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美国论文,视野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传导机制、波动幅度、表现形式、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以减轻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经济危机的理论和历史表明,各种经济学在传导机制、波动幅度、表现形式、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差异在现代社会有缩小的趋势,但在危机根本原因的认识上分歧依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能仅仅满足于具体原因,应该在深入认识根本原因的同时,搞清楚危机的本质与现象、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表现形式,以揭示危机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多数西方经济学流派仍然热衷于对具体原因的分析和描述,而且常常把具体原因说成是根本原因,虽然有时也有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之别,但绝对不会触及根本原因。经济学的这种分歧在解释美国次贷危机问题上又一次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和理论,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剖析,强调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与现象、具体原因与根本原因之间的联系及其表现形式的重要性。
一、几个典型的观点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学术界已有大量解释。我们从这些解释中可以再一次看到,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那就是热衷于对浅层次原因的解析。
(1)“次级贷款公司接受价值被高估或者说被泡沫化的房产作为抵押,大肆信贷扩张,贷款机构纷纷推出零首付、零收入与资产证明、仅付利息、负摊销等做法,向那些信用差、负债累累甚至是没有收入证明的人提供抵押贷款,并且允许采用浮动利率形式。贷款机构将存在信贷泡沫的抵押贷款经过处理卖给了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对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层层打包成CDO之后卖给投资者,结果市场的杠杆作用又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这些充满了泡沫与风险的抵押贷款证券产品等于是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放大的产物。随着利率的提高,房地产融资的成本逐渐提高,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资产一旦开始向真实价值回归,就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利益链条也就变成了危机传导链条。所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这才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①
(2)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格林斯潘时代错误的货币政策。首先,这个政策造成了房地产泡沫及其破裂。这就是在连续13次降息之后又连续17次提息,使低息时期形成的房地产热,随着高息时代的到来和流动性过剩而见顶回落,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使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而且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结果房贷机构形成了大量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贷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其次,这个政策还造成了对金融衍生工具和杠杆交易的滥用。在格林斯潘掌舵美联储时期,他不顾国会议员和华尔街人士的一再风险警告,坚决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任意发展,以至华尔街贪婪的投机者让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越滚越大,最终把美国乃至世界其他金融机构卷入其中。②
(3)美联储放任华尔街金融创新,长时间使利率保持在过低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监管部门给了市场活动家过多的自由,任由一个极度扩张的信贷市场发展,资信评级机构又向可能存在风险的无核查贷款发放了“AAA”评级证书,这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③
我们从上述观点中可以看出,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要么把具体原因说成根本原因,要么把浅层次原因说成深层次原因。如果按他们的观点推导,美国经济只要不再出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错误的货币政策、极度风险的放贷行为、评级机构的失职、滥用金融创新等现象,只要纠正了有关的经济行为或不再有类似的行为,就可以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二、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
美国次级债危机形成示意图如下图。
非理性的次贷行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资产泡沫破灭→债务链条中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在这个逻辑展开序列上,“资产泡沫破灭→债务链条中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各环节成了社会各界选择危机之原因的区间。从现有文献来看,许多人不仅在这一区间内选择了原因,而且将其称作“根本原因”或“根源”。有的学者认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是危机的“根源”,有的则认为“非理性的次贷行为”是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假定“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是次贷危机的“根源”,因为它是结果而非原因。在这个链条上,我们只能假定“非理性的次贷行为”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非理性的次贷行为”能成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吗?作为根本原因应当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或“最后原因”,是客观事物本质关系的反映。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也应当是反映其本质关系的原因,是引起这种危机的“终极”原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非理性的次贷行为”显然不是次贷危机的终极原因,因为这种行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对利润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而这正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在这个层面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表现出了它的必然趋势,那就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能够不断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总是一方面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途径使个别资本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生产的扩张,带动了信贷的膨胀,而信贷的膨胀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和消费的扩张,这种相互推动使经济不断走向繁荣的极点。我们从本文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放大图中可以看出,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升温,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受获利预期的驱使,扩大了房屋的供给,低收入人群和投机者受预期房屋涨价的驱使,扩大对房屋的需求,信贷资本受高额获利的驱使,争相降低信贷标准给房屋供给和需求当事人提供信贷,在各方利益主体的相互推动下,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日益火爆的场面,房市泡沫也逐渐形成。
