑的形式就愈加完善;对象包含的细节越多、关系越牢固、配合越好,这种真所具有的质料就越完善。为了使审美之真的质料的完善不至于承受太大的损失,当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真(狭义的逻辑的真)损害质料的完善时,允许有例外存在,甚至为了可然性的形式之中的质料的完善,允许有背离真的形式的完善的例外。
如何训练才能达到精神与情感的双重和谐呢?
为适应外销贸易的需要,广彩匠人的早期产品为来样加工。逐渐主动转变为体现西方审美情趣的风格。广彩广泛借鉴西方绘画风格,从油画、版画、素描等绘画方式中学习借鉴,汲取宗教故事,寓言故事等灵感。同时,在欧洲的上流社会,定制自己家族的徽章纹瓷成为一种时尚,广彩制作了大量的印章纹瓷器。
欺凌发生的地点调查中,校园内部仍然是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被调查的851名学生中,有近半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校园偏僻角落,其次为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学校的周边场所,认为主要发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的学生最少,仅为14.1%。
(三)类理性思维: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类理性思维”作为美学的思维模式,它与纯粹的理性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类理性思维追求的是质料的完善,逻辑思维追求的是形式的完善。鲍姆嘉滕的类理性思维是建基在对诗性的哲学探讨之上的,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关于美的真实性和可然性阈限的普遍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感性认识得到完善,不再是单纯拘囿于感官感受的肤浅的表层感知觉认知,而是在有规则的想象的制约下使感性认识臻于理性认识的阶段。
鲍姆嘉滕在《美学》导论的首句即揭示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学科。”[2]也就是说,美学首先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这种感性认识属于独立的“低级认识论”,但并非是认识能力中的低级部分,这种低级认识论在认识论链条上是与逻辑学并列存在的价值相等的认识,有自身独立的作用和地位。美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任务。
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根据沃尔夫的理论,认识能力中的低级部分包括:感觉、想象、虚构、记忆力。鲍姆嘉滕将低级认识能力的先天禀赋归为:感受力、幻想力、审视力、记忆力、创作力、趣味、预见力、表述力,大大拓宽了沃尔夫认识序列的维度。这种先天禀赋的低级认识能力就是感性认识,鲍姆嘉滕认为,感性认识不是与“高尚”相对的,它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才能,不应该用暴力铲除,而需要稳妥地引导——美学就是要做这样的引导,就像它拉着我们的手向前行走一般。美学的目的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种“完善”是一个动态的感性认识的升华过程,是将感性认识经由类理性思维的引导抵达一种高级认识能力,这种高级认识能力不是理性思维,但是自身已经包含理性思维的因素,它使感性认识本身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品质从而不再留存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我们将鲍姆嘉滕在《美学》中提出的这种感性认识完善的动态升华过程概括为“类理性思维”体系。
综上,鲍姆嘉滕的“类理性思维”美学思想体系即是将人先天的感受力、幻想力、审视力、记忆力、创作力、趣味、预见力、表述力等感性认识能力经由审美之真和审美可然性实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由对主题与秩序、时间与空间、情感与意象等维度掌握审美鉴赏的方法;经由语言与修辞实现对美的表达。鲍姆嘉滕所创立的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完善的科学,同时,类理性思维又为审美鉴赏提供了标准与方法,它指导着包括诗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审美鉴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鲍姆嘉滕十分重视审美训练的重要作用,审美训练要求精神和情感均达到和谐,是逐渐获得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必要过程。
二、身体美学:对鲍姆嘉滕美学思想的管窥蠡测
