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前卫--从广播历史看未来_媒介策略论文

永恒的前卫--从广播历史看未来_媒介策略论文

永远的前卫——从广播的历史看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卫论文,未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广播的历史从它的技术源头算起,那么从其孕育、诞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时间跨度差不多是100年,即从1844年有线电报的发明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100年里,人类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最为显著的,其间先后有无线电报、有线与无线电话以及电影、电视的发明,计算机技术亦初露端倪。

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的,任何事物总有其消长期,广播从曾经据有强势地位到如今成为普通传媒,给我们带来的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是思考它的明天。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杰·切特罗姆在他的著作《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关于电报、电影和广播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关系的结论,值得我们在进行这一思考时首先提起:

——电报以其神奇的速度传递着信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电影则使人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然而这种新的大众文化发现自己的位置仍然停留在家庭之外。到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将兼备这两个在传播媒介发展中的先驱所具有的影响,使现代通讯积聚的威力,渗透到美国人的家庭中去。

——无线电广播的历史,远比以往的传播媒介(印刷、电报、电影)的进展历史更为复杂,尤其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提出的要求,远远高于以往的通讯形式所能提出的要求。

——无线电广播对于改善日常生活的情趣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它把艺术、娱乐、音乐、教育、和新闻送进起居室的无所不在的力量中,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

——早期有关无线电未来的讨论集中于机构和资金问题上:电气的利润将能永远维持这个公用事业吗?如果不能,那谁将为它支付费用呢?它又将如何得到管理呢?

——广播的成功并不在于它实现了人们由无线电技术唤起的美好理想,而在于它获得了广告利润的动力……但是在当今私营传播和公众接受之间的关系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企图去调整这一关系,那么就很值得再去回味一下那种乌托邦的幻想了。

——今天广播的形象是惟一合理的吗?曾经唱响的理想主义高歌就是一种乌托邦吗?

——如果人人都具有无线电接收机的拥有权,那么传播的控制权又是什么呢?

切特罗姆的问题之多,说明关于广播的探讨远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同时也说明广播至少涉及政治、经济和自身形态等多个方面,不是就广播而谈广播所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的。切特罗姆的问题还涉及当今广播电视体制的合理性,如传播的控制权、广播的既有形象(本可以用于商业、教育、家庭、经济,但却成为娱乐、新闻和广告的通俗文化媒介)以及私营传播与公众接受之间的不合理关系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思想家对于既定世界的批判精神,而目的则是为了这个世界朝着更理想的方向迈进。因此,为了创造新的历史,为了使我们能够在从事这一行业中永远具有变革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我们仍需继续探讨。大的方面(体制)如此,小的方面(节目)更应如此。

广播在到达它的黄金时代后不久,就面临电视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电视的发展,首先夺走了晚间广播黄金时间的听众,有人因此预言广播的末日来临。广播仅在唱片音乐、乡村和西部音乐、经常性的现场新闻报道、天气预报和问答比赛节目等方面保有一些领地;全国性节目也逐渐减少,广播开始成为一种地方的大众传播媒介。不过,作为一种与听众更亲近的地方媒介,广播幸存下来了。

到60年代,调频立体声广播和非商业性广播发展起来。在70年代,体育节目受到群众喜爱。美国全国足球转播,尽管电视观众达4500万,广播听众仍有1000万,许多人是边听边看:听电台解说,看电视画面。1973年,CBS的“广播神秘剧”和70年代末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剧杰作”节目,都再创收听热潮。1979年,纽约WKTU广播电台靠着只播放流行唱片音乐,由本无名声一变而为全国听众最多。这些情况使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协会主席弗兰克·罗凯维奇在1980年推测说,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广播黄金时代”。(转引自《大众传播通论》)

“在电视仍是无所不在的情况下,广播剧为什么能卷土重来?”1979年,美国作家弗兰克·布雷迪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1)经济原因——广告便宜,电台成本低;(2)文化原因——广播节目质量高;(3)心理原因——想象力使“听众成了服装师、场景设计师和化妆师,他在脑子里塑造各种人物形像和场景。广播的基本吸引力始终在于:为了欣赏它,不能光是听,听广播必须专心。这种精神兴奋对许多人有吸引力,他们这些年来以消极地看电视为固定的精神食粮,希望寻求一种自己能更多参与的娱乐活动。”(转引同上)

大众传播学者对广播的接受效果十分推崇,他们写道:“强有力的名人通过广播词语的有效应用,赢得了他们的追随者……包括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像著名的布林克利博士那样的男子汉。罗斯福以其炉边谈话,充满个性的亲切口吻吸引并俘虏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想像与忠诚。布林克利则是药品专卖商,他在广播广告里推销‘复元丸’,逼得发狂的男人急于想恢复他们失去的青春。在上述两者之间,还有像路易安那州的休伊·郎格和查尔斯·库格林神父那样的煽动者,底特律神父库格林谋划通过广播讲话发起一场政治运动而成了风暴的中心。”(《大众传播通论》)

美国幽默作家斯坦·弗雷伯格描述广播广告的创意——舀干密执安湖,再灌上巧克力糖浆,冰淇淋像雪崩一样直冲下去,然后又是灌奶油。在2500人欢呼中,加拿大空军在奶油冰淇淋顶上放置一棵巨大的野樱桃树。这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冰淇淋圣代。“好吧,在电视上试一试吧!”——电视即使勉强做到,也不会有广播给受众的想像宏大。

