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中国行政区划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政区划论文,中国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世界上行政区划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行政区划研究的成果。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区划研究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新时期的许多新成就。本文以此为基础总结归纳80年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研究状况,并展望其研究趋向。
1 行政区划研究的发展简述
行政区划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国从《禹贡》开始,就有了对行政区划的研究,并成为沿革地理的传统因袭下来。但1949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此较少涉及,直至80年代,才重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近20年来行政区划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1 1980——1987年
行政区划研究的重新开始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度中断的行政区划研究得以重新开始。该阶段行政区划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探讨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或区域行政建制的历史方面,整体研究的水平还不很高。由于“市管县”体制的出现,1983年以后有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一阶段,较有份量的著作有林汀水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1987)和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1987)。
1.2 1988——1992年
行政区划研究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区划体制明显制约了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要求进行行政区划改革。行政区划研究引起了学界很大关注,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一阶段学术气氛活跃。1989年11月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了“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暨首届行政区划学术研讨会”,胡焕庸、谭其骧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多篇论文。这次大会使行政区划研究有了专门的机构,在我国行政区划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0年,华东师大又成立了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组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1992年,在广东番禺召开了全国经济特区与沿海对外开放地带行政区划研讨会,后出版了《沿海地带行政区划研究》论文集。由于气氛活跃,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论文质量较高,内容集中在对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上。此外,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在学术界也出现了对设市问题的探讨。这一阶段的主要编著有:《中国县情大全》(民政部、建设部,1991—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市建设与发展》(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1991),《走向城市化—县改市与县级市发展》(赵锦良等,1991)等。
1.3 1993年至今
行政区划研究发展的高潮阶段
这一阶段,有关的论文数量更多,内容更广泛,涉及到行政区划的各个领域,以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论文的质量也比过去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地名知识》更名为《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为行政区划研究人员提供了可供交流的园地。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从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转入了对各种体制及现有问题的思考,在应用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理论研究也有所加强,尤其是展开了对行政区域的勘界问题的探索,使得不少实际工作者也加入到行政区划的研究队伍中来。此外,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也取得进步,尤其是对大都市区和大都市政府的研究成就显著。该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浦善新等,1995)、《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舒庆,1995)、《中国省制》(1995)、《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刘君德,1996)等。
2 行政区划的研究内容
行政区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可以从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由哪类专业的人来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大致都从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四方面着手。
2.1 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早在1986年,张建华就提出了行政区划的四条原则;1991年,蒲思竹等对我国省区形状作了分析,探讨了我国省区形状分布特征及其功能;次年吴浙提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国家的行政区分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理想化的行政区划体系方案;1993年刘岩把行政区划作为一个系统,论述了它的形态与功能及嬗变的规律,提出行政区划体制的科学性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1994年陈小京研究了行政区划的结构,用系统的分析方法,论述了行政区划结构的含义、行政区划构成要素的联系、区别及组合方式;同年,王新坚讨论了行政区划的研究领域与对象及其基本属性和特征;刘岩1996年对行政区划的文化因素作了探讨,并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异与行政区划的划分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同年陈钊阐述了行政边界区域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展开行政边界区域研究做了一定工作。
