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部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不平衡论文,区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拟在探索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对中部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加速中部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供理论界同仁和实际部门同志参考。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内容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是指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平衡发展是相对的,发展本身是螺旋式波浪上升的过程,旧的不平衡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会向新的不平衡发展转化。就其内容来说,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点。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不发达区域并存长期存在。经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在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诸方面,比如说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居民生活质量、经济体制、生态环境等现实地存在差距。经济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后劲、发展潜力等方面也有差距。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在国内,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意味着发达区域总是领先不发达区域,并不妨碍后者在某些方面甚至全面超过前者。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潜力就明显超过发达国家,我国中西部地区在下世纪发展潜力就比东部沿海地区要大。
第二,区域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域内存在经济不发达的小区域,经济不发达区域内存在经济发达的小区域。经济发达区域并不都是发达,往往在某些小区域、某些行业存在不发达。广东、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但粤北山区、苏北地区经济并不发达。经济不发达区域也并不都是不发达,往往在某些小区域、某些领域存在发达。墨西哥、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墨西哥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与发达国家一些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我国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差距,但中部部分地区,如武汉市、郑州市经济水平在全国名列前列,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甚至超过东部地区。
第三,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不平衡,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是一个螺旋式波浪上升过程。日本经济曾经在战后持续15年以12%以上高速度发展,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在八十年代以来都难以超过5 %。我国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迟缓,但改革开放以来,连续以10%左右高速度发展,今后10年会仍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变化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可以相互转化,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跳跃式发展,后来居上,超过原来的发达地区,实现由旧的不平衡发展向新的不平衡发展转化。在本世纪,美国超过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实现经济恢复与振兴,已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都是这方面的鲜明事例。
二、中部经济不平衡发展及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 中部经济不平衡发展策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启示
我国中部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其发展过程会完全符合不平衡发展规律。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对中部经济发展策略有着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中部经济发展要合理利用区域社会分工,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既然经济发达区域内存在不发达小区域,经济不发达区域内存在发达小区域或部分发达行业,那么中部经济发展就要以这些小区域如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等作为经济增长极,以这些相对发达行业如交通运输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电子通讯业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合理利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自身优势产业。这种做法也是符合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李嘉图从分析各地区在行业间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不同出发,曾经建议各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成本相对低廉、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当然,中部经济发展行业选择所依据的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应当是动态优势,是就今后一定时期发展趋向来说的。
启示之二,中部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适时地上新台阶。既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本身是不平衡的,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呈螺旋式波浪上升,那么中部经济发展一定要在条件具备时牢牢抓住机遇,紧紧抓住高速增长时期,争取一段时间经济较快发展,以免丧失机遇,掉入持续缓慢发展的陷阱。
启示之三,中部经济发展要实行跳跃式发展,争取后来居上。既然区域经济动态变化不平衡,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那么中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握产业更新和结构优化时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起点,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争取在更大地区、更广泛行业上超过东部地区经济,并挤进到发达经济的行列,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2、中部经济不平衡发展模式
关于中部经济发展模式,目前理论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是梯度发展模式。这种观点从梯度发展理论出发,认为中部经济应当保持与东部经济的差距,主张国家继续对东部实行倾斜政策,优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和西部,维持东、中、西部梯度发展原状。第二种是为东部经济服务的发展模式。这种观点从大力扶持上海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出发,主张中部经济要以为东部经济服务为发展方向,以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基础产业作为产业选择重点。第三种是以东部发达地区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模式,认为中部经济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发展速度以赶超东部经济。第四种是跳跃式发展模式,认为中部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利用后发优势,优先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起点,在技术进步和产业更新换代方面走在前头,从而实行跳跃式发展,争取在较大地区、较多产业超过东部经济。
我们认为,中部经济发展应以实行跳跃式发展模式为宜。梯度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只能在某一阶段适宜,只是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受经济条件限制尚不可能全面发展而只能有侧重地让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部分地区后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对中部经济发展来说才是适宜的。如果把梯度发展模式长期化,在理论本身就犯了把经济梯度绝对化、静止化的形而上学错误,在实践上则会使中部经济永久停留在东部经济之后。为东部经济服务的发展模式,则不符合区域分工的一般原则,会使中部经济沦为东部经济的附庸。互补互动、共增共荣是区域分工合理的基本原则。中部地域辽阔、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既是重要的农业基地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巨大,理应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中部经济仅仅执行为东部经济服务功能,沦为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则会使中部经济处于附庸从属地位而衰落下去,与区域分工原则背道而驰。赶超的发展模式也是行不通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更新换代频仍的今天,落后地区试图仅通过加快发展速度来赶超发达地区,会导致落后地区永远跟在发达地区后面,亦步亦趋。中部经济发展实行跳跃式发展模式,立足于产业更新换代和新技术革命潮流,占领新产业和新技术制高点,实行跳跃式发展,这样可能后来居上,在更大区域、更广泛领域超过东部经济,由局部发达推进到全面发达,是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灵活运用。