“非理性的次贷行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等本来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但为什么有人偏偏将其说成是根本原因呢?这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分歧说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它首先从现象入手,然后逐步深入,透过层层迷雾,最后到达事物的本质层面,把本质关系揭示出来。在完成了对本质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再逐步把那些现象掩盖本质关系的方式揭示出来,并最终说明这些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式。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重视对危机之“根本原因”的探索,但这不是它的唯一目标,它必须在揭示了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揭示危机的具体原因,并且阐明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论,我们认为只有在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统一基础上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才能使研究活动具有科学性,才能揭示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使命既不允许把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当作具体原因,也不允许把具体原因当作根本原因。只注重根本原因的研究,会使研究工作趋于停滞;只注重具体原因的研究,会使研究工作永远无法接近危机的发展规律。
研究经济危机,探索经济危机的根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熨平经济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减轻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实现经济平滑运行基础上的增长。越是能够找到根本原因,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危机发生的程度;越是远离根本原因,就越是无法控制危机的破坏作用。因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没有发生过两次完全相同的经济危机。每次危机的发生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危机的具体原因。从这一次危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可能永远不再适合于其他危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很长的时间内将经济的行情分析排除在外,认为做这种工作是用经济现象分析来代替对本质关系的分析,是一种永远找不到规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其成果的短命性特征就如马克思所说的,“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④
三、揭示根本原因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最大长处在于它的方法论,它运用矛盾分析法不仅揭示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还揭示了危机的发生机制——本质上均衡关系、连续性关系的强制性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往往表现为社会经济的本质上均衡关系的失衡、连续关系的中断。如果这种局面一旦出现,一种起反作用的力量就会以强制性的方式使其恢复均衡和连续状态,这种强制性恢复就是经济危机。所以,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均衡关系的经济指标、经济数据,是考察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依据。因为社会制度是一个既定因素,不同社会制度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如果与社会制度有关,我们就可以将这样的危机归咎于制度属性的经济危机。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首先应当寻找那些能够反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变化的经济指标。纵观经济周期理论学说史,经济增长率、利润率、工资率、价格、股票价格指数、投资率增长率、储蓄率、产品库存率、利率、汇率、债务余额等指标,曾经被广泛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统计、计量、数量、数学模型等分析工具非常发达的今天,运用上述指标更有利于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认识一次具体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其目的首先是为了认识此次危机的属性,以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达到从根本上预防危机的目的。例如,如果危机是由人的不适当的经济行为或自然力的意外冲击引起,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加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预防,达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目的;如果危机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引起,但这种制度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就不能试图消除危机,只能通过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使危机趋于减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从一般意义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物质基础、发生机制、传导机制等基本问题,这使我们在研究现实经济危机时没必要在一般意义上对每一次危机做出具体分析,只需对危机的属性、危机的新变化做出界定即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现象的表现形式上,以及这些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方式。所以,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式达到这些目标,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危机的关键。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虽然出现了新的变化,周期也不如战前那样明显、规则,尽管以产业危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已经明显地转变为以金融危机为主要特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本质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抽象形式——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既定前提。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具体形式上,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利润率、投资率、利息率、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居民收入、物价、商品库存量、进出口量、汇率、外汇储备、流动性、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等。