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种文学批评态度的地位_文学论文

论三种文学批评态度的地位_文学论文

论文学批评三种态度的鼎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批评论文,态度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批评(本文中的“批评”与“评论”作为同义语对待),在马克思恩格斯那儿是“使命”。他们不满文学批评中的庸俗作风,那种“永无止境的恭维奉承”,那种“调和主义的妄图,以及扮演文学上的淫媒和掮客的热情”①,要求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昂扬的战斗性,承担起历史的使命。这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活动的特色。

文学批评,在列宁那儿主要是“打脑袋”。“毫不留情地打,虽然我们在理想上是反对用暴力对待人的。”②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学,第一次成为“党的事业”,要求集中地反映党的意志。

文学批评,在毛泽东那儿是“斗争方法”。他在著名的“讲话”中毫不隐瞒这一点:文学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③,既浇灌佳花又铲除毒草。文学批评具有了政治评论、社会评论的性质。

这些没有什么不对!任何统治阶级,任何一个政权,只要注意到艺术,自然总是要偏重于功利主义的艺术观:为了本身的利益而使一切意识形态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服务。列宁就指出,“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它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齿轮和螺丝钉”。④毛泽东那儿的文学艺术,位置更是“确定了的,是摆好了的”,那就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这有什么可惊讶吗?“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⑤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理解了恩格斯在精采的评论《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论及民间故事的娱乐作用与教育作用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后者;论及民间故事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后者;论及作品的诗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时,为什么特别强调后者。也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理解了恩格斯晚年给哈克奈斯的信中仍在与数十年前精采评论中的思想呼应,要求文学表现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同样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深刻理解了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文学批评,为什么应当肩负起当然使命,以促进和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尤其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斗争时期,尤其在社会发生剧烈转折的时期,尤其是在时代思潮于直接的政治领域遇到巨大阻碍难以畅流而回折向文学批评的时期。

我们权且将这种批评归结称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功利主义文学批评更多的是把文学批评当作一种社会活动,达到一种社会目的。文学艺术只要作为意识形态的性质存在,我想,这种“活动”和“目的”就必不可少,“在资产阶级如此,在无产阶级也如此”⑥,这没有什么可回避的。

如果把功利主义的文学批评归结为无产阶级的批评,那将不符合文学的历史。自可考的文学批评始,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就存在着。春秋时期的吴公子季札观风之类,从音乐、诗歌中看到了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就是把作品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和把握。于此处,我们窥见了日后功利主义文学批评的萌芽。至孔子,功利原则极大强化,“兴、观、群、怨”说强调的就是文学的社会作用。“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而“思无邪”指诗的内容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⑦,而不越出礼的规范,走到邪路上去。这是功利主义批评的滥觞。无须讳言,这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悠久深厚的传统。

在西方早期的文学批评中,同样是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把政治态度和社会功用作为衡量一切文学现象的唯一尺度,他甚至这样说:“我们只要一种诗人和故事作者,……他的作品须对我们有益。”⑧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在上个世纪中叶,被俄国几位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先驱人物推向了崭新层次。他们把文学批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把文学批评的基点确定在文学内容的社会进步性上,以先进的、积极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衡量作品的价值。

无产阶级文学的确推崇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并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的文学史上的形形色色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区别开来:站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从文学的真实性考察入手,运用本阶级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研究、分析、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存在价值,进而推动文学向着符合自己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方向发展。

还应该指出,把功利主义文学批评理解为政治批评,也是不正确的。功利主义文学批评不是只从政治视角评判作品,它总是在充分重视文学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对作品内容作社会学价值判断的同时,来发挥文学批评的战斗性。对作品艺术性的把握和分析是社会主义文学中的功利主义批评的前提条件,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⑨如果要指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发展独特的评价尺度和标准,那么,它可以这样表述:文学的手段和形式必须有利于文学表现社会历史的发展运动,有助于提高文学的社会效果和作用。对于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家来说,他们的艺术价值观是由社会价值观决定和支配的,他们渴望丰瞻高耸的文学宫殿建筑在自己社会理想的辉煌土壤上,排斥和抑制那些不利于甚至抵触自己社会理想的形式和风格,在功利主义批评家那里,我们看到的是根源于社会理想的生机勃勃的艺术理想。

不说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个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个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也不可能没有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功利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的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无疑是抓住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找到了一个观察、剖析文学复杂现象、复杂文学现象的透视点,文学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精神的宁馨儿。尽管它是语言的艺术,是形式的艺术,但社会的、历史的因素无疑是其中最本质的因素,从这里切入,无疑可以找出文学复杂纷繁的现象背后的规律,可以撩开文学奇妙瑰丽的面纱,看到它血液的奔流,心脉的搏动。

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存在和发展下去,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写了一个为爱情而死的女人家庭悲剧,一出对未来历史含有乐观意义的社会悲剧,他从主人公卡捷林娜行动里听到了时代前进的雄壮步音,卡捷林娜体现了当时俄罗斯这个“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是人民生活在他们的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峰”。接着,杜氏高度称赞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俄国生活有深刻的了解,有把俄国生活最根本方向深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的伟大本领。”⑩

