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湖十景”的命名艺术_西湖十景论文

试论“西湖十景”的命名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艺术论文,西湖十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之独一无二,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正如“文化景观”所定义的那样,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这个杭州城西的西子湖,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

       一、“西湖十景”与“集称景观题名”

       目前,杭州“西湖十景”共有三组,分别为:

       老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三评西湖十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杨堤景行、万松书缘、岳墓栖霞、梅坞春早、湖滨晴雨、北街梦寻、三台云水、钱祠表忠。

       公元1129年,南宋王朝迁都杭州,随之而来的画院画家惊艳于西湖山水之美,因景作画,因画命景,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首例标题齐整的四字景目,称为“西湖十景”,如今也称“老十景”。20世纪80年代,杭州市政府发动民众参与评选“新西湖十景”,历时8个多月,从七千多个景名中粗选、复选、精选出“新十景”。2007年2-11月,杭州市政府开展了一次对西湖的集体审美活动,评选诞生了“三评西湖十景”。三代“十景”一脉相承,景名合一,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深受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①“西湖十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②

       以往命名学研究,对这种以8-10个齐整的四字景目组成一个命名系列的特殊命名方式很少关注,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已有的术语中,将“用文学语言给景区、景点、景物命名”称为“景观题名”③,将“通过8-10个四字景目组成一个景观系列”的做法称作“景观集称”④。因此我们不妨将类似的命名方式称为“集称景观题名”。“集称景观题名”是中国的原创,其产生最早的是北宋年间宋迪的“潇湘八景图”。然而,产生时间早、影响范围大且完整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当属南宋的“杭州西湖十景”。此后,在文人雅士、帝王将相的促进下,大到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镇、一座寺庙,甚至一个家族纷纷效法推出各自的“八景”、“十景”,从而形成了一种“景观集称文化”(也称“八景文化”),并广泛影响我国的艺术、文学和传统园林领域,甚至传播至整个东亚,生发出朝城府“汉城八咏”、日本“金泽八景”、“近江八景”等。⑤

       “景观集称题名”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不仅在历史上盛行,且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近年来各地更是兴起了一股全民海选胜景重新题名的风潮。虽然现代集称景观题名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或多或少带有传统“十景”、“八景”的印痕,但“集称景观题名”已然从古代文人雅士审美逐渐演化为一种全民集体审美,从观景作画题诗一系列的活动简化成一种因景命名的行为。这些现代集称景观题名有的与旧题名一脉相承,堪称典范,有的却失之水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现有研究薄弱造成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规划角度对各地“八景”、“十景”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但是对这种特殊命名方式的研究很少。本文以三代“西湖十景”为例,从美学、文化、功能等角度考察这种特殊的命名艺术。

       二、“西湖十景”命名的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二元对立”、“中和平衡”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使用“偶对为佳”、“四言为正”的审美情趣,以及古典文学创作中追求奇特想象、精巧构思、生动形象的浪漫艺术思维,都深刻地影响了“集称景观题名”的命名方式。三代“西湖十景”景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价值,集中表现为音律美、结构美以及意蕴美。

