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外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交论文,现状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09)4期0007-05 〔完稿日期〕2009年5月1日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变革一直在推动着外交事业的创新,而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更是将外交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推向新高度,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外交形式——网络外交。它的出现强化了“软权力”的重要性,因而也得到了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认可和研究。
网络外交:助推软实力的新兴手段
网络外交是指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国际行为体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而开展的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其主体与客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或个人;目的是为了维持和发展国际行为体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利益;活动方式包括国际行为体之间通过网络而展开的外事交往活动、对外传播,以及为对彼此的外交行为施加影响而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等三个方面,既可以是公开的组织也可以是隐秘的行动,既可以是正面的公关也可以是负面的攻击,既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
网络外交的出现不仅对硬权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软权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国际行为体而言,利用网络外交收集并及时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信息,增强自己文化价值观和身份的认同感,树立自己良好的网络形象,赢得网络信誉,对于软权力的实现非常重要。
首先,网络外交能够为软权力的实现提供技术信息支撑。
网络传播廉价、实时、共享和高度扩张的特点,使外交打破了只属于政府和少数精英的局面,使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行为体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其信息搜集传输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外交资源,从而为其开展网络外交提供基本条件。几乎没有硬权力的反全球化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和环保组织激进人士也是利用了这一优势,在历次的多国峰会上,多次成功制造了大规模的抗议事件。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占据技术和信息优势才有可能在网络外交中优先制定游戏规则,夺得先发优势,进而争得与对手不对称的软权力,如美国也是利用了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硬软件的全面优势,率先开展了网络信息战。目前,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IT产业投资占全球投资的41.5%。全球约3,000个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中,70%设在美国,美国的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在互联网上,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新闻组织收集情报和信息的能力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新闻组织。①这已确保了它们抢占网络空间和信息资源的制高点,获得了网络信息的绝对霸权,从而为其在全球范围内软权力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网络外交能够为软权力的实现提供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支持。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而且主要是文化中的核心即价值观。②对于国际行为体来说,只有当自己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在国际社会广为传播并为目标对象的民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时,其文化才变为真正的软权力,才会被彻底软权力化。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身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的重要的力量来源。”③网络空间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各个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这一方面有助于它们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彼此在碰撞中共同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将西方主导的工业文化、国际制度文化和民主价值观文化推向全球,进一步确立了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霸权地位,进而使其获得了巨大的软权力。与此同时,强调全球价值观的普世文化也在网络兴起,由于它强调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来追求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其必然会加速公民对国家的价值观、忠诚度和身份认同的改变,强化注重全球利益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使国家主权的认同感和政府的控制力受到削弱;不仅如此,拥有涵盖全球通讯网络的跨国传媒公司也在挖掘各个角落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娱乐产品而包装,从而使传统文化资源被商品化,神圣感被剥离,成为文化商品经营者牟利的工具,这在增强低俗的快餐消费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会降低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网络外交来继承和发展自身文化,成为各国外交决策者面临的问题。
再次,网络外交能为软权力的发挥提供信誉基础。
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介单向、自由度低和可选择面窄,使受众很难有效地选择信息的传播特点而言,互联网造就了一对一(通过电子邮件)、一对多(通过个人主页或电子会议)、多对一(通过电子广播)以及最重要的多对多(通过上网聊天室)等不受限制的传播方式,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更加自由和灵活,这无疑有助于国际行为体宣传自己内外政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影响和形成国际舆论与民意倾向,进而干预其他行为体的外交决策,以达成自己的外交目的。例如,以色列打击控制加沙地带的武装分子的战争,早已经蔓延到互联网上,双方都通过在网络建立博客和发布视频来吸引注意力,以解释自己行动的合法性,争取舆论支持;奥巴马政府也深谙这一点,在利用网络入主白宫之后,它再度利用这一平台展开外交出击,在伊朗新年之际录制了名为“新年、新开端”的长3分35秒并附有波斯语字幕的讲话录像,呼吁结束双方数十年的敌对状态,坦诚交往,并公布在白宫官方网站和YouTube白宫频道网站上。它试图通过这种直接、未过滤的方式向伊朗民众发出信号,引导舆论推动伊朗走向谈判桌。
中国网络外交面临的挑战