从这里我们看到,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多注重文艺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性。而文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它有与社会历史息息相关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性的一面。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固然可以发现影响甚至支配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因素,但这些因素毕竟是外在于文学的,这些因素只有作用于文学的内在的变化才会生发成文学的推动力。而文学的内在变化又是极为丰富复杂的。总之,文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变化,都是外部社会影响和内部运作的共同结果。而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对这内部运作的揭示相对薄弱。比如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多在为内容服务的意义上才得到肯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更未获得过内容的地位。

于是,我们敢于断言了:功利主义文学批评态度只是“一种”文学批评态度,它没有、也不能穷尽文学的奥秘。

另有“一种”认为,文学是一个自足体,它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历史、社会的因素而存在,文学的奥妙只存在于文学的组织内部,声称要把文学从功利主义的外在压制下“解放”出来。以文学的形式为中心,对文学本体的崇拜构成这“一种”批评态度的主要特征,企图以冷静的、客观的解剖态度批评作家作品。

我们权且将这种批评称为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热衷的是作品的品性和量度(等级),企图从庞杂繁复的文学作品中提取出基本的、稳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命题,追求科学品格具备的共时性、抽象性、确定性。

我这里说的科学主义文学批评不确指或新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或精神心理批评、或文体批评……中的某一种批评,而是指多种批评流派所共存的、合理的科学主义批评倾向。我在这里使用“倾向”一词,意在暗示它们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还有待我们在批评实践中不断建构和完备。我们是从这种“倾向”出发研究问题。同时,我们更不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哲学,一种本体论来对待,而是严格限定在方法论的意义上。

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要文学批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精确化、科学化成为首要的追求,把文学视为封闭的自足结构整体,努力作精微的解剖。如果说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充当了警察和导师的角色,那么,科学主义文学批评倾心的则是“医生”职业,领你走进文学机体的内部,到那里去认识文学机体各部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比如,“二元对立原理”旨在深入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去,细致和客观地分析和把握作品的内在元素的对立和运动发展,透过外在的艺术表象,进入人物和主题的深层内容;作品结构的意识探索致力的是使批评建立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它通过作品的语言组织结构努力看出时空结构,进而探讨作家的哲学意识结构,再进而找到作家思想意识的独特性,细致准确地洞察到作家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结构——功能的研究承认任何文学作品的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这一承认改变了先看社会生活的变化怎样给文学的内容提供新鲜的因素,再看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仿佛形式不经过内容的中介就不可能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似的这样一条单一思路,它勇辟新径,抛弃内容的中介直接找到社会生活和艺术结构的对应关系,透过形式的表面直接找到社会审美意识的支配和催化作用,揭开潜藏在文学作品结构的更动和丧失、繁衍和丰富后面的艺术和生活的丰富、复杂关系;而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对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心理学方法在研究文学活动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机制,研究人物性格的心理内涵,研究文学描写的心理根据,力求探索和发现各种复杂文学现象的心理活动规律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科学性;至于系统论方法则企图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现象和文学运动的变化,它对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系统的强调,以及考察构成人物形象性格整体的各种因素的组织形态和相互作用,发现性格整体的功能和意义,的确带来了文学批评的另一番风貌;引进模糊数学方法旨在解释和探索一些复杂的文学现象,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分析和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功利主义文学批评相对薄弱的,力所难逮的。

科学主义文学批评存在和深化下去,难道应该有什么疑问吗?

尽管我们不能同意卡斯特尔维屈罗主张文学作品只应有娱乐一个功用的观点,但我们决不怀疑它的确具有娱乐的性质。即便十分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时代精神、社会价值的恩格斯,不仅不否认这一点,而且十分重视。他指出过德国民间故事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同时,恩格斯不忘指出它的另一下“使命”:“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11)

如果说功利主义文学批评更多的是关注恩格斯所指出的文学的第一个“使命”,那么,恩格斯同时指出的文学的第二个“使命”显然不属功利主义或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在上述两种批评态度之外至少还应该有“一种”,其“使命”在促进文学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之外的娱乐、游戏功能的极大发挥,愉悦人们的身心。

我们权且将这种批评归结称为游戏批评。

这种归结有受到呵斥之虞。因为,我们日常更大量的是在贬义上运用“游戏”一词,“游戏人生”、“文学游戏”之类便是这样,归结为“游戏批评”,会被有“责任感”者斥之为“不负责任的批评”。其实,无可否认、游戏批评所负的诚然不是功利主义文学批评、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热衷的责任,它有功 利主义文学批评与科学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属自己的另一份责任在。这恰恰构成自己的特性,构成对前两种批评的补充,也正是它存在的理由和条件。