       (一)音律美

       “西湖十景”以及其他众多集称景观题名在语言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景名都是四字格式。四个音节巧妙运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读来抑扬顿挫、起伏相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极富音律之美。刘振前(2004)把四字格成语的平仄类型分为五大类,即对立型、往复型、回环型、变式型、特殊型。前三类是平仄的基本型,亦称合律型、完全和谐型。变式型是不完全和谐型,但根据诗律“一三五不论”原则,可以看作完全和谐型的变式,因此也合律。只有特殊型是不合律的。⑥据此,我们考察三十个西湖四字景目的音律节奏特征,得出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字景目的平仄音律虽不如骈文及律诗那样严格规范,变式型较多,但总的来说都是合律的,拗者仅占少数。值得注意的是,不合律的全平式中,“双峰插云”本名为“两峰插云”,后来清康熙帝南巡杭州重题“西湖十景”,将此名改为“双峰插云”。“两峰插云”是合律的“仄平平平”式,可见最初南宋画家命景时有对音律平仄进行考虑。而“双峰插云”虽然文气一些,却使得景名在平仄上失之轻重,这是该名在音律上的一大遗憾。相比于全平式,全仄式是最不合律的一种平仄搭配形式,读来相当拗口。如“满陇桂雨”四音连仄,音感低沉、压抑。虽然根据上声变调规律,上声的“满”在上声的“陇”之前,其调值变为阳平,但听觉效果仍不和谐,所以杭城人、各旅行社以及广大媒体均有意将“陇”误读作阳平,形成“仄平仄仄”式,以尽量使其音律和谐。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四字景名对音律美的重视。此外,仔细观察这些四字景目在变式型中的分布,可以发现,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这四种搭配受到排斥,而这四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有三个仄音,这使人不由得想到律诗格律中的大忌:“孤平”。有人将这种四字景名表达格式称作“四言景目”、“四言诗体”,可见是有道理的。

       总的来说,三代“西湖十景”的命名都非常注重声调的搭配,既有规律性又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节奏上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结构美

       与音律相应,“西湖十景”题名的结构也深得整齐匀称之美,且这种整齐匀称并非死板的规则和工整,而是在规律中蕴含着灵活的变化。四字格的优点在于不仅整齐匀称、简洁凝练,而且形式灵活,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西湖十景”题名的结构都可以一分为二,大体是前两字指明特定景点,后两字描述特色景象。然而二者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偏正关系,后两字的景象从属于前两字的景点,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云栖竹径、九溪烟树、湖滨晴雨、三台云水等;主谓关系,如:双峰插云、阮墩环碧、黄龙吐翠、岳墓栖霞等;状中关系,前两字的景点是处所,后两字点出游客活动,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虎跑梦泉、龙井问茶、六和听涛等。

       另外,还有一些“超常”结构,其结构关系独具特色,相对于一般“四字格”及成语,它们更接近于古典诗词的句法结构特点。古典诗词讲究格律、语言精练,常常有词类活用、语序错位、成分省略以及扩充紧缩等“超常”的句法结构,这些在三代“西湖十景”四字景目中也有体现。如“北街梦寻”是“北街寻梦”的语序错位。“梦寻”给人一种陌生化、新奇化的语言感觉,凸显了“梦”这个意象,将北山路边那些积淀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建筑比作一个个古老的梦,似真似幻,引人浮想联翩。“梅坞春早”也异曲同工,道尽了梅家坞早春这道独特美妙的风景。此外,由于字数以及结构的需要,四字景目对于凝练有极高的要求,因而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省略在这里也非常普遍。不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甚至表示词汇意义的实词也大量省略,从而使结构关系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模糊性。比如“宝石流霞”有偏正和主谓两种理解方式,前者意指宝石山上东观朝阳,西观晚霞的好风光,后者则将流霞中赭红色的宝石山比作一块光影流动的宝石,点出其与众不同的自然美景。由于实词、虚词的大量省略,再加上一些词本身的多义性特点,一些景名的结构也变得难以捉摸。如“杨堤景行”,“景行”可理解为在杨公堤六桥信步时“人从桥上过,如在景中行”的人行景移之感,此为状中结构;同时,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名句,“景行”也可理解为伟大的德行,以杨公堤纪念明代杭州知府杨孟瑛疏浚西湖的功绩,这样理解则为偏正结构。与之相似的还有“万松书缘”,“书”一则可理解为动词“书写”,暗含民间传说中梁祝在万松书院谱写的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是人们寻觅良缘,再书姻缘的好地方,此为状中结构;另外,“书”还可理解为名词,即“由书成缘,由缘成书”,此为偏正结构。

       总之,四字景目这样的结构特征,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形成了语言风格简约凝练之美,从深层语义角度讲,其语法成分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在理解上灵活自由,可以作多向理解,从而解放了想象空间,扩展了语义内涵,独具含蓄想象之美。

