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生成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生成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2)03-0035-05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探讨得较多,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机制却关注不够。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生成,只有在社会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种需求的满足关系中才能得到揭示。因此,笔者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实现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价值生成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生成的内在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生成机制

生产力标准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终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要最终放在生产力标准的尺度上进行检视。只有满足和实现了社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劳动者的素质能够激活经济价值的实现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又是能动的、主导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脱离了人的因素,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这些物的因素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而“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人的智力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智能要素,而且还包括思想、态度、观念等非智能要素。人的精神因素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指出:“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2]而在人的精神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能要素又发挥着主导作用。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精神状态和劳动态度如何,往往决定着其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决定着劳动过程的效益和产出。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江泽民对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要把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而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系统地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帮助劳动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劳动者的精神力量,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使劳动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劳动者的精神动力,从而有效地激活经济发展中的主体要素,推动经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生产关系能够推动经济价值的实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我们将着重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生成机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形成群体协作力来加强生产关系中主体力量的发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生产总是通过结成各种社会生产组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关系的作用在这里绝不仅仅是把劳动者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它还影响生产的结果。生产结果表面呈现出来的是产品,背后所确证的却是生产者的本质力量。系统科学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非加和”力量,它可以大于个体力量相加之和,也可以小于个体力量相加之和。为了使这种群体的“非加和”的主体力量最大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强社会生产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以形成社会生产组织的凝聚力。而形成凝聚力又必须用统一的目标、意志作用于社会主体,用代表社会生产组织共同利益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来统一社会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维系和巩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关系,当它刚在社会胎胞中孕育和形成时,必然会遭到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社会势力的顽强抵抗。为了确立先进生产关系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社会集团或组织,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取得社会的认同。除了采用经济、法律和政治的手段外,对先进生产关系的合理辩护和广泛宣传,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策略。这突出地表现为新兴的统治阶级对所有制、分配制度等关系到政治统治基础的基本生产关系的理论辩护和意识形态论证,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使社会成员接受现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思想灌输和行为规范上。

第三,在新旧社会形态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积极推动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既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和引起的,又是由人来自觉实现的。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要求是通过人来表达和满足的,人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握得如何,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发展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当人们意识到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才会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只有当人们在先进的理论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才能成功地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人们的变革心理、变革理论、变革精神、变革策略等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新兴阶级的变革意识,变成广大社会成员共同的变革意识,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顺利进行,继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上层建筑能够保障经济价值的实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设施等构成政治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构成思想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着一定的反作用。我们通过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价值实现的更加多样的作用方式。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来实现经济价值。政治不仅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而且是保障经济利益的最有效的途径。人们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在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政治存在都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政治观念中。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必须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看问题,通过政治的途径特别是夺取政权来最终实现和巩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政治意识的形成、政治智慧的获得、政治策略的实施、政治斗争的成功等,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等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集中体现了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内在需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作用于道德来实现经济价值。道德是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生活也不例外。社会经济生活要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和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如诚信、公平等。经济主体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有利于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德的支撑,经济伦理的形成更离不开社会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通过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可以促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和道德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人类经济价值的实现。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来实现经济价值。从宏观而言,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虽然远离社会的经济基础,但对后者仍然发挥着间接的影响。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结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教育,都可以纳入思想教育的范畴,通过对受教育者实施具体影响,从而推动社会意识形式向一定的方向发展,继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节制”这一经济生活中的美德作为哲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世纪对禁欲主义的宣扬严重地阻碍了人们投身于经济的热情。因此,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影响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来影响经济价值的实现。从微观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引导社会心理来实现经济价值。社会心理潜伏在社会意识的深层,是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感性的、直接的心理体验,常常通过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的形式表现出来。积极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精神氛围,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会影响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良好社会舆论的形成,需要排除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引导社会心理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离不开广泛的思想动员和思想教育。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政治、道德以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中,通过影响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成机制

人类自有政治生活以来,对政治就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价值期望和追求。政治价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政治价值的理解以及所实现的政治价值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正是存在着这种主体之间对政治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冲突,政治主体才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形成,根源于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在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种需求的满足关系中。