行政区与区域经济的研究:1993年刘君德等对行政区划概念及内涵的研究,指出了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指明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落后了。又进而提出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分析了其运行主体、市场机制、体制机制和其积极及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此外,周克瑜1994年撰文指出行政区、经济区的区别及关系,就行政区与经济区协调问题提出若干思路。同年,陆大壮在回顾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历史演变基础上,结合两者的现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1994年赵军等指出了行政区划变更的特点与依据,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分析了行政区划变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同年,胡兆量探讨了行政地位调整的重要性,必然性,总结了行政地位调整的四种主要形式。
2.2 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研究
2.2.1 行政区划的热点问题探讨
设市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设市工作发展很快,许多学者对设市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设市模式,设市规模等多方面的内容。
钟钰等(1983年)首先在《湖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市管县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文章,指出“市管县”体制的有利之处。次年,吴操文撰文提出了市管县的客观依据,总结市管县体制的四种类型,并论述其任务,作用及规模范围,指出几个存在问题。同期赵应奎重申了“市管县”体制的意义。1985年王维锋等单就“市管县”的范围作了探讨。其后,通过多年实践,人们对该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1989年开始,不少学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该体制的优点与局限性,及需要明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1992年,周一星在全国范围内以辖区领导为对象作了一个市带县体制对辖县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各县对“市管县”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1996年,浦善新撰文对“市带县”体制进行反思,总结了该体制的沿革、类型、差异性及对该体制的不同看法,指出实行效果的三种类型。陈朝辉1995年研析了“县市化”的弊端,认为它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造成政区划分和命名的混乱局面。指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正确引导城市化。此外,1996年,西凌和步页的文章也就“县改市”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储胜金则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切块设市”引起的市县同城问题,并比较了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彭清和姜爱明分别对1986年和1993年的设市标准进行了评价,指出其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彭清还提出了设市标准的原则和指标。 1991年,马清裕等人对设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张贵祥1994年研究了宏观调控与综合指标法在设市规划中的应用,并据此提出了山西省设市长远设想与规划。童循湘等还以湖南省为例就设市建镇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刘岩(1995)研究了地市合并引起的经济网络重构问题,其后,又探讨了地市合并的优越性。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到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问题。1992年杨姗还论证了城市行政体系问题。而且不少实际工作者针对行政勘界问题,指出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原则、方法及成功经验,对行政区划“兼并”现象有所涉及。还有学者探讨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环境以及民族问题与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及管理的关系。
2.2.2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问题探讨
1988年,陈光武提出了行政区划改革应当确立的几条基本原则。周振鹤1989年提出改革的重点内容。还有一批作者的论文总结了改革成果及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构想,力图借助减少政区层次,划小省区等措施,合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行政区划方面的问题。其中孙关龙还提出改省制为都省制以便统一行政区通名。1990年,胡焕庸等回顾了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铁路为骨干的交通网建设和经济区域的合理划分,是当今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依据。马春笋1996年从地区级建制改革方向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中国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运行环境与要求,提出了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取向及其基本构思,并针对市领导县体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另外,刘君德提出了城市型行政区划改革的十一点新思路,1996年又撰文对中国都市区行政区划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1997年,浦善新的中国省制的有关论证引起了很大反响。
2.2.3 区域行政区划个案研究
区域行政区划研究,主要针对区域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包括撤县改市的可行性论证,行政区划归属研究,行政区划变更的经济意义探讨;还有不同地域在改革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问题的总结及对策建议,针对具体地域设想了一些新的方案。如刘君德等对上海浦东地区行政区划的研究。
2.3 行政区划的历史研究
2.3.1 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理论研究
侯甬坚(1993)撰文概括了古代行政区划比较成型的几条原则。而行政区划的变化规律和当前行政区划改革应注意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孙关龙,1991;许正文,1993)。1995年,周振鹤详细分析了历史上县级政区、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等第变迁,并指出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浦善新、马春笋等还从县的起源开始论述县分等的历史概况及县分等标准的变迁与规律,并指出历代统治者根据县等不同,从人事、编制上对县实行差别管理。对行政区划界原则,葛本中等人1993年探讨了“划江而治”的原则;周振鹤1996年则全面探讨了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犬牙相入”与“山川形便”,此外还详细讨论了历史上地方政府管理幅度的变迁情况,总结了引起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变迁的特点。