       (三)意蕴美

       “西湖十景”的命名,不仅体现出音律美和结构美,更体现出深厚的意蕴美,不仅是一种文化景观的再现,更是一种文化意象的体现。比如“三潭印月”,就为人们展现了夜西湖月光、波光、塔影交相辉映,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孔中又有月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美丽画面。为了营造意蕴美,“西湖十景”的景名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意境的营造上有很高的要求。

       1.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四字景目也被称作“四言景目”、“四言诗体”,它们同古典诗词一样,有着无穷的诗意,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展现一种“韵外之致”的意境美。西湖景观命名可选用的元素众多,如湖、潭、泉、溪、山、峰等山水景观元素,莺、鱼、竹、桂、茶等生物景观元素,院、钟、桥、墓、祠、塔、庙等人文景观元素,春夏秋冬、风雪云霞等天象气候景观元素,以及梦、禅、缘等虚无的景观元素。然而命名不比作画,可以细细勾勒,也不比作诗,可以起承转合。每一个景名仅有四个字,为了最大限度地凸显景点特色,只能在从这些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景观元素中,抓住最主要的景物,把最鲜明的景物特征及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定格下来形成景名。

       首先,需要合理选择景观元素,并通过一定的修饰词或进行元素间的组合以确定景观元素特有的基调。如“湖”是波澜平静的“平湖”,“桥”是似断非断的“断桥”,“钟”是晚间敲响的“晚钟”,“桂”是落如雨下的“桂雨”,“树”是烟雨朦胧的“烟树”,“霞”是光影流动的“流霞”。

       其次,抓住主要意象,将景点与其最理想化的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比如“平湖秋月”、“九溪烟树”等是自然元素之间的组合;“岳墓栖霞”、“阮墩环碧”等为自然与人文元素的多元融合;“南屏晚钟”、“苏堤春晓”的四时四季时间变化以及“双峰插云”、“宝石流霞”远景近景的空间转换,是时空的多元融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龙井问茶”、“六和听涛”等则为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结合;还有的景名用了一些虚无的意象,或反映出该景点背后蕴涵的民间传说故事,如“虎跑梦泉”、“万松书缘”等,或彰显该景点的主题,如“灵隐禅踪”、“钱祠表忠”等。

       2.意境的营造

       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并非简单的拼凑叠加,而是一种意蕴上的有机融合,这使得整个景名突破形式而出现如诗词般的意境。上述秋月、夕照、残雪、烟树、断桥、古寺、晚钟等,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用于营造幽静、寂寥、疏阔、祥和等审美意境的典型意象。这也体现了“西湖十景”的命名与诗一样,有意锤炼字词,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一是虚实相生的意境。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景名基本上都是前两字点出某一具体的实体景象,而后两字是虚象,以此提示西湖山水在不同时空中最具有诗画意蕴的景观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苏堤春晓”,其实体景象是苏堤上的六桥及其两旁的桃、柳等花木,而“春晓”是苏堤在春季清晨的经典景象,并非四季四时可见。但即使如此,游人仍可以在景名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来感知领略其中的情致意味。三代“西湖十景”中很多景名,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满陇桂雨”等皆属此类。除此以外,也有的景名是从实境引发审美想象而营造出诗意的虚境空间,如“灵隐禅踪”的“禅踪”是虚景,意在烘托佛教圣地灵隐的脱俗之境。而“南屏晚钟”更非实景而是虚景,此景不仅是聆听净慈寺晚钟一瞬间的铿然击响,更是感觉钟声传远,山应谷喝,悠扬回荡,逐渐褪声的意境。这些景名以有形表达无形,充分发挥“虚”的作用,达到“实景清和空景现”,“真境通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从而引发游人悠远的联想与情思,给人惬意的艺术享受。

