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部地区出版发展的状况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况论文,建议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西北部地区的出版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中部、东部,尤以宁夏、青海、新疆三地为甚。根据友先署长指示,为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步扭转西北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图书司杨牧之、闫晓宏、叶树人、于青、白兰香一行五人,于1994年12月分两个阶段对西北五省区的出版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初步摸清了西北部地区出版的现状、成绩与问题;并由五省区出版负责人参加,根据分省区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比较与研究,提出了西北部地区出版发展的设想与建设。
西北部地区出版的基本概况
1.出版社情况
目前,西北五省区共有出版社39家。其中,宁夏3家,青海2家,甘肃8家,新疆10家,陕西16家。这39家出版社中,有11家成立于1979年之前,它们是:五省区的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及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其他28家出版社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的。
2.出版社队伍情况
西北五省区39家出版社目前共有人员2306人,平均每社59.2人。其中专业人员(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编等)共有1536人,平均每社39.4人。西北五省区出版社中的专业人员占队伍总人数的66%。
3.出书情况
1979年西北五省区11家出版社,年共出书1252种。1993年西北五省区39家,年共出书7055种(其中新书5180种)。其中:宁夏401种,新疆1896种(其中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文、锡伯文图书1402种),甘肃1244种,青海726种(其中藏文图书268种),陕西2788种。
4.图书发行情况
1993年,西北五省区发行图书码洋为8.677亿元,其中:新疆2.5亿元,宁夏0.65亿元,青海0.2905亿元,甘肃1.7亿元,陕西3.537亿元。
5.图书经营情况
1993年,西北五省区出版系统上交国家税收6486万元,其中:陕西4000万元,甘肃1700万元,宁夏400万元,新疆200万元,青海186万元。新疆、青海二地出版整体是亏损的,需接受国家财政补贴,所上交的只是增值税和流转税。
1993年,新疆接受财政补贴1628万元,青海接受财政补贴170万元,宁夏接受财政补贴35万元。共计:1833万元。
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的地位、特色及新取得的成就
西北部地区幅员辽阔,总面积达296.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0.9%,生息着21个民族,计8045万人口。由于历史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原因,西北部的发展滞后于全国。在这样的环境中,西北部地区的出版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但是,西北部地区的出版工作毕竟没有停留在制约和影响之中,在改革开放的路线指引下,在西北五省区各族出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出版工作取得了成绩。
1.事业发展情况
从自身发展的纵向看,1979年,五省区共有出版社11家,现在已发展到39家,增长了三倍多;1979年,五省区以维、藏、蒙、汉4种文字出书,年出书总量为1252种;到1933年底,年出书品种达到7055种,增长了36倍;出书的文种达到维、藏、蒙、哈、柯、锡伯、汉7种,增长了近一倍。从横向看,也取得了与全国出版事业同步发展的可喜成就。从1993年的统计数字看,西北地区出版社数量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7.1%,年出书量占全国出书量的7.2%。从出版队伍的情况看,全国548家共有人员40000余人(据出版社自报数统计),其中专业人员22000人,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为55%。西北部地区出版社人员总数为2306人,略低于全国出版社人员的平均水平;但其中的专业人员却有1536人,占出版社人员总数的66%,专业人员比例数比全国出版社专业人员比例数高11%。
2.分省的出书情况
宁夏是一个回族聚居地区,该地区自建国以来,共出版6500多种图书,总印数达36000万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书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自1979年以来,共有233种图书获得国内的多项图书奖,其中,16种图书获得全国性图书奖,117种图书获得国内多种专项图书奖。
甘肃省的出版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1979年,甘肃只有甘肃人民出版社一家,年出书品种257种。到1993年,已发展为8家出版社(其中甘肃人民出版社下设6个专业出版社),年出书1244种。现在甘肃省大约每年有50多种图书获得国内各种图书奖。