“游戏”一词,在我理解可分开看。“戏”之本意大约有三,一是玩耍意。《南史·周文育传》中“与群儿聚戏”的“戏”即此意。二是调笑、逗趣意。柳宗元《桐叶封弟辨》中“戏曰”之“戏”便是这种意思。三是嘲弄意。《论语·阳货》中“前言戏之耳”之“戏”便有这种意味。应该承认,“戏”的层次是不高的 。然而,“游”则不然。“游刃有余”,便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君子游于是”,便是要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达到君子的层次。这都是很高的追求。“游戏批评”中的“游戏”,我更多地就是在“游”的本意上使用,与席勒术语里和康德术语里的“游戏”有相通之处,是与“自由活动”同义而与“强迫”对立的,旨在指出这种批评态度追求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都恢复自由,既感觉不到感性的自然要求是强迫,也感觉不到理性的法则是压力,引导人进入一种“游戏状态”。只有在达到这种境界时,人才真正达到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才真正达到“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正如席勒所指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游戏批评,面对它,我们也许不能勾勒出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也不能归纳提出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法,但在中外批评史上很丰富、很发达则是事实。在我国文学批评史里,精妙的批评实践俯拾皆是,给我们以生动的资鉴。比如,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点《水浒传》,在我看来就是游戏批评的优秀范本。《水浒传》第二回写鲁达了解了金翠莲的冤屈,决意让她逃走,并资助她父女些盘缠。鲁达从自己身上摸出五两银子,又向一道吃酒的打虎将李忠借一些,李忠便也去身边摸出二两。这里的描写很平常,大多数读者恐怕都不会特别留意这里,不会在此发掘出什么特异处。金圣叹恰在这段文字旁边批点说:“虽与鲁达同是一个‘摸’字,而一个摸得快,一个摸得慢,须知之。”此时的金氏仿佛成了戏剧导演在给演员说戏,启发读者在脑中想象两个人物摸银子的动作和神态,因为他们的心胸和品性不同,摸的动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金氏是在平常处读出不平常,是于平常处给读者指点出“风景”。第三十八回写张横打劫财物,逼宋江跳江,正遇李俊等人及时赶到来救,听见李俊说话的声音,宋江“钻出船上来看时,星光明亮”。金圣叹批点说:“此十一字妙不可说,非云星光明亮照见来船那汉,乃是极写宋江半日心惊胆碎,不复知天地何色,直至此,忽然得救,夫而后依然又见星光也。”当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时,会忽视或扭曲周围事物的本来状态,待到紧张状态缓释,精神松驰下来,有对被忽视被扭曲的周围自然景物看清了的忽然感。这是凡有过精神极度紧张体验的人都会有的体会。《水浒传》用十一字含蓄、巧妙地表达出了这一种“体验”,把宋江绝处逢生、大喜过望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无疑,这类评点大大增加了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快感。与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充当警察和导师、科学主义文学批评充当医生不同,游戏批评是职业导游,领你走在优美的文学路径,——指点路径前后左右旖旎风光,令你流连忘返,整个身心沉浸在席勒所说的“游戏状态”。

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多侧重于作品的内容、本质作用,科学主义文学批评多注重文学的结构、形式等文学的独特性,游戏批评则注重文学作品趣味效果的开发。

如果不对上面的论述作过分的挑剔——譬如,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就不具备科学性了吗?科学主义文学批评真的科学吗?它能够与功利主义文学批评相并列吗?游戏批评与康德提出后经斯宾塞、席勒补充、发展的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划清界限了吗?后者不是已经成为现代资产阶级艺术超阶级、超功利论的重要内容吗?等等——而是站在对文学批评态度一般性特征的把握立场,那么,毫无疑问,这三种批评态度是客观存在的,并构成鼎立之势。尽管我概括得粗糙,也不太严谨,那只是个人理论功力所限,并不能抹煞事实本身。

承认这三种批评态度的存在并构成鼎立的态势,顺下来的结论是,它们各有所长,都应为文学批评大家庭中合理合法的成员。在文学的发展运动中,它们可能时有侧重,但任何执其一端排斥其它的态度都是不应该的,都是对健康的、丰富的、多样的文学批评的戕害。以往乃至现在的许多文学批评争鸣,看起来热闹、激烈,其实不具备多少实质意义,因为,少见持同一种批评态度的真正交锋,多是抱不同批评态度的批评家对对方批评态度的反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己之长,击人之短,以求自己定于一尊的地位。这不是出自霸道,就是出自天真,两者都对文学批评的发展、繁荣无益。功利主义文学批评尽可竭力提倡“主旋律”、时代精神和服务作用,科学主义文学批评也有责任在文学园地里如园艺师般深耕细作,游戏批评当然也有义务带领凡愿跟随它观光的“游客”去领略陶然忘形的“胜迹佳景”。三者共存互补,方会有文学批评的大气象、大境界。

注释:

①恩格斯:《评亚历山大·荣克的“德国现代文学讲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9-534页。

②高尔基:《忆列宁》。

③⑤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5、63页。

④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1卷,第647页。

⑥鲁迅:《又论“第三种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06页。

⑦孔子:《论语》。

⑧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⑨《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183页。

⑩《杜勒罗留波夫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页。

(11)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401-413页。

(1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五封信,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页。

标签:;  ;  ;  ;  ;  ;  ;  ;  ;  ;  

论三种文学批评态度的地位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