       二是动静结合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湖十景”景名堪比优秀的山水诗词,于静处发现动感,营造出动静结合的意境。动态意象的塑造有赖于动词,一个巧妙的动词可以使整个景名灵动起来。在这三十个景名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精心选择的动词,试举两例以说明。“双峰插云”的景点指的是西湖西南面的南高峰和西北面的北高峰,双峰突兀争雄,独立秀出,尤其在云雾弥漫的时节,双峰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插”字将高耸入云的双峰赋以动感,极言其高的同时,也使得双峰仿佛获得了生命力,成为神来之笔。又如“黄龙吐翠”,黄龙洞山岩间塑有一个苍劲古朴的黄色大龙头,周围古木参天、青苔满布、竹径通幽,整个庭院的翠绿之色仿佛是龙口中“吐”出一般。相比于该景点在清朝时“杭州二十四景”中的“黄龙积翠”一名,一个“吐”字不仅营造出富有生命感和动态感的绿意,更令人联想到庄子的“吹啕呼吸,吐故纳新”,颇具道教的洞天福地气象。

       三是物我交融的意境。“西湖十景”的命名,不仅对应于西湖景物,还显示出美景中人与景和谐的闲逸愉悦。这些命名调动的不单是人的视觉,也有听觉,如“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六和听涛”等,还有嗅觉、触觉,如“满陇桂雨”、“龙井问茶”等。其中,“满陇桂雨”一名使人仿佛闻到了桂花袭人的香气,让人不禁有伸手触碰那落如雨下的桂花的冲动;“龙井问茶”一名,在“问”中调动起游人的各种感官去体验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不仅如此,娱人的情趣、审美的感受、理性的感悟、情怀的寄托,都体现在这些景名中。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景名中感受到“钱祠表忠”体现的儒家的忠孝,“灵隐禅踪”渲染的佛家的空灵,“黄龙吐翠”蕴涵的道家的隐逸以及“万松书缘”的民间文化趣味。

       三、“西湖十景”命名的文化特征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题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成为西湖的标识,除了美学上的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景名将抽象的西湖文化具体化,以强烈的文化特色来强化人们对西湖文化的记忆。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名都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命名者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精心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

       (一)体现景点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杭州作为中国十大古都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漫步大街小巷,处处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文化积淀,即使一处小小的景点,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三代“西湖十景”每一景的背后都有着众多的歌谣、传说、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游客最感兴趣的往往就是这些独特的文化,这能让游客真切地了解西湖的历史。因而“西湖十景”的命名很注重将这些文化历史信息体现在景名中。

       1.古代历史人物的影响

       三代“西湖十景”,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各自的一段历史,人们也有意将这些景点与历史的联系鲜明地表现在景名中以纪念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对西湖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杨堤景行”的景名,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纪念明朝时杭州郡守杨孟瑛开浚西湖使之免遭干涸的伟大功绩。而“钱祠表忠”艺名也正是为感怀五代时期,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际,平定吴越,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不失臣节的事迹。⑦

       此外,有些景名更是重要历史人物直接参与命名的结果。南宋迁都杭州,随之而来的不少画院画家,如陈清波、马远等,为西湖山水作画并题名,据此形成了“老西湖十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题“老西湖十景”,将“两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分别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西照”、“南屏晓钟”,并题写了“曲院风荷”,留下著名的别字“曲”,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麯院”从此便成了“曲院”,⑧使得游客300多年来都在苦苦寻求这个院到底“曲”在哪里。

       然而,即使是帝王一时兴起的题字也并非都能为人们所接受。“雷锋西照”与“南屏晓钟”虽为帝王题字,但人们更钟爱“夕照”和“晚钟”,所以只在清代有关西湖的著作中有这两处更改的景名,此后人们赋诗作词写文仍沿用初名。究其原因,西湖景观题名绝非个人的命名行为,在其流传过程中,很多人参与了改写和增饰,每一个景点背后都蕴含着众多诗词歌赋、传说典故,体现着集体审美情趣。这些景名变更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湖的历史。

       2.诗词典故的化用

       将历代描写景观的经典诗词典故化用在景名当中,能够体现古朴典雅的历史人文氛围。以下试举两例。

       景名“吴山天风”的“天风”并不能顾名思义仅仅理解为“天然之风”。它还有一层意思,取意于“天风海陬”,即边缘的意思。元代萨都剌在《偕卞敬之游吴山驼峰紫阳洞》诗中有“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一句,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登吴山》诗中有“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一句。吴山是历史上吴越两国的边界,故名“吴山天风”。⑨再如三台山景区中有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之祠,“三台云水”的景名化用了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句,不仅点出了三台山景区云与水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色,更颂扬了民族英雄于谦的高风亮节。⑩

