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成都论文,分院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有五个研究所,两个中心,一个直属室,共计5000余人,是一个基地型的分院。

虽然,成都分院系统近几年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各种奖励100多项;但,科技成果不等于直接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在应用于生产领域之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现就成都分院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出现多元化的格局,转化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

(一)成果转化的方式

1.一次性技术转让(签定技术转让合同,并按合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有关事宜)。

2.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成果属开发方,但委托方有权首先使用)。

3.与企业联合攻关(共同申请项目,并联合解决与项目有关的一切事宜)。

4.进入行业(作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为行业服务)。

5.技术服务(包括广义的技术服务和专题或专项技术服务)。

6.技术推广(主要是农业技术,包括新品种及新的耕作技术等)。

7.创办合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8.自己创办企业,如公司或工厂(把自己研制的产品和技术(包括专利),由自己组织生产和销售)。

9.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联合企业。

10.技术入股(与企业联营,一般技术占20~30%的投资比例)。

11.技术咨询。

12.技术培训。

(二)成果转化的实例

1.技术转让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针对我国猪、牛、羊皮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展皮革加工用化工材料的研究和生产。他们研究、生产的皮革加工用化工材料已达37个系列的配套产品。1992年,该所除自己生产销售其产品(总产值已达到300万元以上)外,考虑到皮革化工材料必须与皮革行业相结合的特点,已先后向9个省19个市、县进行了技术转让,产品覆盖全国三分之一市场,使19家皮革化工厂累计新增产值近10亿元,新增利税近2亿元。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也从技术转让中获得经济效益近百万元。目前,该所正开发一批高档多功能皮化材料,即将投放市场。

2.合作开发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为推进我国机床工业的发展,在四川省科委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下,与成都宁江机床厂紧密合作,于1992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七轴三联动STD数控系统和MKA2945连续轨迹数控座标磨床。该数控系统在技术上已居国内领先水平,为批量生产、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他们在合作初期明确规定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利益分配原则和成果归属。协议约定,成果属双方共有,成果鉴定后,双方共同向上级申报高技术成果奖和新产品奖。双方约定,数控系统成果奖主研人员以计算所为主,新产品奖主研人员以企业为主,并明确各方主研人员的比例。成果虽然约定双方共有,但允许主研方自己推广应用和进行再开发,不捆双方的手脚。这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使产品易于形成系列化,使成果在纵向深度与横向广度上都得到发展。

3.联合攻关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经委、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攻关项目“电石乙炔法合成醋酸乙烯高活性催化剂及工艺研究”,于1992年通过工业生产鉴定。该项成果改进了进口装置的催化剂和生产工艺,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湖南省维尼纶厂年产2万吨醋酸乙烯装置上应用后,每年增加产量23%以上,增加产值9000万元,增加利税500万元。如能将该项目在全国12套生产装置上推广应用,预计每年可增加醋酸乙烯1万多吨,净增产值近3亿元,相当于新建一座相同规模的维尼纶厂。

该项工艺研究、工业性生产试验,都是与湖南维尼纶厂紧密联合而完成的。

4.进入行业

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努力开拓计算机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和开发。他们先后为四川省的五大卷烟厂(四川、成都、什邡、西昌、涪陵)研制了“卷烟生产数据采集显示系统”,并在国内推广应用40余套,为烟草行业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1992年,四川省政府授予“卷烟生产数据采集显示系统”项目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所在烟草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开发工作已从卷烟厂的单项技术发展到工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烟草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烟叶收购管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应用范围从四川省扩大到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等省。1992年,该所已从此项技术开发中获得经费800万元以上,比1991年提高了近10倍。

5.为行业服务

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与宝钢的技术合作,最近取得可喜的进展。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为了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减少人工统计、计算工作的繁杂和误差,决心在全厂建立计算机考勤系统。成都计算所通过竞争接受了研制开发自备电厂(2×35万千瓦机组)分布式磁卡考勤及劳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所的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按预定计划完成了现场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目前运行正常。宝钢领导和群众也十分满意。为此,宝钢把成都计算所列为长期合作伙伴,邀请计算所定期为宝钢作学术报告,并计划委托计算所下阶段研究开发若干工程项目,计算所也准备在上海设立工程部或办事处。

