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设计当中低碳理念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应用低碳理念,可以让建筑物实现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效果,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设计;能源
1 引言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有效地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能源资源规划和合理利用建设,发展低碳建筑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2低碳建筑的重要性
2.1低碳经济下低碳建筑有利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减少碳排放,目前建筑行业在建筑和后续的供热系统中所选用的主要是煤炭热源,这些能源在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大量排放不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这类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低碳经济建筑还能促进能源保护。
2.2低碳建筑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房子不仅仅是一栋建筑,一个住所,更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提供的一个隐秘场所。中国拥有辽阔的版图,从南到北纬度差异很大,气候各异,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发展低碳建筑,不断改善居所的室内小环境和建筑大环境,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服务。
2.3低碳建筑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颁发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绝缘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的建筑节能设施,保温管道普遍在低碳建筑设计场合使用,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低碳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
3.1优化能源组合
低碳建筑设计,须要坚持优化能源构造的新理念。依据各种能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如天然气、引进生物质固体燃料、使用新能源、燃煤锅炉、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转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3.2节约能源资源
低碳建筑设计,须要坚持节约能源的想法。一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减少暖和空调的使用,尽量设置空调系统,可以充沛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达到节能和舒适生存的指标。二是在资源节约方面,科学的选择建筑设计材料,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结构,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3.3构建纯天然无污染建筑材料
低碳建筑材料具有污染小,能耗低,碳排放小以及方便回收利用等特点,这些材料包括纳米生态材料,铝合金刚才以及一些比较常见的有色金属材料等。据我所知现如今的铝合金材料是最常见的,比如世博会中国馆的红色墙体就是铝合金所做,还有大型的飞机场、火车站的屋面等。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中心采用的双层玻璃幕墙采用的是铝合金金属丝和一些惰性气体充填,具有遮挡阳光、隔断热量传递的作用。世博园区的尼泊尔展馆的外墙保温技术采用的也是这种金属丝充填惰性气体技术,不但外墙保温而且增加了墙面的强度,对墙体的使用寿命能够延长20-30年,同时还能有很好的起到防水作用。
4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4.1合理选取低碳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低碳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加强建筑内外部设计的统一规划,这有利于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避免材料的浪费。其次要明确不同类型建筑材料的性质,以达到科学配置建筑材料,严控资源浪费的目的。再次要强化对建筑材料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浪费,实现低碳。最后,我国应大力加强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当前我国建筑中运用的很多材料都存在严重的污染性,不仅污染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例如室内装修中用到的橱柜和底板都含有大量的甲醛,使用率极高的水泥也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大量使用无疑与低碳的理念背道而驰。基于此,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变得极其迫切。
4.2建筑选址阶段的应用
在开始对民用建筑物进行设计前,施工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全方位的勘探和检测整个现场的气候条件、地质、地形地貌等情况,详细搜集同现场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将其同自己获得的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论证出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期间可能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怎样的设计才能够为居民带来最好的舒适度和生活感受。此外,在获得有关施工现场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等资料后,相关人员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总结、研究,以便可以得出最佳设计方案,从而最终确定高层建筑的层数、楼层朝向、建筑物的规格等内容,进而充分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为施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合理利用建筑空间,充分考虑建筑环境
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合理优化和控制,能够达到减少材料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低碳设计。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划分建筑空间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并结合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空间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举一个户型设计的例子来说明,建筑空间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应该成为户型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对增加建筑寿命和减少建筑垃圾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建筑设计时要对周边的建筑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目的是使得将来的建筑能够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中,从而实现和谐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4.4低碳建筑自然采光设计技术
自然采光是低碳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自然采光的光源是太阳,太阳光可以用来照明,自然采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的自然采光,就是借助于光纤、导管以及卫星反射的方式来进行自然光的采集和利用,尤其是在地下建筑中应用广泛,可以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第二种是被动的自然采光方式,在阴雨天不考虑阳光强弱的变化,可以被动利用太阳光照明。在进行建筑的自然采光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建筑物间距、朝向、周边障碍物等的影响。
4.5充分运用各类能源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低碳概念的落实应用,重点从新型能源利用入手进行优化同样也是比较重要而一个方面,其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类新能源的分析,促使其能够有效替代原有传统能源的利用,保障其能够具备理想的循环效果。在此过程中,各类新能源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率提升优化也
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太阳能应用的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当前很多建筑物中都得到了有效运用。
5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
低碳节能装备式建筑是一种低碳经济在建筑设计研究中的重要体现。
5.1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地通过装配预制构件而建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是由轻型钢框架与混凝土叠合板组合而成,具备建设速度快、制约因素少等特点,有助于降低建筑工程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能够实现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从建筑特征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建设质量更高且施工所需时间更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普及率较高的建筑类型来看,大部分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根本无法满足住户的实际需求,室内空间缺乏灵活设置,导致室内空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而基于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建设装配式建筑,相关人员可根据住户的需求去灵活设置室内开间,而住户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轻型材质的材料隔板对室内空间进行隔断,不仅建筑建设的节能环保效果更佳,也能够提升室内空间的利用率。
5.2怎样实现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
基于装配式建筑建设速度快、制约因素少等特点,能有效降低成本、降低周边环境的破坏等的优势,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空间与环境的更高要求。因此,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广阔。如何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低碳节能水平,对于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意义重大。
5.2.1能源损耗的降低
大多数的建筑物在修建和投入使用以后都会导致污染大量的产生,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但如果在修建建筑物的过程中运用到低碳节能的环保理念,就能使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减少到68%左右。根据这一系列数据,零污染、零消耗的设计理念在英国、瑞典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业界内有关人员的提议。装备式建筑通过工厂制作各种预制构件,现场装配,降低建筑物在建造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运用低碳节能的材料,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降低污染的产生,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
5.2.2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结合建筑周边环境,灵活设计建筑内部各个空间,使装配式建筑融于自然,与环境和谐统一。一般的建筑物和大自然的协调性不高,不能很好的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居民住宅表现明显,封闭的设计形式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若果采用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则会使建筑物的室内、室外的空气很好的流通,形成对流,对气候的调节启到跟大的改善作用,并且,长时间居住在此类建筑室内对身体健康有益。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低碳节能的重视,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应用了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就要从建筑设计技术与措施上进行改进,将低碳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婷.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4:16-17.
[2]闫平平.低碳理念之下的建筑设计技术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4:86.
[3]刘怡涵.绿色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7,11:79.
[4]梁亦国.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体现[J].建材与装饰,2017,23:95-96.
[5]王建.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J].中华建设,2017(12):138-139.
[6]于景杰,吴俊喜.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2013,44(09):792-794.
论文作者:全佳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建筑论文; 低碳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节能论文; 建筑物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能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