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脉论文_何明钦

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脉论文_何明钦

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 350300

摘 要:解读文本常常在表面滑行,无法深入到文本的内部,造成教学的无效性。只有揭示出文本的意脉,才能读出其隐性的密码,深层的意思,读出更为丰富、多元的含义。本文就是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揭示出文本的深层意脉,从而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以达到“去蔽”的目的。

关键词:意脉 隐性密码 文本

一、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和差异,运用还原法进行文本分析

还原法即通过想象,还原出原生的未经艺术加工的状态和原生语义,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找到差异,从而揭示矛盾,然后深入分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自相矛盾的内容。

《木兰诗》的矛盾是:明明是歌颂战争中的英雄,却不写战争,用了大量的排比写了木兰的叹息、买马、思亲等,似乎有点本末倒置。抓住这个矛盾进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战斗的英勇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本文突出的是木兰的一种非英雄的状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劳动者。再把它还原到历史中去,这种女子英雄主义观念,在当时的民歌中不是个别现象。运用还原法进行文本分析可以读出文本的深层情感。

二、运用对比揭示出显性意象的隐性密码

作者为什么在一篇文章中要这样写不那样写,而且在一系列的文章中,为什么这一篇这样写,那一篇不这样写。这就要求教师有起码的科学的抽象能力,从操作角度来说,就是提高可比性,把本来不可比的,提高层次,成为可比的。最基本的就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相同的文章中发现不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文章中发现相同的东西,才能进入具体分析的境界,否则就只能在形象表面,甚至外面徘徊。

教学《蜀道难》时,注意其中三次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三难却不同,可以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三难不同,然而意脉贯通。通过对比,揭示出文本的深层意脉。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和其他作品的对比来揭示出文本的隐性密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学时不能不把它还原到他同时代的文人的同体的诗作中去。他的朋友陈鸿对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理解是“惩尤物,窒乱阶”。“尤物”注定“乱阶”的逻辑正是现实正统政治观念的成见。但是,在《长恨歌》中,这种政治逻辑被颠覆了。作者感叹美女和君王的不幸,“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认为,美女的情感价值最重要,政治身份可以忽略不计,美女就是美女。美女因为太美而成为牺牲品是不公平的,这是美女的“大恨”。同时代的诗人李商隐写的《马嵬》也超越了政治的感伤,以王权的显赫和个人命运、感情作对比,肯定了个体幸福应当超越王权。但是,他的表达很委婉,从侧面着笔,而白居易却大胆地从正面浓墨重彩地抒写,由此可见本文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和文本的深层意脉。

三、理清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之间就是“结”和“解”的关系,“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英国作家福斯特把它简化成情节的因果关系,孙绍振教授在《文学创作论》里把它进一步发展为情感因果关系。情节的因果关系强调情节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四、探究意脉的连续性

文本中的情感常常是连续发展深化的,意脉也就具有连续性。《归去来兮辞》一文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感到浑身轻松自在,舒畅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回顾了官场生活,感到痛苦悲哀。又因认识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而倍感庆幸。中间想象归家途中和归家的情状,愉悦欢乐之情呼之欲出。结尾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有及时行乐、乐天知命的消极性,却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文中,作者的情感不断发展变化,意脉也在连续变化发展深入。

综上所述,要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脉,才能进入文本分析的深层次,而运用还原法、对比法、情感因果关系分析法和意脉的连续性探究等方法对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脉是行之有效的,这就叫文本分析。抓住文本,就是要“去蔽”,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内容,像剥笋壳一样,把文本中间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教师注意到了这些,才能深入文本,读出文本更丰富的、多元的含义,更好地和学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孙绍振 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何明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  ;  ;  ;  ;  ;  ;  ;  

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脉论文_何明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