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眼科 广西 柳州 545007)
【摘要】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90眼)合并糖尿病、无手术并发症的白内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术后双氯芬酸钠眼液点眼,B组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术后双氯芬酸钠眼液点眼,C组术后双氯芬酸钠眼液联合氟米龙眼液点眼,滴眼液每日4次,共4周。记录术后第1、3、10、28天前房炎症反应、眼压、角膜上皮情况,比较三组术后眼前段炎症评分、角膜上皮损害评分以及手术前后眼压变化。结果:三组前房炎症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天三组角膜上皮损害评分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可以安全、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前房炎症反应。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双氯芬酸钠;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52-03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视力恢复好等优点,但手术刺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眼内炎症反应,激素滴眼液一直是术后最常用及有效的抗炎药物,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存在引起眼压升高、继发真菌感染等风险,因此用药安全性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非甾体激素的应用也有报道[1-2],但多数研究将糖尿病患者排除在外,文献报道[3]糖尿病是激素性青光眼的高危因素,因此我们观察了86例(90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抗炎药使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86例(90眼),其中男46例(48眼),女40例(42眼),年龄50~89岁,平均70.17±8.80岁。选入标准:①确诊2型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②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无术中并发症。排除标准:①有原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眼外伤、角膜炎病史。②术后第1天眼压大于21mmHg。③术后第1天有明显角膜水肿。④术后出现术眼感染、眼内炎。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术前2天给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术毕B组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术后A、B组双氯芬酸钠眼液点眼,C组双氯芬酸钠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点眼,均为4次/日,共4周,三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预防感染。
1.2 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由同一位熟练手术医生完成。所有患者术前美多丽散瞳,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于11~12点做长3.0 mm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抽吸晶状体皮质,注入粘弹剂,植入人工晶体,清除前房内粘弹剂,水密切口,涂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包眼。
1.3 观察指标
于术前及术后第1d,3d,10d,28d观察术眼睫状充血、角膜上皮损害、角膜后KP、房水闪辉、前房浮游物、瞳孔区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粘连以及眼压情况。由同一医生在同一裂隙灯显微镜下采用赵家良等[1]的5级标准对术后炎症反应进行评价,根据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以0~4分表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计分,方法为各项体征的记分乘以权数后相加得综合分,其中房水闪光和前房浮游体的权数为 2,其他体征的权数为 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荧光素染色后使用钴蓝光观察,将角膜划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根据染色程度分0~3分。0 分无染色,1 分着色<5 点,2 分着色≥5 点,3 分着色≥5 点、并有丝状或块状染色,4个象限得分相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H检验分析各组间的前房炎症反应评分,用秩和检验比较各组术后28天与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损害,以配对样本t检验法检验各组手术前后眼压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眼前段炎症反应综合评分比较
术后第1、3、10、28天三组眼前段炎症反应综合评分比较P均>0.05,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术后10天、28天三个组评分均显著低于第1天和第3天。
表1 术后三组眼前段炎症反应综合评分比较(x-±s)
3.讨论
近年来非甾体激素用于白内障术后的报道有很多,但是这些报道研究的对象大多排除了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相比,糖尿病患者房水中存在大量致炎作用的细胞因子[4-5],这些细胞因子造成更加严重的血-房水屏障破坏,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前房渗出发生率明显多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前列腺素是眼内主要的炎症介质之一,双氯芬酸钠具有良好的角膜渗透性[7],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稳定血-房水屏障,减少炎性细胞及纤维蛋白进入前房,减轻炎症。我们观察到三组术后眼前节的炎症反应均以术后第1及第3天即术后早期明显,随时间推移炎症反应趋于缓解,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8],在观察的各个时间点三组前房炎症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双氯芬酸钠单独或者联合激素使用均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的前房炎症反应。
文献[9]报道超声乳化手术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干眼症症状等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抗炎药物对角膜上皮的损害也值得我们关注。孙亚杰等[10]通过对兔角膜上皮损伤的研究发现眼部频繁持续滴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影响角膜上皮的生长,致角膜上皮点状浸润。我们观察到术后角膜上皮点染以切口处为主,且以术后早期明显,故认为切口处上皮点染与手术中器械进出以及超声能量损伤有关,术后双氯芬酸钠每日点眼4次、持续4周不会导致严重的角膜上皮损害,也不影响角膜切口愈合。
长期使用激素眼液点眼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激素性青光眼,糖尿病是激素性青光眼的高危因素,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应更谨慎。有报道[11]双氯芬酸钠不升高眼压。我们观察的病例中术后第1天B、C组眼压高于术前,可能与眼内少许粘弹剂残留,房水循环未恢复正常状态有关,随房水循环恢复正常,眼压均低于手术前,双氯芬酸钠连续使用4周并不引起糖尿病患者眼压升高。
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可以有效的控制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反应,不引起眼压升高,对角膜上皮损害小,值得在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家良,黎晓新,董冬生,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炎症和非感染性眼前段炎症的临床评价.眼科研究,2000,18(6):560-564.
[2]沈婷,池新昌,郑青青,等.白内障术后非甾类抗炎药物单独抗炎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浙江医学,2015,37(10):840-842,853.
[3]魏艳丽,叶剑.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8,8(5):938-940.
[4]Dong N,Xu B,Wang B,et a1.Study of 27 aqueous humor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or without retinopathy.Mol Vis,2013,19:1734-1746.
[5] 褚利群,董宁,肖林,等.房水和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变化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12):1122-1126.
[6]陈前.糖尿病合并白内障与老年性白内障临床手术比较.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7,38(3):71-74.
[7]孙考祥,彭绍民,王绍伟,等.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家兔房水中的吸收.中国药学杂志,2001,36(6):406-408.
[8]于世伟,夏媛玲.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NO水平.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08):937-941、945.
[9]何章彪,冯传博,王翠侠,等.超声乳化术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眼表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29-2233.
[10]孙亚杰,李爱朋,潘志强.几种抗炎滴眼液对兔角膜上皮损伤和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眼科,2012,21(03):166-171.
[11]周凤,刘春民,韩冰,等.儿童斜视术后应用典必舒和双氯芬酸钠眼药水的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7,7(1):212-21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4607)
论文作者:陈霞琳,汪迎(通讯作者),高胡进,肖立萍,覃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术后论文; 白内障论文; 角膜论文; 炎症论文; 眼压论文; 酸钠论文; 超声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