象宝钢这样的大企业,研究所能承担他们委托的项目,对研究所是一种信任,也是发展的一个机会,因此切实加强与国内骨干企业的合作,是促使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重要途径。

6.技术推广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益农作物品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主要方向之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培育的小麦良种“川育”系列,到1992年止已先后在四川、陕西、湖南、贵州、湖北、云南、甘肃等省推广种植1580万亩,累计增产3.16亿公斤,新增产值1.89亿元。

成都生物所培育的油菜新品种“西南302”,在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福建、浙江、陕西、云南等省继续推广,到1992年为止已推广种植4092万亩,增产油菜籽8.95亿公斤,新增产值9.85亿元。

土壤室经多年研究成功的“聚土免耕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成绩显著,获四川省政府1992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这项新的耕作技术对土壤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增加有机质和自动调节抗逆能力等优点,使四川射洪县的2万亩旱坡地粮食获得高产(亩产过吨)。该项技术已在四川推广100万亩,同时也在邻近的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推广应用。

7.技术服务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创造出一条新路子。1992年,该中心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率先整体进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该开发区中的一个专业性情报信息咨询机构,并以一套机构两种运行机制,加快了科技情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步伐。

成都分院科技开发部全力支持郫县建立高效饲料厂,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饲料配方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积极援助,使该厂建设周期大大加快,并节约了投资,只用半年时间使该厂已初具规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该部还为四川省20多家饲料厂牵线搭桥,引进国内最新饲料添加剂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浙农一号全价饲料和6107菜籽饼解毒剂,使地方饲料企业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获得四川省饲料行业的一致赞扬。

成都生物所提供全套设备与技术,帮助广汉县建立了两个“地奥心血康”原料精加工厂,同时又帮助成都、广汉、万县的纸箱、胶囊、淀粉等工厂,使这些厂年销售额增加7000万元以上,这些县和工厂也获得了数目可观的利税收入。

成都生物所与成都全兴酒厂合作,筛选出了耐高温酵母和使用酯化酶提高酒的质量,使全兴酒厂年增利税200万元左右。另外,该所与成华区教委合作在双流县创办了皮粉蛋白生产厂;帮助“菊乐”饮料厂去除“菊乐”饮料中菊苷的苦味、杂味,提高了“菊乐”饮料的质量;与郫县吉呈微生物厂合作生产CGT酶(β-环糊精酶);为温江四川种猪场提供集中供应沼气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该所使这些地方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创办合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生产出口产品是科技开发、促使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成都科学仪器研制中心与香港协力行默克奥合作,创办科仪中心“光学分厂”,经几年的努力,已使该中心的体视显微镜系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目前该中心开发的产品其技术水平,与国际上最新型产品相比仅相差一年时间。该中心1992年出口9000余台产品,销售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南朝鲜等十余个国家,国内外总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

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劳动服务公司光学元件厂,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集体企业,他们生产的首饰用放大镜已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1992年的销售额为10万美元,比1991年提高了一倍。

9.自己建厂,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建厂组织生产。他们于1989年向中国科学院贷款60万元起家,生产从天然植物中制取的治疗冠心病的新药——地奥心血康。

该产品于1987年通过中国科学院鉴定,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底卫生部批准为治疗冠心病新药,1989年国家计委审定为“国家级新产品”。

生物所制药厂于1989年3月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当年产值244万元,利税62万元;1990年产值达1367万元,利税409万元;1991年产值3400万元,利税1300万元,税金228万元;1992年产值1.38亿元,利税5800万元;1993年第一季度已销售5800万元,交税金434万元,利润2200万元。

生物所制药厂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销售额超亿元的少数几个高科技产业大户之一。厂长李伯刚研究员荣获1992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同时荣获第三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银质奖。到目前为止,“地奥心血康”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

10.自己生产,实施发明专利

静电复印机现在已成为各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办公用品。但复印机的高压水银灯会产生强烈紫外线,从而使空气中产生大量臭氧,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成都有机化学所针对这一问题,发明了除臭氧剂,同时努力开发研制成“复印机除臭氧净化器”,在成都和深圳两地生产,并投放市场,1992年总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

通过开发自己组织生产,成都有机化学所的科技产品销售总额已突破1000万元,向规模化经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1.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与贵州东方机床厂联合,在成都建立“成都机床数控技术开发中心”,以促进大型火焰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制、开发、生产及国产化,共同拓展和保障大型火焰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生产、销售,并开发其他高技术产品,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合作。

