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_公有制论文

关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_公有制论文

关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多种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014.1

一、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占主体的经济,这是保证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是全民利益、集体利益的根本保证,否定了公有制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实际上市场机制并不排斥公有制,而是要求对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大胆全面的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单一呆板使其优越性难以发挥,从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观念上把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与具体实现形式相互混淆。多年来,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把全民所有视为社会主义的象征,认为全民所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触动了公有制就是触动了社会主义,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搞私有化。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国企改革中,过于在理论思维上注重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甚至把对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一些有效探索,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视为搞私有化,从而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障碍之一。

其次,在全民经济组织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事实上多年来无人真正代表国家,财产权利未能界定明晰,并且在国有企业内部缺少使全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节点。于是,在企业具体动作过程中出现了职工消极怠工、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以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消极现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弊端在此充分显露,此乃国有企业难以搞活的深层次原因之所在。

再次,全民与国家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目标上的差距。全民与财产所有者代表(国家)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从理论上看,全民将财产交给国家似乎它最能代表全民利益,最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国家必须承担其他社会职能的约束,国有经济一般还要考虑到政治需要,而资本所有者的行为完全遵守经济合理性、效率性原则,以追求资本增值为最终目标。此外,计划经济下企业的主管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更加大了企业与国家之间目标上的差距。

最后,国有经济经营领域过广。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企业,从航空制造业和普通饮食业都有国有企业的存在。国有经济大量进入一般竞争性产业,使一般竞争性产业过度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因一定程度的垄断而破坏有序竞争,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不能按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导致经济结构经常性的失调。实际上国家管不了也没必要管那么多部门,需要适当收缩国有经济范围,国家只能控制非要控制的战略产业部门、经济命脉部位。

上述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向多元化转化,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方式,使之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种层次功能

在理论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然而,在撇开其公有程度的差别后,社会区域共同所有、社团法人所有等,都属于公有经济,只不过并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那种公有制(社会所有制)而已。

从实践上看,公有制作为一种公有经济的财产组织制度,其制度安排特征:产权高度非人格化、操作高度行政化以及由决定的非经济动力和垄断性,使其一般只适应于非竞争领域,难于和市场机制接轨;如果勉为其难地让公有制大规模地参加市场竞争,则必须付出较高的代理成本。大量事实证明,在市场机制下,全民所有制并不是最有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集体所有制经济,如所谓的“苏南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它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其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生产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分强调集体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包含了国有、集体以及其他经济成份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就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公有制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途径。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让公有经济与市场体制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彻底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各种经济领域、特别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领域主体的,不同实现范围、不同实现层次、不同社会功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清除将公有制等同于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清除公有制与市场体制是根本对立的等错误认识,还要在改革实践中打破希望按现有国有经济规模和国有经济分布结构搞活全部或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陈旧思路,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转换到收缩经济规模、调整分布产业结构的正确方向上来。

三、公有经济中国企存在的依据与范围

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来体现。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目标都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造为产权明晰、以追求最大资本收益率为唯一目标的经营组织,从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要求。但是,这种改革思路忽视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把国有企业等同于一般企业。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它有其特殊性,即要承担社会职能。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能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矛盾的,由此决定了不可能把全部国有企业塑造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因此,公有制改革首先应认清国有企业的存在原因、范围和数量界线,然后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商品生产依然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市场依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国有企业是资产归国家所有、国家享有剩余索取权并由政府经营的企业,其职能是弥补市场机制的运作失灵和克服市场机制运作的缺陷,保持国民经济平衡,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有企业的存在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有企业也是普遍存在的,其目的是消除市场失灵,实现特定的政府目标,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稳定。”(注:沈伟:《资本收益最大化不应是国企的追逐目标——认清国企社会职能,理顺思路分类》,《中国改革》1997,第9期。)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国有企业存在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为主导地位。因此,必须确保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分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其次,这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单靠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来积聚巨额资本时间漫长,且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把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快速集中有限资源的优势,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最后,是克服市场失灵现象的客观需要。在当代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市场机制的运作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某些领域、某些部门,市场机制的运作就缺乏效率,表现为市场失灵。比如公共物品具有排它性、非竞争性和非盈利性等特点,私人企业不愿生产,但却为社会物品所必需,这就要求国有经济进入。此外,像克服地区发展不平衡、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增加就业,遏制通货膨胀,防止有害于社会利益的私人垄断等,也都需要有国有经济的存在。

以上原因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存在是长期的、必然的,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存在范围,即为社会经济存在作长期础性服务的自然垄断行业;为保障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个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高风险、高技术行业;一些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生产行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制高点地位的战略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钢铁及有色金属生产等;出于各种考虑为实施社会保障政策而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等。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及其特殊的社会职能,在其它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则不宜搞国有企业。