1.2.4 术后常规检查 术后进行UCVA、屈光度数、非接触眼压和眼前节,术后3个月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光密度。
正如贺拉斯认为天才也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形式一样,鲍姆嘉滕提倡进行审美训练,使精神和情感均达到和谐状态,这种细致准确的训练是获得关于美的认识的本质理论的必由之路。在精神和谐与情感和谐的关系上,鲍姆嘉滕尤其提及了情感和谐的重要性,“如果情感被忽视,或者它完全遭到损毁,完全坠入激情控制一切的境地,坠入一无所顾地追求伪善……懒惰、追求经济活动、或者干脆追求金钱,那么就到处都会充斥着情感的匮乏,这种匮乏会败坏一切能被想成美的东西。”[4]鲍姆嘉滕在这里再一次提及了作为情感匮乏状态的对金钱的希冀,如果说对金钱的希冀在情感能力那里尚且处于一种价值维度的评判阶段,那么到了审美训练阶段,它已经作为情感审美训练失控的恶的德行来呈现。由此可见,鲍姆嘉滕所说的“审美训练”即是对“天生的美的精神”和“情感的能力”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美的精神和情感均达到和谐。
鲍姆嘉滕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诗性的哲学探讨之上的,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的关于美的真实性和可然性阈限的普遍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感性认识得到完善,不再是纯感官的肤浅的表层感知觉认知,而是在有规则的想象的制约下臻于理性认识的更高层级的认知阶段——即感性认识的完善阶段。由于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多次将他所创立的美学称作“与理性类似的思维”,因此我们将鲍姆嘉滕所创立的美学称作审美思维的“类理性科学。”
鲍姆嘉滕给出的方法有二:其一,做即兴创作。“即兴创作包括人在建立起艺术理论之前所致力的、美的认识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即兴创作还包括先于一切艺术技巧而存在的、审美才能最初闪烁出的火花。”[5]这个理论与康德的“天才为艺术立法”颇为相似,鲍姆嘉滕以荷马和品达为例,说明他们的作品就是正规艺术的原型,这种即兴具有阐释的意义,它是精神靠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生发出来的。因此,将这些天才的作家当做榜样便是这种审美训练的要旨所在。 其二,通过正规的艺术理论进行训练。“在没有正规艺术理论的情况下,那些虽然具有卓越才能,然而并非超人的人常常得摸索通往认识的雅的道路。”[6]
鲍姆嘉滕所谓的审美训练是针对知识精英阶层——美学家而言的,进行审美训练是一个美学家有所成就的必要前提。那么,何为有成就的美学家?鲍姆嘉滕认为,有成就的美学家的基本特征包括“先天的自然美学(体质、天性、良好的禀赋、天生的特性)”和“进行审美训练的意志和为着一个目的而时刻准备经常重复相同的行动”(即审美训练),前者包括“天生的美的精神”和“情感的能力”。鲍姆嘉滕进而又将“天生的美的精神”细分为两部分,并赋予了这两部分同样的认识价值:其一,低级认识能力,即美学,它包括感受力、幻想能力、审视力、记忆力、创作天赋、高雅的趣味禀赋、预见未来的能力和表述表象的能力;其二,高级认识能力,即逻辑学,它能够启迪低级认识能力。鲍姆嘉滕意识到,天生的美学家除了具备以上先天禀赋,还应具有情感能力,“具有在他看来有价值、并促使他特别乐于去追随、探究的那种认识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希冀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就更容易导向美的认识。”[3]鲍姆嘉滕对这种“希冀能力”按照价值高低做了排列:钱、权、工作、适当的闲暇、外在享受、自由、名誉、友谊、健康、美的认识及其附属物(德行)。由此可见,鲍姆嘉滕所谓的“先天的自然美学”指的是美学家具有利用天赋的低级认识能力和高级认识能力去追随和探索美与德行的情感能力。如果说天赋的低级和高级认识能力旨在美学的理论层面而言,那么情感能力便是理论通达美学实践的必经桥梁,它包孕一种美学实践的内驱力。
其次,与所钟爱的德国美学家阿多诺殊异,舒斯特曼引入大众文化(或称作“通俗艺术”)实现艺术与生活的重新整合。阿多诺向来对达达主义以及贝克特所代表的前卫艺术情有独钟,他多次捍卫了贝克特戏剧艺术的先锋性特质:“贝克特以挑衅的态度回应人们对他简单重复的基本理念的谴责。他的这种意识的正确性正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对进步的需求恰恰就是那难以摆脱的不可能性之基础之上的。”[10]“先锋派精英主义的卓尔不群不是艺术的错,而是社会的错。大众审美标准的无意识主要是社会的要求,目的是使自身和对大众的控制永恒化。”[11]舒斯特曼不完全肯定地否定了阿多诺的观点:“文化精英的价值可以被捍卫,而无需对流行的审美趣味和类型进行这种整体的责难,这种责难没有看到大众媒体艺术的流行形式对社会标准和假定具有重要的反对力量。”[12]大众传媒文化的通俗艺术由于拥有广大的阶级基础和受众,承认它们的美学合法性,有助于解除在意识形态上被等同于高级艺术的社会文化精英对艺术和审美趣味的长久宰制,有助于修补社会的荒凉碎裂,进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团结。
