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静态分析与思考_二年级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静态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教科书论文,静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中图版、浙版、粤版,等等。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分析与评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些向来重视教材研究的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说法国,为我们分析、评价教材提供了借鉴。法国巴黎文学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理查德由(Richaudeau,F)提出教科书评鉴的要点。他认为教科书分析应该包括对教科书内容、教科书沟通功能、教科书编辑、教科书使用方法、使用材料与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并且应该从快速指示、量的分析、质的分析这三个层次对上述几个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快速指示层次分析是浏览教科书并判断它是否提供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如,教学建议、内容分类。量的分析是对教科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质的分析则对教科书潜在的因素作定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作了许多教材分析、评估方面的探索。其中,2000年高凌飚在《义务教育教材分析评估方案》中提出的教材评估方案比较系统、完整。他提出教材分析应围绕教材的知识性与科学性、教材的思想品德内涵、教材对认知与心理规律的体现程度、教材的编制工艺水平这四个方面进行。同时他认为教材分析应该有三个层次;对教材文本作一般性的介绍,从教材文本中获得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中搜集资料数据并加以分析。

在吸收上述两种比较成熟的教材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初步理解和建立德育教科书分析评估的模型。

首先,德育教科书评价者从不同的评价目的出发。有的评价者是出于审定教科书的目的,有的是出于修订、改进教科书的目的,有的则出于选择教科书的目的。

其次,这些评价者以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使用者的需要为衡量标准,对教科书进行分析判断。

再次,教科书分析过程进一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即文本分析是针对教科书文本进行的,基本上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教科书文本:教科书内容的选取、教科书的结构、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科书编制工艺水平。而动态分析是指调查、研究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情况,学生使用教科书所取得的进步。

最后,这些调查、分析反馈给教科书分析者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评价者进行教科书的判断、评价与改进。

这个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德育教科书分析评估的初步模型图

在这个德育教科书分析评估初步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注:本文分析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科书文本的静态分析。重点分析该套教科书的内容选取、教科书的结构、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这里有几点需要澄清一下。首先,教科书仅仅是教材众多种类中的一种,由于目前大多数关于教材的研究都是针对教科书进行的,本文仅仅就教科书进行分析,并不包括其他形式的教学材料。其次,鉴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材出版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实力,本文不对教科书的编制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最后,本文选取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教科书是因为该套教科书比较优秀,能够典型地说明当前我国德育教科书编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内容选取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该套教科书内容选取满足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探究自然的习惯以及热爱生活的主题。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各个单元主题目录可列表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单元主题目录

一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二年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我上学了我的家人与

我在集体我生活的

我的伙伴 中成长 地方

祖国妈妈, 走进大自然

金色的 让家园更

我爱您

秋天美好

我的一天健康生活每

我们真棒快乐的少先

一天 队员

过新年

我们在长大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四册教科书各有其培养的侧重点。一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学习各种场合的文明行为。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大自然,并学习一些自我保健的小技巧。二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教导学生学会在集体中生活,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并关注自然界秋天的到来。二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带领学生欣赏家乡,参与少先队活动,并对自己的成长作一个回顾。这些内容的选取,比较完整地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关注学生生活中的话题,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以养成道德品质与行为。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看,即分析教科书所选择的故事、人物、故事背景等。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介绍、吸收不够。四册教科书中,仅仅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中出现一张关于英国新年游行的照片;二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只出现三张外国儿童的照片。赵振寰等指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在民族德育文化和国际德育文化关系上的偏差,现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基本上是采用封闭的、单一的民族德育文化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既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具有民族性,又是国际社会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随着信息化世界的发展,各国间德育的渗透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德育教材的编写必须克服这一偏向,使民族德育文化和世界先进德育文化高度统一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第二,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教科书故事的主要背景是城市场景,农村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一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中,只出现一次农村场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农村场景出现了八次。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中,出现了较多的农村背景。但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农村背景出现的次数又下降为五次。总之,在这四册基本由图画或者照片构成的教科书中,农村场景为故事背景的图片和照片是很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科书编写者没有对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事实加以重视,也影响了教科书的公正性。