音乐艺术里,有名为“音画”的作品,艺术家企图通过音乐为接受者提供一幅想像的图画。广播在这个意义上比音乐更加便利,巴尔诺认为,“由于广播中的情景常常使人浮想联翩,又由于想像出来的东西比任何一幅美丽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就这点而论,一般的电视节目是无法同最好的广播相比的。”(《美国广播电视简史》)

电讯技术不仅催生出广播,而且进一步延伸出电视。电视是一种“能够让人看到的广播”。今天成功的电视节目无疑具有根深蒂固的“广播性”。最初的电视节目就与广播相似。电视诞生不久即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是延缓了发展,而广播这时已进入自己的成熟期,产生了不少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特别是由于它自身的特点,节目品位趋向高雅。战后,电视重新起步,面对广播的成熟和高雅,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实行“拿来主义”,“广播节目+图像=电视节目”成为电视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在美国电视的起步期里(1945—1952),电视人一直是借助广播的经验制作节目的,广播有什么形式,电视都把它移植过来——日间的烹调、儿童、访谈节目,晚间的综艺、戏剧、滑稽表演、观众参与猜谜节目,都是广播最受欢迎的形式——电视依靠这些形式建立起后来自身节目的几乎一切要素。可以说,这时的电视是在广播成熟、高雅的层面上增添了图像因素的传播媒介。而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一点,对于当时能够买得起价格昂贵的电视机的家庭,在文化格调的对应上也是相适应的。

在广播的成熟时期,综艺节目由于受到听众的喜爱而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视依葫芦画瓢,美国在1948年开播的《德克萨科明星剧场》,也是一个综艺型节目。它以明星助阵,加上抢眼的服装布景,受到观众欢迎。节目主持人米尔顿·伯尔乐于自嘲自讽,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而被叫做“电视先生”、“米尔顿大叔”。而贴近受众,热闹火爆,实际上是广播节目一向的风格之一。

娱乐节目如此,新闻节目也是这样。比如1951年默罗的电视节目《现在请看》开播,就是原来他在广播里做的《现在请听》节目的移植。尽管广播不能让人看到,但它首先接近了人们不去现场却能借助媒介如临现场的目标。广播的“现场”早已不仅仅是剧场、电影院,默罗把伦敦BBC广播大楼楼顶当作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是战争现场的交响广播。电视后来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继承了广播开创的现场实况转播形式,声像兼备地传播着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种种景观。

从广播里套用形式和汲取营养,不仅是电视节目曾经的方式,而且是电视人至今在无计可施时都要采取的策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是一种在电视上讨论问题的节目样式,一般把它归于“脱口秀”即谈话节目。在电视上谈话源于广播且由来已久,世界电视早期就有这种节目样式,但是随着电视的“成熟”,人们觉得电视更应该发展它的“看”的功能,而谈话更多地属于“听”,所以后来这种样式就没有得到发展。然而,自80年代以来,西方电视再度兴起谈话节目热,这种节目甚至成为许多电视台的重头戏,“脱口秀”主持人成了西方社会的明星。这一现象为中国电视人所注意,于是才在寻求新形式时被拿来了。从一个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看,“广播性”也是灵丹妙药,今天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内电视台已把凤凰台当作“电视人的电视”,而凤凰台实在是极具“广播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在节目制作方面堪称电视的前卫。同样,我们还看到,互联网上多媒体节目制作也不得不借鉴广播的既定样式。

广播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几乎是永存的魅力——与电视的接收受到范围和屏障限制、计算机网络目前主要还要依靠有线连通相比,广播才是真正方便和无远弗届的。这是广播的又一种天性,即它的便捷性。这一媒介特征在与电视和电脑的比较中得到了更充分的显示。它还是直到今天人们购买收音机比较看重它轻便程度和接收性能的原因。

由于声音传播有着文字或图像传播所无法比拟的灵动,广播的便捷性这一媒介特征也体现在节目制作上。广播节目内容可以说是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收音机是平民家庭里的一件会说话的家具,是伴随人们出行的小精灵,于是人们想听什么,电台就播什么,而电台播什么都方便。

到上个世纪末,当计算机互联网开始成为比电视更具发展前景的新的大众传播媒介时,广播率先上了网。在网上,我们能够收听到无数个电台,尽管这并不一定就是广播的发展方向,但是广播的灵动和前卫亦可略见一斑,而电视节目上网目前远没有广播如此方便与积极。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就像当年电视没能取代广播一样,计算机互联网也不可能把什么都“一网打尽”。

在电影走向豪华(它本来是廉价的),电视走向有线和加密(进一步收费),报刊趋向厚重及其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计算机使用仍不够灵动且难以免费的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环境里,广播的平民性尤其显出它的独特。广播从业者对这一媒介特征应当葆有清醒的认识。而如果坚信广播的平民性、便捷性及其内容制作的灵动性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我们就会看到广播仍将继续存在与发展,并且将永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前卫。

标签:;  

永恒的前卫--从广播历史看未来_媒介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