在《形而上学》一书中,鲍姆嘉滕探讨了“精神”和“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共生关系。鲍姆嘉滕指出,由于精神对身体的控制依赖于精神对身体运动的选择,因此我的精神支配我的身体;从身体的选择和自愿行为趋向中可以获知为何事件此时此地通过身体,因此精神作用并影响身体;在精神的影响因素里,身体内共存有一个遵循这些影响的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可以从那些相同的精神影响因素里被感知,这就为精神影响身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7]在外部感觉中,我们从身体的力量中可以充分了解精神为何会发生改变,因此身体也作用于并且影响精神。故而,我的精神和我的身体相互影响、交互作用、渐趋和谐。如此管窥蠡测,鲍姆嘉滕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为其《美学》的成书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正是鉴于在《形而上学》中所阐释的精神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鲍姆嘉滕才将实践美学设计作为《美学》的一部分。鲍姆嘉滕将低级认识能力的先天禀赋归为:感受力、幻想力、审视力、记忆力、创作力、趣味、预见力、表述力,这些能力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甚或说这些能力是人的身体本能。鲍姆嘉滕创立的美学就是滥觞于以上身体的低级认识能力——感性认识,着力于感性认识的完善,终结于将这种臻于类理性认识精神层面的“完善的感性认识”纳入到对身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当中。我们不必讳言鲍姆嘉滕的美学体系本自内蕴的精英意识形态,鲍姆嘉滕的实践美学是将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开拓——他不但开创了美学学科,并且致力于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之“器”结合起来。长久以来,我们对鲍姆嘉滕所创立的美学的疏忽不但表现在缺乏对其美学理论的细致研究上,更体现于过分纠缠于鲍氏所遗乃残本而忽略了对文本内在逻辑脉络的全面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作者未付梓的实践美学的有效探索与合理构想。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从鲍姆嘉滕美学中汲取营养,不但赋予身体美学以实用主义层面的理论意义,同时关注其身体实践层面的心灵反思功用和社会指导效力,感官在锐化和智化的过程中具有了普遍性和反思性,具有了深度和自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自身肉体的科学认识,勾连起肉体与心灵的隐秘谐和。与鲍姆嘉滕的精英主义实践美学不同,舒斯特曼是从对大众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入手,将艺术重新引入了道德的领地。
三、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缺失
鲍姆嘉滕在探讨“审美之真”时,首先明确了两种“真”:客观的真和主观的真。客观的真指的是形而上学的真,主观的真(或逻辑的真)指的是特定心灵中客观真实的表象。客观的真在主观的真上的投影被称为“精神的真”——这种由形而上学的真在特定心灵里获得的形态的精神的真,又可以分为偏重于知性分析的“狭义的逻辑的真”和着重于类理性思维的“审美之真”。(见图示)
许久以来,那些被作为人性中最宝贵的自然情感和同情心——席勒称之为“素朴的”情感——其人为净化功能往往被作为平庸的和粗俗的在人类交往中被忽视,而仅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呈现。正像舒斯特曼指出的那样,“作为外观的美和作为想象游戏的艺术,助长了那种将审美当作从现实中的逃离的区分:一种有助于将真实的、非审美的世界的丑恶残暴合法化的观念。”[8]他认为,长期宰制我们美学思想和审美经验的艺术概念将艺术等同于高级的优美的艺术制度,这种艺术传统服务于确定的、压制性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往往以一种不加批判的、静止的谦卑态度来面对潜在于这些高雅艺术内部的那些可改变的邪恶内容。究其原因,这种高雅艺术传统所形成的艺术制度已经作为一种美学意识形态固化了人们的审美甚至精神世界,它使艺术制度变得僵化和狭隘,使艺术实践变得贫乏而枯竭,从而阻断了艺术与生活的内在有机联系。那么,艺术与生活的内在有机链条是如何断裂的呢?