四、对策与建议

首先,加快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现代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由于它能够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本需求量很大的要求,克服个别资本在资本形成过程中的缺陷,从而创造出一种直接筹集和运用资本的企业制度,在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股份制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与科学、严密、严格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构成世界普遍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制,与社会制度并无直接联系。社会主义也可以吸收和利用能够为资本主义创造物质文明的股份制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纯粹的全民所有的产权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使之与非国有经济进行融合渗透,这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对接的一个现实选择。比如,国家部分或全部控股、企业和职工个人参股、公众购股(企业股票上市),其意义在于企业有了一个“现实的利益结合部”,可以极大地增强利益机制,使广大职工在关心其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来关心和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广大职工既当家又作主,必然极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主人翁行为,企业活力的增强也就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通过法人、企业职工入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又可以很快地筹集大量资本,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发展难题,促进企业发展。股份制也必然带来一定的消极因素,比如不可避免地出现金融投机和食利者阶层,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完全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加以规范和限制的。总之,股份制在社会主义制度广泛地建立起来之后,广大劳动者必定会以其劳动、智慧和资本投入与股份制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发挥出来,困挠我们多年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就会得到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条块和所有制藩篱就会被突破,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正如马克思所言:“股份公司对国民经济迅速成长的影响,恐怕估计再高也不为过。”(注:彭致圭:《全民所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中国改革》1997,第9期。)

其次,实现公有制的人格化。公有制企业的根本出路于在于企业制度创新,关键在于所有者真正到位,这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企业职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的关系,明确所有者代表,实现公有制的人格化。通过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使全民净资产转变为全民资本,塑造出资本所有权主体,做到资本经营者的利益与全民资本保值增值紧密结合:资本经营者的决策风险与其自身的利益挂钩。要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坚持政资分开,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制,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向全民负责,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各类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对参股进行国有资产的投资和营运。控股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是真正的企业法人,通过经营国有资产获得的收益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这样,国家管理的对象不再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而主要是一级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国家只任命控股参股企业。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企业参股,并以股东身份管理、监控参股企业。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人格化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实的选择是赋予企业法人代表以国有资本代表人的资格,使其对国有资本负责。这里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使国有资本代表人的利益与国有资本增值相挂钩。具体应建立资本经营责任制,劣者罚、良者奖,优者重奖。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监督办法要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执法要严格,处罚要严厉,全民资产蒙受损失的要严加惩处。(注:彭致圭:《全民所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中国改革》1997,第9期。)

再次,推行公有制的层级化管理。要按照政资分开,分级管理,分权而治的原则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事实上全民资产已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市、区)四级占有格局,它们各自拥有一批国有企业,相应地拥有一部分所属企业剩余劳动价值的支配权。现在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全民资产所有权,界定产权,量化资本,特别是要确定资产和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严格考核,严明奖罚,这样就真正对人对全民资产负责了。明确划分全民资产投资主体和层级管理后,中央政府便可以集中精力理顺整个全民资产管理体系,着力培育发展国家的大集团、大公司,这样更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注:彭致圭:《全民所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中国改革》1997,第9期。)

第四,降低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部门中的比重,集中力量于国计民生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共存的方针使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然而国有经济比重目前仍然过大、范围过宽。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以上的国有资产分布在加工、建筑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而分布在运输、邮电和其它基础设施等非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还不到20%。(注:沈伟:《资本收益最大化不应是国企的追逐目标——认清国企社会职能,理顺思路分类》,《中国改革》1997,第9 期。)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只要控制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等就能基本上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国有经济比重收缩的重点范围和对象就应该是那些存在于竞争性行业中的成千上万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对于这些企业的改革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来进行,原则上应该是能股则股、能售则售、能并则并。而少数存在于竞争性行业中的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它们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主导力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对于这类企业,可以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参股控股,实行法人财产权制度,把企业转变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良好的现代企业,并按规模经济要求,组建企业集团;尤值一提的是,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来实现。股份制作为一种有代表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中被广泛采用,以国家参股制为基本形态的公私混合股份经营,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体。为此我们需要逐步建立企业内容的管理监督机制、奖励机制、职工培训制度、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等。(注:胡扬、刘阳:《欧美国有企业是如何扭亏的?》,载于《中国改革》1997,第6期。)国有企业是否有成效必须以市场机制为标准来衡量。为此,政府不仅应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国有企业中。(注:沈伟:《资本收益最大化不应是国企的追逐目标——认清国企社会职能,理顺思路分类》,《中国改革》1997,第9期。)国有企业收缩后,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基础建设和关键产业建设,同时,国家还可以集中精力管理这些企业,提高企业的素质。

最后,我们必须对国有经济实行分类、分层次的改革,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国民经济中的要害产业和部门,抓住龙头企业,并在整个经济层面上有效地将宏观调控和微观直接管理结合起来,在多元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作用下,公有制将会日益壮大、巩固和完善。

收稿日期:1998—12—15

标签:;  ;  ;  ;  ;  ;  ;  ;  ;  ;  ;  

关于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思考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