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最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班主任是我国班级教育的首席教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班主任制的创新是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各地积极开展班主任制度创新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班主任制的最新进展列示如下。
一、全员班主任制
全员班主任制,是指为了解决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每班安排一名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任中心班主任,负责该班的总体管理工作,其他科任老师则任副班主任,各自负责学生管理某一方面工作的班级管理模式。
全员班主任制,是实行全员德育的有效尝试。首先,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合一。长期以来,每班只设一名班主任,既传道,又授业解惑,科任教师则“专”上文化课,只授业解惑,不传道,无形中弱化了其育人功能,加重了班主任的德育负担。全员班主任制,把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按项目划分给每一位科任教师,促其既“授业解惑”又“传道”,班级德育由单人实施变为群体共进,势必让每个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为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创造条件。其次,有利于提高德育成效。全体教职工都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责任,可以将德育工作做得更细致深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三是有利于培养锻炼班主任后继者。
1992年下半年,山东省招远市亲家河乡初中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全员班主任制。具体做法是:每班安排一名具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任中心班主任,负责该班的总体工作。其他科任教师则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班级等情况编排到相应班级任副班主任。并按“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班风、卫生管理、绿化、两操一课、休息、劳动、爱护公物等方面划分开分由各副班主任负责,建立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该制度的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表现出了较强的德育优势。[1]
2005年,山东省高密市仁和镇在全镇小学高年级以上年级试行“全员班主任”制。其操作办法如下:
(1)自愿申报,双向选择。每学年教职工聘任伊始,教师自愿申报担任正、副班主任工作,然后由学校依据个人水平和志愿聘任正班主任,正班主任按双向选择的原则选定本班的副班主任。为了避免“和尚多了没水吃”的现象,每班只设正、副班主任各一名,其余未被聘任为班主任的教师由个人自愿申报值勤教师岗位,在课余时间负责本班学生常规管理工作。
(2)相互关联,同舟共“积”。各校把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一日常规进行分解,由正、副班主任及执勤教师分工负责,事事有人管,并进行量化考核,每周一公布,期末汇总。在对正班主任的考核中,本人量化成绩占三分之二,副班主任的成绩占三分之一;在对副班主任的考核中,本人量化成绩占三分之二,正班主任的成绩占三分之一,然后按15%的比例计入教师本人绩效考核总成绩。考核结果与绩效成绩、绩效工资和校内职务挂钩。由于正、副班主任教师在考核中相互关联,所以双方必然在尽职尽责的同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从而实现共同提高。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担任正班主任,在聘任方案中规定:全校副班主任考核成绩最高相当于正班主任的第三分之二名,而值日教师的考核成绩最高相当于副班主任的第三分之二名,既不担任正、副班主任,又不担任值日教师的专任教师,其“教育水平”(15分)考核为0分。[2]以从制度上保证全体教师都担负起育人责任。
但实施全员班主任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全员班主任制的环境下,各班主任之间意见达成一致非常关键。否则,会因各自的教育习惯、教育方法的差异而造成学生认知混乱,难以形成班级教育合力,降低教育效能。其次,班主任间的权责明确界定也很重要。否则,易造成责权混乱。如执行过程中学校未讲明责权,或正班主任威信太大而其他班主任带着学习跟班的态度,都可能造成某一位班主任包揽所有事务而其他班主任有名无实或者争功诿过等局面。再次,要制定互相关联的考核激励机制。这是“全员班主任制”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各班主任之间特别是正副班主任的绩效要彼此相关联,平时进行量化评价。年终评比时,按平时成绩算入考核。最后,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否则,会由于班主任课间过于频繁的管理,降低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二、专职班主任制
专职班主任制,是指学校委派教师专职从事班级管理与教育工作,全职充当班主任角色。其具体职责是:维护班级课堂纪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向学校主管科室汇报学情,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等。
专职班主任制,首先,有利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由于全面贴近学生,专职班主任能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奠定基础。其次,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专职班主任由于专事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使学校教师教学与管理相对分开,容易促进教师专业化,也能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提升。
湖北省黄冈艺术学校较早实行这一制度,具体做法是:
(1)班主任全程跟班,专职领学。专职班主任在跟班听课过程中,随时监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量化管理,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依据。
(2)全程管理、定点办公。与学生同吃同住,及时了解、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其思想状况,实行“全天候、快节奏、严管理、重过程”的工作方针,达到“八小时工作制,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的要求。
(3)全面计划、整体协调全班学生学习、生活、课外活动。并与学生共同制订个体发展计划,以学生为主,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3]
但专职班主任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专职班主任需要管理的班级较多,往往是一名教师担任一个年级多个班或几个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负荷量重,责任很大,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其次,专职班主任选拔标准较高。既不能是“保姆型”,也不能是专门维持纪律的“警察”式管理人员。专职班主任应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敬岗乐业、关爱学生的专业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专业道德;渊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而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更愿意往专业上发展而非班主任工作。再次,对专职班主任的考核标准未量化,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专职班主任由于工作繁杂压力大而职务上又难以提升,易滋生职业倦怠感。