       3.民间传说故事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西湖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湖。千百年来,杭州人民在开拓、美化西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一些景名正是因为蕴含了有关的传说故事,而颇有民间文化趣味,以下举两例以说明。

       “虎跑”景点之名,因梦泉而来。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在此修行,后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一日,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日间果见两虎跑(念páo,意为走兽用脚刨地)翠岩做穴,石壁涌出泉水,“虎跑梦泉”由此得名。“(11)又如“万松书缘”一名。民间很早就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结伴就读万松岭上的传说,万松书院也因此被称作“梁祝书院”,“由书成缘,由缘成书”,因此万松岭景点题名为“万松书缘”。(12)

       (二)展现地域的江南文化意蕴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我国南北方的文化审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对于北方政治、伦理话语占主导的文化,南方独具诗性、唯美的文化特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江南文化。“江南”,历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字眼,早在唐朝,白居易就用“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把江南与杭州连在了一起。“西子湖”作为一个关于梦和美的想象载体,令人联想起天堂,更是成为历代中国人心中渴慕的江南情结。“烟柳画桥”、“杏花春雨”、“粉墙黛瓦”、“茶香墨香”,四面八方聚拢来的无数企望的目光,正是为一睹这诗性的江南西湖。将“西湖十景”与北京的“古燕京八景”、“新十六景”作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湖景观题名展现出的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蕴。

       无论是旧时“古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趵突、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还是如今“北京新十六景”——天安丽日、紫禁夕辉、燕塞雄观、慕田古堞、白塔堆云、颐和慧海、圜丘清音、香山红叶、十渡浮峦、盘古遗火、幽峡流碧、大钟声远、龙潭漱玉、明陵落照、卢沟醒狮、红楼大观,这些景名都蕴含着北方独特的审美风尚: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辉煌壮丽,混融了皇家气派、政治中心气度的威严感和神秘感。

       将这一南一北典型文化影响下的景观题名作比较,同是雪后初晴之景,“西山晴雪”展现的是旭日照辉下红装素裹的西山,一派庄严和壮丽的景象,而“断桥残雪”则是雪残末消时露出的斑驳古桥,桥身依约,似隐似现,似断非断,别具荒涩冷艳之美。同是艳阳下的景象,“天安丽日”是灿烂阳关下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宝石流霞”是朝阳洒沐之下,满山流霞缤纷以及山上窈窕挺秀的保做塔。同是钟声,“大钟声远”令人感受到大钟寺永乐大钟气势雄壮、声音醇厚、响彻京城,“南屏晚钟”则是深林古刹中响入云霄的一声清音,清越悠扬,飘渺空灵,余音缭绕。可见,北京的“古燕京八景”、“新十六景”,其气势、壮观、宏伟、严整都体现出北方山水、北方性情的壮美气度,神秘威慑、突出皇权的格调,而三代“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温润、幽玄、舒缓,独具“花轻如梦”、“细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气质。这也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对景观题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西湖十景”命名的功能特征

       命名是一种社会语言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命名活动使命名所指的对象(所指)与命名本身(能指)固定地对应起来,以实现其指称功能。而理据是名与实之间的桥梁,做到名实相符也就是要讲求理据。不仅如此,命名还具有呼唤功能,名称是人们对于所指对象的第一印象,能否唤起人们的认知感官,形成一个好印象也十分重要。从命名功能角度来看,“西湖十景”的命名呈现出与其他事物命名,以及一般景区命名不同的功能特征。