艺术制度的意识形态有效地将艺术接受限制在其自身独立的想象性审美沉思领域之中,从而从现实的物质世界中脱离出来。高级艺术通过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想象性现实暗中与肮脏、邪恶的社会现实达成了共谋——在艺术作品里,我们那受到挫败的对更幸福的生活的欲望和对更好的社会的要求在想象中被转移和升华了,我们被艺术的美丽和完善引诱和麻痹,成为艺术的精神超越功能的温顺臣民——正是艺术的这种狭隘的审美沉思,将艺术严格地区分于生活实践;正是这种逃避现实的幻像,使得我们习惯于忍受,而使现实真实情形永久存在。许多高级艺术中的社会政治抗议,实际上已经以这种方式被审美化和中立化了。实际上,即使在艺术描绘和反抗社会痛苦与孤独时,这种想象性经验也被审美再次占用和令人满意地释放了,而并不产生真正的批评和改变世界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艺术作品成为人们逃离肮脏、痛苦的现实世界的精神乌托邦而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审美的可然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审美之真中的可能性意义相重合的概念,鲍姆嘉滕的老师沃尔夫认为,哲学采用了充足理由律的原则去演绎:不只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存在物可能性的真实特性上。可然性指的是“我们对什么东西并不确信无疑,但尽管如此又从中找不到假的这种东西。”[1]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理解为最大程度上的“可能性”,它处于审美之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虽然没有达到完全确定无疑,但又从中看不到任何的假。审美可然性拥有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阈限。感性的、混乱的心灵表象中有时候潜藏着完全的确定性的真,还有一些微小的由直观的知觉构成的真。只在感性看来确凿无疑、在感性和知性看来都确凿、在逻辑和审美意义上都可信,或者仅仅在审美意义上可信——都可以纳入审美可然性的阈限。哪怕在审美意义上不可信,只要思想中保留着趣味的因素,仍旧是具有可然性的。
这些具有根本新异性、反抗性和启示性的通俗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应然性。
首先,由于艺术家与其传统的社会供养人形式上的断裂,艺术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被边缘化为一种个人天才的神话——这种神话既非具有神的代言人的卡里斯玛权力,亦不是一种垄断性霸权,它在大众传媒到来的时代被迫萎缩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自身纯粹性的存在。即便如此,像T·S·艾略特这样的精英艺术家也并未在大众传媒呼唤态度多样性的整体背景下放弃尽可能大地扩展自己文学势力范围的主观努力,“(T· S·艾略特)通过主张艺术家与其社群的必然联系以及表达希望影响这种社群中尽可能大的部分,而明确地否认这种神话。”[9]
易言之,鲍姆嘉滕强调进行审美训练的目的在于将人的低级认识能力经由类理性思维的引导而趋近于对美和德行的认识。作为“启迪学”的一部分,审美训练的着眼点尚停留于精神层面和理论向度,对于未竟的“实践美学”,在鲍姆嘉滕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书中,已可以管窥一斑。
最后——也是尤为紧要的是——如果将通俗艺术排除在美学思考之下,有将其评价和未来放逐于唯利是图的市场的危险。舒斯特曼指出,通俗艺术因为接收真正的生活关切和愉快而挑战艺术的纯粹自律,从而被妄断为从高雅到庸俗的系统还原而被剥夺了审美的资格——其源头往往是因为通俗艺术的暂时性特征所给人形成的不真实性的主观判断。从巴门尼德以降就开始了对感官认识的强烈否定,这一哲学谱系留存给当代人的思维定势就是对于永恒和确定性的渴望。这种对短暂价值的拒斥“阻塞了一条建构一种更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生活的途径。”[13]因为短暂的愉快被排斥在价值领域之外的代价,是严肃的思想放弃了它们在生活中最好地被实现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的丧失会导致通俗艺术对生活的剧烈影响滑向要求的盲目性从而屈从于广告的压力,而这正是工业文化对通俗艺术收编的根本原因。
舒斯特曼认为梅洛-庞蒂对未经反思的身体主体性的价值进行了强烈的理论反思,但排斥把真实的身体作为反思的实践训练场来看待,因此他提供了一个补充性的哲学视角:“对于身体与身体意识的实践努力的全面融合”,“它旨在为将来创造更好的体验,而不是试图重新获得那种已经丧失了的、对于原初过去的知觉统一性。”[14]舒斯特曼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中的反思品质源于杜威的救赎身体反思,杜威批驳传统的物质对精神的二元主义,代之以“物质的、身心的和精神的层次”,身—心的层面意味着“当感觉的辨别越来越复杂,它们就能达到各种感受层面或基本的知觉能力层面。”[15]这种感受和知觉的层面所做出的取舍本身就是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所呼唤的自由内涵着前瞻性的道德责任感,在人们根据其行动所作出的评判中朝向更好的反思、判断和选择前行。舒斯特曼注重身体的实践维度,他不但大力褒扬亚历山大技法和费尔登克拉斯的工作——虽然同时也指出亚历山大拒绝通过实验和分析的标准科学方法从事自身理论的发觉和测试——认为通过身体姿势或运动这些身体维度的训练提升了身体的自我意识和有意识的控制能力,进而调和现代社会对单纯体力劳动和单纯智力工作的尖锐区分,有利于实现人类健康的整体性进程。
Domestic cosmetic brands concern about korean brands 12 1
“骰子”有6个面,相对面点数的和为7,如果将一摞骰子摆起来,只看到最上面的骰子朝上一面的点数就可以知道这一摞骰子“看不见”的所有面的点数之和(若有a颗骰子,最上面一粒骰子朝上的点数为b,则“看不见”的点数之和为
舒斯特曼从实用主义美学向身体美学延伸的理论进路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学理论在身体实践中的渐趋衰微。身体美学与其说是一种美学理论,毋宁说更接近一种实践目的——它在反抗意识美学学术话语的同时逐渐疏离了身体美学的美学本体论意义,逐渐偏离了传统理论意义上美学之“美”,提升身体本身的内在感知和意识能力之目的更趋近一种隶属于生理学和物理学层面的身体之“健美”。
一般情况下,当车辆行驶速度小于20 km/h时,认定为拥堵状态.此处采用路段流量加权平均方法求整个区域的平均速度:
四、小结:一种呼吁或畅想
受制于当下的文化环境和消费主义潮流,鲍姆嘉滕所创立的作为“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美学在今天已完全脱离了它的原初语境:在理论维度,它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表现为一种肤浅地沉溺于感官享乐的“娱乐至死”精神;在实践维度,美学被简单化约为一种“美化身体之学”或者“养生之学”,大众对于“身体美学”这一概念的直观反映更多的是健身、减肥、时尚甚至整容等。在其间,我们无法发现身体和“美学”之间的直接勾连。