就理论研究而言,目前西方国家在网络外交领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国内学术界对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大国传统外交领域,对网络外交这种新兴外交手段的研究尚很薄弱,只出现在某些学者的零星探讨中,缺乏有分量的著述,在国际学术界的声音也较低。这是它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从实践层面来说,自1987年中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长足发展,网络对国家内政与外交事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在利用网络外交获取软权力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在2008年的应对西藏“3.14”事件、汶川地震救灾和宣传奥运等事件中,中国政府都成功地借助网络平台,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自己求和平谋发展的良好形象,并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升了自身的软权力。但从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尤其是对比全球网络外交的发展现状,中国网络外交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建设尽管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有诸多欠缺。
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中国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信息的屏蔽能力较弱,难以及时有效阻止境外敌对势力网站的渗透以及境内负面信息与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也很不均衡,IPv4地址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落后于网民的增速,人均IPv4地址数持续下滑。作为访问互联网必需的基础资源,未来几年,中国IPv4地址的增速如果不能够获得更快速的发展或者过渡到IPv6,极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因素。⑤除了以上两方面的网络基础硬件的先天不足,中国在网络信息收集和使用方面也还有诸多欠缺。就网络新闻来说,在内容上,中国网络媒体将娱乐、信息、咨询和服务等功能作为重点,淡化对政治领域的国内外事务的关注,即使涉及了相关内容,也大多是从传统媒体摘抄拼贴而成的动态新闻,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缺乏深度的背景性、分析性、预测性报道;在形式上,很少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信息,特别是缺乏将视频与音频有效整合的多媒体动态信息,且服务功能单调,难以发挥网络新闻与受众的即时交互功能,如通过建立分类聊天室和谈话区、开通专家即时应答热线、设置在线动态调查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全时段的网上交流等等。⑥可以说,比起传统媒体来,中国的网络媒体有的只是低质量的海量文字而非功能卓越的海量信息,这无疑会严重制约它对全球受众的深层影响力。而其中作为政府的网上“喉舌”和网络外交重要平台的官方网络媒体,同商业网站相比,其结构和设计、服务功能、创收能力和品牌知名度,都有较大的差距。据中国网站排名网2007年1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第二期中国网站排名流量分析报告》,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社区类和博客类网站的前十位中,官方网络媒体无一入围,就是在新闻类网站中,官方网络媒体排名最靠前的也只能居于第二阵营。⑦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劣势,直接制约了中国通过网络外交提升软权力。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政治文化建设受到国内外网络环境的双重制约,使得网络外交在为国家的软权力提升提供文化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支持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
利用信息霸权全面向中国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是西方对华网络外交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让中国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消融在西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失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和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网络,美国成功地将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NBA文化以及他们所理解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形象传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西方国家的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泛自由化理论与人权至上理论等各种政治学说在中国国内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思想观念转型期,它很容易导致民众思想迷茫。不仅如此,网络文化本身具有消费性、娱乐性、虚拟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再加上邪教理论、及时享乐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趁机入侵,很容易导致民众过分注重感官享受、缺失人文关怀、丧失文化品位、忽略理性思考和淡化政治观念,最终影响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这也极不利于通过开展网络外交来助推软权力的实现。
再次,中国网络外交的信誉也一直受到困扰。
西方网络媒体对中国的国内外形象的负面宣传是中国网络外交的最直接挑战。目前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很容易引起西方政府和民众心理上的不适应,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西方媒体自身的偏见,中国在全球网络媒体上仍然是最不被人理解的国家之一,外界对中国的总体认识仍然少得可怜,他们知道中国“与众不同”,但对于这种“与众不同”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和中国的分裂组织、反叛组织正结合在一起,设法利用网络来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或中国不负责任论,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希望借此干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除了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中国网络外交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尚停留在“以我为主”的宣传阶段,公关意识不足,形式单一, 民间网络缺乏合理的引导与控制,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网络外交仍有待提高。
提升中国的网络外交
进一步提升中国网络外交,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融合与互相促进。首先在网络外交的理论研究方面要与时俱进,用理论的大胆探索来引领实践创新。网络在中国刚刚走过22个年头,其与外交的密切结合仍方兴未艾,值得外交学者们倾注心血,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其规律和内涵,在国际网络外交领域表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声音。就实践层面而言,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