       (一)指称功能:名与实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名实观历来重视名实相符。既然是西湖景点的命名,景名作为能指,其所指自然是具体的景点景观。然而,“西湖十景”四字景名的能指与所指,即名与实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仔细观察这三十个四字景目,它们所标示的既是景观风景,又不是纯粹的景观风景,严格地说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景观基础上的自然人文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意蕴。这些景名通过捕捉转瞬即逝的鸟语钟响、轻风细雨和浮光掠影,通过定格四季和四时具美感的那一时那一刻,展现出的是一种理想化的风景,一种人的头脑里才能产生的风景。所以,在“西湖十景”景名里,名所对应的实,即指称的对象,是一种被赋予了文人美学和文化追求的理想化的西湖景观。

       虽然不是简单的对应,但从以上美学及文化特征的分析来看,“西湖十景”景名依旧有着十分明显的理据,仍可谓名实相符。三十个景名或是点出了该景点在某一时令、某一空间最美的特色景致景物,如“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岳墓栖霞”、“湖滨晴雨”、“云栖竹径”、“满陇桂雨”等;或是标示出该景点的特色游览活动,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龙井问茶”、“六和听涛”、“北街梦寻”等;或是反映出该景点背后蕴涵的民间传说故事,如“虎跑梦泉”、“万松书缘”等;抑或是彰显出该景点表达的主题主旨,如“灵隐禅踪”、“钱祠表忠”、“杨堤景行”等。这种命名理据就是抓住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景观元素中最主要的景物,提取该景观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引人入胜的自然、文化特征,分别锤炼成符合审美的两个词,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四字景名。虽然现实的景象与命名中的描述不完全对应,但是景名的美学和文化特征与西湖的美学和文化特征如出一辙,因此并不会有名不副实的违和感。

       (二)呼唤功能:宣传、提示与共鸣

       “西湖十景”题名的名实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并非因为命名者不注意表现实际景观,而是因为“西湖十景”景名作为旅游景点最重要的标识,还具有旅游宣传的作用。相比于一般事物的命名,景观命名格外重视命名的呼唤功能。

       一方面,“西湖十景”题名所标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每个景名更是挖掘出了山水风景潜藏的浪漫和诗意,用简短精练的四个字画龙点睛式地突出景观的自然与文化审美特征,用景名的艺术之美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游客的眼球,给游客留下神往的第一印象,未游人先醉,从而招徕游客。另一方面,这些题名又通过定格西湖景观最迷人的某一时刻、某一特征,呼唤游客注意,避免在游览时错过最具魅力的那个点,从而起到观赏体会的提示、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景名作为桥梁,引起游客的共鸣和想象。然而,“十景由来总不同,西湖烟水藐难穷”,西湖之美难以尽言且游客的个性也是不能抹杀的。“西湖十景”题名达成了宣传招徕和提示引导的作用,却也需要为游客独特的体会留出窄间。从某种程度上说,游览西湖与鉴赏诗歌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诗意的景名能像诗一般创设出一种模糊的意境,呈现出含蓄的美和留白的意趣,更进一步呼唤起游客的各种感官,产生心灵的互动,以自己独特的理解确定自己心目中的意义,建立起自己意愿中的“西湖十景”,并对于“西湖十景”产生独特的文化印象,获得认同感。正因如此,这些景名与景观一样都需要欣赏者反复体会,不断拓展自己的形象思维,才能品出潜在的韵味。西湖的诗性也正是体现在不同的人游览西湖景观,时时刻刻处处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西湖以生命的灵性,领悟西湖的美学内涵,获得生命的体验。

       对三代“西湖十景”的评价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少人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老西湖十景”最出色,其后则一代不如一代。方文标、吕洪年曾著文对“新西湖十景”的命名逐一提出批评,认为“新西湖十景”的命名存在“不实、不雅、不当、缺乏诗情画意,没有雅俗共赏”等缺陷。(13)而当年参与“新西湖十景”评选的两位专家陈文锦、乌鹏廷随后发文反驳并指出,“新西湖十景”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受到社会众多好评,对这些题名需要用心去体味,用情去观察,才能领略到其优美。(14)

       根据以上对三代“西湖十景”题名的美学特征、文化特征和功能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最理想的景观题名,当然是能达到三者的统一。三代“西湖十景”题名中不乏这样集美学、文化、功能特征于一身的完美范例,这也是这些题名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扬名中外的关键原因。但命名的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常常会出现冲突,要达到三者的统一并非易事。

