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争鸣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讨论,对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现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今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研究和讨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应用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及李达、杨献珍、艾思奇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带领下,逐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阵地和队伍,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但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及其他各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际上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及党的现行路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和论证工作,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局面和形势并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范式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纠正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进行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倡导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这才逐步形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讨论的政治环境、社会氛围和学术空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局面和形势也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各种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上去的各种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研究无禁区”成了学术界、理论界的座右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们也开始形成基于实践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术人格和研究心态,思考了过去不敢思考的问题,提出了过去不敢提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研究思路、不同的研究风格,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于是形成的不同研究范式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研究范式的出现与形成,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在思想文化学术领域中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如果从研究路径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已经出现的不同研究范式大致分为三类,这就是问题研究范式、文本研究和解释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之间的比较、对话研究范式即中西马哲学对话范式。
问题研究范式就是通过捕捉和回答实践的时代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当年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就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以往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中所存在的那种脱离实际、闭门玄思的研究,他明确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而哲学要成为这样的精华,就必须研究和回答时代的问题。他说,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毛泽东在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过程中也多次论述了问题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要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他认为,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②他还主张把对实际问题的说明情况作为党校学员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程度的标准。所以,问题研究范式强调研究主体树立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强调要有寻找和捕捉问题的自觉性。但是,问题除了客体性外,还有主体性的一面,即不同主体的不同视野会发现和看到不同的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往往只是日常生活问题,但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眼光的专家学者却能透过日常生活问题看到专业上的学术问题。所以,要运用问题研究范式,除了树立问题意识之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训练形成一定的学术眼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有了一定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眼光,就可以透过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捕捉到哲学问题,就可以进入哲学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形成自己观点、理论的过程,是用形成的观点、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就要求研究者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有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精神。在上述几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第一,他们有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一生都在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研究和发现问题。第二,他们有自觉的强烈的学术积累意识。他们一生在进行学术积累,不断阅读着研究着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站在同时代的学术前列。第三,他们具有自觉的强烈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精神。他们一生都在使自己的思想随着实践、时代而发展,实现与时俱进。我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学习上述三条。
文本研究与解释范式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文本的研究和解释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著述,为后人了解、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本依据。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传播和发展、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理解、解释和运用的出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问题也就产生,成为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在谈论着这个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本研究和解释的方法论思想。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他不想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③他又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④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⑤他反复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如果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他还认为,不应该脱离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把马克思的个别论点和原理绝对化。⑥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⑦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⑧他还指出,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⑨针对林彪、四人帮对毛泽东思想的割裂和歪曲,邓小平提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他说,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⑩有必要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在党培育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指导下进行的,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要认真阅读经典著作,在经典著作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强调不能只记取个别的词句、不能断章取义,而要掌握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方法才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拨乱反正的需要,由于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苏联模式及其理论进行反思的需要,由于实现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研究和解释在学术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人们希望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和解释,“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掌握真正的马克思哲学。由于援引了解释学关于文本研究和解释的理论和方法,新时期所开展的文本研究和解释,就显得更加成熟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
比较、对话研究范式是一种通过与其他哲学的比较、对话来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即中西马哲学对话范式。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国哲学研究和教学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大专业学术领域,形成了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面的三大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产生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作为一种实践的、开放的哲学,它在随着实践而发展的时候,也应该继续批判地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但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只是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西方哲学研究和中国哲学研究的任务只是为了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批判的资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关系的这种错误理解,既妨碍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更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正常进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随着党恢复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哲学研究中对待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研究的错误态度得到了纠正,出现了三大学科平等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回答时代课题使自己更好地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压力,面临着回答实践课题使自己更好地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的压力,面临着进行理论创新的压力。于是,同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展开交流、对话,从中吸取需要的学术养料和资源,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强烈呼声。人们或者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提供独特的视角、方法和资源,进行合作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融合;或者通过掌握其他领域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和学术问题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人们期望,通过中、西、马的这种交流与对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以回应全球化对我国提出的文化上、思想理论上的挑战。
上述几种范式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是可以彼此结合的。从研究路径的角度区分范式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人们还经常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研究作为标准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如辩证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实践人本学研究范式;人们还根据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组成部分的研究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上的不同研究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如本体论研究范式、认识论研究范式、价值论研究范式等。这样一说,似乎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其实,这不是说不说的问题,而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实际局面。对于这样的局面,人们的看法和评论并不一致。我们则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思想解放的表现、研究思路活跃的表现、勇于探索的表现。也许有些研究方式还不成熟,有些研究思路还没有定型,有些研究还没有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但重要的是,今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思考,甚至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正是这种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引发着此起彼伏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争论,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说,不同范式的存在和竞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动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研究范式是个新问题。就是范式这个概念,大家也还是在学习和理解之中。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范型”、“模特”,在拉丁语中它成了“典型范例”的意思,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把它变成为一个描述科学发展的术语。库恩在书中提出并论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科学不是连续性的、积累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的结果。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他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际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11)又说,范式“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12)。可以看到,库恩的范式概念有下列要素:(1)受到一定科学共同体的拥护;(2)是共同体公认的科学成就,或说是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和技术手段的总和,这里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观、科学理论、具体方法;(3)范式的作用是为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不同范式之间的竞争与更替实现着科学的发展。库恩的范式论使科学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活动,是在已有理论指导下的活动;库恩的范式论揭示了科学的演变和发展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所形成的心理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库恩还用范式论说明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结构。他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只处在前范式时期或前科学时期。一个学科一旦出现了统一的范式,就进入渐进性发展的常规科学时期。在常规科学时期会出现反常和危机现象,而新范式的出现标志着危机终结,进入了科学革命时期。新范式最终战胜并取代了旧范式,这就意味着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开始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新时期,科学研究以新范式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并在它的指引下继续积累式地前进。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就是: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库恩还认为,范式最初往往是个人的产物,只是在以后的竞争中才逐步取得科学共同体的信任而成为它的公共财富。因此,在库恩看来,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通过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的。
不难发现,我们从库恩的范式论中可以影影绰绰地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世界观、方法论、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导作用的观点的影响。但是请注意,库恩用范式讨论的毕竟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问题。这样,当我们将他的范式论搬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而在搬到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时候,就更不能不考虑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所以,当我们借鉴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理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时候,首先就要对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我们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构成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要素是什么,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理论传统、惯例、心理在哲学家身上是通过怎样的学术积累形式而形成的,它们各自在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过程中又起着怎样的不同作用;研究范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形成后的研究范式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不同的哲学范式是怎样相互竞争的,不同哲学范式之间的竞争又是怎样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的;哲学研究范式与哲学体系、哲学形态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新范式的形成是不是意味着建构哲学新体系、形成哲学新形态等。
总之,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加强对范式的研究,加深对范式的理解,提高探寻研究新范式的自觉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研究,活跃研究思路,推动学术争鸣,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799、8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⑦《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3页。
(11)(12)[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第4、157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恩格斯论文; 范式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