力争在影响到未来网络发展走向的网络技术上取得一些关键点的突破,以便在未来新的全球网络规则中取得一定的发言权,避免完全被动的局面;要普及网络覆盖面,在IPv4地址增速受限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跨越式地发展IPv6,占据后发优势;在信息资源方面,首先可以做大做强一批国际国内政治学术研究网站,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目前,这类网站寥寥可数,且无法同时跟踪学术界的最新研究前沿,这不但不利于中国民众及时了解重大政治现象尤其是政治理论的本质,而且也使中国学术界丧失了在对外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不利于其在网络外交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加强网络传播的立法、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引导及其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其导向正确、信息丰富、观点独到、视角创新、功能全面、服务周到、活力十足,从而改善其自身形象,提高认同度;再次,要做到网络资源的真实性、时效性和透明性,使国内外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听见国家的声音,看到政府的动作,同时要注重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寻根溯源、探究内因、总结要点、引导舆论,并及时地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外交决策提供参考。
其二,积极加快民族文化网络化、产业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步伐,强化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面对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不能闭门造车,将民族文化狭隘化保守化,使其失去活力,而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再加工、整理和创新,并尽可能使之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合、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当前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相配合,实现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时候,应传递出自己特有的核心理念,贯彻“让中国理解世界”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宗旨,要多角度全面开花,努力使国外民众超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功夫和京剧等固有文化符号的认识,体会和认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追求。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构和谐网络文化,从国情和互联网信息建设现状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将优秀中华文化精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使之具有中国气派、富于时代精神、体现高雅品位,从而成为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支撑。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也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入人心,与网络的结合必将使其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网络外交也将因此获得坚实基础。⑨
其三,要通过加强与国外网络媒体的对话、改变国内网络管理思路与体制,来争取网络外交信誉。
国外网络媒体对中国以负面报道为主,除了自身的偏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缺乏交流与沟通。要改变这一状况,中国应当增强交往意识,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实际出发,进行换位思考,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努力寻找共同点,增强传播效果。除了这一点,还需要在改变网络管理的体制与思路上下功夫。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快发展民间网络外交力量,努力建构和谐网络社会。中国网民数量在持续飞快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08年底,数量已达到2.98亿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亿人,并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⑩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一个舆论宣传阵地,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外交阵地,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民间网络力量这一巨大资源,而任其为外界所占据,那将会对中国的软权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应根据网络外交本身的特点,量身打造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少行政命令,多柔性引导。当前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敏感问题的处理,因为简单化地采取回避和不作为的方式,不仅会挫伤大众参与国家政治和外交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国外网络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正确认知。近期中国政府的一些重要官员上网与网民倾情对话、认真沟通、听取意见,中国政府向西方媒体广泛发布西藏几十年伟大变迁的相关材料就是这方面很成功的例子,它们树立了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关注民意的政府这一正面积极的形象。总之,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中国才能增加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发言权,增强通过网络外交赢得软权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科学发展、世界的和谐进步。
注释:
①宫玉萍、赵刚,《国际传播中的“软权力”与信息控制权》,《当代世界》,2007年10月,第45-46页。
②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第15-20页。
③李智,《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文化杂志》,2008年,第4期,第175-178页。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9年,第201页,转引自仪名海主编,《信息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3次)》,2009年1月,第21页,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1/13/92458.pdf.
⑥郑坚,《中国网络新闻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问题》,《求索》,2005年,第12期,第159-161页。
⑦牛培源等,《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41-45页。
⑧于运全,《多元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网络传播》,2007年2月,第38-40页。
⑨王慧,《和谐网络文化的建构路径》,《网络传播》,2008年1月,第44-45页。
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3次)》,2009年1月,第5-11页,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1/13/9245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