他们共同建立的联营企业“中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管理办法。“中心”的建立可使研究单位与工厂的优势互补,双方按比例承担风险,按同样比例分得利润。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应当加强的几个方面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机构都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应当改革和加强。

(一)要增加资金投入。一般说来,科技活动中经费投入的比例是1:10:100,即科研经费投入为1,中间实验经费投入为10,生产试验经费投入为100,而高技术产品生产投入比例应更高,但目前的现实是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二次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失去资金支持。因此应多层次(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国内、国外、院内、院外)、多方式争取资金,加大投入,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

(二)要强化中间环节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十分薄弱。大批实验室成果,需要完成产品开发、工程化开发、市场开拓等转化任务,这就必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口”工程。科技新产品的批量生产,不是实验室成果的简单重复,而是研究工作的继续,是科技成果的再提高,是科技成果的工艺开发过程。

目前缺乏中试基地、中试条件和设备的原因是:企业只顾生产而不愿搞,科研单位要保‘饭碗’而无力搞。另外,技术中介机构太少或不健全,技术信息供需网络尚未形成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纽带和桥梁,解决中间梗阻问题,为上大规模效益经济作好前期工作,否则由于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够,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成果就宛若不能结实的鲜花。

(三)要加快科研单位体制改革

科技成果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科研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经营方针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目标、分流人才、调整组织结构、转变运行机制、建立规章制度。要确定面向社会、进入市场的大目标,统筹安排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建立起灵活、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知识产品。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研究所的方向和研究室、课题组的设置应以现实的和潜在的、广义的大市场为导向,朝着基础研究精干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行政条件社会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定量化的方向前进。

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有一个变化,那种只关心科研活动本身,忽视科技成果应用的倾向,实际上是失去了科研活动的目的,并使科研工作失去了活力。研究艰苦,应用更难,因为成果推广必须考虑到众多因素,例如,原料来源、设备改造、生产场地、人员安排、废物处理、投资强度、资金来源、成本核算、判断市场变化、估计产品的时效性等,否则成果先天不足,转化就更加困难。

(四)要加快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由于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限制了它们对新技术的吸收,有的资金不足,对技术商品购买力低;有的虽有能力购买,但着眼点多放在引进国外技术;有的缺乏技术更新的压力,动力不足;有的不愿承担投资风险,大都希望能拿到工业化的技术成果。然而,没有前期投入就不可能有后期的收获。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好产品,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三、科技成果转化中应当研究的几个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众多失败的教训,从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应当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结合方式。切实解决好利益分配,使之趋向合理化,使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也就是经济利益的结合。

(二)分析科研单位、企业的现状。尽可能地了解研究单位的学科累积和特长,有哪些好的科技成果;哪些成果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哪些成果产业化后符合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哪些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

市场在变化,企业的需要在变化,企业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应当随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适应能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找到恰当的合作者和结合点。

(三)分析技术市场。现在技术市场发育极不完善,尚未形成正常的运行机制。大多数技术市场是“政府搭台,企业科研单位唱戏”,组织科技成果参展、组织企业购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技术交易会,参展四五天,整个市场冷冷清清,效果不佳。

应当从深层上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的需求是企业和应用性研究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结合点和落脚点。

(四)分析本地区的故有因素。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科技革命都未被限制在其发源地,面是迅速向外界扩散。但不同地区反映不同,有的脱胎换骨了,有的仅仅振动几下,有的甚至拒之门外,依然故我。何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故有因素,包括经济形态和体制,例如,以封闭式的自然经济来办企业,必然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数量虽然多,但技术水平低,产品雷同。这种经济形态使企业没有采用新技术的压力和动力,作为经济社会细胞的企业为社会造血的机能很差。同时,资源结构、人口结构和精神因素、原有的科技结构等亦影响对技术的吸收。“川内开花,川外香”,“沿海容易内地难”,这些故有因素在起着它的作用。

目前,随着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深入,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科研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也更加深化。在市场经济中,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如不能转化为商品,即使水平再高也没有经济价值。企业需要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商品,产生效益,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时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好时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必将在祖国大地取得良好的结果。

标签:;  ;  ;  ;  ;  ;  

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