Bin 707:名字源于波音707,而非酒窖编号,多产区混酿的单一品种赤霞珠葡萄酒,首个年份1964。
舒斯特曼创立的身体美学是以实用主义美学为内核,通过对通俗艺术的社会存在之合法性辨析推导衍生而出的,身体美学不但在理论上是一个包孕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诸研究领域的学科,而且由于它的实践维度使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做席勒审美教育的延伸,虽然我们无法回避这种致力于身体健康的身体美学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过于偏重身体功能性效果,忽视美学理论建构的缺陷。如果说鲍姆嘉滕通所创立的美学旨在将感性认识从理性认识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解决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认识层级上的“共在”问题,那么舒斯特曼所创立的身体美学意在通过对反思性的身体自我意识的训练来培养身体的审美敏感性,构建一个与他物相关联的“共生性”自我。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侧重于强调感性认识自身的理性品格,其“审美训练”针对的受众是知识精英阶层;舒斯特曼以摇滚乐和说唱为例,从大众文化本自具足的反叛性意识形态诉求出发,将视角投向对作为感性认识载体的普罗大众身体的纵深发觉,从而将审美从感性认识领域带入了身体实践领域,成为切切实实的“为人生”的美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在美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身体个体启蒙价值。鲍姆嘉滕在前期著作《形而上学》中强调精神与身体的交互作用和彼此和谐,在随后的《美学》著作中将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并置,勾画出了实践美学的设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鲍姆嘉滕的实践美学中应该存有身体美学理论的一席之地。如何弥合精英阶层与普罗大众在美学理论上的鸿沟,使得这种“完善了的感性认识”切切实实地惠及普罗大众的身体美学实践,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长久思考的难题。
参考文献:
[1][2][3][4][5][6][德]鲍姆嘉通.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76,13,27,29,30,32.
[7]Alexander Baumgarten:Metaphysics[M].BLOOMSBURY Press,2013:260.
[8][9][1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6,255,241.
[10]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55.
[11]Theodor W.Adorno:Aesthetic Theory[M].Routledge & Kegan Paul press,1984:360.
[1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表面与深度[M].李鲁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54.
[14][15][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占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260.
On Baumgarten 's "Quasi -rational Thinking "System and Its Body Aesthetics
LIU J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China )
Abstract :"Father of Aesthetics" Baumgarten established the aesthetics discipline to restore the legitimate position of perceptual knowledge on the cognitive ladder and establish the rational character inherent in perceptual knowledge. Baumgarte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training, and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irit" and "body" in his philosophical work Metaphysics , thus we can see the unpublished "practical beauty" in his works of Aesthetics . Dimension of learning. Schusterman 's physical training, which aims to enhance the inner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body, departs from the aesthetic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ody aesthetics and from the "beauty" of aesthetics in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sense. How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aesthetic theory and make Baumgarten's "perfect perceptual knowledge" benefit the body aesthetic practice of the general public is an aesthetic problem worthy of our long-term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Quasi-rational thinking;theoretical aesthetics;practical aesthetics;aesthetic training; body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 B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02-( 2019) 05-0093-07
收稿日期: 2019- 07- 07
作者简介: 刘 娟(197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美学。
(责任编辑: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