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现代化_农业论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现代化_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农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大事。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1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农业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和全世界既定的发展战略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会后中国政府提出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指出: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类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还是一个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

1.2 可持续农业。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世界农业经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等历史发展阶段,而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产品的增长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又给环境保护与农业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弊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所产生的弊端,进行替代和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人类活动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主的历史时期已告结束,而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人与生物共处,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新时期行将开始。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持续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持续农业是在70年代的替代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构思。这一次的替代思潮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忽视与排斥,导致了在实践中的失败。此后,经过80年代初期的酝酿,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持续农业。9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进一步受到重视。1991年4月,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实现持续性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即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认为,持续农业是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笔者认为持续农业是资源向财富转化过程的优化组合和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实现,也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高级阶段。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发展集约持续农业比较适宜。

2 持续农业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1 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

一些学者认为,发展集约持续农业一定要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经济组合特点,针对当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经济负荷水平,提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的综合体。如果强调这个综合体的生态经济技术的特点,则可称之为生态农业;如果强调这个综合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则可称之为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的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渔的比例,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涵义与国际持续农业的内涵和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

2.2 持续农业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为了小康的需要而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按我国国情而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发展方向,它将成为我国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的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三者是一个整体,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效,高产、优质是实现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资源与环境保护,才能有持续的高效。否则,农民得不到实惠,就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就不能持续发展。

2.3 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

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要以经济带动为主体,寓环境保护于经济活动之中。持续农业的生态问题不只限于自然生态,还要加强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

2.4 持续农业与农业的产业化

农业的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更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生产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与环保结合。

2.5 持续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因各地区农业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建设的道路和做法是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综合分析当地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用现代可持续性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装备和改造,以实现生物生产、经济生产和生产要素的现代化。在建设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

2.6 持续农业与效益农业

加强效益农业建设,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效益农业的主要特征:坚持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使农村经济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围绕着创造财富,提高效益,加快农民致富进程来发展。在发展中,还要做到既坚持微观和近期效益,也重视长期和宏观效益,既重视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也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和国家的宏观大局。只有这样,农业的持续发展才会更有保障。

2.7 持续农业与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比较有以下特点:一是种植费工而且又养地的作物;二是单产水平较低;三是肥料、农药和饲料的物耗水平较低;四是产品价格较高;五是劳动投入较大;六是资本占有较少;七是经济效益有高有低。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发达国家是农产品过剩,提倡休耕和农业生产粗放化的产物。它与持续农业比较,除在保环境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外,其它方面则差距较大。

3 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一定要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农业的生产与管理的现代化也要协调同步进行。只讲现代化,不讲可持续发展不行;只讲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现代化,不讲相关方面的可持续现代化也是行不通的。

3.1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它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要素两个方面的现代化

(1)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包括农业的生物生产过程和农业的经济生产过程。这两个生产过程都要以可持续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特别要注意强化经济的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要素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当前特别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选用优良的动植物品种,把农业机械组织起来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要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环境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使用状况。

3.2 农业系统的现代化

它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

(1)农业教育的现代化。农业教育包括绿色证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应当逐步地形成网络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教学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真正适应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农业的多层次教育,逐步达到:每户的劳动者都持有绿色证书,每个村民组都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和实际训练,每个行政村都有三名以上的中专毕业生,每个乡政府应有三名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用于指导农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以保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和逐步现代化。

(2)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包括科研和技术推广两个大的系列。省、地、县的科研单位,地以上以应用发展研究为主,地以下以引进、示范、转化成果为主。技术推广主要是办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系统主要是:要稳定与壮大科技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科研与推广的基本条件,把科技单位的科技工作与当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地组合起来。每一个科技单位,都应当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引进、研究、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并把科研、推广、生产、经营紧密地结合起来。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科技单位本身的条件建设和农村基地的条件建设两个方面。

(3)农业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管理对象,以及管理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方面。管理者应当经过专门的训练,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管理的思想、知识、方法和技能,要从自发管理、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境界;要引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必要设备和手段,以及科学决策的方法;被管理者也应提高其基本素质,使其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科学管理,并具备自组织的管理能力;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评价和调整现行的体制、机制、法规政策。

3.3. 农村的现代化

(1)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是,资源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金融资本经济——生态技术经济。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正处在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从发展过程来看,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应当是生态技术经济的实现。农村经济系统的现代化,应当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现代化,各要素之间,应当是科学而有序的结合,协调而持续地运转。

(2)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以农村居住的人群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观念要能适应与推动经济的发展,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要不断地提高,要逐步确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观念;其次是农村的住、食、衣、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应不断改善,并有利于持续发展。

4 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支柱

4.1 可持续性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农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灵魂。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高效、节约成本和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增殖资源的一致性和持久性;不污染环境甚至可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可提高物质投入的有效利用率,并有持续性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致性,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考虑到全球生态环境,以及全人类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微观和宏观、目前和长远的一致性。我国经济高速度、低膨胀发展的软着陆的实现,是与科学技术特别是可持续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的。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4.2 可持续性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本来就是可持续性的,而且是科技、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灵魂。但是,由于伪科学的存在和还在不断地出现,往往干扰与妨碍科技、经济与社会健康而持续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思想,抵制与消除伪科学思想的干扰和不良影响。科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实际性和实践性。可持续的科学思想最符合实际,最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生动活泼的科学思想。

4.3 可持续性科学管理

在可持续性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可持续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决策、规划、计划、制订实施方案,实施协调而有序地管理,也就是可持续性的科学管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众多的学科、部门和领域,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科学管理。

4.4 经济、科技、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这既是支撑、又是最终的检验。在这四者之间最重要的是,围绕资源向财富的转化,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资源向财富转化的过程是,资源—初始产品—初加工产品—粗加工产品—商品—货币—资源。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经济阶段是,资源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金融资本经济—生态技术经济。与之相对应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叉复合(三者协调发展的)产业。各阶段所需要的主导技术是,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技术—金融技术—生态经济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素质是不断提高的:最早人类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大家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之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开,两者之间呈现较大的差别;然后,通过体力劳动者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脑力劳动者深入实践从事体力劳动,逐渐成为不同量级的智力劳动者。生态环境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最早阶段是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较良好的生态环境;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人类认识与行为的片面性,生态环境失去自然平衡状态,甚至受到破坏;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提高,人类开始治理环境,在新的情况下建立起新的平衡和较好的生态环境,并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  ;  ;  ;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