三、无班主任制
无班主任制,是指各班不再设班主任一职,而是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年级辅导员教师进行指导和宏观管理,以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该制用“班级导师组制”来取代传统的班主任制,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班级所有活动由导师组和学生共同计划,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由“管理者”变为“指导者”,教师以导师身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这种改革尝试一经媒体传播,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上海市闵行中学自1999年9月起,在新的高一年级中进行“学生民主管理模式”的改革实验,取消班主任制,试行年级组辅导员制,全年级十个班共500名学生,设四位辅导员老师,一位任年级组长,总管全年级事务,其他三位分别担任学习、生活和品德的辅导员。并通过全年级“学生代表大会”选出两级“学生管理委员会”成员,各班则成立执行班委会,由竞选成功的执行“班主任”主持班级管理工作。各班有30%的学生担任干部,任期一年。[4]2004年,吉林省长春市某中学在初二年级的18个班也实施“无班主任管理”制,由四位辅导员教师负责全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做法与闵行中学大体相同。[5]
然而,实行这一制度,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以四位年级辅导员教师取代了原有的18名班主任,教师的精力能否应对得过来,怎么调节?其次,需要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再次,学生自主管理习惯的培育与形成是推行这一制度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学生自主管理习惯还需要一个培育过程。此外,推行这一制度,还需要整体的教育行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内外环境。
四、AB班主任制
AB班主任制,是指为了解决班主任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教师年龄、性别、学科以及个性特征和管理风格,在一个班级中配备A、B两名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的班级管理模式。其中,A班主任为核心班主任,B班主任为副班主任。
实践证明,A、B班主任优化组合,首先,能提高班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共同设计班级建设方案,能使班主任的学科知识、性格、性别、特长与能力等在合作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其次,A、B班主任适当分工,既可培养班主任后备力量,班主任也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学习、研究,加速专业成长。
浙江省建德市严州中学在2000年开始了“AB班主任制”的实践。其具体实施步骤是:
(1)宣传发动:由学校大力宣传实施“AB班主任制”的背景、目的、意义、要求,并公布实施方案等,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班主任工作。
(2)双向选择:由教师本人向学校提出担任A或B班主任的申请,学校有关部门与教师双向选择;A、B班主任之间也进行双向选择。
(3)学校考核:学校对申请任A、B班主任的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等的全面考核;根据学校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确定A、B班主任候选人;学校公布拟任人选,征求各方意见后,确定A、B班主任。
(4)签订协议:学校与A、B班主任签订班主任工作协议,具体明确A、B班主任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走马上任:根据A、B班主任的职责要求,分工管理班级工作。
(6)优胜劣汰:根据《班主任考核条例》的要求,期末对A、B班主任进行考核,评选优秀班主任并进行适当奖励。工作业绩突出的B班主任可转聘为A班主任,工作业绩平平的A、B班主任将暂时失去担任班主任的资格。
(7)总结完善:根据A、B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A、B班主任的经验总结,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6]
但实施AB班主任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否则,工作成效反而还不如单班主任。一是优化组合原则。学校在确定A、B班主任人选时,除了考虑新老、男女、文理学科搭配外,还要特别注意两人性格和工作方法的差异与相容度,以达到心理相容、优势互补的要求,否则会造成班主任间工作上的分歧,影响班级工作的开展。二是分工合作原则。要明确A、B班主任的权责,A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工作,并负有指导B班主任的责任;B班主任在A班主任的指导下参与班管理工作,否则,责权不明,易导致班级管理中B班主任喧宾夺主或互相推卸责任,或出现分歧时无法统一。三是考核激励原则。学校如果没有完善的考核与评优激励机制,会造成A、B班主任工作中的懈怠,疏忽班级管理责任,降低班级教育成效。
五、学生助理班主任制
学生助理班主任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助理班主任可以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个人,也可以是以学生小组形式的团体管理。一般而言,在中小学最好以小组形式实施。助理班主任不是班主任的代言人,也不是班干部的管理者,而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主要负责班级常规工作,充当班主任的角色。其方式大体有两种:
一是由本班学生团队担任。即在某一段时间内(通常为三至四周),让一组学生(四至五人)负责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充当班主任的角色。一组工作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另一组接替上一组的工作。几组学生轮换,使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参与班级管理,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自2001年以来,推行助理班主任制,其实施步骤如下: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作一次全面动员,让学生弄清这种制度对培养锻炼自己能力的意义。课后,找同学谈心,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参与助理班主任工作。
其次,成立助理班主任小组。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情况,把报名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四至五人,分组时注意男女,普通生与寄宿生,做过班干与没做过班干学生的搭配,力求各组同学之间各种比例的合理、均衡。
再次,召开助理班主任小组会议。助理班主任小组成立后,先由该小组开会讨论工作思路及设想,由小组成员推举一位组长、两位副组长,同时,选出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干部,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班主任再召集小组成员,提出工作要求和目标,并倾听组员们的建议和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再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全班学生宣布小组分工情况,由组长向全班同学表态,对同学们提出要求和希望。