青海省只有青海人民出版社一家(青海民族出版社只作为其副牌使用)。建国以来至1993年底,青海人民出版社(含青海民族出版社)累计出书6430种,其中汉文图书5142种,藏文图书1288种,总印数达6083万册。在多年的出书中,青海人民出版社严格按照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安排出书,多种图书荣获中国民族图书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议与管理》荣获中宣部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国以来累计出版图书总数达28077种,其中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哈萨克文、蒙文、锡伯文5种文字图书品种达21450种,占全部出书品种的75%。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79年新疆共有出版社5家,出书总数为679种;到1993年末,出版社已发展到10家,出书总数为1896种。出版社增长了一倍,出书品种增长了近3倍。1979年以来,全区各出版社获奖图书共达405种,其中全国性评奖112种,地区性评奖293种。17种图书荣获各届中国民族图书奖。
陕西省出版事业发展最为迅速,成绩也最为突出。该省在1979年前,仅有两家出版社,出书量平均每年仅为171种。1993年该省已有16家出版社,年出书量达2788种(其中新书2279种,重印书509种),出版社增长了8倍,出书增长了16倍。总印数也由1979年的9121万册,增长为1993年的16819万册,增长了近一倍。该省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优秀图书品种已占出书总数的10%。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荣获1993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一本好书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章算术〉及刘徽注研究》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近年来,该省对外出版工作活跃,呈日趋上升之势,每年有近百个品种的图书通过版权贸易引进或输出。从出书门类来看,涉及学科门类广泛,品种齐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理工、医药、农林、科技、古籍、方志、旅游、少儿、文教已成为主要出版门奖,并能出版英、日、德、俄、法等语种图书。
3、出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在实践中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一些领域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在全国占居了领先地位。比如:宁夏的西夏学研究,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宁夏人民出版社就下功夫做好出版工作,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研究著作,许多远销到日本和俄罗斯。由于研究和出版工作的密切配合,现在国际西夏学研究的中心,已由过去的日本和俄罗斯,转移到中国宁夏。青海的藏文化研究与出版、青海高原研究与出版,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已初步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风格。所出版的《格萨尔王传》(系列书)、《嘛呢全集》、《青藏高原发展与研究》、《才旦夏茸文集》、《藏传佛教文化丛书》等一大批图书,在藏、川、甘等地享有盛誉。陕西省为历朝古都,历史文化研究条件得天独厚,又是老革命根据地,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亦有优势。该省在科研方面实力雄厚,共有高等院校52所,科研单位50余所。陕西省出版工作,比较充分地利用了本地的优势,在出书方面,重点挖掘三大系列的选题,一是关于历史文化考古方面;二是科技图书;三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图书。这三大系列的图书已成为陕版图书的特色与优势。新疆在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的同时,还强调坚持以少数民族文字为主的出版方针,以6种文字出版的各类图书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占全部出书的75%,其比例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新疆出版工作的一大特色。
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存在的困难、差距与问题
1.人口少,市场小
西北五省区土地面积占领全国30.9%,而人口只有8045万人,仅占全国的6%。在当前图书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之前,人口是制约地方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以教材和教辅出版为例,其他省份,由于人口大大超出西北各省区的人口数,仅教材、教辅的出版一项,就能比较稳定地盈利上千万或几千万;而西北部地区,由于人口少,除陕西省教材、教辅出版盈利较大外,其他四省区,甘肃仅盈利200多万,宁夏盈利170万;新疆虽有1600万人口,但要出版6种文字图书,因此,教材、教辅出版也是亏损的;青海仅有460万人口,出版藏汉两种文字图书,所出版的教材、教辅也是赔钱。就一般图书而言,有些图书在内地大省可以印发三、五万册,但在青、宁、新,可能印发不了几千册。
2.地处偏僻,发行不便