一般而言,利润率、投资率、物价指数、利息率等能够反映生产的扩张与收缩趋势;就业率、失业率、居民收入能反映民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变化趋势;商品库存量、进出口量、汇率、外汇储备、流动性等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均衡关系、比例关系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从这些变量的发展趋势中大致推断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数量关系的研究已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周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美国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美国的金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波动,也放大了这种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即使没有次级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景气周期也会有终结之时,美国金融市场也可能会出现危机,只是危机发生的时间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而已。这就是一种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正确态度。
四、基本矛盾发展的佐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产业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再由次贷危机进一步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由金融危机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产业危机向深处发展,形成经济的全面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华尔街老板贪婪的本性和最大限度赚钱的欲望,借助于信用关系和房地产业相互推动以及信用链条的衍生功能,使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造成社会经济在本质上的均衡和连续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衡和中断,最终因强制性恢复而引起危机。所以,其根源依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具体形式之一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随着美联储连续降息,房地产商、放贷机构看到了其中潜在的商机,这些放贷机构一方面大力度支持房地产商开发房产,另一方面降低购房贷款的条件,让更多低收入居民能够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以扩大市场需求。在房地产商、放贷机构、购房者的相互推动下,美国的楼市逐渐活跃,进而快速上涨,出现了购销两旺的繁荣局面。在2000-2006年间,美国住房价格总水平上涨了60%以上,很多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超过100%,房价与租金的比率以及房价与中等收入的比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居民每年从房地产增值中获利近万亿美元,巨大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需求,整个社会消费日趋旺盛,到2006年7月储蓄率已跌破-1.5%。美国购房者之所以能够把房地产市场推向如此繁荣的程度,主要是因为有次贷的支持,并非购房人真实购买力推动的结果。在1994-2006年间,有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约有20%的家庭借助次级贷款。这种靠次级按揭贷款撑起来的房市繁荣,它虽然在表面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潜在地加剧了这对矛盾,因为繁荣同时也意味着房子的供给已经大大超过了购房者的实际购买力,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次贷关系被破坏,房地产的相对过剩就会浮出水面。事实上,美国房市潜在矛盾的激化,最终被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息变为现实。
由于财政和对外贸易的连续数年的高额的双赤字,严重制约了美国的资本扩张,为了走出困境,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的两年中17次提息,从1%升为5.25%。长期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到6.8%。利率高调直接影响了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放缓,新房销售量急剧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申请也连续下降。旧房销售从2006年3月份开始停止增长,其中7月份比6月份销售数量下降4.1%,与2005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11.2%,整月旧房销售数量为633万套,是自2004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新房的销售与旧房销售状况相似。同时,新房开工数量也呈下跌趋势,在2006年6月份下跌5.7%的基础上,7月份再次出现了2.5个百分点的跌幅,并创下了近两年降幅的最大记录。从2005年中期到2006年7月份以来,30年固定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增加了1%,达到了6.75%;一年可调抵押贷款率达到了5.75%,增幅超过1%。据当时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估算,大约有近90%的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2006年7月未售的住房数量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新房销售跌至近两年的新低,存货增至730万栋。进入2007年,美国商品住房的库存积压大量增加,价格大幅下降,住房价值开始大幅缩水。接着美国金融市场开始不断出现不祥之兆:次级按揭证券的违约率不断增加,到2007年7月,该比率已经超过15%,正在向历史最高纪录冲刺。与此同时,家庭收入随之减少,导致个人实际消费支出降低。2008年,全美国将有占总数10.3%的约880万个家庭的按揭面临负资产的风险,这一数字比一年前多了一倍以上,负资产按揭的价值总额约2.6万亿美元。美国的房价将从峰值水平下跌20%-30%,使4万亿-6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消失。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全美国可能有130万房主无法按期归还房贷,其房屋可能被没收并拍卖,这意味今年的违约金额将达1万亿美元。由于银行开始疯狂抛售取消赎回权的房屋,美国空房数量已接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6月,美国的房屋闲置率已达到2.8%,平均每10个出租房屋就有1个找不到租户。这两个数字都接近1956年的数字,即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最高水平。居民对住房需求的下降是导致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主要原因,而导致居民对住房需求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上升,居民无法承受高利率下的购房支出,也就是超过了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购房消费。⑤
在今天的美国,一方面因房屋大量过剩而销售困难;另一方面大量无房者因支付能力低下而无力购房。这种从房地产市场表现出来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也说明,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的出发点不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圆他们的住房梦想,而是一个陷阱,是资本搜刮百姓血汗的形式之一。
五、过分扩张的信用链及其中断