最后,定期总结评比。在每小组工作期间进行两次总结评比。第一次是在一至两周后,对一两周以来本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由一名副组长进行总结,然后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全体同学打分(满分为10分),并对后一阶段该组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第二次是在该组工作期满后,由组长进行总结,仍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打分,并推举两名组员为最佳助理班主任,作为学期结束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学生亲自参与班主任工作,一方面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繁杂和辛苦,因而平时会更加尊重和配合班主任及其他助理班主任的劳动;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管理实践能力。由于各小组之间引入了竞争机制,各组组员工作十分投入认真。因此,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7]
二是由在校高年级优秀学生志愿者担任。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地位高于学生干部、又低于班主任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及时有效地处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必要辅导,以完成不同学段间的过渡,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2006年,广东省惠州商校在借鉴香港青马学院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学长制”、“学长启导计划”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学生助理班主任”班导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聘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一年级各班的“学生助理班主任”。通过公开选拔、培训、聘用和考核,有72名“学生助理班主任”已持证上岗,分别担任了2006级36个班和2007级36个班的助理班主任。受聘者大部分是校团委、校学生会、系部团总支、学生会和各学生社团的主要干部。[8]在平常工作中,学生助理班主任采用日常跟踪制(正常上课除外),一操、一读、一晚修跟班,每天登记和汇总班级学生日常行为情况。对班级出现的异常小行为进行及时处理,较严重违纪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通过他们,架起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座畅通桥梁。
实施助理班主任制,首先,能提高班级建设成效。助理班主任由于熟悉校园,来自学生,与学生没有代沟,因而其工作作风和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利于交心谈心,因势利导,达成情感上的认同,能很好地将制度管理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营造民主的班级管理风气,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
实施助理班主任制,做好助理班主任的选拔工作是关键。同时,还要做好舆论宣传,公开选拔任命,要做好任期内和任期结束时的考核。特别是班主任要时刻做好指导和宏观调控工作,否则易滋生以下弊端:一是易滋生学生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有些助理班主任身兼数职,官腔十足,甚至借助自己的职权对同学进行打压,尤其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学欺辱等。二是实施助理班主任制后,有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过分依赖助理班主任,推卸班级管理责任。三是繁杂的班级日常管理势必占用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在当前仍然以“分数论英雄”的年代,会影响任助理班主任学生的学业成绩,造成学生额外的压力,使其难以平衡学业与工作的关系。四是助理班主任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有时处理问题不够理智等。
六、多任轮流连带班主任制
多任轮流连带班主任制,是指一个班级指定三名教师任班主任,采取月轮流管理班级的班级管理模式。轮值班主任在轮值期间的班级管理积分会连带其他班主任,继而影响班主任津贴,以此敦促所有班主任教师搞好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在传统的一任班主任制环境下,往往容易忽视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力量和智慧,班主任“唱独角戏”和班主任津贴发放对象的单一性,使得科任教师“只管教,不管导”,不去了解学生,不关心班级的事。
多任轮流连带班主任制,较之一任班主任制有以下优势:首先,有利于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氛围。这一制度下,将班级管理视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并把班级工作分担到每位教师,无须再考虑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课时分配上一视同仁,可克服因报酬分配不公和劳酬不协调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失衡问题。其次,有利于科任教师在班级中树立威信,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再次,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效的班级教育需要全体科任教师通力协作,共同出谋划策,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而多任连带班主任制可以弥补这些不足。[9]
运用这种制度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定出班级建设阶段性目标和终段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量化班级管理细则,规范班主任的管理行为。要明确班主任的协调职能和其他班主任的协从职能,真正做到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其次,学校要定期召开阶段目标分析会,依据班级量化管理积分权衡班主任轮流期间班级管理成绩,轮流领班者要汇报领班期间工作情况及后期班级管理的建议,并以书面上交学校和下一轮领班者,保持班级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再次,严格考核。领班期间,班级管理协调的积分,要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能力较差者,应暂时淘汰出局,使其能力形成后再度上“岗”。
目前,这一制度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实践中,要做好班主任教师之间的搭配和考核工作。否则,这一制度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当,会导致班级管理“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甚至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班级无人管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