西北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6%,但是面积却占全国的1/3。这样辽阔的面积,再加上交通不便,就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出版事业发展的又一个不利条件。在出版工作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之后,这一劣势就更加明显。由于发行量小,更增加了发行图书的费用。新华书店总店曾有对边远地区让5个折扣的优惠,但很难兑现。有些内地畅销的图书,西北部地区进货进不来,原因是需求量小,发行费用高,内地一些出版发行单位不愿意为其发货。
3.出版图书效益差,财政补贴逐年减少
西北地区出版社的规模和出书的情况与全国保持了同步发展。但是,在出版的经济效益方面和全国存在着很大差距。西北五省区出版系统(39家出版社)的年利润,如扣除国家财政补贴数额之外,总计为4653万元,只相当于内地效益好的2-3家出版社年盈利数额。最为突出的是青海、宁夏、新疆三省区。青海省出书效益总体算下来是只亏不盈,每年需要由国家财政补贴160万元。宁夏出书年盈利190万元,但其中170多万元是教材的盈利,所出版的200多种本版书,只盈利十几万元,每种图书盈利不到1000元。新疆各家出版社长期处于严重亏损局面,每年财政要给各出版社投入1600多万元。由于出书没有经济效益,出的多就亏损的多,有些出版社就采取少发稿、少出书的消极办法,以降低亏损。据了解,柯尔克孜文出版社由于经济拮据,已有近一年未发稿了。新疆人民出版社最近把办公大楼租出去当招待所,年收租金120万元;编审在家看稿子,其他编辑一部分在招待所当招待,其他人无处上班只有呆在家里。财政对出版的补贴在逐年减少。青海现在每年维持160万元的财政补贴,已属不易,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几年前就补贴160万元,现在虽维持不变,实际补贴等于有所减少;新疆自1987年开始每年补贴出版1628万元,这几年一直未有增加;宁夏原来年补贴出版50万元,现在财政决定每年减少5万元,1994年已减到35万元。
4.设计选题与组稿能力差
虽然西北部地区出版社专业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6%。但由于地处偏远,西北地区编辑和内地交流少,对全国的图书市场情况了解不够。青海、宁夏、新疆的有些编辑,从未到外地出差组过稿。久而久之,即使把编辑们派出去,由于缺乏和作者之间的联系与了解,也得不到一流的稿件。在调研过程中,许多编辑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西北地区难以得到一流的稿件和作者,所拿到的稿子总是别人挑剩下的。有一些编辑自己从未组过稿件,所编辑加工的稿件是社里、编辑室里确定下来,再分配给编辑的。由于对图书市场的情况了解不够,所设计的选题、组的稿效益差,基本都是赔钱书。
5.对出版改革存在两种偏颇认识
一种是依赖思想。有的同志认为西北地区出版落后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难以改变,只有依靠国家的政策优惠与经济扶持才能够维持和发展。有的人说:“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落后全国100年不改变。”
一种是对待出版改革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许多编辑谈到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时感情激动,改变出版落后面貌的心切。但是由于这些年在改革方面和内地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出版社仍是吃大锅饭,没有激励机制,有些出版社刚刚开始试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在这种情况下,对待出版改革,有急功近利思想,或者把出版改革只作为在经济上翻身的一种手段,有的甚至走到卖书号的路上。1993年,新疆大学出版社卖书号70种,得款18万元就是最为突出的例子(该社已被停业整顿,社长撤职)。
6.管理体制比较乱,有的省出版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西北五省区有4种出版管理模式。陕西和新疆实行的是局社分开的体制,不同的是陕西省出版没有财政补贴,新疆出版有财政补贴。因此,在管理上陕西各出版社均实行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对内普遍实行了目标责任双效管理办法;而新疆出版社多数为补贴出版、差额预算方式,出版社内部也采取了一定的以减亏定额为目标的责任制度。青海省实行局社合一的体制,局长即是出版社社长;经济上实行亏损补贴方法,出版社内部管理近期拟试行以减亏为盈为目标的管理办法。宁夏局社是一个党组,局长是党组成员,出版社社长是党组书记;出版社自负盈亏,局和宁夏画报(隶属出版社)由财政每年补贴35万元,与出版社盈利及补贴的35万元合在一起,共同使用;局社共有一个财务,出版社内部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甘肃新闻出版局和出版总社是一套人马,但总社实际上是空的。总社不管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又下设6个专业出版社,在人事关系及财务等各方面,甘肃局(总社)和甘肃人民出版社都是分开的。青海省出版是接受财政补贴部门,一般应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给定补贴额后出版社节余归,创收归己,这样才能调动出版社的积极性。但是,财政部门不同意这样做,如有节余或创收,则要核减财政给出版年补贴160万元这个总数。
西北部地区出版发展的设想及几点建议
根据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拟提出以下设想与建议:
1.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把缩小与内地出版工作的差距作为近期战略目标。根据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落后于全国的现实,应把缩小与全国出版工作的差距作为阶段性目标。按照这样的地区发展战略思路,根据各省区的出版实际,制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措施。