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政治思想能够促进政治价值的实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阶级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达成内部的政治共识。任何统治阶级都要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首先转化为阶级内部的政治共识。而要达成这种共识,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政治共识的过程,虽然说根本上是一种利益博弈的过程,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取向的沟通和整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就不能起到有效的政治整合和政治动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先进的政治力量,总是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凝聚自己的队伍。另外,一定的政治集团或阶级为了在政治行动中寻求更为强大的政治支持,还必须善于获得其他政治集团甚至社会民众的政治认同,以便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这就需要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能够用本阶级的政治主张来说服其他社会成员,并使其参与到本阶级的政治行动中来。

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政治行为能够推动政治价值的实现

人们的政治行为不是无目的的社会行为,而是在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行为。政治行为直接决定着主体政治价值的实现。而政治行为又受到主体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动力的直接制约,要提高主体政治行为的理性程度和主体政治行为的实效性,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主体政治行为的理性程度。政治行为是在人的政治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政治意识的水平如何,关系到政治行为的成败和效率。不管是促进个体还是群体正确的、理性的政治意识的形成,都是用先进、科学的政治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克服主体政治行为的盲目性、自发性,增强目的性、自觉性,实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增强主体政治行为的精神动力。主体政治行为的成功与否,同主体的精神动力也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正确的政治动机、充沛的政治情感、顽强的政治意志,主体的政治行为也难以取得成功。政治行为特别是极端而猛烈的政治行为,如战争与革命,更加考验着政治主体的精神动力。因此,充满力量与感染力的战前动员,充满智慧与激情的革命演说,都体现了非常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行为的巨大感召力。在日常政治行为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通过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情感等方式,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政治关系能够保证政治价值的实现

政治价值的实现是以形成有序、稳定的政治关系为基础的。而在政治生活领域,由于利益的不一致,政治关系总是呈现出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利益的不一致反映在思想领域必然表现出政治思想的差异。为了协调不同政治主体的利益关系,必须首先进行政治思想的协调活动。这种政治思想的协调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和平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协调利益关系,形成稳定有序的政治关系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通过塑造一定政治集团或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再生产社会的政治关系,使自身的政治利益得到长远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关系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社会化就是使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接受一定的政治观念,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增强一定的政治能力的活动,它对于巩固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生成机制

文化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推动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和文明进步。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物质价值相比具有更加深远、持久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文化力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而在文化价值的实现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推动文化价值的实现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和内核,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是文化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中国古代儒家的价值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西方基督教的价值观也从某种程度上建构了西方文化价值的基石。而中西两种文化价值能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形式,通过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其固化到政治制度中,融化到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中华文化至今还能发挥自己历久弥新的价值,注重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建设和传承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曾在历史上权倾一时的基督教教会,对广大信众进行严格的、系统的有关基督教教义、信仰的神学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使得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延传。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巩固和传承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本质内容和本质要求。在核心价值观中,政治价值观又扮演着核心角色,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虽然表面看来主要是一种道德价值观,但从根本上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同政治教化密切联系在一起。[4]基督教的价值观,也为教会在世俗的政治统治提供着道德论证和思想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政治意识形态,最终决定着其文化价值的整体样态。社会核心政治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承,决定着其文化价值的实现和延续。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建设、传承主要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价值的实现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精神生产能够间接促进文化价值的实现

精神生产是创造和实现文化价值的主要途径。各种具体的文化价值都是在主体的精神生产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文化的各个门类,如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的发展都是主体进行精神生产实践的成果。在主体的精神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智力的付出和创造,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凝聚和外化。从事精神生产的知识分子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不仅他们的思维能力、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等智能因素,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成果,而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精神因素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方向和动力。从事一定精神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如果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不仅不会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增值,而且还会给文化发展带来不良的社会效应。知识分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精神动力的获得,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先要受教育,作为统治阶级中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更加要增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要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掌握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才能实现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这些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影响知识分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精神生产实践的开展,从而间接地促进文化价值的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作用于人的文化心理能够激发文化价值的实现

文化心理是人们对文化的意识、观点和看法,其中对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是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心理塑造和养成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重视文化、歧视文化的民族,永远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文教的传统,因而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日本在战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同他们对国民进行重视科学的教育密切相关。列宁甚至曾把“消灭文盲”作为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5]要培育人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心理,必须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知识观、价值观,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学习文化、内化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和社会环境,才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当前,我们大力倡导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主要是一种作用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但通过对人的情感、态度、意志的培养,也能够促进人的智力活动的发展,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人们对文化的内化和继承,推动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生成机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