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 诗意点染——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论文_袁晓丽

以情动人 诗意点染——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论文_袁晓丽

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 618300

古人写诗,以情动人,一个“情”字,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把握住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是我在教学中尤为注重的。无论是创新型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或者说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那么,该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走近诗人情感世界,更好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呢?下面我以三首唐诗的教学来浅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做到的“以情动人 ,诗意点染”的方法。

一、故事激趣,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

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赠汪伦》,我先向孩子们讲述了李白的故事,李白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喜欢喝好酒,他能够把千金裘、五花马都拿去换酒喝,当然也就容易走进汪伦精心设计的骗局,《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极大地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而汪伦的良苦用心也感动了大诗人李白,在这样的故事讲述中,同学们按捺不住了。诗句几乎要脱口而出。此时,我却故意带着孩子们又兜了一个圈子。我抛出了一些问题,这也就是我的第二个招术。

二、渲染情感,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抛出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1.如果你就是李白,被汪伦“骗”来了,你的心里会怎样想?

2.汪伦面对你的光临,美酒款待,带你游赏桃花潭美景,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你准备乘舟离去时听见踏歌声,抬头一看,你惊呆了,诗中哪个词写出了这时你的心情的急剧变化?

4.你被汪伦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于是不由地吟诵起来。

到这时候,孩子们几乎要失控了,诗句脱口而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歌的学习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矫情,也没有任何做作。孩子们感动于汪伦的真诚,也感动于李白的感动,诗句的意思理解不需要费力,情感表达也不需要费力。正所谓“写诗的功夫在诗外”,看来,学习诗歌的功夫也应该在诗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无中生有,发挥想象创设故事情境

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经讲过,要想写好作文,需要具有“无中生有”的本领,他反复强调,“无中生有”是一个褒义词,是能够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本领。我在教学诗歌的时候也尝试着运用了想象的办法,让孩子们创设出一个特定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皴染结合,渲染出特定意境的美

要领会课文的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暮江吟》,导入后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重点:诗人到底要吟咏江上怎样的美景?从中要抒发怎样的感情?为了落实这个重点,我设计以下教学步骤,刻意渲染诗人当时所见之美景这一情境:

1.学生充分读诗,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2.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感悟诗人所见之美景。

3.运用电教画面,入情入境地欣赏江上和江边的美景。

4.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具体描绘江上和江边的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6.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眼前好像出现了江面上的瑰丽景色。

“移情”也好,“造情”也好,都是为了“染情”。让学生运用语言来再现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融入诗歌所渲染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了诗歌的强烈感染,即用情来感染学生。

五、用我笔写我心,再次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学生熟读成诵,已整体感悟诗歌的内容,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情境之后,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顺水推舟,来个迁移实践。“所谓迁移,就是运用,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创造”。

教学《暮江吟》后,我让学生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把《暮江吟》改写成4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可以为学生理解诗歌找寻一种变势,而且有利于学生重组课文信息,创造性地理解了诗歌。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放开胆子,试着写两个小场景(类似于小小剧本),由于课上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推动,因而能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性地完成了该项“小练笔”。

小学里的大部分古诗,都是一幅幅生动优美的诗意画卷,做教学的有心人,做教学中的有情人,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遨游在古诗文的奇妙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汉语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资源,这就是作为华夏子孙永恒的骄傲资本。我们应该用好这份资源,传承好这份传统,让更多的孩子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在热爱的过程中情感得到进一步的熏陶和升华,将血脉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从而真正做有根的中国人。

论文作者:袁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以情动人 诗意点染——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论文_袁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