二、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结构

从教科书纵向结构的角度分析,该套教科书以儿童扩展的生活为主要线索安排各个主题单元的顺序。对刚刚开始小学生活的学生注重培养其生活能力。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的三个主题单元:“我上学了”“我的一天”“过新年”分别引导孩子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及在新年节日中照顾好自己、做有礼貌的孩子。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健康生活每一天”单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牙齿和眼睛的保健知识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随着学生对学校生活逐渐熟悉以及自理能力的形成,教科书开始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人、物、世界。像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走进大自然”以及二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中出现的“我在集体中成长”“金色的秋天”这两个单元,分别鼓励学生去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去探索大自然。二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中“我生活的地方”“让家园更美好”等单元都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而扩展了学习主题。

另外,该套教科书还结合每个学年遇到的节日和季节变化安排单元主题。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教科书中,第二单元安排了“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个主题。这种安排开发了学生身边的节日,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对这个节日和教科书的兴趣。并且,这种安排还把知识、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个单元里,通过介绍国庆节的知识,引导学生举办、参与国庆节的庆祝活动,既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庆节的知识与意义,也让学生在庆祝节日的活动中得到爱国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比枯燥地教导学生要热爱祖国好得多。在该套教科书中,还有很多单元结合身边的节日、季节的变化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这里不一一列举。

不过,从教科书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是指主题单元内部章节的安排顺序的角度分析),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比如说教科书编写的思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教科书“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中,第27页的标题是“留住春天的美丽”,让学生看图思考“环境这么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它呢?”图画提示学生不要踩踏草地。但是在第28页,教科书开始了另一个话题“我们和太阳做游戏”,教科书上则出现一幅图画,一群孩子在草地上跳绳、玩耍、晒太阳。这种教科书编写思路上的不连贯可能会给学生的道德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惑。

三、教科书呈现方式

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品德课教科书,这四册教科书一反以往品德课教科书成人化、呆板、说教的缺点,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大量采用图画和照片来呈现教科书内容。

在四册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方式,即通过文字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履行道德规范的方式,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在教科书中,部分课文小标题直接呈现作者的意图,比如“祖国妈妈,我爱您”“我很整洁”“我们真棒”等。另外,贯穿四册教科书的卡通人物小兔贝贝会作一些直接性评价,像“班里卫生靠大家”“可别做‘娇宝宝’,要做‘小雄鹰’啊!”等等。还有就是一些识记性内容是直接呈现的,比如说介绍交通标志、国庆节的知识、恒牙和乳牙的区别、一些植物的作用等。

间接呈现的内容在教科书中占了绝大多数。间接呈现是指不直接把道德规范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故事和图片内容从而了解道德规范的呈现方式。这四册教科书中,最常见的间接呈现方式有:(1)用图片或者照片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展开讨论。(2)使用歌谣、儿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理解、接受这些道德规范。(3)在课文中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写写画画,表达自己的体会与感受。(4)开展小活动、小比赛等。如让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个小调查;去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做少先队员的故事;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做一些小制作,变废为宝;举行叠衣服和收拾书包的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到的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得到道德体会并养成道德行为。

另外,该套教科书内容的间接呈现设计得非常好。虽然教科书使用多达十几种的间接呈现方法,却没有给读者任何混乱的感受。它不是孤立地使用各种活动方法,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各种活动糅合在一起。首先,通过生动的文本,或者是图画故事,或者是歌谣等形式,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思考。在学生对该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督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些小事情,在生活中学习并养成道德行为。

但是,该套品德与生活教科书间接呈现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一部分教科书内容虽然使用了间接呈现的方式,但是作者的意图仍然非常明显,社会、国家以及家长所期望的“好孩子”行为在教科书中受到鼓励和赞扬。这个做法,可能会引起这么两个问题:其一,教科书可能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似乎只需要决定是否模仿教科书所展示的“好孩子”行为,并不需要对这些道德行为进行深入思考,这个做法忽视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并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其二,教科书中展示的“好孩子”形象可能高于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根据柯尔伯格(Kohlberg)等的研究,一般儿童在13岁左右才达到“好孩子”取向的道德发展水平(即根据家庭、国家、社会的期望去行事以得到赞扬的取向)。而问题是使用该套教科书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8岁之间,这种“好孩子”假设可能离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还有一段距离。

标签:;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静态分析与思考_二年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