       有时,题名审美性的发挥会影响到命名的功能性。比如出于审美上整齐匀称的需要,四字景名经常将一些景点的本名加以减缩,如“满觉陇村”简称“满陇”,“阮公墩”简称“阮墩”,“杨公堤”简称“杨堤”,“岳王墓”简称“岳墓”,“梅家坞”简称“梅坞”,“北山街”简称“北街”,“钱王祠”简称“钱祠”等等。这样的减缩是在尽量不影响指称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实际上对那些不甚了解景点的外地游客来说,仍然有误导的可能。这也是许多人评论后两代“西湖十景”景名时经常指出的一大缺憾。

       此外,对于景观题名文化性的追求有时也会制约命名的功能性。就拿“吴山天风”来说,游人往往将“天风”理解为自然风,因而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自然风哪里没有?难道大自然的风只有吴山才有吗?至于无风之日登山更是有名不符实之感。极少有游客会想到“天风”取意于“天风海陬”,有边缘的意思,意指吴山是历史上吴越两国的边界。这正是因为景名包涵了太深厚以致生僻的文化因素而使得游客对景点产生不解甚至误解,直接影响到了景名的指称功能、呼唤功能。

       当然,命名的呼唤功能有时也会出人意料地影响命名的审美与文化表现。比如“满陇桂雨”一名,最有诗情画意的就在一“雨”字。为该景点题名的书法家刘海粟大师认为这“雨”字用得好,把景点点活了,而且应了杭州“云中落桂子”的传说。(15)但也有人认为景名中的“桂雨”让人联想到花如雨下、花败残落,太过伤感,不适合做景名。更有人因“桂雨”的误导,在满觉陇看不到“桂雨”,于是就去摇桂树、打桂枝,实在是大煞风景。

       可见,“西湖十景”的命名及其评价并非易事。一个好的景观题名得来不易,它不仅要使命名的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功能特征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还要平衡好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三者的相互制约,并找到一个明晰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接近、概括出景观特点。同样,仅着眼于某一角度进行的评价也难免片面,而只有将命名的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对“西湖十景”题名作出客观的评价。对于当前风生水起的“新八景”、“新十景”的命名和评价,我们应当将其作为一种艺术来对待,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杜绝敷衍草率、生拼硬凑、批量生产,唯有如此,这种古老的景观集称题名文化才能真正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本文曾在“国际命名学首届学术会议”(2013年西安)上作大会报告,得到与会专家的指正,深表谢意。

       注释:

       ①王露、叶自新:《西湖三十景》前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杨晓政:《“西湖十景”的名称之美,打动了评审专家》,《钱江晚报》2011年06月26。

       ③胡如城:《景观题名的作用、归属及其基本技法》,《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年第8期,第206-209页。

       ④吴庆洲:《中国景观集称文化》,《华中建筑》,1994年2期,第23-25页。

       ⑤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规划师》,2006年12期,第89-91页。

       ⑥刘振前:《汉语四字格成语平仄搭配的对称性与认知》,《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44-51页。

       ⑦钱祠表忠-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skvuuRfhOKAmCarprWceqOZ-Lhj61HXu8i-A4G1JQJHhIzOp-LIQy9i9yANTISGyuzvcnBc4S-4HES41T9NWc_

       ⑧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第二卷,《风景名胜篇》,第100-105页。

       ⑨(14)(15)陈文锦、乌鹏廷:《20年前的“新西湖十景”让杭州西湖蒙羞了吗?》[EB/OL].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488679.htm

       ⑩三台云水-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66485.htm

       (11)虎跑梦泉-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0741.htm

       (12)万松书缘-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66463.htm

       (13)吕洪年、方文标:《为杭州文化名城挑刺——对“西湖新十景”景名的探讨》,《杭州研究》2000年第3期,第36-38页。

标签:;  ;  ;  ;  

论“西湖十景”的命名艺术_西湖十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