2.3.2 历史时期各类行政区划研究
城市型政区:胡盛仪(1982)首先就中国市建制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1991年孙关龙将“市”从20世纪初出现以来的80年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靳润成探讨了中国城市型政区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对今天的意义。
民族型政区:靳润成1995年研究了中国古代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建制特点、演变过程、形成原因及其经验教训,并总结了三条规律。
区域型政区: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政区类型,因而成果较多。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出现过的县制、行省制及府制。李志庭早在1980年就探讨了县的产生及春秋战国时各国县的发展差别。其后,黄灼耀详尽地分析了县制的形成、发展、变化。另外,不少文章还涉及到中国的郡县制,主要都从其起源、沿革、意义、作用、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府制,田尚写了一篇文章专论唐代政区中的府制。林绍明1984年探讨了省级建制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原因和规律。王大华等(1988)研究了行省制的历史渊源、存在价值、发展演变以及建国后的省制调整与经验教训,并认为现行省地县制将被取代而走向终结。
2.3.3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研究
在行政区划沿革研究方面,专家学者们做了许多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其内容包括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探讨,断代行政区沿革探讨,区域建制沿革考,区域断代行政区划研究。
1982年,黄杰民首先撰文探讨我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七个阶段;同时期,谭家健将之分为五个时期;谭其骧则将之分作六个时期,并探讨了其演变的规律。其他论文在分期的时间先后上略有差异,但内容大致相同。1982年,黄杰民还写文章介绍了解放以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改革和调整;而孙学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三次变动;1992年,敖文蔚撰文全面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市、县行政区划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另外,曹尔琴也在断代行政区划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地域建置沿革的考证内容庞杂,成果颇丰。例如冯季昌(1989年)对东北,刘岩(1992年)对河北省的研究等。区域断代行政区划也成为不少学者的研究对象(管守新,1992;刘君德,1996)。
2.4 行政区划的比较借鉴研究
行政区划在我国历史悠久,国外许多国家也有其成功经验。比较借鉴研究正是要通过分析比较来总结古今中外的经验,为我国今后的行政区划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古今的比较大多融合在历史研究或现状研究中。对国外的行政区划研究包括中外对比研究和对国外的行政区划及管理模式的研究。其侧重点是国外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及组织管理的研究。对多伦多、伦敦等许多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区进行了全面的个案研究,分析其形成发展、政府组织、行政管理模式并总结其发展经验,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一些建议,在《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的《西域郡华》一栏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3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展望
在近20年来的研究工作中,经过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不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薄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论文数量相对较少;比较借鉴研究的范围较为狭窄;历史研究过多注重政区分合废置等内容,体例上较为雷同,重复研究很多;在现状和应用研究方面,对许多问题看法不一,而且多偏重现状的解释分析,较少预测研究。综上所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要进一步深入,应当注意下述内容的研究。
(1 )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行政区划的基本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需要加强。另外,还应当研究行政区划的科学体系及其与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科学的关系;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国土规划、自然区划的关系;行政区经济的理论研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学、行为学、突变论、耗散结构等理论在行政区划中的应用;区位论、概率论等数理分析手段在行政区划中的应用原理等内容。
(2)加强现状研究:在行政区划的改革研究中, 应当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构思具有可行性的近期与远景目标;应当加强行政区域中勘界工作的研究,注意结合省区形状功能;加强行政区划预测研究,不要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总结分析上,而要能够预测行政区划的未来情形,比如说设市预测,划小省区的预测;要加强对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尤其是总结分析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意义,为行政区划调整预测提供资料;陈钊所提出的对行政边界区域的研究,也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内容。
(3 )加强行政区划管理与立法研究:包括行政区划管理指标体系,行政区划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行政区划管理与立法的革新研究等内容。
(4)行政区划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应当拓展行政区划历史研究的内容,打破重沿革研究的现状,多做一些可供现代行政区划借鉴的研究工作。如行政区经济现象的历史状况,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探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管理得失评估及其启示,中国行政区划立法的历史情况等内容。
(5 )走向更为广泛的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国外行政区划的基本规律、管理演变、管理程序、手段、现代化工具及方法;国外行政区划法规;国外历史悠久国家的行政区划历史及与我国的比较;世界各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共同规律;国外行政区划改革中的措施、经验或教训;国外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自然区划的关系等等内容都值得我们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