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该直面师生当下的遭遇论文_勾伯香

课堂,应该直面师生当下的遭遇论文_勾伯香

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 737200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表达了对公开课的期待,他说:“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而不要把评委和听课老师放在首要位置。要着眼于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评委和听课老师怎么看。”话说得好,的确,上课者,要直面学生当下的遭遇;而做为听课老师,不能当场作出什么反应,但这并不妨碍在听课的当下,以随笔的形式悄悄写下自己的感悟、触动和思考。

就像某一天,我被六年级语文课堂中的一节《一诺千金》“烫”着了。

《一诺千金》的教学临结束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班级内有没有做出承诺而又失信的同学,如果有,你准备怎么去帮助他呢?”听到这一话题后,孩子们“左顾右盼”,稍许沉默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班的王**同学上礼拜就失信了,上次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他就没有守信。”有的说:“刘**也失信了,去年,我和他说好一起爬山,我等了很长时间,他一直就没有出现。”有的说:“吴**同学有时说话不算数,借我的玩具枪说玩几天就还我,现在都一个月了还不归还”……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讨论得很热烈,而教师则微笑着一直鼓励着孩子们热烈地说下去,最后总结道:“对呀,我们的同学中的确有很多不讲诚信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一诺千金的好孩子。”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我,看到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低着头脸红脖子粗的情境,不由自主地开始着急起来了,在心底迸出“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呐喊。

但我不能喊出来,只好在听课本上写出以下句子:当“人文渗透”变成“揭露与互相揭露”,当道德说教对号入座,当课堂中充满了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之时,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心安理得地享受课堂的快乐?哪里还有自由阅读的诗意、幻想和美?哪里还有自由学习的精神享受……

在好多次听课的当下,我都是以这种随笔的方式赶紧记下当时的感悟。当然,我也鼓励我的同事,尤其是带动我们同一年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在听课的当时动动“笔头子”。倒不是怕课后立马就忘掉,而是当时当地记下的也许是老师们最真实、最切合实际的、最击中要害的感受。这样的“随笔”时断时续,似乎就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但不得不说,这样的随笔活动就像“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鲜活,真实,有针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随笔不是无病呻吟,不是胡编乱造,“不让生命的任何一种感觉流失到潜意识的忘川之中”,所以更有价值,更有不一样的分量——所以,我们拿起了笔。

这样的“随笔”就是老师们的心灵备忘,是我们“另类评课稿”的来源。听课或者教研,应该多一些小随笔。因为这样的“随笔”,针对的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境况——原生态的、真实的学情得以彰显和暴露,真实的风景得以复原,是文本、儿童和教师当下的遭遇和价值,因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值得开掘、体味和涵咏。

这不,我们已经在课后进行了教研。就这节《一诺千金》的公开课,一个观点被反复提起:如何从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引领学生从“一诺千金”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

老师们众说纷纭,带语文的卢老师说:“语文课不应对号入座,不能针对学生自己失信的经历。”

平时就爱写随笔的李老师说:“让孩子们自由发言是对的,但千万别建立在别的同学的尴尬和不安之上。”

学校副校长说:“课堂应该少一些刻意针对,多一些柔风细雨;少一些单项灌注,多一些良性循环;少一些机械灌输,多一些正向传递;少一些僵硬、火药味和棱角分明,而应该选择一些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德育资料。”……

渐渐地,我和课题组十余位教师进行了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辩论赛,大家各抒己见,渐渐地,达成了以下共识:

1.语文课堂要直面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和实际,但这个“实际”是指学生的学情,而不是学生曾经的失信行为。特别是当某种伤害孩子们自尊心的局面出现时,教师应勇敢地按下“删除键”,正所谓: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

2.不论何时,不论什么课堂,教师都有必须有一双慧眼,什么样的发言是积极的,是传播正能量的,什么样的发言是消极的,是伤害孩子们心灵的,千万不别以文中的“失信对象”影射学生自己,不以某种道德律条对号入座,不以非此即彼的标签“盖棺论定”。

3.教师应以高度的敏感和警觉,面对具体、多元、鲜活的课堂实际,应让自己的内在成为一个持续的、全面的,整体的叠加,这样,才能有勇气,有能力面对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发言危机”,才能直面孩子们的当下遭遇。

不知不觉,又一个辩论中的教研活动结束了,还别说,这样的“精神苦旅”还真的激活了我们一度麻木的神经。在这样的精神苦旅中,我们的教研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由“理论科研”向“实际科研”转变;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转变;由“单纯写论文”向“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这些举措,有目的、有步骤地有序实施,杜绝了“走过场”,避免了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全体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教研氛围。大家都特别珍视自己听课中的“独特发现”,甄别与别人的“不一样”,提炼对课堂中的“异样”感觉。如此,才成就了教研活动的丰盈、坚实和博大,才成就了教师的喜悦、多姿和精彩。

参考文献

[1]李镇西 得失寸心知[J].教师月刊,2015,(4):039。

[2]孙绍振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9。

论文作者:勾伯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  ;  ;  ;  ;  ;  ;  ;  

课堂,应该直面师生当下的遭遇论文_勾伯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