2.国家应对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实行倾斜式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帮助和扶持它的发展。
3.地方财政要维持一定的补贴水平并力争逐年有所增加,而不是定额包干逐年递减。
4.西北部地区出版工作应重点扶持的是青海、新疆、宁夏三省区。西北五省区之间,出版工作发展也不平衡。根据五省区的出书情况及存在的困难程度,情况最好的是陕西,年出书近3000种,全省16家出版社没有一家亏损,只是盈利多少而已,全系统年利润4000万元,占西北地区出版利润的2/3。该省出版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内地水平,以后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其次是甘肃省,8家出版社,年出书1200多种,全系统盈利近2000万元。最为困难的是青海、新疆、宁夏三省区,其中又以青海、新疆为最,目前出版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5.培训队伍。这是改变西北出版落后面貌的重要环节。西北地区编辑队伍素质是制约西北地区出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该地区的许多编辑只能做文字工作,图书市场调查、设计选题与组稿能力,因此,所出版图书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都需加强。最为突出的是青海和新疆,编辑一般不组稿,不了解市场,年出版近200种本版图书,还要赔进去几十万元。有的是不了解国家关于出版的方针、政策,急功近利,试图通过与二渠道合作(实际是买卖书号)创收。这虽然有其他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与队伍素质亦有直接的关系。
6.深化出版改革,更新观念,进一步理顺出版体制与出版管理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实现“双效”为目标并具有激励的岗位责任制度。
①出版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提请地方政府及党委宣传部门考虑,进一步理顺。
②出版体制与模式。主要是分社问题,此问题陕西、新疆、甘肃基本解决。宁夏、青海二地分社呼声比较高。对此,我们作了一些考察与了解,感到分社这一措施在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地方出版事业有很大促进,但现在全国许多地方已开始由分社而向联合的道路上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宁夏、青海有无必要再走分社的道路呢?这值得认真研究。由于宁夏、青海二地出版基础比较薄弱,如再分成几个独立小社,势必进一步分散力量,难以集中干一些事情。如果不同意他们分社,青海、宁夏的同志认为这种“大一统”的体制缺乏活力,难以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考虑走北京出版社模式,一块牌子,多块副牌,各自经营,统一核算呢?
③强化出版社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以“双效”为目标的岗位责任制度。对政策性亏损的地方争取实行差额预算的管理办法。给定补贴数,完成规定指标和任务后,节余和创收部分应允许出版社全部留用或部分提留。对内,应建立严格、高效的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水平,降低各项管理及生产消耗,寻求各项费用的支出与产品之间的最佳效益。
④更新观念。熟悉了解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一贯要求,以及当前出版工作的重点;熟悉各项出版管理的规定,熟悉当地党和政府对出版工作的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发展战略与策略;掌握国内图书市场的情况,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或估计图书出版与发行的走向;敢于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7.设立西北地区出版基金。西北有一些达到国际水平的学术书,特色书,如:宁夏的西夏研究,甘肃的敦煌文化,青海的藏文化与青藏高原文化等等,但是往往印数小,这些地区经济无力承担。比如:1995年在宁夏召开的国际西夏学研究会议,有9种关于西夏学术研究的书须出版,但印数很小,最少的一种只能印几十本,全世界能看懂的据说只有20多人。如要安排一些重头书,大型书或国家重点图书,也存在着缺乏资金问题。
国家最近决定出版税收部分返回,这对于那些出版大省,是锦上添花,交国家的多,返回的也多。青海、新疆就没有返回的,宁夏、甘肃也只能返回很少数量。
建议设立西北地区出版基金,使用重点是: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地区。
8.考虑到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量有滑坡的情况,为了体现国家对出版少数民族图书的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文种图书实行书号不限的特殊政策。自1995年起,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不限书号。
9.条码问题。为千方百计帮助西北地区出版工作,建议免征或减征少数民族地区条码费用。
标签:新疆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