关于信用发展与危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性质基础上的资本增殖,只容许现实的自由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因而,它事实上为生产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但会不断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缚和限制。因而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⑥ 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垄断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中,极度扩张的信用关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住房信用和次级债危机放大图如下图。
从上图次贷信用及其衍生产品延伸链条上可以看出,逐级放大的信用关系由三个环节构成:(1)放贷机构。(2)投资银行。(3)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使信用关系放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房地产收益的良好预期。(2)资信评级机构的不实评级。
美国次贷的高风险主要形成于第一个环节。次级贷款的贷款对象是指信用评分很低的客户,他们甚至不用提供任何收入证明,并且其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贷款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次级贷款的违约风险高,因此,次级贷款的利率一般比优质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次级按揭贷款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在还款的前几年内,多数创新抵押贷款还款额很低而且金额固定。例如,有的次级按揭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前两年以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固定利率还贷,两年后再转化为利率水平高于市场利率的浮动利率,有的次级按揭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开始的阶段只偿还利息。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许多人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获得了次级贷款,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造假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
贷款公司短时间找到了次贷消费者,且账面上钱都贷出去了,但是收益并不看好。贷款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回收资金,分摊风险,决定与投资银行“合作”。投资银行更热衷于“金融创新”,找来最著名的专家,用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重新包装这些贷款,于是就有了CDO(债务抵押债券)。投资银行通过发行和销售CDO赚钱,让债券的持有机构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为了便于销售,投资银行将CDO分为高级和普通。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风险等级比较高的普通CDO债券,投资银行又找到了对冲基金来购买。对冲基金一如既往地偏好风险,通过全球寻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从2001年末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番。次贷链条上的各环节皆大欢喜:贷款买房的人、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对冲基金为了放大盈利,将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然后继续加码购买普通CDO。投资银行看到对冲基金赚了大钱,又搞“创新”。除了投资银行们互相购买CDO之外,又推出新产品——CDS(信用违约交换),将保险公司拖下水。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热销。金融创新还不只到此为止,因为在这些金融机构推出众多按揭贷款创新证券品种之后,对投资者而言,品种繁多到眼花缭乱的程度,并且这些创新证券的收入税率差异也很大。所以,接下去又出现了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进一步打包,再以基金或衍生证券的形式把这些衍生证券包分成股份卖出去,这就是SIV(结构投资工具)这类金融产品的背景。这些由按揭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衍生金融产品,包括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水平不同的投资品、为不同税率的投资者提供避税的投资品,等等。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为什么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总的来看,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信用链条。
竭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之能事的华尔街公司把各种住房按揭贷款打包之后,又将这些贷款包的未来收入流进一步拆分成A、B、C、D四层“子证券”,这样,如果这些按揭贷款在未来出现坏账,那么,最初的5%之内的损失由D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如果坏账损失超过5%,那么在5%-10%间的损失由C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10%-20%间的损失由B层证券的投资者承担,更大的损失发生时则由A层证券投资者承担。这样,A层证券的风险最低,其他的依此类推。在这一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上,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很远。许多在最前面直接跟借款方打交道的银行、按揭贷款公司根本就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好的信用、今后是否有能力还债,因为这些银行和按揭贷款公司在把款贷出之后,赚取手续费,一转手就把按揭贷款合同卖给华尔街公司,由后者再将贷款打包以证券化产品卖出去。这样,委托代理链上的每一方都可以不负责任,都只赚服务费,所有的风险都由最终投资者承担,而这些最终投资者又离前面的直接放贷者、打包者隔了好几个环节委托代理关系,没法行使太多的监督。于是,系统性风险就有机会日积月累了。
在这样的一个信用链条上,如果次贷购房人能够按时还本付息,链条上的信用关系就处于健康状态。一旦出现相反的情况,链条即中断,就会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依次出现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面经济危机。
注释:
①杜厚文:《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对“金融界网站”中有关次贷危机专题文献典型观点的概括,http://focus.jrj.com.cn/special/home/2007mcjzqqjrwj.html.
③对中国知网上有关次贷危机文献典型观点的概括,http://dlib.edu.cnki.net.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70页。
⑤在采集以上数据和下一节数据时参考了以下文献:宋玉华、高莉:《美国房地产业的繁荣、风险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载《美国研究》2006年第3期。王振华:《美国:市场化的房地产市场》,载《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第7期。沈洪溥、陈玉京:《近期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走势》,载《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宿景祥:《失衡对美国经济的威胁》,载《瞭望周刊》2007年第5期。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9、10期。杜厚文:《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美国《纽约时报》、http://www.commerce.gov关于次贷危机发展进程的报道。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0页。
标签:次贷危机论文; cdo论文; 次级贷款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次贷论文;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