三、加速中部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1、抓好三峡工程建设机遇, 发挥其对中部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动作用
三峡工程在中部经济构造了一个与沿海、沿江战略相呼应、与浦东开放开发相呼应的新的巨大发展极。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为中部经济崛起和全国经济下世纪腾飞创造能源和水资源两个基本条件。它不仅是引进当代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人才的摇篮,而且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国际大市场。仅从中近期来说,三峡建设通过对钢材、水泥、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的大量需求,就将拉动1400亿元左右的物资装备市场,极大地刺激城市工业特别是冶金、建材、机械制造业发展,为中部进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带来历史性机遇。
2、把所有制关系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目前的问题,既有所有制关系不顺问题,也有产业结构问题。解决国有企业困境,应当把所有制关系改革与结构调整并举。在所有制关系改革方面,在坚持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前提下,首先要缩小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共同发展。今后国有企业应主要负责经营四类部门:一类是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的国防、外交等特殊行业部门,二类是煤、石油、天然气、矿山等自然垄断部门,三类是烟、酒、黄金等高利润部门,四类是电力、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部门。对其它一般竞争性行业部门,应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其次,要探寻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资产多元化改造。除对第一类部门即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的特殊行业部门继续实行国家独资外,对其它类行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控股、参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纳其它经济参与,实现资产多元化。再次,抓大放小,在真正抓好一批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社会公共产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基础上,对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放开搞活,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小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破产、拍卖、兼并、合并、转让、租赁等各种形式让非公有制经济去经营,并收回国家投资。最后,国有企业内部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坚决压缩和更新机械、纺织等落后产业,扶持电子业、通讯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成熟工业内部的品种结构调整转向。要重新审视地区工业布局,对结构同构的国有企业要合并一批、转让一批、下马一批,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盲目竞争,促进地区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以取得最佳宏观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
3、强化对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占领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制高点,是中部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中部老工业老企业多,不仅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要强化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武装企业。要加快固定资产折旧,提高折旧率。既要考虑物质磨损,也要考虑精神磨损,缩短固定资产更新的周期,尤其技术关键设备必须实行强制折旧,把一些“老古董”送进历史博物馆。要提高技改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应将比重提高到50%以上。还要加快新技术在生产中运用,提高科技含量,将科技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适时地推进城市化
现代城市具有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和推进器。中部城市化相对滞后,应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适时地推进城市化。充分发挥武汉特大城市在中部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大城市在省区和中部经济的中心作用,逐步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工业和农业过剩人口向大中城市、向县城和少数发展水平最高的建制镇聚集。有选择地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发展要依托大中城市,依托交通线,不能遍地开花。
5、加快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与城市共同繁荣、农民与城镇居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是因为农民参与了工商龙头企业的利润分配,好象农业产业化是从改变现有利润分配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工商利润减少的结果。其实,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不是因为农民参与工商企业的利润分配,尽管在农业产业化初期,可能有这个因素(利润返还的因素),但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靠以下因素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是由于农产品附加值增加而增加农民收入,现在一般发达国家农产品附加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8∶1左右,而我国一般地区为1∶1左右,发达地区也才为3∶1,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潜力是很大的;二是节省运输成本,农产品就地、就近清洗、分选和加工以后,其体积和重量均可减少,重量一般可以减轻5%—30 %左右,由此可以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三是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经营、地域分工和专业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农产品的盈利,因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产业化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机制,使农业资源优化组合,能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实行一体化经营,节约了社会交易成本,因而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农业产业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因而增加农民收入;七是农业产业化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地租,合理利用土地的肥力和位置的级差来发展名特优稀尖等垄断性土地产品,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使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因而也会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是在增加整个社会财富、增加整个农业部门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新价值的增加,而不是来源于农产品现有利润的再分配,更不是以牺牲工商企业的利润为代价,而且在利润总额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可以增加,工商企业利润也可以同时增加。中部作为全国重要农业基地,农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和农村经济产业;二是各级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来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要形成保护农民利益、减少农民风险的机制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四是要造成农业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五是从龙头企业入手,抓住经济责任和质量管理两个中心环节,提高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